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37|回复: 2

[医药临床] 治内伤病务在复正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15-10-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经》言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者,是六腑之元气病也。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惟阴火独旺,上乘阳分,故荣卫失守,诸病生焉。其中变化,皆由中气不足,乃能生发耳。后有脾胃以受劳役之疾,饮食又复失节,耽病日久,事息心安,饮食太甚,病乃大作。

    这段话讨论内伤病的发病机理和发病过程。

    “中气”,即上文胃气之别称。腑为阳,脏为阴。阳化气,阴成形。在李东垣的思维中,很多时候脏腑是阴阳、形气的化身,并非有具体形质的实体。

    “阴火”是李东垣内伤学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在中气不足基础上内生而出的一种火热邪气。后文将有进一步讨论。

    “荣卫失守”是基于讨论内伤病和外感病的区别而言。以“伤寒”为代表的外感病多是以荣卫失守起病的。

    物生谓变,物极谓化。“变化”二字,指内伤病的发病和病变过程。

    “后有”二字,明确李东垣笔下的内伤病有一个缓慢起病的过程。

    内伤病,是在中气不足的基础上,阴火内生,再加饮食不节、劳役过甚等诱因而发。

    概其外伤风寒,六淫客邪,皆有余之病,当泻不当补;饮食失节,中气不足之病,当补不当泻。举世医者,皆以饮食失节,劳役所伤,中气不足,当补之证,认作外感风寒,有余客邪之病,重泻其表,使荣卫之气外绝,其死只在旬日之间。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不详辨乎?

    这段话谈内伤病的治法。在与外感病治法的对比中强调二者治法的不同。

    这里的补、泻二字,不可以理解为狭义的治法上的补与泻。

    治疗外感病,并不仅仅用泻法。同理,治疗内伤病也不仅仅用补法。李东垣在这里用补、泻二字仅仅是基于对比、基于行文的方便。

    泻,针对邪气而言;补,针对正气而言。

    外感病的发病是基于邪气外侵,治疗外感病,主要针对邪气,务在祛邪;内伤病的发病是基于正气不足,治疗内伤病,主要针对正气,务在复正。

    至于如何祛邪,如何复正,中医治法中的“八法”都可随宜而用。

    这样理解这段文字中的补与泻,就可读懂李东垣,也符合临床实际。

    在治法上,以《伤寒论》为代表的针对邪气的治疗,进一步发展出以《脾胃论》为代表的针对正气的治疗,这在中医临床学中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惜这一点多不被后学者所重视。

    此外,十天为一旬。这段话中的“旬日”有特殊意义吗?

    李东垣所处的时代,没有解热镇痛药,也不能静脉给药,更没有ICU病房。所有病变,大部分依赖口服汤药来治疗。针对邪气的治法,主要是“汗、吐、下”三法,当时有河间学派的兴起,可再加一“清”法。汗、吐、下、清反复误治,大概一个生命也只能承受旬日左右的误治了。

    另,脾胃不足之人,误用汗、吐、下、清诸法,很快败坏脾胃,饮食不进,大便不行或泄泻,《难经》即有“人不食欲,七日而死”之说。

    李东垣应是基于临床实践写下这段文字的。

    明辨外感、内伤,不是创新说、做学问的需要,是临床的需要,是临床选择治法的需要。以临床需要为基石、经得起临床反复检验的学说,是有其长久生命力的。

史柴 发表于 2025-7-9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论》内伤学说发微——辨补泻之真义与临床枢要

李东垣《脾胃论》所论内伤病机,实以"中气不足"为发病之本。所谓"中气",非独指脾胃之气,实乃后天之本、营卫生化之源。《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东垣以"胃气"代称中气,正合《内经》"有胃气则生"之旨。其言六腑阳气绝于外者,乃因脾胃失运,水谷精微不得布散,三焦气化失司,此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化气"功能失职之态。

阴火之说,历来注家纷纭。考东垣《内外伤辨惑论》所述,此火乃"元气之贼",实为气虚阳陷所生之虚火。其病机要义有三:一则中焦升降失职,清阳下陷而郁而化火;二则营卫失养,阴不敛阳而虚阳外浮;三则相火离位,失其温煦之职反成燔灼之势。此与朱丹溪所言相火异同,正当细辨。

至若补泻之辨,尤需明察。东垣所斥"重泻其表"之误,实暗合《伤寒论》"太阳病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之戒。外感治法则如仲景麻黄、桂枝诸方,虽云发汗解表,实含"扶正祛邪"之机,观桂枝汤啜粥助汗可知。而内伤之补,亦非一味温补,东垣创补中益气汤,以黄芪、人参补气,佐柴胡、升麻升阳,更配陈皮理气,深得"补中有行"之妙。

临床辨证之要,首在明辨内外。外感多起病急骤,脉浮而有力;内伤常起病隐袭,脉大而无力。然有内伤兼外感者,当宗东垣"益元气、泻阴火"之法,佐以轻清透表之品。昔年曾治一商贾,劳心过度复感风寒,前医投羌活胜湿汤而热反炽,余以补中益气汤加青蒿、白薇,三剂而热退神清。此正合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旨。

今之学者,读东垣书当知三要:一者明脏腑气化之理,二者察虚实夹杂之机,三者通补泻相济之法。若执补泻为固定方药,则失东垣本意矣。观《脾胃论》诸方,如升阳益胃汤之补泻兼施,清暑益气汤之清补并行,皆示人以活法。医道之难,正在此等细微处见功夫。学者若能于此深研,则内伤外感之辨、补泻运用之机,自可了然于胸。
教育中心 发表于 2025-7-28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论》内伤辨治精要阐微

李东垣《脾胃论》所论内伤之疾,诚为医门关键。其论以"中气不足"为发病枢机,实承《内经》"有胃气则生"之旨。中气者,非独脾胃之气,实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东垣以"阴火"立论,实为阐发《内经》"阴虚生内热"之奥义。此火非实火,乃中虚不运,谷气下流,阴火上乘之变。其病机演变,诚如经文所示"气伤脏乃病,脏病则形乃应",由气及形,自腑传脏,终致五脏真气皆损。

辨治之要,首在明辨内外。外感以祛邪为急,内伤以扶正为先。东垣所谓"补泻"之说,当从广义解之。外感之泻,非独汗吐下三法,实泛指祛邪外出诸法;内伤之补,亦非专事温补,乃调复正气之统称。观东垣创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方,皆寓升清降浊、调理气机之妙,非呆补可知。其治阴火用甘温除热法,尤见匠心独运。

今之学者,每将东垣学说简单等同于温补脾胃,实未尽得其精微。其论中气不足所致"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正与《灵枢》"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相发明。治内伤者,当知阳生阴长之理,明脏腑气化之机。东垣强调"事息心安,饮食太甚,病乃大作",正示人调摄之道当动静有常、饮食有节。

临床辨证,尤需细察内外伤之别。东垣警示"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确为临证箴言。今见外感内伤相兼为病者众,更当参合东垣与仲景之法,外则调和营卫,内则扶助中气,使邪去而正不伤。学者若能参透东垣"务在复正"之深意,则于内伤杂病治疗思过半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