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333|回復: 2

[医药临床] 《清宫医案》:诸法难救光绪失精宿疾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0-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清宫医案》:诸法难救光绪失精宿疾

《清宫医案》:诸法难救光绪失精宿疾

 光绪帝医案

    据史料记载,清朝历代皇帝中,光绪患病殊多,据光绪三十三年,其自书之起居注称:“遗精之病将二十余年,而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且有无梦不举即自遗泄之时,冬天较甚。”可见遗精病为其所苦者。推算其年龄,十六七岁始患此证,至十九岁大婚时,病仍如故,已成宿疾,故治疗非常棘手。

    早在《素问》中就曾记载:“阴者,藏精而起亟者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风客淫气,精乃亡。”中医学认为遗精多由肾虚不能固摄,君火或相火亢盛,扰动精室而致。

    历代医家对于遗精病的治疗,著述颇多,尤其是《景岳全书•遗精》较为全面地归纳出了遗精的九种证型,且指出:“精之藏制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

    结合光绪帝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情志不遂,忧思郁结,心肝两损于后。又考光绪帝平日之脉案,可知其自幼脾胃损伤,湿浊蕴热,相杂其间。对于光绪遗精之疾,御医们精心辨证,多方设立。

    笔者纵观治疗其遗精病之处方甚多,治法详备,故将其医方进行梳理,以供参考。

【初期养心益气】

    元代医家朱丹溪说:“主闭藏者肾,主疏泄者肝,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感则动,心动则火亦动,动则精自走,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丹溪强调了心的主宰地位,认为遗精的发生是由于心之君火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心动则肾动,故肾不能藏精而精随之以泄。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故凡以少年多欲之人,或心有妄思,或有妄遇,以致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则水不能藏而精随以泄。”即精之藏虽在肾,而精之主宰则在心,故精之蓄泄,无非听命于心。可以说,在疾病早期,心火多为偏亢,为实火。在治疗方面:火甚者,宜清心火;虚则补心。

    御医们针对光绪帝之遗精病,处以《和剂局方》之妙香散加减,其组成为:

    东洋参、生口芪、茯苓、远志、杜仲各三两,茯神二两,淮山药八两,芡实二两,广木香二钱,辰砂二钱,当门子三厘,共为细末,炼蜜为丸。

    此方具有益气宁神、补益心肾之功效。此外围绕养心益气法,光绪帝亦多配伍服用归脾汤、生脉散和朱砂安神丸等。

【婚后滋阴补肾】

    肾虚精关不固是遗精、滑泄之重要原因。《素问•六节脏象论》载:“肾者主蜇,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诸病源候论•虚劳失精候》认为本病主要病机是:“肾气虚损,不能藏精,故精漏失。”若恣情纵欲,肾精不固,则可导致肾阴之虚损,肾阴虚则相火旺,扰精室则封藏不固,而精自流。

    光绪帝婚前已有遗泄之病,大婚于弱冠,皇后、宠妃侍于宫闱,肾精亏耗自不待言。加之慈禧专权,光绪帝心情抑郁,久之肝郁化火,则肾精更耗。

    因此针对光绪之病因,御医治疗多从滋补肾阴入手,常用方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滋补肾阴加固涩肾精之药,常用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龙骨、牡蛎、莲须、芡实等;另一类则是滋阴补肾联合少量助阳之品,常以六味地黄丸为主,加少量杜仲、菟丝子、巴戟天等,以固肾之虚,并防滋肾抑阳。

【晚期阴阳双补】

    据清宫之脉案记载,到光绪三十年前后,光绪帝之遗精病日渐加重,其脉象多见尺部沉弱乏力,可知其肾阴肾阳均有不足。故此时治疗,应两补阴阳,其主要方剂,如益肾固精丸:

    炙甘草六钱,生牡蛎四钱,鹿角胶三钱,蛤蚧尾一对,大熟地三钱,杭芍二钱,益智子二钱,菟丝饼四钱,云茯苓三钱,山药二钱,山萸肉二钱,牡丹皮三钱,五味子一钱,金樱肉二钱,石莲肉三钱,建泽泻二钱。

    此方由七味都气丸、茯菟丹、龟鹿二仙胶化裁而来,具有阴阳双补、益肾固精之功。尤其是龟鹿二仙胶,“得天地之阳气最全,通督脉”之鹿角功壮肾阳,化生精血;“得天地之阴气最厚,善通任脉”之龟板滋阴潜阳,兼能补血,二药相合,体现了“二物气血之属,又得造化之玄微,异类有情”的要义。

    对于遗精病迁延日久的病人,在两补阴阳的基础之上,仍需益肾固涩之法,兼治其标,以塞其流。光绪帝所用固涩之品多以金樱子、芡实、莲须、覆盆子为多。

    纵观光绪帝遗精病之治法,初期用宁心益气法,而后滋阴补肾,再用阴阳双补、益肾固涩之法交互应用,与历代医家所载治疗遗精滑泄之原则相一致,足证宫中御医辨证论治之水平。至于其病情之反复,当咎其病之深沉。

龙盆沅 發表於 2025-6-19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宫医案》所载光绪帝遗精宿疾,实为中医临床诊治之典型案例。今就御医辨证论治体系略陈管见,以阐发其中医理奥义。

一、病机溯源:心肾失济为本
光绪帝十六七岁发病,正值"天癸至"而肾气未充之际。《素问·上古天真论》谓"丈夫二八肾气盛",然其先天禀赋不足,加之情志郁结,形成心肾不交之格局。朱丹溪"精之主宰在心"与张景岳"封藏在肾"之论,在此案中形成辩证统一。御医初诊即把握"君火摇于上,相火炽于下"病机,以妙香散交通心肾,尤重辰砂镇心安神、当门子通窍醒神,实得"欲固精关,先宁心神"之要旨。

二、治法演变:三焦分消为要
初期养心益气阶段,取法归脾汤补后天以养先天,暗合"中焦受气取汁"之理。婚后转投滋阴补肾,可见其病已由心及肾。考《景岳全书》遗精九证,光绪帝当属"肾虚不固"兼"湿热下注"复合证候。御医用六味地黄丸加减,去泽泻防渗利太过,加牡蛎、龙骨等介类潜阳,正合"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经旨。然其效不显者,恐因久病入络,非草木之品能达。

三、治疗启示:调神为第一义
本案特殊处在于帝王身份所致情志因素。《医宗必读》云:"遗精之始,无不病由乎心。"光绪帝身处政治漩涡,长期忧思伤脾、郁怒伤肝,形成"肝郁乘脾→脾虚生湿→湿浊下注"的恶性循环。御医后期处方多见柴胡、香附等疏肝之品,可见已意识到情志致病因素。然"心病还须心药医",药石终难解其精神桎梏,此即《黄帝内经》"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之谓也。

四、现代思考:整体观照的价值
此案提示我们:①遗精诊治需分清"有梦""无梦",光绪帝"无梦自遗"属典型肾失封藏;②久病必瘀,后期应考虑加入丹参、三七等活血之品;③情志调摄当贯穿始终。今日临床遇此类患者,除辨证用药外,更需重视心理疏导与生活方式调整,方得岐黄真谛。

要之,光绪医案集中体现了中医"形神一体""心肾相交"的理论特色,其治疗历程亦警示后人:七情内伤之疾,单恃药力终难奏全功。医者当于此深长思之。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7-12 14:08 | 顯示全部樓層
《清宫医案》所载光绪帝遗精宿疾一案,实为中医临床诊治之典型范例。今就御医诊疗思路与方药运用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

一、病机辨析:心肾失济为本
光绪帝之疾,实合《内经》"阴阳离决"之旨。其证始于少年,显系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复加深宫忧思,心火妄动,终成"上盛下虚"之候。朱丹溪"精之主宰在心"与张景岳"精之藏制在肾"二说,在此案中实为互补关系。御医初期以养心为要,正合《慎斋遗书》"欲补肾者先宁心"之训。

二、治法演变:三焦分治有序
1. 上焦治法:妙香散之设颇具深意。方中辰砂镇心安神,远志交通心肾,暗合《韩氏医通》交泰丸之意。然麝香之用值得商榷,虽能开窍醒神,然其走窜之性恐扰动精室,或为不得已而为之。
2. 中焦调理:归脾汤之选尤见功力。李中梓《医宗必读》云:"治遗精必调脾胃",此方既补心脾,又资化源,确为标本兼顾之策。
3. 下焦固摄:后期选用斑龙丸、金锁固精丸等方,深得《临证指南医案》"固精当分阴阳"之要。然考光绪脉案,其湿浊内蕴之象明显,恐纯补之法反助湿热,此或为疗效不彰之因。

三、诊疗启示:
1. 情志因素为关键:光绪身处政治漩涡,长期忧思郁结,非药石所能独效。《王氏医存》谓:"七情之病,当以情治",此案若辅以情志调理,或可增效。
2. 用药贵在通变:观御医处方,虽宗经典而能权变。如妙香散去原方桔梗之升,加芡实之涩,正体现"师古不泥"之智。
3. 慢性病调摄之道:此疾迁延二十余载,御医始终把握"心-脾-肾"传变规律,其治疗次第可为现代中医治疗慢性病之范式。

结语:
光绪医案折射出清代宫廷医学之精湛,然亦暴露帝王医疗之局限。今人研习此案,当知"上工治未病"之重要。若早期重视情志调摄,配合导引吐纳,或可免成痼疾。医案价值,正在于启我辈临证之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