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4|回復: 2

[中医理论] 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针刺手法为临床起效关键因素之一,因各时期针具的差异及针灸理论的不同认识,针刺手法呈现不同特点,因此,梳理各时期针法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针法萌芽阶段为石器、青铜时期,产生和理论形成于春秋秦汉,成熟期于金元,全盛于明清。针法的发展与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古代冶金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石器时期、青铜时期

    历史背景 在石器时代,砭石针为主要的针灸工具,如《山海经》记载:“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其中金代郭璞注解“箴石”为可用于治疗痈肿的砭石针,《说文解字》亦云:“砭,以石刺病也。”《素问•血气形志篇》亦曰:“病生于肉,治疗之以针石。”1963年出土于内蒙古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一枚砭石被认为最早的医用砭石,随后多地均出土了各式各样的砭石。除了砭石外,尚有骨针、草木质针也被认为用于疾病的治疗。尽管一些学者不赞同砭石为早期针灸针具,但是多数学者认为砭石、草木质针和骨针等为最早的针灸器具,也是针灸的起源。

    到了青铜时期,青铜针的出现标志着金属针具的开始。然而这一时期出土的针具中最多的仍是砭石针,青铜针相对较少,战国以前使用青铜针也不普遍,马王堆帛书、《古传》《论语》涉及针刺疗法皆说砭石,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对针灸治病认识理论不全面和制铜技术难以生产出针身较细、针尖锋利的针具有关。

    针法特色 据现有的出土物和文献考证,砭石外形多为刀形、针形、剑形等,主要用于温熨、击打按摩、肌肤浅表刺、深部肌肉刺或切开排脓。其手法尚主要是简单的切、刺、击打按摩等。青铜针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其应用于医疗尚不普遍;然而当时对深刺治病已经有一定的认识,而不是石器时期的浅表外治法。如有学者对甲骨文中的“殷”字解释为 “一个人用针刺治疗疾病”,在殷商时代的墓中也发现骨针深刺入人体。青铜针材质一般较硬,较砭石更为锋利,针身更细和光滑,但是其韧性较差,手法特色应该是以单纯针刺为主。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

    历史背景 这一时期从原始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冶铁技术推动了铁制针具的产生。阴阳五行等哲学思想在医学理论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实践,促使了针灸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时期的针灸学成就主要标志书籍是《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约成书于先秦时期的《黄帝内经》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经络理论从仅记载十一条经脉的《足臂十一脉灸》及《阴阳十一脉灸经》到完整记载十二经络系统及任督二脉的《黄帝内经》,腧穴也从无到有,再从少到全,临床治疗、针法的理论和操作也形成完整体系。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难经》再次对《黄帝内经》总结和发挥,晋代皇甫谧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加以编著。

    针法特色 《黄帝内经》为针法理论的形成时期,“九针”中的毫针应用最广,后世针法多指毫针手法,其它针具可用于放血、排脓、利水、按压等。该书对揣穴、进针、行针、候气留针、出针等针法都做了详细描述,整个过程中强调治神得气的重要性。“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针法需要依据脉象、病情、体质,同时注重四时、环境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刺法方面结合疾病部位、病情、刺激方式等提出“五刺”“九刺”“十二刺”“三才刺法”等;补泻方面提出了“虚则实之,盛则泻之”的补泻原则,补泻手法主要是呼吸、迎随、徐疾、开阖、捻转及导气法;辅助手法方面有循、爪、按、摇、进、退、伸、推、弹、扪,为后世“下针十四法”和“下手八法”奠定了基础。

    《难经》主要是阐释《黄帝内经》要旨,在此基础上也有—定的发挥,针刺操作方面更强调左右手配合使用;在补泻手法上提出“推而内之,动而伸之”的提插补泻手法,“泻南补北”“子母补泻”“营卫补泻”等,均对后世手法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针灸甲乙经》是对前人的总结归纳,在针刺手法发挥方面主要是对浅深刺法和留针法的贡献,根据穴位部位的肌肉丰厚程度、疾病特征等确定浅深刺和留针时间,对后世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操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此外对诸如赞刺、豹文刺等刺络法的工具选择、操作、禁忌等也进行了大量的描述。

    尽管这一时期针法理论已经形成,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具有完整的体系,比石器、青铜时期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但从历史纵向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针刺操作手法可以看出,这—时期的手法轨迹主要是直线型,均以提插类手法为主,直入直出,对很流畅的捻转类手法则较难实现,针体难以实现卧倒、扭曲等形式,这可能与此时期冶铁合金技术尚不能生产出具有较好韧性和硬度的合金针有关。

    隋唐至宋金元时期

    历史背景 唐代针灸学科得到官方重视,对前人经验进行了搜集、整理,对当代经验也认真总结,针灸在临床应用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唐之后的五代十国战乱不停,针灸发展再次进入低潮,至宋朝再次迎来—定的发展,特别是北宋时期,各种制造业相当发达,中国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就产生于这时期。唐代太医署设立了针灸博士、助教、针师等,官方专门针对针灸穴位和图书进行了考证,出现了很多关于针灸的著作,其中《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千金方》《外台秘要》等记载了大量针灸学内容。这些书籍中主要介绍经络穴位知识考证,临床各科的应用,并且主张针、灸、药结合,还记载了“火针”的使用。宋代针灸也得到官方重视,王安石变法后重视针灸医学的教育,太医局设置了与大方脉等并列的针灸专业,组织编撰考订前人针灸著作,铸造针灸铜人,绘制经络穴位图等。金元时期上承北宋,下至明朝,这时期医家相当一部分经历了北宋的针灸学术继承,同时在后来的战火中又得到了长期的实践,战火同时也导致了许多医籍的流失,因此,到金元安定时期,医家们总结经验,各抒己见,学术纷争,门户林立,涌现了很多名家,如张子和、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窦汉卿、何若愚等。

    针法特色 唐宋时期针法相关记载相对较少,但有学者认为,真正的“捻转”手法形成于此阶段,因《黄帝内经》虽有“切而转之”“吸而转之”等记载,但是那时期的针具源于砭石,难以形成便于捻转的针具,在出土于内蒙古达拉牧区的青铜针与河北满城刘胜墓中的金针均表明当时针柄为方形,只能实现转动手法,难以实现旋转的捻转手法。《普济方•针经》记载了捻转手法,如“下针之时……左手捏穴令定,法其地不动,右手执针,象其天而运转也,于此三十六息。然定得针,右手存息捻针”。捻转手法为继提插手法之后的第二大基本手法,对后世手法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太平圣惠方•针经》中还强调了针刺补泻时首先应得气,“得气即补”“得气即泻”,同时也出现了补泻手法的交替使用,为复式补泻之先河。此外,三棱针、巨刺、针刺禁忌等也出现了实际应用的描述。

    金元时期针法理论和运用得到了空前的创新与发展,可以看作是针刺手法的成熟时期。在配穴方面,何若愚《子午流注针经》结合时辰气血流注取穴,张子和、刘完素、朱丹溪善于取一些特定穴位刺络放血,李东垣善于取治疗脾胃相关的穴位,王好古善于五输穴的补泻运用,张元素喜用五输穴“接经法”等。辅助手法方面,有“循扪弹怒”等,针刺强调得气原则,并指出得气时操作者针下有沉、紧、涩、如鱼上钩的针感。行针手法方面有动、退、搓、进、盘、摇、捻等法。补泻手法上,这时期对呼吸、迎随、捻转、提插等补泻手法相互配合使用的复式手法比较广泛,此外窦汉卿明确提出“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强调了手法才是决定因素。此外,透穴法也首次出现于这—时期的《玉龙歌》。

    除上述外,金元时期颇具影响的针法成就是捻转补泻法的诞生,是在唐宋时期捻转手法基础上演变而成的。捻转补泻法首载于《标幽赋》:“迎夺右而泻凉,随济左而补暖”,是与提插补泻法并列的两大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补泻手法,该手法的产生从理论上与古代的天文学、元气学说、气旋学说等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笔者认为当时冶炼技术工艺为捻转补泻法创造了物质条件,捻转补泻法不同于以往的提插补泻法,提插补泻法讲究垂直方向的力度变化,毫针针具只要求针身光滑、针体细、针尖锋利即可达到,捻转补泻法要求螺旋状的针体运功,毫针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必须具备较好的韧性度和硬度。宋金元时期,金属冶炼加工技术较为娴熟、精细,许多生活、生产物器的形制加工技术已与近代比较接近,不同于以往的古朴风格。人们采用复合材料改良了工具的综合机械性能,道家“刚柔相济”思想在冶炼中得到充分体现,坚硬度、韧性、锋利都得到了提高,出现了铜铁拔拉技术,金属表面的镀金、镀锡等处理技术。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为捻转手法所需针具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可能是这时期手法繁荣的—重要因素。

    明清时期

    历史背景 明清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经济繁荣,中医药也进一步发展。这一时期政府组织编写了大量古代著作,其中也把中医针灸编写其内,如《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四库全书》等。明朝和清朝在医事制度上皆把针灸独立分科,这时期针灸人才培养仍然是师带徒形式。这时期有针灸铜人的铸造,同时涌现了大量影响较大的针灸专著,如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针灸聚英发挥》、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等。这一时期为针法的鼎盛时期,明代在继承金元时期针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论化、系统化总结,并且在临床上得到推广应用;清代针灸受到朝廷轻视,发展相对明朝有所滞后。

    针法特色 明清为集大成的针法时期,依据前人的理论和方法从理论到临床运用形成系统,并且手法操作逐渐复杂化,依据阴阳、五行、男女、深浅、时间、疾病性质等相互配合变化使用。较为特色的手法是《针灸大全•金针赋》中的“十四字手法”,《针灸大成》中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琼瑶神书》“二十四字法”等,都为揣穴、进针、行针的序贯行操作流程手法。《金针赋》的“治病八法”和《针灸大成》中的“飞经走气四法”“三才刺法”,留气法、运气法、纳气法、通关交经法、子午补泻、膈角交经、担截法等,有行气催气手法、单复式手法、配穴法、分层操作法以及它们相互结合使用等。这些手法都能从《黄帝内经》《难经》等前人手法找到源流,具有理论依据,又有临床具体操作及应用。总之,这一时期针法在单式手法、复式手法、补泻手法、辅助手法等都在前人的基础进一步发展,手法更系统化、更复杂化、更具有临床操作性,同时这些手法的最终目的都紧紧围绕“得气”,并使气至病所,提高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纵观历史,针刺手法在石器、青铜时期处于萌芽阶段,主要是一些敲打、刺、切等;到春秋秦汉时期,手法正式产生,这时期手法操作虽然偏于简单,更多的是规定了针刺手法目的、补泻原则等理论,为后世针刺手法发展指明了方向,并且所有手法操作目的都是为了得气,即引谷气至,引邪气出;金元时期为手法的成熟期,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得到充分运用,单式补泻手法趋于完善,复式手法也出现;至明清为手法的全盛时期,手法流程更具体、更丰富,操作性更强,手法理论更丰富,手法临床应用更广泛。同时也可以看到,针法的发展与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古代金属冶炼工艺技术使得针具改良具有重要意义。

天『子』 發表於 2025-6-9 00: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国古代针法特色历史演变考略

(一)针具演进与技法雏形
石器时代砭石针的多元应用,印证了早期针法"简而备"的特点。《山海经》所载箴石与头道洼遗址出土砭石,其形制分化(刀形、剑形、针形)已显现治疗目的的差异化:刀形砭石用于切开排脓,针形者适于点刺,剑形者多施按压。值得注意的是,《素问·异法方宜论》"东方之域……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的记载,揭示砭石疗法存在明显地域性特征。青铜时代虽出现金属针具,但考古所见仍以砭石为主,此现象除技术限制外,更与"九针"理论未臻完善相关——马王堆帛书《脉法》强调"用砭启脉",恰说明当时诊疗仍以经脉表象调整为主,尚未形成系统的深刺理论。

(二)理论建构与技法体系化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针法的突破性发展,体现在三个维度:
1. 针具革新:铁质九针的出现使《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述"镵针头大末锐""毫针尖如蚊虻喙"等精细化操作成为可能。河北满城汉墓出土金医针,其0.3mm直径的针身证实当时冶金技术已支持复杂手法实施。
2. 理论奠基:《内经》提出"刺有浅深""因时制宜"等原则,《难经》创补泻手法(如"推而纳之是谓补,动而伸之是谓泻"),《甲乙经》确立349个针刺穴位,共同构建起手法-穴位-时令的三维治疗体系。
3. 操作规范:强调"得气为度"(《素问·宝命全形论》)、"候气而刺"(《灵枢·九针十二原》),说明手法核心已从单纯刺激转向气机调控。

(三)金元明清的技法精微化
金元四大家的理论突破推动针法分化:
窦汉卿《针经指南》载"动、退、搓、进"等十四字手法,将单式手法组合为复式手法
明代《金针赋》创"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补泻,通过提插幅度("三进一退")、捻转角度("左转九阳数")的量化操作实现温凉效应
清代《医宗金鉴》总结"揣、爪、搓、弹"等十二字手法,标志操作流程标准化

要言之,针法演变呈现"工具决定技法,理论指导操作"的互动规律。新石器时代砭石的按压、切割等原始技法,至明清已发展为包含24种单式手法、12类复式手法的精密体系,这种演进既受冶金技术推动,更得益于阴阳五行、气血理论对操作规范的哲学升华。当代针法研究尤需注意:不同历史阶段的技法特征,实为特定医疗思想与物质条件的辩证统一体。

(全文798字)

【注释】
[1] 砭石形制差异参见《中国出土石器全集》第3卷
[2] 金医针数据引自《满城汉墓发掘报告》
[3] 复式手法分类参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国家标准
马而 發表於 2025-6-17 18:04 | 顯示全部樓層
《黄帝内经》与针法理论体系的奠基

(一)历史背景与针具革新
春秋至南北朝时期,随着冶铁技术的突破,《考工记》所载"金有六齐"的合金配比技术,使铁针兼具硬度与韧性。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9枚医用金针、银针实证了《灵枢·九针十二原》"九针之宜,各有所为"的记载。金属针具的精细化促使刺法从砭石时代的"五法"(砭、灸、药、导引、按蹻)发展为《内经》"九刺"(输刺、远道刺等)体系。

(二)理论建构与手法特征
1. 哲学思维的临床转化
《素问·宝命全形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将道家"守神"思想转化为针刺要领。《灵枢·九针论》以"天人相应"为纲,将九针形制与天地四时对应:镵针应天(浅刺泻阳),圆针应地(分肉间揩摩),锋针应四时(泻络出血)。这种"制器尚象"的思维,使针具设计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

2. 手法体系的雏形
《难经·七十八难》提出"补泻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针也",强调提插、捻转等基础手法。《甲乙经》卷五详述"徐疾""迎随"等操作规范,如"徐而疾则实(补),疾而徐则虚(泻)",奠定了手法量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已出现"烧山火""透天凉"等复式手法的雏形,《内经》"热则疾之,寒则留之"即为其理论源头。

(三)学术争鸣与流派分化
1. 补泻理论的争议
《灵枢·终始》主张"泻者迎之,补者随之",而《难经·七十二难》提出"调气之方,必在阴阳",引发"迎随补泻"与"调气补泻"的学术争鸣。王冰注《素问》时调和二者,形成"候气→调气→行针"的操作范式。

2. 刺禁体系的建立
《内经》提出"刺禁三原则"(部位禁、脉象禁、病候禁),《甲乙经》更细化出"禁刺穴十五"(如神庭、云门)。这种对解剖风险的认知,反映手法操作已从经验层面向理论化过渡。

(四)历史意义
此时期完成了针法从"以械为用"到"以理统术"的转变。正如《类经图翼》所言:"九针者,道之器也;刺法者,道之用也。"金属针具与哲学思维的结合,使中国针法超越了单纯技术层面,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实践体系,为后世金元流派的形成奠定了范式基础。

(按:因篇幅所限,金元明清部分待续。本文考据主要依据《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注本、《针灸甲乙经》明蓝格抄本等善本,及近十年出土汉简医书研究成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