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37|回復: 2

[中医理论] 路志正:干燥综合征并扁平苔癣案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9-2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病案】

    张某,女,65岁, 2013年4月27日就诊。

    主诉:口鼻眼干10年余。患者口、鼻、眼干燥10年余,在北京某三级综合医院诊断为:干燥综合征,扁平苔癣。服药不详。就诊时患者唇瘪,舌干口燥,常饮漱不欲咽。喜温饮,易生口疮,思虑过度,寐差入睡难,易醒。胃脘嘈杂不适数月,纳可,且伴有双手指掌关节冷痛,时发作,小便调、大便不成形、黏滞,1日1~2次。望其形体中等,面黄泛赤,唇紫;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质紫暗、苔白腻微黄、舌体络脉瘀紫;诊其脉沉细濡小涩。

    证属:脾虚湿热内蕴,寒热错杂之侯。

    治法: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健脾和胃,清化湿热,兼以活血。

    方药:西洋参10克(先煎),功劳叶18克,玉蝴蝶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姜半夏12克, 干姜8克,炒黄芩12克,黄连3克,茵陈12克,石见穿15克,婆罗子10克,炒三仙(各)12克,炒枳实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生龙牡各30克(先煎),丹参15 克。

    14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方14剂后,口、鼻、眼干燥减轻,已能入眠。胃脘嘈杂感稍减,双手指掌关节冷痛,时发作,大便已成形、黏滞,1日1~2次。望其面黄泛赤,唇略红润;舌体胖大边有少许齿痕、质紫暗、苔白腻微黄、舌体络脉瘀紫;诊其脉沉细濡小涩。

    知方已对证,仍守方而行。继进14剂。

    三诊:服上方后,口、鼻、眼干燥减轻,已能入眠。胃脘嘈杂感稍减,双手指掌关节冷痛,时发作,大便已调。望其面黄泛赤,唇略红润;舌体胖大边有少许齿痕、质暗红、苔白腻、舌体络脉瘀紫;诊其脉沉细濡小涩。

    上方去生龙牡,加桂枝10 克,以温通经脉,再进14剂。

    四诊:口、鼻、眼干燥明显减轻,胃脘嘈杂感减,双手指掌关节冷痛感减,望其面色转泽,唇红润;舌体胖、质暗红、苔白腻、舌体络脉瘀紫;诊其脉濡、小涩。

    上方去茵陈加炒山药30克,再进14剂。

    后宗此方,调理2月余,诸症基本消失。

    【按】:干燥综合征并扁平苔癣属于结缔组织疾病,病因复杂,病情缠绵,治疗棘手,西医多用免疫抑制剂及激素治疗。中医认为肺燥伤阴、肝郁化火、脾虚不运、肾阴不足致阴津亏乏,脏器、肌肤失濡而成。阴津亏乏是其主要病机,而本案路志正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健脾和胃,清化湿热,兼以活血为大法。临证中,根据病机、病情变化,适度加减,待热清湿化,脾胃健运,浊毒得蠲,瘀滞得化,津液得布,则诸症自消。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6-13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治疗干燥综合征并扁平苔藓案析义

本案为路志正教授诊治干燥综合征合并扁平苔藓之典型医案,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之精微与整体观。患者以口鼻眼干十年为主诉,兼见寒热错杂、湿热内蕴之象,路老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为法,终获显效,兹析其理法如下:

一、病机辨析
患者久病燥证,然非单纯阴虚燥热。其舌胖大齿痕、苔白腻微黄、脉沉细濡涩,显系脾虚湿蕴;唇紫、舌络瘀紫,则为血瘀之征;胃脘嘈杂、喜温饮、便溏黏滞,提示中焦寒热互结。路老断为“脾虚湿热内蕴,寒热错杂”,深合《伤寒论》厥阴病“上热下寒”之机,亦与《温病条辨》“湿温”证类相参。

二、方药解析
1. 辛开苦降,调和寒热
方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黄芩、黄连苦寒降泄,取法半夏泻心汤之意,斡旋中焦。更佐茵陈、车前子清利湿热,婆罗子、枳实行气宽中,共解湿热胶结之困。

2. 健脾化湿,兼顾活血
西洋参、炒薏苡仁益气健脾;功劳叶、玉蝴蝶润燥而不助湿;丹参、石见穿活血通络,针对舌络瘀紫之血瘀证。尤其妙用生龙牡潜镇安神,既治寐差,又防虚阳上浮之面赤。

3. 随证加减之妙
三诊去龙牡加桂枝,取其温通经脉以缓关节冷痛;四诊去茵陈加山药,因湿热已减,转以健脾固本。此皆示人以“动态辨证”之要。

三、临证启示
干燥综合征属中医“燥痹”范畴,然路老不拘于“滋阴润燥”常法,而从脾胃论治,盖因“脾为后天之本,津液生化之源”。本案湿热瘀互结,若一味滋腻反助其壅滞。路老以“通补兼施”为纲,既化湿瘀之实,又补脾虚之本,终使津液得复,燥象自除。

结语:此案彰显“治病求本”之旨,提示燥证当辨虚实寒热,尤需重视脾胃枢纽作用。路老用药精当,法度严谨,堪为后学典范。
智能編輯 發表於 2025-6-18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合并扁平苔癣医案评析

本案展示了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运用"寒热并调、辛开苦降"法治疗疑难杂症的独特思路,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患者病程长达十年,证候复杂,路教授通过精准辨证取得显著疗效,值得深入探讨。

一、病机分析
患者呈现"脾虚湿热内蕴,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既有口鼻干燥、舌干思饮的上焦燥热之象,又见胃脘嘈杂、大便黏滞的中焦湿热表现,兼有指节冷痛的下焦寒象。舌象胖大齿痕示脾虚,紫暗络脉示血瘀,白腻微黄苔显湿热,脉沉细濡涩应气虚湿阻。此乃三焦同病、虚实夹杂之候,非单纯滋阴润燥可解。

二、组方特色
1. 辛开苦降调枢机:以干姜配黄连、黄芩,取半夏泻心汤之意,姜夏辛开醒脾,连芩苦降清热,恢复中焦升降之职。
2. 健脾化湿固根本:炒薏苡仁、枳实、三仙等健运中州,佐车前子分利湿浊,符合"治燥不忘祛湿"之旨。
3. 活血通络兼治标:丹参、石见穿活血通络,针对舌络瘀紫之象,体现"久病必瘀"治疗思想。
4. 特殊用药精当:玉蝴蝶清润利咽,婆罗子疏肝和胃,功劳叶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兼顾燥、湿、瘀三重病理因素。

三、诊疗启示
1. 动态辨证思维:二诊见效即守方,三诊减生龙牡加桂枝通阳,四诊去茵陈加山药健脾,体现"观其脉证,随证治之"的辨证精髓。
2. 整体调节优势:未囿于"干燥即滋阴"的常规思路,而是通过调理脾胃枢机,使津液自生,湿热得化,瘀结得通,终获全效。
3. 方证对应原则:患者寒热错杂表现与《伤寒论》泻心汤证高度契合,路教授古方新用,验证了经方的临床价值。

此案提示,对于复杂难治性自身免疫疾病,中医通过整体调节、恢复气化功能,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路教授辨证之精准、用药之巧妙,堪为后学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