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762|回覆: 2

[中醫理論] 多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上)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縱觀中醫藥學發展史,各個學科共同的理論基礎均是經絡理論,但隨着歷史的演變和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針灸學仍停留在以單一經絡辨證指導臨床的階段,甚至陷入了重腧穴輕辨證輕手法的不利局面。雖然,經絡辨證體系在診查和治療本經病與表裏經病時具有極大的便捷性和準確性,但隨着現代人群疾病的日益複雜化,經絡辨證體系在疾病的定位及傳變順序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筆者認為,中醫內科學所運用的八綱、氣血津液、臟腑、六經、衛氣營血、三焦辨證等,都是基於經絡理論發展起來的,並達到了非常完善的狀態;因此,在針灸臨床中借鑑和使用這些辨證論治理論,具有重要的意義。故筆者根據臨床經驗及各種文獻資料,以六經辨證、臟腑辨證、三焦辨證為重點談談不同辨證方法在針灸臨床過程中的運用,以達拋磚引玉之功。

【六經辨證的運用】

    【傷寒論】中的六經辨證以陰陽為綱,即三陰三陽總統於六經,先論病發於陰或陽,再探究病位所在、病情所屬、病勢進退、預後轉歸。【傷寒論】中有大量運用針灸療法的記載,說明在張仲景時代,運用六經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已是成熟而被廣泛使用了的。

太陽病的針灸治療

    太陽為寒水之經,太陽之脈上至風府,下達腰脊,具有統攝營衛,主一身之表的作用。外邪侵襲人體,太陽首當其衝,導致營衛不和,衛外失司,正邪交爭於表,表現為『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經證的本質在於風寒襲表,營衛不和。因此,針灸治療太陽經證的原則在於解表散郁,調和營衛。由於督脈總攝諸陽且維繫元陽,衛陽郁而化熱,故取穴時除太陽經穴外,尚需取督脈腧穴以清瀉鬱熱。主要取穴為大杼、風府、風門、申脈、後溪、百會、大椎,針以瀉法。

陽明病的針灸治療

    陽明經之提綱證為『胃家實也』。燥氣是陽明之腑的基本生理特性,不足則為溏泄,太過則為結硬。陽明是陽氣最盛的階段,陽明經證是正氣與邪氣交爭最劇烈的極期階段,病變進入胃腑較深的層次,機體臟腑功能表現為亢進的狀態。表現為高熱,不惡寒,反惡熱,面赤,脈洪大等陽熱亢盛、邪熱瀰漫,以及腑氣不通導致的痞、滿、燥、實、堅的裏實熱證。

    根據陽明病證『滿』、『實』的特點,針灸治療當『除滿去實』,以清下二法為主治原則。單針不灸,施以瀉法,主要取穴為曲池、合谷、足三裏、內庭、天樞、復溜、大椎、大腸俞等。

少陽病的針灸治療

    少陽之腑性喜疏泄,其氣主樞。少陽病證已離太陽之表,尚未入陽明之裏,居於表裏之間。外邪侵犯少陽,膽火上炎,樞機不運,膽汁上逆以致口苦,灼耗津液發為咽干,上擾清竅而為目眩,是為少陽提綱證『口苦,咽干,目眩也』。臨床表現為口苦,咽干,寒熱往來或寒熱錯雜,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欲嘔,頭暈目眩,心煩等。

    少陽病證的治療核心在於『和解』二字,針灸治療當以『解表清裏,和解少陽』為法。主要取穴為足臨泣、外關、大椎、風池、期門、太沖等。針灸治療刺激量不宜過大,切記注意『和解』之意。

太陰病的針灸治療

    太陰者,濕為本氣。無濕氣則太陰之土無生化之能,而其濕化,有賴脾陽的運化與輸布。倘陽不勝陰,陽明燥化不及,則寒濕停聚,內困脾陽,導致太陰之提綱證『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

    病入三陰,以虛寒病變為主,太陰病是三陰病的開始階段,其特點為腹脹滿而又大便下利,但氣化未傷,津液猶能上承,針灸治療以『溫扶中陽,運化寒濕』為原則。主要取穴為中脘、神闕、天樞、脾俞、足三裏、陰陵泉等,針以補法,兼行艾灸治療。

少陰病的針灸治療

    少陰本熱而標陰,中見太陽寒氣之化。疾病發展至少陰階段,累及元陰元陽,真氣受損,機體抗病能力明顯減弱,以陽虛的寒化證為主,故其提綱證為『脈微細,但欲寐』,臨床表現為陽氣衰微,鼓動無力,陰血不足,脈道不充,則脈微細,心腎虛衰,陰寒內盛,正為邪困,出現似睡非睡,昏沉模糊之但欲寐。

    針對少陰病證的針灸治療,根據其病理特點,採用扶陽與育陰二法兼治陰陽。少陰寒化則重灸,少陰熱化則清補,主要取穴為關元、氣海、神闕、腎俞、命門、太溪、神門、三陰交等。

厥陰病的針灸治療

    厥陰既可受納陰氣,又能傳輸陽氣,厥陰病證是六經病證的最後階段,處在陰盡陽生的轉化時期,進退於陰陽之間,是以寒熱錯雜、陰陽對峙的證候表現為主要特點,具體表現為肝木內郁,肝陽化火,肝氣橫逆,挾相火上沖,灼傷津液,火熱聚於上,虛寒凝於下。厥陰病證的臨床表現多而複雜,其提綱證中涵蓋了數種臨床表現——『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陰病證錯綜複雜,針灸治療亦當審時度勢,以疏調氣血、瀉熱降逆、柔肝和胃為原則,隨症治之。主要取穴為太沖、合谷、內關、大陵、巨闕、足三裏、中脘等。

    針灸療法的核心在於調氣調血,而氣血是人體一身陰陽的核心,六經辨證體系重點研究的是人體陰陽在疾病變化過程中的消長規律,施以針灸調整人體氣血是最為迅捷之法。根據不同階段選取不同腧穴,或針、或灸、或刺血,掌握了提綱證的針灸治法,就可知常達變;對於各經病證的各種兼證可選取相應配穴和適宜針灸治法予以治之。

【臟腑辨證的運用】

    勿庸置疑,經絡理論是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的基礎,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則是通過與之絡屬的臟腑器官的表現表達出來的。因此,當人體發生病理變化時,僅僅關注人體經絡的『動』顯然是不夠的,必須同時關注所『動』經絡絡屬的臟腑的各種變化,並作為立法、處方的依據才是客觀而全面的。

    另外,錯綜複雜的疾病的各種臨床表現往往不局限於一條經脈的『所主病』及『是動則病』,往往涉及多條經脈、多個臟腑,可為全面的臟腑辨證提供補充並深化經絡辨證體系。

    臟腑辨證能夠更好地指導循經取穴。這一針灸治療思路的基礎在於臟腑、經絡、腧穴緊密相關的理論。在某一臟腑病變時,取與之隸屬的經脈上的腧穴進行治療。如脅痛(膽囊炎),取膽經的經穴;哮喘屬肺的病變,取肺經經穴等。

    臟腑辨證能夠更加豐富針灸治療的內涵。針灸作為一種無實質藥物進入體內的治療方法,過去將其效應機理歸結為對經氣的調整,但事實上,僅就腧穴的特殊性而言,這種說法就過於將針灸作用簡單化了。

    在臨床過程中,針灸取穴雖然基本都遵循局部(鄰近)與循經遠端取穴相結合的原則,但具體選擇什麼穴位,都體現了臟腑辨證的理論內容。

    首先是特定穴的選用,如:治療五臟病時,多取相應經脈的原穴,同時配合俞募配穴;治療六腑病時多取募穴和下合穴;而臟腑兼證或表裏經同病時,取絡穴或原絡配穴。

    另外,在治療某些與臟腑相關的組織器官病變時,依據臟腑辨證進行配穴,如治療胃火牙痛,取內庭清瀉胃火;治療陰虛陽亢型眩暈(高血壓)時,補太溪以滋腎水、瀉太沖以平肝木。

    臟腑辨證能夠指導針灸補虛瀉實。經脈『所主病』、『是動則病』中的內容未能明確體現人體經脈及臟腑的虛實變化;因此,通過臟腑辨證辨清臟腑虛實之後,再結合腧穴的特定屬性(背俞穴偏補,十二井穴偏瀉)決定補瀉方法,能夠更好地發揮針灸的臨床療效。

    此外,對於具體的選穴、配穴也具有指導意義,如:利用五輸穴五行屬性(陰井木,陽井金)進行本經補瀉、異經補瀉,從而實現『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治療原則和效果。

ste0302 發表於 2025-6-21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針灸臨床辨證體系之多元整合與六經辨證精要】

引言
拜讀尊論【多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上)】,深感閣下於針灸學術之深思。誠如所言,當代針灸臨床囿於單一經絡辨證,實有"執一絡而廢百法"之弊。筆者不揣淺陋,試就六經辨證之精微與多元辨證體系之整合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六經辨證乃時空動態診療體系
【傷寒論】六經辨證非僅為病位劃分,實融貫"時-空-氣化"三維診療思維。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之三陽氣化規律,與太陰開、少陰樞、厥陰闔之三陰轉化機制,構成動態病傳模型。張仲景於【傷寒論】中明示"刺期門""灸少陰"等法,正體現六經辨證對針灸治療的指導價值非僅限於取穴,更在於把握病機傳變之時序。

1. 太陽病治法之深義
閣下論太陽病取督脈穴甚當,然需補闡"風府-大椎-至陽"軸線之妙用。此三穴分應"天-人-地"三部,配合太陽經大杼、風門,實暗合【靈樞·營衛生會】"太陽主外"之旨。臨床見太陽傷寒兼項背強几几者,加刺後溪通督脈;若太陽中風汗出不解,當取復溜(足少陰經)以"從陰引陽",此即六經辨證"陰陽相貫"之妙。

2. 陽明病治療之變通
陽明"胃家實"證取穴宜分經腑:經證取曲池、合谷以清陽明經熱,合"滎輸治外經"之則;腑證刺天樞、大腸俞時,需參【針灸甲乙經】"腹氣有街"理論,配合支溝、上巨虛以通腑氣。尤當注意陽明"中見太陰"特性,若見熱結旁流之證,宜加三陰交調太陰之氣,防其傳變。

3. 少陽病治療樞機
少陽為樞,其病"血弱氣盡,腠理開",故針灸治療當把握"和解樞機"原則。除常規取外關、足臨泣等穴外,需重視"三焦-膽"氣化關係:
偏半表證取支溝配陽陵泉,以疏利少陽經氣
偏半裏證刺日月配中脘,調暢中焦氣機
若見"少陽鬱火"上炎,當取四關穴(合谷、太沖)以升降氣機

二、多元辨證體系整合之道
1. 時空維度互補
六經辨時序傳變,臟腑辨空間定位,三焦辨氣機升降。如太陰病兼腹脹滿,可參臟腑辨證取中脘、章門;少陰病熱化證,當合衛氣營血辨證刺勞宮、湧泉。

2. 診斷層次遞進
建議建立"經絡篩查→六經定位→臟腑病機→八綱定性"四步辨證法。如腰痛患者:
先循經查足太陽、督脈異常
次辨屬少陰寒化或太陽蓄血
再判病在腎府或瘀阻腰俞
終定虛實寒熱屬性

結語
針灸學術欲突破當前困局,當效法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精神。六經辨證如經緯,臟腑八綱若網目,唯有構建"以經絡為體,以多元辨證為用"的診療體系,方能應對現代疾病複雜病機。限於篇幅,臟腑辨證、三焦辨證之運用容待下篇詳論。

(全文798字,依【黃帝內經】【傷寒論】理論體系展開,兼顧臨床實操性)

注釋說明
1. 文中"三陽氣化規律"引自張隱庵【傷寒論集注】
2. "腹氣有街"理論出自【靈樞·衛氣】
3. 四關穴用法參考楊繼洲【針灸大成】
事無巨細 發表於 2025-7-4 17:19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針灸臨床多元辨證體系之構建——兼答"多辨證體系指導針灸臨床(上)"】

拜讀尊論,深感閣下於針灸學術之關切切中肯綮。今不揣譾陋,試就多元辨證體系與經絡理論之關係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經絡理論為多元辨證之根本
【靈樞·經脈】云:"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誠如尊論所言,八綱、臟腑諸辨證皆源於經絡理論,然其發展軌跡實為"同源而異流"。考【難經·六十六難】"十二經皆以俞為原"之說,已蘊臟腑辨證雛形;而【傷寒論】六經辨證更將經絡理論與陰陽氣化融為一爐。故所謂"單一經絡辨證"之說,恐系後世傳承窄化所致,非古賢本意。

二、六經辨證運用之商兌
閣下論太陽病取督脈諸穴甚當,然需補明陰陽互根之理。【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陽病治陰,陰病治陽",故太陽表證除取大杼、風門等陽經穴外,宜佐太溪、照海等陰經穴以固根本。陽明病治療取穴精當,然【針灸甲乙經】強調"熱則疾之",建議補入刺絡放血法。少陽病雖未及詳論,竊以為當重視"樞機"特性,取外關、陽陵泉等樞轉之穴,配合期門等募穴以調暢氣機。

三、多元辨證體系構建原則
1. 經絡為體,辨證為用:諸辨證法當以經絡循行為基礎,如臟腑辨證需結合【靈樞·本輸】"五臟五俞,六腑六俞"理論。
2. 病機為綱,證候為目:【醫學入門】"用針必先診脈"之說不可偏廢,當脈證互參以明病機。
3. 動態施治:宜參【標幽賦】"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虛實"之法,隨證轉換辨證體系。

四、臨床實踐建議
1. 外感病宜六經辨證為主,參合衛氣營血辨證
2. 內傷病當臟腑經絡並重,兼採氣血津液辨證
3. 疑難雜症需三焦辨證與八綱辨證結合

結語:
針灸之道,貴在"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素問·至真要大論】)。多元辨證非謂摒棄經絡,實乃回歸【內經】"經脈流行,營復陰陽"之整體觀。冀望同道共探此道,使針灸學術復現"九針之玄,要在終始"的完整體系。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