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64|回復: 2

[中医理论] 剂量是决定疗效的关键因素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临证处方用药,在辨证准确、选药恰当的基础上,剂量使用是否合适,是决定疗效优劣的关键因素之一。近年关于儿童中药量效关系的研究与探讨,大部分是基于文献研究与单味药的实验研究,缺少复方的量效关系及临床的系统研究。

    多数情况下,儿童剂量按成人剂量进行折算,这实际上是教条地把儿童当作按比例缩小的成人,忽略了儿童本身的生理特点。笔者认为,方药量效关系研究应以临床研究为核心,以提高疗效为重点,以药少而精、效专力宏的经方为切入点,在量效关系研究中遵循安全性与有效性的统一,探索安全范围内的最佳有效剂量。

    麻杏甘石汤量效关系临床研究

    近五年来,笔者参加了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为首席科学家的中药饮片量效关系研究团队,承担国家973计划“以量效关系为主的经典名方相关基础研究•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量效关系临床研究”课题,在天津市区开展了由6家儿童专科病房同期参与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作为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本研究选取经方“麻杏甘石汤”作为研究复方,根据不同试验设计,分别采用安慰剂对照及剂量对照。

    经伦理委员会审查获得批件,本研究共纳入520例研究对象,均服用麻杏甘石汤剂150毫升l/日,50毫升/次,每日3次,连续10天。

    试验用药统一由指定药材供应商提供符合药典相关规定的同一批次药品,药品随机抽样,由指定机构经中药指纹图谱鉴定合格,固定汤剂煎煮方案,由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负责煎煮,统一保存,统一配送,统一基础用药。

    单味药物剂量调整产生不同疗效

    安慰剂对照及高、中、低不同剂量对照试验研究表明,中药复方确实存在量效关系。麻杏甘石汤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确切,该复方汤剂的疗效随剂量的增高而增加,但是剂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这种效应便达到最大化,说明量效关系呈正相关。

    研究结果还证实,在应用同一方剂时,根据不同的症状改变某种药物的剂量,可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取以发热及咳嗽为突出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考虑剂量改变的基础因素,以中剂量麻杏甘石汤作为基础剂量,针对发热为突出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设置石膏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针对咳嗽为突出症状的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设置杏仁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观察不同的药味剂量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结果显示,中、高剂量石膏组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完全退热时间及单项症状(咳、痰)的疗效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中、高剂量杏仁组在疾病疗效、中医证候疗效、单项症状(咳、痰)的疗效均明显优于低剂量组(p<0.05)。

    可见,麻杏甘石汤中石膏的剂量与退热效果呈正相关,杏仁的剂量与止咳化痰的疗效正相关,说明调整复方中主要药味的剂量产生不同的疗效,可更为科学地阐释方剂中单味药物剂量改变对疗效的影响,阐释方药配伍理论,从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疗效。

    随症施量法可提高总体疗效

    随症施量,即在辨证基础上,根据“症”的变化调整药物剂量。随症施量三要素即症状指征、时间点及药量变化。症状指征应是疾病表现最突出,最为患者和医者所关心的症状和体征。

    前期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家属对小儿肺炎最为关注的症状是发热(占74.5%);从医生角度来看,在临床上也是对发热的情况最为关注(占84.6%)。

    在调整用药的间隔方面,医生认为在治疗小儿肺炎疗效不佳时,1~3天对处方作出调整,平均时间在2天,而选择1天就调整处方的人数最多(30.8%);而患者家属则普遍认为(60.9%)应在2~3天的时候对处方进行调整。

    试验对麻杏甘石汤治疗风热闭肺证的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症状指征”“时间点”及“药量变化”设立其标准,纳入住院病人80例,随机分为随症施量(试验组)、非随症施量(对照组),每组40例。选取小儿支气管肺炎症见发热的患儿,以低剂量麻杏甘石汤作为初始治疗剂量,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作为具体“症状指征”,以服药后24小时为衡量改变药物用量的“时间点”,设置了5个不同剂量组的药物,根据不效加量的策略进行“随症施量”。最终,以疾病疗效及完全退热时间作为评价,比较随症施量临床模式与不随症施量临床模式的运用结果。

    结果显示,随症施量法在提高疾病总体疗效及改善单项症状方面可能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模式。该研究为今后儿童中药量效关系研究建立了方法学体系,为儿童临床使用方剂的具体施量提供了依据。将麻杏甘石汤量化应用于小儿常见病的治疗,临床操作性强,便于掌握,能提高疗效,缩短疗程,防治重症肺炎,且可解决广大医务人员临床疑问,节约中药材,减轻患儿家庭负担,研究成果值得推广。

郭便甘 發表於 2025-5-9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经方量效关系研究的临床范式与儿科应用要旨》

(引)《伤寒论》有"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之训,今观麻杏甘石汤量效研究,诚得仲景"随证治之"三昧。本文拟从经方量效研究的学术源流、儿科剂量特殊性及临床研究规范三方面申论之。

一、量效关系研究的经学渊源
《神农本草经》首揭"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之旨,而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更明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细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考宋本《伤寒论》麻黄汤中麻黄三两(约41.4克),而桂枝汤中桂枝亦三两,此非随意为之,实暗合"三才"之数。明代李时珍"古之一两,今用一钱"之说,致使经方剂量湮没数百年,今人重光此道,正本清源之功大矣。

二、儿科剂量非成人缩影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创"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之说,其制方如泻白散、导赤散等,皆轻清灵动。今人以体重折算剂量,实违"肝常有余,脾常不足"之儿科生理特性。麻杏甘石汤研究中分设石膏、杏仁剂量梯度,恰合《医学源流论》"药味分量,最宜详审"之训,尤得"治上焦如羽"之妙。

三、临床研究方法学要义
本研究遵GCP规范,其严谨处有三:其一,药材"三统"(采购、煎煮、配送)暗合《本草纲目》"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之诫;其二,采用双盲双模拟法,较之《苏沈良方》记载的"单盲试验"更进一境;其三,以症状为导向的剂量调整,深得《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之真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证实量效曲线呈"S"形而非直线,此与《周易》"亢龙有悔"的物极必反之理暗合。

(结)昔叶天士有"药之分量,关系最钜"之叹,今观此项研究,非惟证实经方量效规律,更开创"因症调量"之新范式。建议后续研究可参《内经》"五运六气"理论,考察节气变化对量效关系的影响,则中医精准用药之道,庶几可明。
破魔狂魈 發表於 2025-5-23 13: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经方量效关系研究的临床价值与方法学突破——以麻杏甘石汤儿科应用为例》

中医药学之精髓,在于"辨证论治"与"方药量效"的有机统一。今观帖文所述麻杏甘石汤量效研究,实为当代中医学术研究之典范,其价值与方法论创新,值得深入阐发。

一、量效关系研究的范式突破
传统"儿童剂量折算"之法,实承《颅囟经》"小儿纯阳"之说,然机械套用成人剂量比例,确有违"因人制宜"之旨。课题组以经方为研究载体,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设计,既承仲景"精方简药"之训,又融现代循证医学之法,实为"古今汇通"之典范。尤以固定药材基原、统一煎煮流程之举,深合《本草纲目》"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的制药规范。

二、量效曲线的科学诠释
研究揭示的"S型量效曲线",恰与《伤寒论》"中病即止"的用药思想暗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石膏剂量随热势增减,正应《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之性,凉而能散"的特性;杏仁量随咳喘变化,又合《药品化义》"杏仁味苦能降气"的效能特征。这种"主药动态调整"的模式,实为对张仲景"随证施量"用药思想的现代诠释。

三、儿科量效研究的创新路径
课题组建立的"症状-药量"对应模型,开创性地将《小儿药证直诀》"脏腑柔弱,易虚易实"的生理特点量化体现。以中剂量为基准的梯度设计,既规避了《儒门事亲》"药过病所"之弊,又突破了"以年龄定剂量"的机械模式。这种"基础方底+靶向调量"的策略,为儿科方剂学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四、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建议后续研究可参《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纳入时序节律变量;借鉴钱乙"五脏辨证"体系,细化不同证型的量效差异。更可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量-效-时"三维关系,实现传统经验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

结语:
此项研究不仅验证了经方量效关系的客观存在,更开创了"以临床为核心,以经方为载体,以安全有效为准则"的研究范式。其方法论价值,已超越单纯方剂研究范畴,为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吾辈当以此为基,继续深化量效关系研究,使传统医学精髓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焕发新的生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