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728|回复: 0

[中医理论] 路志正:温脾行滞治便秘兼痛经案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8-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王某,女,18岁,河北承德人,2014年7月12日就诊。

    主诉:便秘多年。

    刻诊:大便干结多年,甚则如羊粪,便意少,时有欲便不能,食欲不振,喜近半流食,月经后期,与饮食情绪有关,经色暗有血块,量偏少,痛经较甚,经前情绪不安,心烦急躁,易疲乏,不耐受生冷饮食。望其形疲、面黧黑,两颧口周额部散在痤疮。舌淡暗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辨证:脾气不足,阴寒内生。

    治法:健脾温阳,润肠通便。

    方药:西洋参(先煎)10克,功劳叶15克,生白术30克,厚朴12克,当归12g,火麻仁15克,郁李仁12克,炒苏子12克,肉苁蓉10克,炒莱菔子15克,生首乌12克,桃仁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生谷芽30克,生麦芽30克,建神曲各12克,陈皮10克,生姜1片为引。14剂水煎服,日1剂。

    茶饮方:胖大海3枚,百合20克,夜交藤15克,甘草2克,开水冲服,1日1次,共7剂。

    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大便已有便意,且已能排出,不甚干燥,食欲渐增,月经已至,经色暗,有血块,量偏少,痛经亦减,易疲乏,不耐受生冷饮食。望其形疲、面黧黑,两颧口周额部痤疮亦减。舌淡胖大有齿痕,苔薄白,脉濡缓。效不更方,连同茶饮方继进14剂,后随访诸证告愈。

    《按》:便秘是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证。该病虽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但与脾胃及肾脏的关系甚为密切。其发病原因有燥热内结、津液不足,情志失和、气机郁滞,以及劳倦内伤、身体衰弱、气血不足等。

    本案乃脾气不足,阴寒内生,以至阳气不通,津液不行,肠道艰于传送,故而引起便秘。路志正药用西洋参、功劳叶、生白术、炙甘草、生谷芽、生麦芽、建神曲、陈皮健脾益气,以助运化;且大剂量生白术又具润肠通便之功。肉苁蓉、生首乌、厚朴、炒莱菔子、当归、火麻仁、郁李仁、炒苏子、桃仁、杏仁温补肾阳、理气导滞、润肠通便。

    本案妙处在于桃仁、杏仁之用,二药乃路志正常用对药之一:一取二仁润肠通便之能;二取杏仁宣肺导滞,提壶揭盖之用,三取桃仁活血调经之效。当归之用,也如出一辙:活血、润肠两擅其效,且胖大海泡开后剥皮取仁食用,有通便润肠之功。诸药相伍,且辅以茶饮,俾脾气充足,阳气来复,则健运有功,温煦有权,气机畅达,自然津液布达,肠润便通、痛经自消。

汤勺 发表于 2025-5-24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路志正先生此案乃脾虚寒秘兼痛经之典型,深具启发性。今试从病机、治法、方药三端析之:

一、病机剖析
本案病机核心在于"脾阳不振,寒滞气结"。患者面黧黑、舌淡胖有齿痕、脉濡缓,此脾阳不足之明证;经血色暗有块、痛经甚,乃寒凝血瘀之象。脾失健运则谷精不布,肠失濡润故便结如羊粪;阳虚不能温煦胞宫,遂致经行腹痛。路老抓住"形疲、恶冷、便结、痛经"四症,断为脾虚寒凝,诚为卓见。尤妙在指出痤疮非尽属热,阳虚血瘀亦可致此,突破常法。

二、治法精要
路老立"健脾温阳,润肠调经"之法,暗合《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旨。其治有三巧:
1. 健运中州:以参、术、谷麦芽复脾运,取"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之义
2. 温润并行:苁蓉、当归既温肾阳,又润肠燥,避辛燥伤阴之弊
3. 肺肠同调:杏仁宣肺以启上窍,合桃仁活血通下,暗含"提壶揭盖"之妙

三、方药解析
方中生白术用至30克,乃路老独到经验。考《本草崇原》载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现代研究证实大剂量生白术能促进肠蠕动。其与西洋参、功劳叶相配,补而不滞,尤宜虚秘。

桃仁、杏仁药对尤见匠心:
桃仁活血调经,合当归解胞宫瘀滞
杏仁开宣肺气,应"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经旨
二仁富含油脂,润肠通便

茶饮方中胖大海与百合配伍甚妙:胖大海质轻上行,百合甘润下行,一升一降,助津液布散。夜交藤宁心安神,兼顾情志因素。

四、临证启示
1. 便秘痛经同见时,当察是否存在"脾虚血瘀"病机
2. 温阳法非专于肾,脾阳不振者尤当先健中焦
3. 润剂须佐行气,方中厚朴、莱菔子即是此意
4. 青年女性痤疮需辨寒热,阳虚血瘀者温通反能消疮

路老此案示人:治便秘不可徒执攻下,痛经未必尽用温经。把握"脾主运化"这一关键,使阳气得振,津血得行,则便通经调,诸症自除。其辨证之精、用药之巧,堪为后学典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