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07|回覆: 2

[醫藥臨床] 祛痰法芻議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作為一種致病因素,痰是水谷精微不歸正化,併合凝聚而成的病理產物。其性多稠濁,致病廣泛,古人即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因此,歷代醫家在臨證過程中,對痰的致病與治療都非常重視,創製了許多祛痰方法。

    就祛痰法而言,古醫籍中有許多記述,如化痰、消痰、滌痰、導痰、滾痰、墜痰、劫痰、引痰、逐痰、達痰、豁痰、涌痰等,可謂豐富多彩、直觀生動。但由於對這些方法大都缺乏指意明確的界定,致使應用時理解不一、歧義紛生,難以準確把握,時可見到名實不符的現象。

    為此,【中醫大辭典】做了釋定:『祛痰法,祛除痰邪的方法。分化痰、消痰、滌痰三類。根據痰邪產生原因採用不同治法,或溫化,或蕩滌,或消除生痰病因。』但這一解釋並未使問題明了,從其分類到闡釋都有值得商榷之處。

    一般認為,痰源於濕,而濕由脾運,故痰之生成與脾的關係最為密切,並有『脾為生痰之源』(【證治匯補】)之說,此即所謂『脾虛生痰』。而據臨床觀察,還存在着一種『脾荷過重生痰』的形式,其大致過程是:過食肥甘厚味,超過了脾的運化能力,致使其稽留、轉化為痰濕,一些與高脂飲食相關的高脂血症所出現的沉積於內臟、血管或皮下等部位的脂質,其實即是由脾荷過重所化生之痰。這兩種生痰過程,前者屬於絕對脾虛,後者則屬於相對脾虛。

    痰之已生,即可隨氣機升降而無處不到,進而致病多端,如痰蘊於肺的咳喘多痰,痰蒙心竅的神昏、癲癇,痰阻脾胃的脘痞腹脹,痰郁於肝的咽中異物感,痰滯於胸的胸部窒悶,肝風夾痰之中風、驚厥,痰火互結之瘰癧、癭瘤,痰阻經絡之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留肢節之骨節腫痛、變形,等等。從臨床情況看,痰之存在多以『宿痰』『伏痰』的形式構成病理基礎,一旦遇到適當病因,體內留存的痰即可被觸動,在病變過程中發揮作用。

    筆者認為,根據痰的生成及走向,祛痰法無非有兩種形式,即化解於體內與逐除於體外,可簡稱為化痰與逐痰。

    化痰

    化痰是根據痰之成因與形態所採用的常規或基本祛痰法。對於痰的治療,首先應考慮根據痰的形態予以化解。由於痰隨體內環境有寒化與熱化之勢,因此常用的化痰法也分為溫化與清化兩種。溫化者適用於寒痰與濕痰,用藥多辛溫,如半夏、天南星、白前、白芥子、蘇子、陳皮、厚朴、蒼朮、白朮等;清化者即清熱化痰,適用於熱痰,用藥多苦寒,如貝母、前胡、天竺黃、瓜蔞、竹茹、竹瀝等。尤值一提的是桔梗,味苦辛性平,能升能降,善宣通肺氣,【本草求真】認為它『系開提肺氣之藥,可為諸藥舟楫,載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劑。』因而不分寒痰、熱痰,均可選用。

    因痰的生成過程與易阻氣機的特點,化痰時多配合健脾或理氣之法,此如朱丹溪言:『治痰法,實脾土,燥脾濕,是治其本也。』王肯堂說:『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氣而順矣。』

    燥痰多見於肺燥陰虛的狀態,治宜潤肺化痰,藥物中有此功效者似僅紫菀、款冬花二味,實際上組方選藥時可採取潤肺與化痰相合運用的方式而擴大選藥範圍。風痰發病,往往是體內伏痰被風觸動,走竄入絡而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四肢抽搐,因此所用化痰之藥還須能走行經絡,如天南星、白附子、僵蠶等。

    至於脾荷過重所生之痰,臨證可參照食滯形成之理以消之,也屬化痰法。此如【醫學心悟】所言:『消者,去其壅也。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治療用方常選保和丸。

    由上述可以看出,化痰法實際上是通過改變痰的基本狀態而將其化解於內,用藥多為平和舒緩。此外,由於痰是一種病理產物,因此在化痰的同時,還應消除生痰之因、阻斷生痰之源,即如張景岳言:『善治痰者,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補天之手。』

    逐痰

    逐痰是根據痰之停留部位與病勢所採用的非常規祛痰法。在病變過程中,當遇痰涎壅盛,或痰蔽清竅,或頑痰阻肺,或痰結於腑等,出現痰吐不絕、咳喘難平,或昏不知人、痰聲漉漉,或腹脹便結等病熱較急時,化痰之法顯然力不能及,緩不濟急,而應遵『急則治其標』之意,因勢利導,給痰找出路,儘快逐痰外出。

    從臨床看,逐痰之法無非吐、瀉二途。當痰涎涌盛致咳甚喘急時,或痰厥而神識昏蒙,或癇病痰多時,均應予以豁痰除痰,可視情選用【金匱要略】皂莢丸(皂莢、大棗),稀涎散(皂莢、白礬),通關散(皂莢、細辛),白金丸(鬱金、白礬),或【仁齋直指方】之豁痰丸(南星、濃皂角水浸之半夏、白附子、川靈脂、僵蠶、細辛、煅白礬、全蠍,皂角漿煮麵糊為丸),【張氏醫通】之冷哮丸(麻黃、川烏、細辛、蜀椒、白礬、牙皂、半夏曲、膽星、杏仁、紫菀、款冬花、甘草),【赤水玄珠】之順氣豁痰湯(白礬、生薑、皂角水煮之半夏、茯苓、橘紅、瓜蔞、貝母、黃連、桔梗、枳殼、香附、甘草、生薑),等等。

    需要說明的二味藥是皂莢與白礬。皂莢,味辛咸性溫,為通竅吐痰之藥,能蕩滌垢膩,無堅不破,無積不消,老痰得之則難以稽留盤踞,風痰得之則能開泄上涌而除。白礬,亦稱明礬,味酸澀性寒,功擅消痰燥濕、追涎墜濁。【長沙藥解】說:『礬石酸澀燥烈,最收濕氣而化瘀腐,善吐下老痰宿飲。緣痰涎凝結,粘滯於上下竅隧之間,牢不可動,礬石收羅而掃蕩之,離根失據,臟腑不容,高者自吐,低者自下,實非吐下之物也。』

    當痰熱膠結致躁狂無制或中風陽閉,伴有便結腹脹時,則可予通腑逐痰,方如滾痰丸(大黃、黃芩、煅礞石、沉香)。因煅礞石燥悍重墜,善攻陳積伏匿之痰。它如竹瀝達痰丸(竹瀝、生薑汁、姜半夏、橘紅、白朮、大黃、黃芩、青礞石、焰硝、人參、茯苓、炙甘草),所用竹瀝性寒滑利,祛痰之力非同尋常,【本草衍義】對其非常推崇,謂『竹瀝行痰,通達上下百骸毛竅諸處,如痰在巔頂可降,痰在胸膈可開,痰在四肢可散,痰在臟腑經絡可利,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癲癇狂亂,風熱發庢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為痰家之聖劑也。』此外,【瑞竹堂方】中有一神仙墜痰丸(黑牽牛、皂角、白礬),從其用藥來看,當為吐、瀉兼用以逐痰。

    由上述可看出,逐痰法是順從痰勢而將其驅除於外,包括豁痰、滾痰、墜痰、達痰等法,實則是通過涌吐或通腑而逐痰外出,以解氣閉竅蔽之急。至於滌痰、導痰等祛痰法,看似應屬逐痰法,但察滌痰湯(天南星、半夏、枳實、茯苓、橘紅、石菖蒲、人參、竹茹、甘草)與導痰湯(半夏、天南星、橘紅、枳實、赤茯苓、甘草)的藥物組成,實際並未逐痰於外,只是化痰力量較強而已。由於逐痰藥力峻猛,無論吐、瀉均易傷正,因而虛者忌用,實者也只能暫用。

    綜上所述,祛痰法有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無外乎兩類,即化於內與逐於外,而相應的化痰與逐痰其實具有治則的意味,具體治法如【醫林繩墨】所言:『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上者吐之,在中者下之,在下者提之。』作為常用的治法之一,祛痰法仍有許多內容待深入研究。而研究一定要具備一個前提,即概念清晰、分類規範。做不到這一點,再多的研究也無多少實際意義。查閱文獻,以往祛痰法的研究值得反思的地方應不算少。

愚山老鬼 發表於 2025-6-1 15:38 | 顯示全部樓層
【祛痰法芻議】一文對痰證病機與治法作了系統梳理,見解獨到。今就祛痰法分類問題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

一、祛痰法分類當以病機為本
【中醫大辭典】將祛痰法分為化痰、消痰、滌痰三類,此分法雖簡明卻失之粗疏。考諸經典,【內經】有"其在皮者汗而發之,其高者因而越之"之訓,仲景更立"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大法。故祛痰法分類當遵循"因勢利導"原則,按痰之病位深淺、病性寒熱、病勢緩急而分。

二、痰證病機新詮
作者提出"脾荷過重生痰"之說頗具創見。實則此說可上溯至【難經】"飲食勞倦則傷脾"之論。脾虛生痰有虛實之辨:虛者如李東垣所謂"脾胃內傷,百病由生";實者則類同張子和"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之實證。臨證當辨痰之動靜:伏痰多屬本虛標實,宜攻補兼施;暴痰多系邪實壅滯,當急則治標。

三、祛痰二法析微
1. 化痰法精義
化痰非獨藥物之能,更含氣化之理。葉天士雲"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化痰當調暢氣機。溫化法宜佐以茯苓、桂枝等通陽之品,取"離照當空則陰霾自散"之意;清化法當配以杏仁、枇杷葉等宣降之藥,遵"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之旨。

2. 逐痰法要訣
逐痰之法貴在因勢利導:痰在膈上者,可宗仲景瓜蒂散"因而越之";痰在腸腑者,當效法礞石滾痰丸"引而竭之"。然峻猛之劑如控涎丹等,須謹記張景岳"攻伐之藥,中病即止"之戒。

四、臨證運用舉隅
治老年喘嗽屬寒痰者,可用三子養親湯合苓桂術甘湯,暗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旨;治痰熱互結之癭瘤,可取消瘰丸佐以夏枯草、連翹,體現"結者散之"之法。至若"怪病多痰"之說,驗之臨床,凡癲癇、梅核氣等病,從痰論治每獲奇效。

結語:
祛痰之法,要在明辨標本虛實。昔賢有雲"見痰休治痰",示人當求其本。今之學者既需繼承古人"滌痰""滾痰"等生動表述,更當參合現代病理研究,使祛痰之法與時俱進。然萬變不離其宗,總以"辨證論治"為圭臬。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7-11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祛痰法辨正與臨床運用芻議】

拜讀【祛痰法芻議】一文,深感作者於痰證治法之精研。然就祛痰法分類體系與臨床運用,尚有可商榷補苴之處,今不揣譾陋,謹陳管見。

一、祛痰法分類當以病機為本
【內經】有雲"治病必求於本",祛痰法分類若僅以"化痰、消痰、滌痰"三綱概之,確有未盡之處。考【景岳全書】"痰飲"篇,張介賓按痰之形質分"清稀為飲,稠濁為痰";【丹溪心法】則據病性立"濕痰、熱痰、風痰、食痰、郁痰"五類。愚以為當以"痰之成因-形質-病位"三維立論:成因分脾虛、肝鬱、腎虧;形質別寒痰、熱痰、燥痰、濕痰;病位析臟腑、經絡、孔竅。如此則治法自然明晰,如治脾虛生痰當佐健脾,肝鬱生痰必兼疏泄。

二、脾荷過重生痰說發微
作者提出"脾荷過重"之說,實發前賢未竟之旨。【素問·痹論】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王冰注"傷則運化遲而生痰濁"。今人嗜食肥甘,較古人尤甚,此說頗具現實意義。然需補苴者:脾荷過重非獨飲食,情志過極、勞倦過度皆可致之。李東垣【脾胃論】載"憂思傷脾,脾傷則濕聚為痰",正合此理。臨床常見肝鬱克脾致痰濁內生者,當以越鞠丸、逍遙散等疏肝健脾化痰。

三、祛痰二法尚需完善
化痰、逐痰二分法雖簡,然未賅全貌。痰在膈上,【傷寒論】有瓜蒂散之涌吐;痰在經絡,【醫學心悟】有白芥子塗法之外治;痰結成核,【外科正宗】有消瘰丸之軟堅。故愚意當增"透痰法",含涌吐、外導、透達諸術。如痰厥用皂角搐鼻,癭瘤用海藻酒浸,皆屬此類。

四、藥物運用貴在配伍
文中例舉化痰藥物甚善,然未及配伍精要。如半夏配茯苓取"二陳"之義,瓜蔞合薤白承"陷胸"之法。尤需注意者:
1. 治痰必理氣:痰隨氣行,紫蘇子降氣湯即典範
2. 久痰當活血:【醫林改錯】謂"痰瘀互結",需加丹參、鬱金
3. 頑痰用蟲藥:僵蠶、地龍搜剔絡痰,近人葉橘泉尤擅此道

結語:祛痰之法,要在知常達變。今人痰證多兼郁、兼瘀、兼虛,若執古方而不知化裁,猶膠柱鼓瑟。昔葉天士治痰"隨證變法,如盤走珠",此真得祛痰三昧者也。

(全文798字,依【中醫雜誌】行文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