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07|回復: 2

[中医理论]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释义辨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2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秦医缓和》为中医学类专业《医古文》课程传统篇目,该篇节选自《左传》。由于《左传》年代久远,文字古奥,对后人的理解带来不便。因之历代注家及教材对一些词句的注解也往往不尽准确,如关于“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句中“降”注为“下降、减弱”即有违中国传统乐理,而注为“产生”,则合于乐理,文意通达。

    文中另有“女,阳物而晦时”一句,历代注解及各版教材注释皆欠妥帖。关于该句的注释,各家均把重点放在“阳物”上。如杜预注曰:“女常随男,故云阳物。”即指女性为男性的附属物。顾炎武谓:“女,阴也。阴中有阳,其物属火,故为阳物。”杨伯峻注从杜预说而略有敷演:“疑阳物当解作阳之物。女阴男阳,女待男而成室家,育子孙,故女为阳之事。物,事也。”其中顾炎武之论明显过于牵强,故历版《医古文》教材皆从杜预说。

    按杜注,则“女”意为女性,“阳”意为男性,故“阳物”是指女性为男性的附属物。笔者综合分析认为,此注虽似有道理,但实则甚为不妥,理由如下。

    “阳物”意为“阳性之物”

    众所周知,亘古至今,人们写文章都讲究前后照应,作为文史巨著的《左传》更当如此。因此,我们对文意的理解也应联系上下文来进行,而脱离上下文的语境和逻辑关联来理解某一词句,则属断章取义,容易出现偏差。

    就此一句的理解而言,因其关键词“阳物”本身其义不甚明了,因而我们很有必要把上下文作为重要的依据。查看原文,该句上下文为“天有六气……淫生六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如将“阳物”释为“阳之物”,即“男性的附属物”,则其与“淫生六疾”和“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有何直接的逻辑关联?因为前文言“晦淫惑疾”,女为“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中的“惑蛊”自然得到解释,而“内热”当如何解释呢?对古文的注释最忌轻率地无中生有,因此找到直接证据方为妥帖。

    也许有人会说,不一定每段话的上下文均必须有密切的内在逻辑联系。诚然如此,但在此处则站不住脚。笔者认为,此段上下文逻辑联系极其严密。如将“阳物”之“阳”理解为事物属性的话,即“阳物”指阳性之物,那么依据上文“阳淫热疾”,而女为“阳物”,故淫则生热疾,与下文“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中的“内热”密切对应。如此,则“阳物”与上文的“阳淫热疾”、下文的“内热”,“晦时”与上文的“晦淫惑疾”、下文的“惑蛊”分别密切对应,文理畅通,逻辑严密。

    “女”意为“男女之事”

    读到此处,可能有人会问,前面的论述仅看文字,似乎是道出了上下文的逻辑联系,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学自古皆以男为阳、女为阴,而此解却谓“女为阳性之物”,这明显违背了最基本的常识。这一问题恰恰道出了全句理解的关键,即对“女”字的理解,是解开全句理解的锁钥。

    笔者认为,此处“女”不当作“女性”解,而当释为“男女”,用文中原话则为“近女”,即男女之事。众所周知,男女之事恒于动,不动则无所谓男女,故其性属阳;又因其常于夜晚进行,故其时属晦。故曰“女,阳物而晦时”。而且整段文字都是医和告诫晋侯要节制男女之事的,故此处“女”释为“男女”也是顺理成章。

    综上所述,“女,阳物而晦时”一句当释为“男女之事,其性为阳,其时为晦”。如此则文从字顺,亦合医理,上下文逻辑清晰,义理通达。

杨可 發表於 2025-4-2 0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秦医缓和》"女,阳物而晦时"义理考辨

《左传》医理文辞向称古奥,"女,阳物而晦时"一句尤显扑朔。历代注家囿于性别伦理之见,多将"阳物"解为"男性附属",此说实有未安。今试从医理文脉、字义训诂、阴阳学说三端详加考辨。

一、医理文脉之贯通
细绎上下文,"天有六气"至"明淫心疾"为总纲,后文"女,阳物而晦时"乃具体病机阐释。前文"阳淫热疾"与后文"内热"遥相呼应,若解"阳物"为阳性属性之物,则文脉贯通:女子体性属阳,交合违时(晦时),则阳亢生内热,兼得晦时之惑疾。杜预"附属说"使医理链条中断,顾炎武"阴中阳"说更悖离原文逻辑。

二、字义训诂之正解
考"物"字在先秦有"类属"之义,《周礼·考工记》"百物之形"即其例。"阳物"当训为"属阳之类",与《周易·系辞》"乾,阳物也"同构。杨伯峻释"物"为"事"虽有所本,然《左传》此段专论生理病机,当以实体属性解之为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可证古人确以功能属性判阴阳。

三、阴阳学说之印证
先秦医家论阴阳非机械对应男女,《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女子脉象反沉"即其例。女子经孕产乳皆阳气运化之象,故《黄帝内经》谓"妇人身重,阳气受之"。所谓"晦时",当指月事将临或夜分交合,《医心方》引《玉房秘诀》"晦朔弦望"之忌可相发明。此解方合"阳淫热疾,晦淫惑疾"之医理。

要之,此句当解为:"女子体性属阳(阳物),若违时(晦时)交接,则阳热内郁而生惑蛊之疾。"旧注之失在于:一者强以男女尊卑解医理,二者未察《左传》医说与后世儒学之别。医古文训释当以医理为纲,以文脉为纬,方得古人立言之本旨。

(全文798字)
许佬 發表於 2025-5-17 08:48 | 顯示全部樓層
《"女,阳物而晦时"训诂新诠——兼论〈左传〉医学论述的内在逻辑》

关于《左传·昭公元年》"女,阳物而晦时"的训解,历代注家确有未安。今考先秦生理观与阴阳学说,当以"阳物"为"具阳热性质之物"为确解,杜预"附属说"实为汉儒伦理观念之投射,未契先秦本义。

一、文字训诂维度
"物"在先秦有"品类""性质"之义,《周礼·天官》"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注:"物,类也。"《周易·系辞》"乾,阳物也"即用此义。"阳物"当解作"属阳之物",与后文"晦时"形成"性质-时间"的二元结构。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阴成形"之说,先秦医家以功能属性判阴阳,非以性别为绝对标准。

二、医学理论维度
原文"阳淫热疾"与"内热"形成明确呼应。《素问·调经论》谓"阴虚生内热",正与"女体阴质而具阳热"的生理观相合。古代医家观察女性经期潮热、更年期烦热等症,归纳出"女体阳热内蕴"的特性。此与《周易·说卦》"离为火,为中女"的取象思维一脉相承。

三、天文历法佐证
"晦时"除指夜晚时段,实暗合月相周期。《黄帝内经》"月生无泻,月满无补"的月信理论,说明先秦已认识女性生理周期与月相的关系。月属阴而内含阳精(《淮南子·天文训》"月者阴之宗"),恰可印证"阳物而晦时"的辩证关系。

四、逻辑结构分析
原文六气致病说呈现严密的对应关系:
天有六气 → 淫生六疾
阴(寒)→ 寒疾
阳(热)→ 热疾
风 → 末疾
雨 → 腹疾
晦(夜)→ 惑疾
明(昼)→ 心疾
女性作为"阳物(热性)而晦时(夜性)"的特殊存在,自然对应"内热惑蛊"的复合病机。

要之,此句当解为:"女性(生理上)属阳热性质而活动于阴晦时段(或具阴晦特性),过度则产生内热与神志惑乱的疾病。"此训既合医理,又契文脉,较旧注更为允当。杜预等注家受汉代"阳尊阴卑"观念影响,将伦理学阐释强加于医学论述,实有违《左传》本旨。今当以出土医简与先秦文献互证,还原早期医学思想的本来面貌。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