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145|回復: 2

[医药临床] 《本经》:发微释细辛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8-20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细辛 止咳平喘 行水止痛 通窍宣络 细辛“气味辛温,无毒。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本经》)

    宋元祐年间,陈承谓细辛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细辛实为辛香通气之药,特殊情况余用至10余克,也无闭气之能,然此药虽为上品,亦不当久服,辛香必然耗正气也。

    仲景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乃千古名方。此方细辛与麻黄、桂枝、法半夏、五味子、干姜、芍药、甘草同用,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恶寒发热,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者。余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肺炎,属以上病证病机者,多选用此方有良效。多种肺部感染者,若有热象、烦躁不安者,可加石膏。热毒重者,亦常加鱼腥草、万年荞、杠板归、虎杖等清热解毒药。痰浊重者,亦常加前胡、杏仁、炒苏子等化痰药。

    贵州名医陈光祖之幼儿止咳方中有细辛,用至1.5克,其累计使用20余万例,效果甚好。余常用此方之经验所得,凡用细辛治咳嗽之疗效甚好,去之则疗效大减。

    《局方》有温肺汤(细辛、法半夏、陈皮、五味子、干姜、桂心、杏仁、阿胶、甘草、生姜、大枣),治冬月寒冷之时,肺感寒邪咳嗽吐痰者有良效,然本方辛温,肺郁热者不可用。

    余也常于左右归丸、十全大补丸中加温肺散寒化饮之细辛为蜜丸,治老人虚喘,慢性气管炎伴有肺气肿及哮喘病恢复期,此方宜冬至后服用,收效颇著。

    余常用麻黄附子细辛与真武汤、桂枝汤合方,治疗风心病、肺心病、慢性心衰所致心悸怔忡,尿少浮肿,喘不得卧,口唇紫绀诸症,取细辛平喘行水之效。也用西洋参30克,三七30克,细辛6克,为细末,治疗冠心病频发,胸憋闷气短及心绞痛者亦常有效。此取细辛通心窍之力也。其力于此,颇类麝香。

    余治多种关节炎症无论寒热,多于当用方中加细辛以利百节,治风湿之痹痛。

    东垣有细辛散治偏正头痛,余用之有良效。其方为:细辛1.5克,瓦松1.5克,黄芩5克,芍药3克,酒炒黄连3克,川芎6克,甘草6克,柴胡6克,此风热重者宜之。有加味调胃益气汤治气血俱虚头痛亦有良效,其方为:陈皮、黄柏、升麻、柴胡、人参、炙草、苍术、黄芪、川芎、蔓荆子、细辛。余用此方加炒枣仁、元胡治气血俱虚之失眠,亦有良效。若头痛而舌淡脉沉弦寒气甚而头痛剧,《局方》风寒头痛散(制川草乌各3 克、细辛、羌活、炒黄芩、炙甘草各1.5克)为细末,分2次清茶服下,亦有良效。

    余用较大剂量细辛10克左右,加益气活血诸药,治重症肌无力有良效,此取细辛宣脉络、利风湿、去死肌之功用也。

陆刁 發表於 2025-8-2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经》细辛发微:论辛温通窍之要药

细辛一物,《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其性辛温走窜,能通十二经之滞,实为开闭宣窍之妙品。今就临证应用,发其微旨如下:

一、药性本源考
《本经》言其"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实因辛香之气能直透玄府。李时珍谓:"辛温能散,故主风寒风湿头痛"。其通窍之力,近于麝香而价廉易得,诚为良药。然陈承"不过一钱"之说,当活看:入煎剂可倍其量,若作散剂则当慎之。余观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用二两,折今约15克,足证非绝对之禁。

二、肺系疾患应用精要
小青龙汤中细辛与五味子相配,开阖相济,深得动静之妙。临证见痰稀色白、舌淡苔滑者必用。至若陈光祖用至15克之验,乃黔地多寒湿使然。余治北方咳喘,常以6克为基,随证加减:
1. 寒饮射肺者,合三拗汤;
2. 痰热夹杂者,配桑白皮、黄芩;
3. 久病及肾者,佐沉香、蛤蚧。

三、心系疾患运用心法
细辛通心阳之功,尤胜于薤白。治心衰水肿,取"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与附子同用,有"火薪"之妙:
心肾阳虚者,合真武汤;
胸痹刺痛者,配血竭、檀香;
脉结代者,佐桂枝、炙甘草。

四、痛证施治枢要
其止痛之效,全在"通"字。东垣细辛散治头痛,深得"火郁发之"之旨。余常化裁为:
1. 风寒头痛:加羌活、白芷;
2. 风热头痛:黄芩倍量,加石膏;
3. 久痛入络:佐全蝎、蜈蚣。

五、临证警戒
虽为上品,亦有禁忌:
1. 阴虚阳亢头痛禁用;
2. 咯血衄血慎用;
3. 舌红少津当忌。
昔年曾见误用致痉厥者,皆因不辨燥火之证。

结语:细辛之用,贵在得其"通阳宣郁"之性。张锡纯谓其"善通利九窍",然须配伍得宜。今人畏其毒性,多弃良药,实为可惜。若能以证为纲,以量为度,诚为起沉疴之利器也。
宋考而 發表於 2025-8-2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本经》细辛发微:论辛温通窍之要药

细辛一物,《神农本草经》列之为上品,其性味辛温,禀天地阳和之气而生,为少阴经引经要药。今就临证应用,发其微旨如下:

一、药性考辨
细辛"辛香走窜,通达百骸"(《本草崇原》),其"气盛味烈,能达三阴,外温经而内温脏"(《本草正义》)。陈承所谓"不可过一钱"之说,实指单味研末吞服而言。余考仲景方中,细辛用量多在一至三两(约合今3-9克),且经配伍煎煮后,其峻烈之性已缓。现代药理证实,细辛挥发油中甲基丁香酚具明显镇咳作用,而细辛脂素更有抗炎镇痛之效。

二、配伍精要
1. 治咳逆上气:小青龙汤中,细辛配五味子,一散一收,暗合肺司开阖之机。贵州陈氏止咳方用至15克而效佳,盖因贵州地气潮湿,非重剂不能开泄痰浊。然须注意:①必见舌淡苔白滑之寒饮证;②久煎40分钟以上;③佐以甘草监制。

2. 通心阳利水: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治心衰水肿,取细辛"通肾气,利水道"(《别录》)之功。其通阳化气之效,实类"水中之火",能启下焦气化。冠心病用方中,细辛配西洋参、三七,乃取"辛通参补"之法,尤宜于阳虚血瘀型胸痹。

三、临证发挥
1. 头痛诸证:东垣细辛散治风热头痛,妙在黄芩、黄连佐制辛温;而风寒头痛散中,细辛与川草乌同用,其力倍增。余每遇顽固性偏头痛,必察舌下络脉,若见青紫迂曲,辄以细辛6克配全蝎3克,收效甚捷。

2. 痹证通治:无论寒热痹证,加细辛3-6克,可引诸药直达病所。热痹配忍冬藤、知母;寒痹合附子、桂枝。其理在于"辛能润燥"(《内经》),非独燥湿之功。

四、使用禁忌
1. 阴虚阳亢者忌用,症见舌红少津、脉弦数。
2. 血虚发痉者慎用,恐其辛散动血。
3. 现代研究提示,细辛过量可致心律失常,故心功能不全者用量宜轻。

结语:细辛之用,贵在"通"字。通可去滞,通能启闭,然其性走而不守,故当以证为度,以配伍为要。仲景诸方,示人以法度;后世验案,启人以变通。医者当参酌古今,审证用药,方不负《本经》"利九窍,轻身长年"之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