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871|回覆: 1

[醫藥臨床] 『中土寧金受益』析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2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臨證指南醫案】咳嗽門內有一醫案,曰:『徐,勞損咳嗽,用建中法得效。乃無形之氣受傷,故益氣之藥,氣醇味甘,中土寧,金受益。』

    眾說周知,咳嗽有內傷與外感之分,治療方法有清金法,如瀉白散;祛痰法,如二陳湯;化濕法,如苓桂術甘湯;潤肺法,如養陰清肺湯等。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健脾養胃法。殊不知,健脾養胃法乃治療咳嗽之大法,且為治本之法。

    考【臨證指南醫案】咳嗽門內,記載治驗計104例。其中由於中氣不足,脾胃虛弱,導致肺氣失肅,引起虛勞咳嗽者21例,佔1/5之多。

    這些病例病機的特點是體質虛弱、勞力過度,證候特點為納差便溏、畏風怯冷、咳嗽日久,其形成因素或是誤用寒涼之藥,傷其脾陽;或是發散太過,藥過病所等。脈象常表現為虛弱或大而無根,舌象幾乎未談及,依筆者所見,舌苔當多為薄白而潤,若有苔白而干者,則提示漸有熱化之勢。

    對於這類咳嗽案中提到的『中土寧,金受益』,直白地說,就是『培土生金』法。文中吳案云:『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窮究其嗽。』

    如何才能使『中土寧』呢?葉氏常用的是黃芪建中湯,如陳案、李案、許案、張案、呂案、鄭案、朱案等;它如馬姓與兩例無姓氏案則用小建中湯;而任案則用歸芪建中湯;此外,尚有異功散加減案五例、當歸桂枝湯合玉屏風散一例等。

    其中,凡用黃芪建中湯者,多有惡風怯冷、形體消瘦、短氣乏力、大便不實、每遇寒冷之氣咳嗽加重等症;用小建中湯者,則多有飲食減少、脈象弦細等症;用異功散者,多為脾胃先傷,後患咳嗽者;而用當歸桂枝湯合玉屏風散者,則多為勞力過度,傷其脾肺之氣者。

    若土虛不能生金,真氣無所稟受,肺便難以行『養收之道』,逆之則傷,而生咳喘。黃芪建中湯等方使受傷之脾胃之氣有望恢復。依五行而論,土旺生金,脾胃之氣康復,則母旺生子,肺之清肅之氣自然徐徐而生,則咳喘自愈。

    此外,咳嗽內醫案尚有甘寒益胃、土旺生金法,如某患風溫咳嗽,客邪化熱,劫爍胃津,喉間燥癢,嗆咳,用用清養胃陰法,以冀土旺生金,取【金匱要略】麥門冬湯治之。

    又如某患晨咳,得食則緩,是陰損及陽,當養胃陰之法,方用生白扁豆、北沙參、麥冬、石斛、茯神、棗肉、糯稻根須等,以冀胃陰足則肺受益,此亦葉氏『益胃湯』雛形,填補了自東垣後詳於溫脾陽,略於養胃陰之空白。

偶涉詩情 發表於 2025-4-8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土寧金受益"理法鈎玄】

葉氏【臨證指南醫案】所載"中土寧,金受益"之論,實為深諳【內經】"五臟六腑皆令人咳"之奧旨。此說非獨言脾胃與肺之生克關係,更揭示了咳嗽證治中常被忽視的"培土生金"法要義。今試從理法方藥四端詳析之。

一、理論淵源
此說本於【素問·玉機真藏論】"脾為孤髒,中央土以灌四傍"之說,與【難經·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之治則一脈相承。葉天士融匯李東垣【脾胃論】"脾胃虛則肺最受病"觀點,提出"土旺生金"的辨證思路。考【醫案】中21例脾虛致咳案,皆體現"母病及子"的傳變規律,其病機關鍵在於中陽不振,土不生金,肺失肅降。

二、辨證要點
細究葉氏醫案,此類咳嗽有三辨:一辨病程,多見久咳不愈;二辨兼症,必伴納呆便溏、形瘦畏寒等脾虛證;三辨脈象,多現虛弱無根之象。尤需注意,雖雲"中土虛",實有陰陽之分:脾陽虛者多見苔白潤、脈遲緩,胃陰虛者則見舌紅少津、脈細數。前者宜甘溫建中,後者當甘涼益胃。

三、方藥運用
葉氏用藥頗具法度:建中湯系列治脾陽虛,取飴糖之甘潤,合桂枝溫陽,佐芍藥斂陰,暗合"辛甘化陽,酸甘化陰"之旨。其中黃芪建中湯加重補氣之力,用於氣短畏風甚者;小建中湯則側重調和肝脾,治脈弦細者。至若胃陰虧者,創製益胃湯雛形,取沙參、麥冬等甘涼濡潤之品,既避苦寒傷胃,又防滋膩礙脾,深得"治中焦如衡"之妙。

四、臨證啟示
此說對今人有三重啟示:其一,治咳當分標本,見咳止咳實為下策;其二,辨治需明臟腑生克,脾肺同治方為根本;其三,用藥貴在調和,甘味藥在咳嗽治療中獨具價值。現代醫學所謂"腸肺軸"理論,恰可與此說相互印證。

要之,"中土寧金受益"非僅言一方一法,實為揭示咳嗽治療的整體觀。學者當於此處細玩,則於內傷咳嗽之治,思過半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