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57|回復: 1

[医药临床] “医圣”考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后仲景被奉为医圣,其方被称为“经方”

    •最早称仲景为“医圣”者,首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当代中医学界普遍尊称东汉名医张仲景为“医圣”,那么,“医圣”桂冠加于仲景,究竟始于何时呢?

    宋以前之仲景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对范晔在《后汉书》中未为张仲景立传而提出了批评:“张仲景,医中之圣也;华元化,医中之仙也。二人同时,范氏只为元华作传,乌得称良史乎?”由《后汉书》无“张仲景传”而有“华佗传”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推测:仲景在东汉末年的名声、地位和影响应当远远不及华佗,若仲景与华佗难分轩轾,那么,秉笔直书的史学家范晔是不可能不为二人同时立传的。

    魏晋时期,“圣人”这一尊称已非常普遍,各行各业几乎都有各自的圣人。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内篇•辨问》中将严子卿、马绥明等善围棋者称为“棋圣”,将皇象、胡昭等善书法者称为“书圣”,将卫协、张墨等善图画者称为“画圣”,甚至张衡、马钧等善制木器者,也被尊称为“木圣”。

    推而广之,葛洪认为,“班输、倕狄,机械之圣也;跗、扁、和、缓,治疾之圣也”。十分明确地将俞跗、扁鹊、医和、医缓等古医家尊为“治疾之圣”,而华佗、仲景则尚难跻身“圣人”之列。

    距仲景年代不远的西晋太医令王叔和颇谙当时世情,他说:“和、鹊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脉经序》)。与王叔和同一时代的皇甫谧也深得个中趣味,他说:“汉有华佗、张仲景,华佗奇方异治,施世者多……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针灸甲乙经序》),“华佗存精于独识,仲景垂妙于定方”(《晋书•皇甫谧传》)可见当时,世人已逐渐认识到了仲景的价值,并将其与华佗并列。

    南北朝以至隋唐、五代,《伤寒杂病论》并没有得到广泛流传,所记载的理法方药,亦并不处于特别地位。比如,“药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大医习业》中说:“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此处之“经方”,是指常用之经验方,包括上古相传的一切经长期医疗实践验证有效的方剂。

    南北朝时期的陈延之将纂集此类方剂的著作命名为《经方小品》,并说:“以备居家野间无师术处,临急便可即用也。僮幼始学治病者,亦宜先习此小品,则为开悟有渐,然后可看大品。”这段话可视为“经方为经验方”的最好例证。

    宋代以前,多数医家将历代流传的经验方都称为“经方”,也并未将仲景之方突出出来,凌驾于他方之上,而是张仲景著作与其他医家著作相提并论。比如,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提到的“诸论伤寒八家”,实际达十六家之多,张仲景只是与华佗、王叔和、葛洪、陈延之、巢元方、崔知悌、张文仲、陈廪丘、范东阳、宋侠、孙思邈、姚僧垣、初虞世等平起平坐的诸家之一。他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孙思邈《千金要方》等书,也都将《伤寒论》方与世传治伤寒方杂揉在一起。由此可见,当时,仲景《伤寒论》还没有在伤寒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当然,亦有尊仲景著作为“经”者。如《诸病源候论》引《小品方》云:“仲景经有侯氏黑散……”,这是最早将仲景书称为“经”者。陶弘景将仲景之方作为“经验方”,并指出“唯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但这毕竟是极少数。甚至成书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还说:“为儒必读五经三史、诸子百家,方称学者。医者之经,《素问》《灵枢》是也;史书,即诸家本草是也;诸子,《难经》《甲乙》《太素》《中藏》是也;百家,《鬼遗》《龙树》《金镞刺要》《铜人》《明堂》《幼幼新书》《产科保庆》等是也。”可见,在陈无择心中,仲景之书,既非经书,也非史书,更非诸子,连百家都算不上。

    宋以后之“医圣”

    至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林亿、高保衡等校勘《伤寒论》之后,《伤寒论》才逐渐彰显出它在医学中的作用,自此,仲景受到特殊的重视与尊崇,逐渐被奉为“医圣”,其书被尊为“医经”,其方也逐渐被称为“经方”。

    宋大观元年(1107年),朱肱在《类证活人书序》中说:“伤寒诸家方论不一,独伊尹、仲景之书犹六经也。其余诸子百家,时有一得,要之不可为法。”宋绍兴二年(1132年),许叔微把仲景的著作与孔子六经相比,说:“论伤寒而不读仲景书,犹为儒而不知有孔子六经也。”当时医家对仲景之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北宋政府校勘刊行《伤寒论》,但该书真正得到广泛流传,并成为中医学术的显学,却是借助于金代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从此,医家们纷纷研究《伤寒论》的风气才开始真正形成,而仲景“医圣”之雅称,也逐渐确定了下来。

    比如,金皇统四年(1144年),严器之在《注解伤寒论序》中称仲景为“后圣”:“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以至神之妙,始兴经方。继而伊尹以元圣之才,撰成《汤液》……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论》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昔人以仲景方一部为众方之祖,盖能继述先圣之所作也。”

    又如,金正隆元年(1156年),成无己在《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中赞仲景为“大圣”:“自古诸方,历岁浸远,难可考评,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是以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医帙之中,特为枢要,参今法古,不越毫末,实乃大圣之所作也。”

    再如,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中尊仲景为“亚圣”:“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

    此外,南宋咸淳七年(1237年),陈自明在《管见大全良方•治伤寒》中誉仲景为“圣人”:“伤寒治法,始于仲景太守之书。元符间,庞安常作《伤寒总病论》。政和间,朱奉议肱编而为《活人书》,详观方论意义,纤悉具载,可谓尽善尽美,皆本于仲景之书及诸家之善真,千古不朽之良法……今有李氏子立作《伤寒十劝》,虽未能尽圣人之万一,其中多有可取。”

    1246年,王好古在《汤液本草序》中说:“文潞公《药准》云:惟仲景为群方之祖也。晋唐宋以来,得医之名者,如王叔和、葛洪、孙思邈、范汪、胡洽、朱奉议、王朝奉、钱仲阳、成无己、陈无择辈,其议论方,定增减变易,千状万态,无有一毫不出于仲景者。”元至大元年(1292年),王好古又在《此事难知序》中说:“余读医书几十载矣,所仰慕者,仲景一书为尤焉。”元大德元年(1297年),其又于《医垒元戎》中说:“折中《汤液》万世不易之法,当以仲景为祖。”对仲景可谓推崇备至。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或曰……《要略》之方果足用乎……予曰:天地气化无穷,人身之病亦变化无穷。仲景之书,载道者也,医之良者,引例推类,可谓无穷之应用,借令略有加减修合,终难逾越矩度。”

    至此,虽然仲景已经被颂为“后圣”“大圣”“亚圣”“圣人”,但尚未明确被称为“医圣”。

    就笔者手眼所及,最早将“医圣”头衔冠以仲景者,当首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引》:“仲景者,姓张氏,名机,仲景其字也,南阳人……以宗族二百余口,建安纪年以来,未及十稔,死者三之二,而伤寒居其七,乃著论二十二篇,证外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其文辞简古奥雅,古今治伤寒者未有能出其外者也。其书为诸方之祖,时人以为扁鹊、仓公无以加之,故后世称为‘医圣’。夫扁鹊、仓公,神医也,神尚矣,人以为无以加于仲景,而称仲景曰‘圣’。”

陶外 發表於 2025-4-7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医圣"名号源流考辨》

关于张仲景"医圣"称号的历史渊源,实为中医学术史上一重要命题。今就文献记载详考如下:

一、汉晋时期之定位
考《后汉书》独载华佗而阙仲景,此非范晔疏漏,实反映当时医林格局。晋代葛洪《抱朴子》列"治疾之圣"仅及俞跗、扁鹊、医和、医缓四人,其标准可见一斑。王叔和《脉经序》以"和、鹊至妙"与"仲景明审"对举,皇甫谧《甲乙经序》更将仲景定位为"垂妙于定方"的经方整理者,皆未以"圣"相称。此时期仲景之地位,实为杰出的经验方集纂者。

二、唐宋时期之嬗变
《千金要方》所载"经方"概念,乃泛指经验效方,非特指仲景方。孙思邈将仲景著作与诸家经方并列,足见唐初尚未独尊。至宋代官修《太平圣惠方》,始见仲景方特殊地位之端倪。然考宋元医籍,林亿校订《伤寒论》称"仲景之术精于方",成无己《注解伤寒论》赞"亚圣之才",朱肱《类证活人书》谓"得此经方之祖",皆未径称"医圣"。

三、明代正式定谥
"医圣"之称确凿可考者,首见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张机,字仲景,医圣也。"其后赵开美刊《仲景全书》(1599),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1589),皆强化此称。此现象与明代医学复古思潮密切相关,医家为对抗金元医说之流弊,遂抬出仲景为圭臬。

四、学术史意义
"医圣"称号的演变成型,实为中医学术范式转移之缩影。从经验方到"经方"的语义升华,反映宋明医家建构道统之努力。此过程与儒学"道统"说颇有相通之处,皆是通过神圣化古典权威以确立学术正统。今人当知"医圣"乃历史建构之产物,其价值不在名号之虚誉,而在仲景学说本身的生命力。

要之,仲景地位之隆替,实系中医学术思想史之镜像。明乎此,则知尊经而不泥古,方为得仲景心法之真传。
武界往 發表於 2025-4-30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医圣”名号源流考辨——兼论张仲景历史地位的嬗变》

张仲景"医圣"尊号的形成,实为中医学术史上一段极具典型意义的接受史个案。今就文献所载,试作系统考辨。

一、汉晋时期:医林名家的历史定位
考《后汉书》独载华佗而阙仲景,确如陆以湉所论,反映东汉之世华佗声名更著。然细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已见"华佗奇方异治"与"仲景垂妙定方"的差异化评价,暗示二者学术取向之殊:华氏长于外科奇技,仲景精于方证体系。葛洪《抱朴子》列"治疾之圣"止于和、缓,正可见晋人对"圣人"标准的严格限定——必待开创性理论体系者方足当之。

二、唐宋转型:经方地位的抬升过程
《千金要方》将仲景方与诸家经验方并列,孙思邈晚年编《千金翼方》时却特辟"伤寒"专卷,此中转变颇具深意。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校订《伤寒论》时称"最为众方之祖",标志着仲景方由经验方升格为理论范式。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运用经方思维而不拘其药,尤见仲景学说已从具体方剂升华为诊疗范式。

三、明代定谳:圣学体系的最终确立
万历二十一年(1593)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首次明确"仲景圣当时而祖百代"的表述,实与理学思潮密切相关。李濂《医史》更系统建构"仲景-医圣"的传承谱系,其说有三要:一则将《伤寒论》比附儒家经典,二则强调"辨证论治"的普适性,三则突出"方证对应"的规范性。至此,仲景不仅作为方书编撰者,更是医学理论体系的缔造者。

要之,"医圣"名号的确立,实为宋明医家对中医理论范式重构的必然结果。从经验方到经方,从诊疗技术到医学体系,仲景地位的嬗变折射出中医学术从经验积累向理论建构的演进历程。此过程非惟名号之变,实乃学术范式之转型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