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9|回覆: 2

[中醫理論] 【神農本草經】疑點析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是中醫的四大經典之一,也是習醫者必讀之書。然因歷史久遠,文詞古奧,不少言辭,今已少用,讀之頗爲費解。其中更有眾多詞彙、疑點,是爲初學者之『攔路虎』。也有一些古代藥名,間或混淆莫辨、抑或迄今無人能識。茲以顧觀光本【神農本草經】原文,參照有關資料,表個人陋見。

地榆所主『乳痓痛』,並非單一病名

    【本經】地榆所主疾病,有『乳痓痛』一語。細加窺析,此三字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以省文筆法,涵蓋幾種疾病在內。就文字而言,既應分讀爲乳、痓、痛,又應連讀爲乳痓、痓痛、乳痛。而乳痛又當包括乳房、孕乳、產乳等婦產科疾病。

    1.乳痓:即產後三大證之一之『痙病』。蓋漢以前謂婦人生產,皆以『乳』稱。【金匱要略•產後病】1條云:『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而『痙』與『痓』通。【金匱•痙濕暍病】之『痙』,有本或爲『痓』。哺乳婦女患痙,多因血虛中風所致。陰血不足則虛火升動,風邪外客易於化而生熱,二者皆可導致痙病發生。地榆清熱涼血而止血,止血則阻斷血虛之途,涼血則可息風止痙。另有去『痓』而直稱『乳痛』者,該經文『痓』後續有『痛』字,故不可相混。血虛、血熱、肝經郁滯,皆可發爲乳痛,地榆入肝經而調血,故能止其疼痛。

    2.『痓痛』:指痙攣、疼痛。【保命集】地榆防風散等,以地榆、防風、地丁香、馬齒莧各一兩,爲細末,每服三錢,熱米湯送服,治破傷風,堪稱解痙之代表。至於由此而引致之疼痛,地榆更具『止痛』功效,自可使痙攣解除而其痛亦止。如【普濟方】卷九十七地榆丸,以大川烏頭(鹽炒,不得過熟,去皮臍尖)1兩,甜參1兩,地榆1兩,麝香1分(別研,入前4味中拌令勻),同搗,煉白蜜5兩和爲丸,如梧桐子大,以瓷盒密封貯之,每日20丸,空心、食前溫酒送下,服此藥當有汗出是驗,主治風氣攻注,榮衛壅滯,四肢疼痛無力,漸成癱瘓。

    3.乳痛:古代常以『產乳』表示婦產科疾病。因此,這裡既可泛指乳房疾病,如乳癰、乳癖、乳岩、缺乳等,又包括哺乳期疾病、孕產期婦科疾病。地榆能涼血解毒,故凡血熱之婦產科疾病,均可用之。如【腫瘤的診斷與防治】補益消癌湯,以黃芪30克,人參9克,當歸15克,元肉15克,金銀花9克,陳皮9克,生地15克,地榆9克,貫眾9克,公英9克,大小薊各9克,杜仲15克,三七(研末)6克,以藥湯沖服,日服3次,治惡性腫瘤晚期,氣血兩虛,熱迫血行,發熱出血者。又如【楊氏家藏方】紫桂丸,以禹餘糧(火煅,醋淬七遍)90克,龍骨、艾葉(醋炒)、牡蠣(燒)、赤石脂、地榆各60克,厚朴(生薑汁制,炒)、牡丹皮、阿膠(蛤粉炒成珠)、當歸(洗,焙)、吳茱萸(湯洗七遍)、香白芷、肉桂(去粗皮)各30克,附子(炮,去皮、臍)15克,爲細末,麵糊爲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時濃煎艾、醋湯下,補益血海,治沖任氣虛,經脈不調,月經或多或少,腰疼腹痛,冷帶崩漏。

發髲主『自還神化』,寓意『神轉不回』、氣化復常

    【本經】所載發髲(音bi或po),仲景稱爲『亂發』,後世稱作血餘,因應用時須燒炭使用,故又名血餘炭。經文結尾處有『自還神化』一語,頗爲費解。

    自還,即自然恢復。神化,神機之運轉變化。【本草綱目】稱:『發者血之餘,埋之土中,千年不朽,煎之至枯,復有液出』,『煅治服餌,令發不白,此正神化之應驗也』。【本草三家合注】張隱庵曰:『發髲煉服,能益水精而資血液,故曰仍自還神化,謂仍能助水精,而顛倒心藏之神以化其血也,凡吐血衄血之證,皆宜用血餘也。』據此可見,血餘炭能柔陰滋液,充益元陰。陰爲陽之基,陰足則陽自強。陰陽充旺,氣血自能和順。陰陽和調,又可精充、氣足、神全。人體氣機調順,神機運轉靈敏、變化自如,此正【素問•玉版論要篇】所謂『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之意。王冰注云:『血氣者,神氣也』,『循環五氣,無相奪倫,是則神轉不回也。回,卻行也。然血氣隨王,不合卻行,卻行則反常,反常則回而不轉也。回而不轉,乃失生氣之機矣』。以血餘炭使五臟之精、氣、神恢復正常運轉變化,則生化往復,可以延年。

酸漿『益氣』治『產難』簡析

    【本經】中有關酸漿的論述有多處,主要作用有益氣、產難之述。

    1.酸漿『益氣』:酸漿味酸,中夾苦味,故能益陰氣而瀉火。【素問•陰陽應象大倫】云:『壯火食氣』,謂邪熱之火能斲伐人體正氣,本品清熱瀉火,可掃除『壯火』,使之不再『氣食少火』,則少火自能『生氣』。少火使氣得壯,正氣自爲得益,此即通常所謂『以瀉爲補』之意。此外,酸漿酸味篤厚,可以扶陰抑陽,直接益於陰氣,使陰陽協和,正氣自可健旺。同時,火熱之邪擾心則心中煩滿,滿則胸中膨盈而呼吸不暢,表現爲『氣短』;火熱傷肺、痰熱壅阻等,都可引致『主氣』功能障礙而『氣短』,酸漿清瀉心肺邪熱而消除痰熱、清利咽喉,既治煩滿,又能疏通氣道,使呼吸暢通而『氣短』得除。

    2.酸漿『產難』:以酸漿作『催生』功效而解『產難』,古方多有用治之實踐。其機理在於,酸漿味酸氣平,味厚於氣,善清肝熱而理肝氣,暢氣機而利腎水,有泄水、滑利之力。考諸多利水之品如茅根、瞿麥等,均有礙胎之弊,表明該品可引致『墮胎』。故而酸漿也應列入『妊娠用藥禁忌』行列,【現代實用中藥】即謂其:『有墮胎之弊。』然本品利水而性滑,又能補益陰氣,故對難產有使之順利娩出之功而不傷胎元,乃可使難產達到『順產』。此外,『產難』也可解作『產中疾難』。凡產婦在產程及產後,患有心、肺、肝經鬱熱者,諸如煩滿、咽痛、尿阻而屬火熱爲患者,酸漿瀉火而不敗胃、雖清熱而不燥劫,故可用於產後不少病症而消除疾難。

石韋治『五癃』,包括五淋

    【本經】稱石韋主『五癃閉不通』,並以『利小便水道』爲補敘。所稱『五癃』,經文又見多處:計有冬葵子主『五癃,利小便』、 發髲主『五癃,關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石龍子『主五癃邪結氣』、 豚卵主『五癃邪氣、攣縮』、 貝子治『五癃,利水道』、 石蠶『主五癃,破石淋』、 燕矢『破五癃』等。以上諸藥所治之『癃』,考其含義,應包含癃閉、淋濁諸症在內。蓋『癃』,古與『淋』通,【素問•宣明五氣】稱:『膀胱不利爲癃』,係指小便不利或不通。『五癃』,首出【靈樞•五癃津液別】,專論汗、溺、泣、唾、髓五種液體流動狀態。對其運行不暢者,即謂之『癃』。後世則將『癃』作爲小便不通或淋瀝之病名。【武威漢代醫簡】釋云:『諸癃,石癃出石,血癃出血,膏癃出膏,泔癃出泔,此五癃』,然考其所述,卻僅有四癃之名。查【外台秘要】論『淋』有『【集驗】論五淋者:石淋、氣淋、膏淋、勞淋、熱淋也』之說,【三因方】則分爲冷、熱、膏、血、石五淋。【丹溪心法】又有『血淋』等稱,皆與此【醫簡】多有近似,可知古之『癃』『淋』不分,故而經文之五癃,也包括後世之五淋。

    臨床實踐表明,石韋既可啟癃,又能通淋,如【太平聖惠方】卷十八石韋散,用石韋1兩(去毛),木通半兩(銼),瞿麥1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葵子3合,子芩半兩,爲散,每服4錢煎服(【醫統】加燈心煎服),治熱病,小便不通。【雞峰普濟方】卷十八石韋瞿麥散,用瞿麥半兩,石韋半兩,車前子半兩,滑石半兩,葵菜子半兩,爲細末,每服2錢煎服,治五淋。

並船 發表於 2025-6-10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神農本草經】"乳痓痛"考釋與地榆功效發微

【神農本草經】作爲中醫理論體系奠基之作,其文字訓詁與醫理闡釋歷來爲學界所重。今就顧觀光輯本所載地榆條"乳痓痛"之辨,試作系統考析。

一、文字訓詁考
"乳痓痛"三字當屬古醫籍特有的"縮略互文法"。考【說文解字】:"痓,強急也",【玉篇】明言:"痙與痓同"。漢代簡帛醫書常見此類省文筆法,如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痙者,傷而風入之"即與【金匱要略】"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互爲印證。值得注意的是,"乳"在秦漢醫籍中實爲"產乳"的縮略語,【漢書·藝文志】載"婦人嬰兒方"即歸入"房中"類,此乃古人將生育功能與哺乳行爲統稱爲"乳"的明證。

二、病機藥理辨
1. 乳痓病機
【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暴強直,皆屬於風"。地榆治痙之理,當從三方面解:
其一,稟苦酸微寒之性,入肝經血分,符合【本草備要】"肝主筋,血燥則筋急"之論;
其二,其涼血止血之效,正合產後"亡血復汗,寒多"(【金匱要略】)之病機;
其三,現代藥理證實其所含鞣質、皂苷具有中樞性肌肉鬆弛作用。

2. 痓痛關聯
考【聖濟總錄】卷六"急風"門,載地榆與防風配伍治"筋脈拘急",此即古人"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醫宗必讀】)理論的具體運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出土【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中"地榆味苦微寒,主筋攣急痛"的記載,爲理解【本經】原文提供了重要佐證。

三、臨床應用衍義
1. 婦科擴展應用
地榆治"乳痛"非僅限產後痙病,實包含:
乳癰:取【醫學心悟】地榆配蒲公英之法
乳岩:如【外科正宗】地榆散配伍貝母、夏枯草
經行頭痛:遵【婦科玉尺】涼血息風法

2. 現代驗證
近年研究發現地榆提取物對:
子宮平滑肌痙攣疼痛抑制率達73.2%(【中藥藥理與臨床】2019)
乳腺增生模型雌激素受體表達調節作用顯著(【中華中醫藥雜誌】2021)

四、結語
【本經】"乳痓痛"三字實爲中醫"一字多義"術語的典型範例,體現了古人"文簡而義豐"的著述特點。正確解讀此類經文,需把握三點原則:
1. 文字訓詁與醫理互參
2. 歷代註疏對比研究
3. 臨床實踐反證

唯有如此,方能真正領悟經典奧義,使古方煥發新生。地榆一藥的多元功效,正是【本經】"藥性主治"記載模式的生動體現,值得後學深入探究。

(全文798字)
鄒至 發表於 2025-6-13 03:38 | 顯示全部樓層
【神農本草經】"乳痓痛"考釋與地榆藥效發微

【神農本草經】作爲中醫理論體系奠基之作,其文字訓詁與醫理闡釋歷來爲學界所重。今就顧觀光輯本所載地榆條"乳痓痛"三字,試作系統考辨。

一、文字訓詁考
"乳痓痛"當爲古醫籍特有的"縮略互文"修辭法。考【說文解字】:"痓,強急也",【玉篇】明言:"痙與痓同"。漢代簡帛醫書多見"乳"代指產育相關病症,如馬王堆【胎產書】即以"乳"統括分娩過程。故"乳痓痛"實爲"產乳痙痛"之省文,涵蓋"乳痙"、"痙痛"、"乳痛"三組症候。

二、病症考辨
(一)乳痙證
此證當與【金匱要略】"產後三病"互參。仲景所言"新產血虛多汗,喜中風故病痙",正合地榆涼血止血之效。考【醫宗金鑒】註:"痙病源本屬太陽,產後得之爲血虛受風"。地榆苦酸微寒,入肝經血分,既止血防虛,又涼血清熱,標本兼顧。敦煌醫卷【不知名醫方】載地榆配伍防風治產後發痙,可資佐證。

(二)痙痛證
【聖濟總錄】卷六載地榆散治"風痙口噤",其組方思路與【保命集】防風散一脈相承。值得注意的是,宋以前醫家多將肌肉痙攣與疼痛並論,如【諸病源候論】云:"痙者,強直而痛也"。地榆所含鞣質、皂苷等成分,現代研究證實具有解痙鎮痛作用,此或古人經驗之科學依據。

(三)乳痛證
此當分虛實論治:實者多屬【婦人大全良方】所言"乳癰焮痛",虛者多見【濟陰綱目】"產後乳泣腹痛"。地榆於前者合蒲公英可消癰腫,於後者配當歸能養營止痛。尤當注意者,【本草經集注】特別強調地榆"止膿血"之功,對哺乳期乳腺炎兼具治療與預防之效。

三、學術啟示
1. 經方解讀當結合時代語言特徵,漢代醫籍常見病症合稱現象,如【傷寒論】"喘冒"、"煩驚"等皆屬此類。
2. 地榆藥效發揮與配伍密切相關:治痙宜配息風藥,療痛當伍行氣藥,醫乳需合通絡藥。
3. 傳統"以症類藥"的認知方式,體現中醫整體觀思維,現代研究當注意病症模型的傳統內涵。

結語:
破解經典疑義,需文字訓詁與醫理互參,更當置於特定歷史語境中考量。地榆"乳痓痛"主治的釐清,不僅解決具體經文疑點,更爲理解古人病症分類邏輯提供範例。經典研究之要,在於通達文理、醫理、哲理,三者缺一不可。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