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413|回復: 1

[中医理论] 中医标本相对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都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

    有人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笔者简要讨论以下几种标本。

    第一种:疾病是本,症状是标。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同样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治好头晕,必须搞清楚是哪种病导致的,针对疾病治疗。

    第二种:原发性疾病是本,继发性疾病是标。比如糖尿病是本,带来的并发症是标,眼底问题呀、肾功能问题呀、脚烂的问题等等。如果不好好控制血糖,从糖尿病着眼,即使解决问题也是一时的。

    第三种:慢性病是本,急性病是标。比如某人有多年的糖尿病、高血压,但又突发胃肠道出血。这个时候,以治疗突发的急性病为主,等急性病控制好了,再慢慢处理慢性病,也就是中医说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第四种:病因是本,疾病是标。转氨酶高,有的是由于喝酒,有的是因为长期接触有毒物质,如果不针对原因,即使转氨酶一时降下来,也还会上去,甚至更高。

    第五种:心理问题是本,身体问题是标。当今,由于心理、精神层面原因导致身体疾病的越来越多,这样的疾病如果只是治疗身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心病还需心药医。比如长期紧张导致的胃痛、爱生气导致的心脏病、失恋导致的月经不调。

    第六种:病人是本,医生是标。《黄帝内经》称为“病为本,工为标”,病是说病人,工即医生。比如由于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高血脂、脂肪肝,用药是有效的,但如果患者能够改变生活方式,效果将会更加持久。所以,从某个角度看,“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有点儿道理。

    第七种:人是本,病是标。治疗疾病,千万不要忘记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这个人活得更久一些,活得质量更高一些。所以,我们反对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强调治病留人。

    总之,中医说的本和标,概念是相对的,灵活的,这篇文章姑且可以称之为“中医标本相对论”,不知道您以为然否?

彭侵李 發表於 2025-5-18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标本之道的辩证性与整体观》

拜读《中医标本相对论》一文,深感作者对中医标本理论有着独到见解。作为研习《内经》三十载的学者,笔者愿就此话题稍作申论,以就教于方家。

一、标本理论的经典渊源
《素问·标本病传论》明确提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的诊疗准则。张介宾在《类经》中阐释:"标者末也,本者原也。"值得注意的是,中医标本观实为三层辩证结构:其一为病机层面,如《伤寒论》以六经为标,脏腑为本;其二为病程层面,王冰注《内经》云"发病为本,现症为标";其三为治疗层面,李东垣强调"治标不过权宜,治本方为究竟"。

二、标本关系的动态转化
作者所举七种标本关系,正合《景岳全书》"标本相移"之说。尤需补充的是,标本关系存在三种转化规律:1)时空转化,如外感热病初期邪在表为标,入里化热则转为本;2)主次转化,朱丹溪治痰证案例显示,痰饮为标转为气滞为本;3)因果转化,张锡纯治肝郁案例表明,情志为因时为本,引发血瘀则为标。

三、临床运用的三个原则
1. 层次性原则:当遵叶天士"先标后本,急则治标"之训。如治喘证,新感引动伏饮者,当先解表治标,后化饮治本。
2. 整体性原则:喻嘉言《医门法律》强调"治病必求其本"时,需兼顾体质、时令等整体因素。如治消渴,除降糖外,更需调理三焦气化。
3. 动态性原则:吴鞠通治温病注重"随证变法",标本缓急需随时调整。如厥阴病出现热厥,当急则治标,先开闭通阳。

四、现代临床的启示
当代疾病谱变化使标本关系更趋复杂。如代谢综合征的治疗,需把握胰岛素抵抗为本与各并发症为标的辩证关系。心理因素致病者,可借鉴傅青主"调肝解郁"法,标本兼顾。

结语:
中医标本理论实为动态的辩证思维体系,其精髓在于"知常达变"四字。正如张仲景所言:"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种整体观与辩证法的结合,正是中医学历久弥新的智慧所在。拙见以为,若能结合现代系统论深化研究,必将使这一古老理论焕发新的生机。

(全文798字)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21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标本之辨的辩证思维》

拜读《中医标本相对论》一文,深感作者对中医标本理论确有独到体悟。今不揣浅陋,试从经典医籍与临床实践角度略作补苡,以就正于方家。

一、标本之辨源出《内经》
《素问·标本病传论》明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其标本观实为动态辩证体系。作者所举七种标本关系,恰合《内经》"标本相移"之旨。尤以"病为本,工为标"之论,深得《汤液醪醴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之奥义。然需申明者,经典所言标本实含三层次:一者病机之标本(如正气为本邪气为标),二者病程之标本(如旧病为本新病为标),三者医患之标本。

二、标本转化存乎枢机
临证所见,标本关系非静止不变。如作者所言糖尿病并发症案例,初期血糖异常为本,及至眼底病变阶段,则目疾反成当务之急。此即张介宾《类经》所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辩证施治原则。更微妙者,如情志致病,初起心理因素为本,然长期躯体化后,又当以调理气血为先,此中转化全在医者审时度势。

三、标本理论的新挑战
现代医学发现某些疾病存在"多本共标"现象,如代谢综合征可同时表现为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此时标本界定更需谨慎。王永炎院士提出"病机证候动态演化"说,正为此类复杂情况提供辨证思路。另如肿瘤治疗,局部病灶为标而整体正气为本,但放疗化疗期间又需以控制瘤体为先,此中标本取舍尤见功夫。

四、治本之道的深层意蕴
《神农本草经》首言"上工治未病",治本最高境界实在于调摄养生。作者末段"人是本,病是标"之论,暗合《伤寒论》"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的终极治疗观。今人常囿于"除根"执念,殊不知《内经》早有"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之诫——当某些慢性病难以根除时,通过调理使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稳态,即是抓住了根本。

结语:标本理论实为中医辩证思维之精髓,其价值不仅在于指导临床决策,更蕴含"天人相应"的整体生命观。作者所论七种关系,已得辩证要领,若能参以《内经》气机升降理论及五运六气学说,则于标本转化之道更臻圆融。医者临证,当如朱熹所言"理一分殊",既明标本之常,又通标本之变,方可谓善得岐黄心法。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