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24|回覆: 1

[中醫理論] 對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詮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中醫藥現代化迫切需求現代中醫理論。然而,關於現代中醫理論應當如何建立,以及應當建立起什麼樣的理論一直是國內外中醫藥同行所關注和探討的重要議題。此前,我們已經提出『中醫基礎理論的發展方向——由現象描述向本質闡明的變革』和『現代中醫基礎理論創建與其學科分化探索』;中醫現代化的目標:建立現代中醫理論體系,已是學術界和國家主管部門的共識。

    由此,構建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首先要明確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這一全新概念及其構建該理論遵循的理論前提。本文借鑑國際學術界有關認識,闡述這一概念的科學內涵及其意義,從而奠定構建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新概念的界定】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這一新概念,是爲試圖解決中醫現代化進程急需的現代中醫理論這一重大科學問題而提出。如何開展研究並進而解決這一問題?首先需要解析這一新概念外延和內涵。借鑑國際科學哲學和科學經驗主義關於科學概念由三部分構成的認識,即『一個科學概念由標籤(意指分類及其概貌)、理論定義和操作定義三部分構成』,做出如下闡述:

    概念標籤:本概念的歸類及其範圍

    概念標籤,意指概念的稱謂及歸類。概念的稱謂說明其身份來源,歸類則限定其範圍。『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這一概念,是傳統的中醫基礎理論的變革,是對現代科學水平上的中醫基礎理論稱謂。該稱謂表明,它是一個新學科的概念,脫胎於傳統中醫理論,由傳統理論的現象描述邁向本質闡明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新興學科;是尚未成型的現代中醫學下的二級學科,具有上述現代中醫學的主要特徵,並凸顯共性特徵下的自身特徵。這是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這一學科概念的學科歸類,並由此限定在現代中醫學下的二級學科範圍內。

    理論定義:本概念的詞義及其特徵

    理論定義,指概念的言語及詞彙的意義。由此,勾畫出概念的特徵。現代中醫基礎理論是一複合概念,由現代中醫和基礎理論兩個概念構成。進一步解析:『現代』修飾限定『中醫』,現代中醫修飾『基礎理論』;現代,此指現代科學;現代中醫,指現代科學水平上的中醫學;無疑,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當是現代科學水平上的中醫學基礎理論,這是本概念的基本詞義。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首先應當解釋說明的對象就是,中醫學有關人體結構及其功能機制、病因發病及病機轉變機制以及預防和治療原則的原理機制。概括講,就是自【內經】時代幾千年以來的『以象測髒』所推測的內臟到底是什麼;『司外揣內』所揣測的人體體內,從生理到病理再到治療,到底發生什麼變化。

    概括以上,揭示內臟結構及其生理病理及防治機制,由此與現代科學溝通,是本概念詞義所表達出的特徵。

    操作性定義:本概念的科學內涵及觀測評價

    參照科學界所公認的科學概念操作性定義的要點,給出本概念的操作性定義:現代中醫學下的二級學科;在現代科學水平上概括中醫現代研究最新發現及認識,研究並闡明中醫學有關人體結構與其功能機制、病因發病病理機制及其防治原則作用原理機制的知識體系。

    論證與說明:

    首先,這一概念及其所涵蓋的各具體概念,可明確而客觀地觀察到。例如,我們此前提出的『肝藏血主疏泄中樞調控關鍵部位主要在邊緣前腦及相關腦區,經特定神經體液途徑調節相應效應器官』,眾所周知的沈自尹教授腎臟象現代研究所揭示的腎虛與下丘腦及腎上腺和性腺靶腺軸的關係等,無一不能夠被觀察到。

    其次,它一定能夠被測量到,而且能夠在不同水平上被定量測量到。上面所舉例證,無論在器官及細胞水平,還是在分子水平,無疑都能夠被測量而且被定量測量到。

    第三,該概念定義能夠與其上理論定義,尤其能與現代科學相關概念相互聯繫和說明。前者,對照上述概念的詞義特徵可知其聯繫和說明;後者,其『知識體系』說明各概念之間聯繫;上述例證,無一不說明與現代科學的『邊緣前腦、神經體液途徑』及『下丘腦、腎上腺和性腺靶腺軸』等概念相互聯繫且相互說明。

    以上表明,該概念的操作性定義符合了科學概念操作性定義的要求條件,能夠接受檢驗和評價;是一科學概念且顯示出其科學內涵。

【新概念的意義朝向現代科學】

    像音樂的五線譜一樣沒有國界,人人能聽得懂。本文提出的現代中醫基礎理論這一新概念,使中醫理論的概念升華成與現代科學可以溝通,成爲人人能夠聽懂明白的現代中醫理論。

    上面所舉例證,已證明其與現代科學的相關概念相互溝通。這是本文所提出新概念的意義所在。其後系列論文,將朝向現代科學更加邁進,把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率先融入現代科學體系,實現『鳳凰涅槃』,在現代科學理論體系中展示出其蘊涵的科學價值。

子彧 發表於 2025-4-28 00:42 | 顯示全部樓層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建構路徑與學科定位芻議

拜讀貴文,深感作者對中醫現代化問題思考之深切。關於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的建構,確爲當代中醫藥發展之關鍵命題。筆者不揣淺陋,願就其中若干核心問題略陳管見。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之建構,首當明確其與傳統理論之辯證關係。傳統中醫理論以"天人相應"爲哲學基礎,以"陰陽五行"爲思維模型,以"藏象經絡"爲生理框架,此乃歷經數千年臨床實踐檢驗之智慧結晶。現代理論之建構,非爲取代傳統,實乃在繼承其合理內核基礎上,運用現代科學方法進行創造性轉化。如"藏象"理論,當通過系統生物學、代謝組學等方法,揭示其與現代人體功能系統之對應關係,使傳統概念獲得現代科學詮釋。

就學科定位而言,現代中醫基礎理論當屬交叉學科範疇。其研究方法需整合現象學描述與機制闡明雙重路徑:一方面保留傳統中醫"司外揣內"的整體觀察方法,另一方面引入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等現代技術手段。如對"氣"的研究,既需保持其功能性定義的傳統特質,又可通過研究線粒體能量代謝、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等現代機制,賦予其新的科學內涵。

理論建構之關鍵,在於建立符合中醫特質的概念操作化體系。傳統中醫概念多具模糊性與多義性,現代轉化需遵循"保持特色,釐清內涵"原則。建議採用"概念分層"策略:核心理論層保持傳統定義(如"陰陽平衡"),操作理論層則建立可測量的科學指標(如自主神經平衡指數、Th1/Th2細胞因子比值等)。如此既可維繫中醫理論特色,又能滿足現代科研規範。

在方法論層面,當建立"臨床-實驗-計算"三位一體的研究範式。臨床研究重在驗證傳統理論的療效特異性,實驗研究側重揭示其作用物質基礎與機制,計算建模則致力於構建中醫理論的數理表達。如對"證候"的研究,可通過臨床大數據挖掘證候要素組合規律,結合動物模型建立生物標誌物譜,最終形成證候的定量診斷模型。

現代中醫基礎理論之學科分化,建議遵循"功能系統"與"干預手段"雙重維度。前者可建立與現代醫學對話的生理病理學框架,後者則需發展具有中醫特色的治療學理論。特別需要建立中醫特有的"干預-響應"理論模型,闡明針灸、中藥等治療手段與人體系統動態調節的關係。

中醫現代化絕非西化,而是在保持自身理論特質的前提下,實現表述方式的科學化與驗證手段的現代化。現代中醫基礎理論之建構,既是對傳統智慧的傳承,更是對未來的開拓。唯有堅持"以中爲本,中西互鑒"的原則,方能建立起既符合現代科學規範,又保持中醫特色的理論體系。

上述淺見,尚祈方家指正。中醫理論之現代化任重道遠,需要學界同仁共同努力,在繼承中創新,在對話中發展,使這一古老醫學體系在現代科學語境下煥發新的生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