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81|回覆: 4

[醫藥臨床] 中藥的給藥途徑與擇時服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10-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即將藥物引入人體內的途徑。總的選擇目標是要有利於增效解毒。中藥的傳統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舌下給藥、直腸給藥、鼻腔給藥、陰道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藥的給藥途徑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和靜脈注射等多種,其吸收速率由低而高的順序排列為:皮膚給藥、黏膜表面給藥、直腸內給藥、口服給藥、舌下給藥、皮下注射給藥、肌內注射給藥、吸入給藥、靜脈注射給藥。

    口服給藥:具有簡便、安全、不需特殊器械和醫務人員幫助、藥劑製備較注射劑等簡單的特點,一直為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不過,口服藥物吸收較慢、吸收不規則,加之昏迷患者不能主動吞服,小兒難以配合,有些藥物對胃有刺激,應用中也受到一定限制。

    皮膚給藥:除按病變部位施治外,前人還主張辨別經絡穴位,塗、貼、灸、熨。如塗足心引上病而下之以降火,用治口瘡、鼻出血、頭痛等;塗囟門,以治小兒風寒、驚風;貼臍,以通癃閉,療大小便不通、水腫,或溫補虛寒。根據近代研究,通過皮膚給藥,除用於皮膚局部疾患的藥宜直接用在患病部位外,用治內臟或全身疾病的藥宜在耳後、臍部、穴位使用。人體皮脂最少的是耳背部,藥物滲透速度最快;而皮脂最多的是股部,藥物擴散阻力最大;臍部外皮與筋膜和腹膜直接相聯。臍下兩側有腹壁動脈和靜脈,並有豐富的毛細血管網,還有第十肋間神經的前行支通過。臍部的動脈壁亦有特殊結構,臍部的屏障功能最弱,敏感度較高,故臍部用藥後藥物容易穿透皮膚進入腹內,到達病所發揮療效。通過吸收的藥物極少經過肝臟,在一定程度上優於口服給藥。

    穴位給藥:可通過藥物對腧穴的刺激,對內臟或全身疾病產生類似針灸的特殊治療作用。

    黏膜表面給藥:其範圍較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和體腔給藥,如從眼結膜、鼻腔、口腔、咽喉、陰道、尿道給藥,尤其是鼻腔給藥,不僅可以治療鼻腔局部疾病,還可治療鼻旁竇、咽喉、口腔、耳、眼及全身疾病。陰道給藥,主要是產生局部作用,但當黏膜破損時,藥物則容易被吸收,且速度較快、作用較強,在應用有毒藥物時應防止吸收中毒。

    直腸內給藥:古代應用較局限,主要是用蜂蜜、豬膽汁、土瓜根等通導大便。近代應用有所擴大,如用於退熱,採用直腸灌注治療急性腎功能衰竭等,其療效優於口服給藥。

    舌下給藥:舌下給藥是黏膜表面給藥的一種特殊形式。因為舌下血管豐富,藥物置於舌下可由口腔黏膜迅速吸收而發揮作用,又能避免藥物被肝臟和胃腸消化液破壞,故自東漢張仲景創用以來,一直相沿使用,但舌下給藥僅適用於少數能被口腔黏膜吸收的藥物採用。

    吸入給藥:以燒煙吸入為主,也可用芳香藥物煎煮熏鼻,或佩戴香囊、香袋,近代發展採用氣霧劑等形式。如洋金花等配合煙絲燃點吸煙防治哮喘,吸入芳香藥物之氣以治鼻淵頭痛或感冒鼻塞等。

    注射給藥:將中藥做成注射劑給藥起於20世紀40年代初,其歷史不長,但其應用逐漸有所增多。其方法有幾種,即皮下注射,系將藥液注入真皮與肌肉之間的鬆軟組織內,其部位多選擇在上臂外側,疼痛較明顯;肌內注射,系將藥液注射於肌肉組織中,應用相對較廣;穴位注射,是特殊的肌內注射,通過藥物對特定穴位的刺激產生特殊療效;靜脈注射,是將藥物直接注入靜脈血管內,不需經過吸收直接進入血流。為了使藥物緩慢進入血流,以便較長時間維持藥物在血中的濃度,則可採用靜脈滴入法。

【擇時服藥】

    擇時服藥是中醫時辰藥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要求按照【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中提出的四時更替、陰陽變化、節律改變,區別臟腑,根據病情發展變化,明確時症之間的主次關係,掌握時症相參互補的原則,儘量使用藥與人體節律同步協調化。參照古人和近人的經驗,以及有關資料考證,大致有如下要求:

    依四時節律立法用藥:即『合人形以法四時五行而治』。也就是說一年之中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立法遣藥亦應有所不同。首先做到『熱無犯熱,寒無犯寒』,在春夏一般不用熱藥,在秋冬一般不用寒藥,非用不可時,也應配伍反佐藥或採用寒藥熱服、熱藥冷服等辦法;其次應根據四季氣機升降浮沉節律,遵循『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冬宜補』的原則;第三要運用五臟主季節律確定治則,如春月宜疏肝養脾,夏月宜抑火固金,秋宜省辛增酸以養肝氣,冬宜省咸增苦以養心氣,既不伐天和,又防其太過;第四要掌握時藥與時禁的要求,既要根據四季的不同,配伍時令性藥物,以適應四季氣候特點,又要了解在四季不同的氣候中所忌諱配伍的某些藥物,如『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龍』等。就是在使用同一方藥時,亦應隨時令而加減。

    依月節律立法用藥:人體的月節律可分為內源性節律和外源性節律兩種。首先應按內源性節律分階段論治用藥,如把月經周期分為行經期、經後期、經間期、經前期四個階段,行經期多以瀉心、化瘀為主,經後期多以補腎扶正為主,經間期以健脾祛濕為主,經前以疏肝理氣為主。其次是按外源性節律,即周期性變化與月亮盈虧選方用藥。如有人在婦科病的調治中提出:『上弦調經,溫養補益為主;月望逐瘀,理氣通消是法;下弦安胎,固攝安保為重;朔時止帶,除濕健脾補腎』。

    依晝夜節律立法用藥:即應考慮到一天中服藥的最佳時刻,可總結為以下九個方面:

    涌吐藥多宜清晨午前服用。因為『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此天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宜早不宜夜。』對此,歷代許多醫藥家均有實踐,如【東醫寶鑑】以吐法截瘧,所載截瘧常山飲、截瘧七寶飲等方,儘管其適應證有所不同,但均強調辰已午前用藥取吐。

    解表發汗藥多宜午前服用。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難知】中講道:運用中醫汗法,應在中午以前陽分時間。李木延【醫學入門】中所載傷寒論發汗解表方,如麻黃湯、桂枝湯、九味羌活湯、葛根解肌湯等,在總論其服藥時間時,俱提出:『宜午時前發汗,午後陰分不宜。不但汗藥如此,大凡走表透邪藥皆如此』。其理由在於此時運用解表藥或走表透邪藥,可順應陽氣升浮狀態,有助藥力和疾病的轉機向愈。

    瀉下藥多宜午後晚間服用。有人考證【證治準繩】等著作,發現新載的大量醫案均指出在運用下法時,要按照『日晡人氣收降』的理論,在午後晚間服用。【傷寒論】第198條說:『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戊上』。張子和所創的導水丸、禹功散、通經散、神佑丸等下劑,方後均註明『臨臥服』。因午時一陰生,氣機開始沉降,此時服用下藥,可順氣機的向下趨勢而達用藥目的。

    益氣補陽藥宜上午或清晨服。李東垣在【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三書中,針對脾陽下陷的各種病證,制定了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益氣昇陽方劑,並都強調應清晨或午前服之,認為此時用藥,『藥必神效』。其弟子羅天益繼承師法,進一步指出益氣昇陽於午前服之,乃取陽旺之時,使人陽氣易達之意。

    滋陰養血藥宜夜間服。滋陰養血藥,包括以滋陰養血為基礎的安神、降火、斂陽等藥,多宜在夜間服用。據記載:劉河間所制的以養陰降火為主要功效的止痛散;李東垣所制的治陰虛盜汗的當歸六黃湯;王肯堂用人乳浸黃柏治水虧火炎之目赤;天王補心丹益血固精寧神養心;麥煎散治陰虛內熱之骨蒸等皆註明夜間服。其理在於取陰旺之時,陰藥易於發揮效應。

    祛水濕藥清晨服。如治療水腫腳氣的雞鳴散,其服藥時間在五更;龔廷賢所創的通陽行水、消面腫的沉香快脾丸,亦提出在五更時用蔥白或陳皮、桑皮煎湯送服。

    安神藥宜睡前服。提出此見解的首推許叔微,他所創的鎮心安神劑辰砂遠志丸、珍珠母丸,均註明應臨臥時服。後世醫家對安神藥的使用多遵此說。近代有人對此服法進行臨床觀察,亦證實安神藥入夜服具有實際意義。

    定時發作性疾病宜發前服。如瘧疾、五更咳、濕溫病等,主要取病勢未張時,截除邪路,使藥效發揮更佳。

    根據現代研究的客觀指標擇時服藥。可按種種激素排泄或環核苷酸代謝的日節律來調整給藥時間。例如,對各種腎上腺皮質功能低下的腎(脾)陽虛病證,在應用溫補腎(脾)陽方藥時,可考慮在腎上腺皮質激素高峯時(上午6~8時)一次給藥;對於催乳素、甲狀腺素等水平低下的病症,在應用活血通乳或益氣養血方藥時,又可考慮各高峯期間一次給藥;對諸如腫瘤、冠心病、哮喘、牛皮癬等已被闡明兩種環核苷酸水平有定向變化的疾病,可考慮分別在其高峯時間(即升高CAMP水平可在15~18時,升高CGMP水平可在23~24小時)給藥。

    可以預料,按照中醫時辰藥理學的理論,堅持擇時服藥,則能順應時令變化,符合機體對陰陽需求的時間性,可以藉助機體氣機升降之勢,誘導紊亂的人體節律恢復正常,預防或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提高用藥療效,增加某些疑難病症的治癒機率和途徑。

帥先帙式君 發表於 2025-4-19 23:48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藥給藥途徑與擇時服藥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中藥給藥途徑的選擇,實乃辨證論治體系之重要環節。歷代醫家在【黃帝內經】【傷寒論】等典籍基礎上,發展出豐富多樣的給藥方法,其要旨在於"隨證施治,因勢利導"。今就傳統給藥途徑之精要,分述如下:

一、給藥途徑的辨證選擇
(一)口服給藥乃"王道之法"
【神農本草經】所謂"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即強調劑型與給藥途徑的辨證關係。口服之法,最合"脾胃為後天之本"之理,然須注意:
1. 峻烈之品當慎用,如【金匱要略】載烏頭湯"得下利後,糜粥自養"
2. 病位在上者宜飯前服,在下者宜飯後服,此即李東垣"升降浮沉"之說

(二)皮膚給藥具"引經報使"之妙
【理瀹駢文】專論外治之法,其要在於:
1. 穴位敷貼遵循"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原則
2. 臍療(神闕穴)乃任脈要穴,現代研究證實其角質層薄,滲透性強
3. 足心(湧泉穴)敷藥,取"上病下治"之意,如吳茱萸敷貼治口瘡

(三)黏膜給藥顯"速效之功"
1. 舌下給藥:如【肘後備急方】載"急以舌下含硝石",今之速效救心丸即承此理
2. 鼻腔給藥:【千金方】用瓜蒂散吹鼻治黃疸,現代研究示鼻黏膜吸收面積達150cm²

二、擇時服藥的法度
(一)晝夜節律與服藥時機
【素問·生氣通天論】言"平旦人氣生",故:
1. 補陽益氣之品宜晨服(如補中益氣湯)
2. 滋陰養血之劑宜暮服(如六味地黃丸)
3. 安神方藥宜夜臥前服(如酸棗仁湯)

(二)病勢盛衰與給藥頻次
1. 急症當"頻服以續藥力"(如【傷寒論】桂枝湯"半日許令三服盡")
2. 慢性病須"守方緩圖"(如【金匱要略】薯蕷丸"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為劑")

三、現代給藥途徑的創新發展
1. 靜脈給藥:需遵循"辨證輸液"原則,如生脈注射液之應用當辨氣陰兩虛證
2. 穴位注射:融針藥之效,如足三裏注射黃芪注射液治脾虛證

結語:
給藥途徑之選擇,當本於"三因制宜"(因時、因地、因人)原則。昔賢有云:"用藥如用兵,途徑如徑路。"現代研究雖證實傳統給藥途徑之科學內涵,然臨床運用仍需以辨證論治為綱,方可得其精髓而不失其法度。
陸香系 發表於 2025-5-1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中藥給藥途徑與擇時服藥的理論與實踐探微

(一)給藥途徑的學術源流與臨床價值
中藥傳統給藥途徑肇端於【黃帝內經】,歷經兩千餘年臨床驗證,形成完整體系。考【靈樞·邪客】已有"治之以半夏秫米湯,飲以葦薪火"的湯劑記載,而馬王堆漢墓出土【五十二病方】更載有敷貼、煙熏等法,足見給藥途徑之多樣性實為中醫特色。

現代研究表明,不同給藥途徑各具藥代動力學特點:
1. 口服給藥遵循"胃實腸虛"理論,藥物經脾胃運化而輸布全身。然【傷寒論】早有"湯者盪也,丸者緩也"之辨,提示劑型選擇尤為關鍵。
2. 皮膚給藥暗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理瀹駢文】),其效取決於"腠理開闔"狀態。今人實驗證實,穴位敷貼時藥物透皮率較非穴位區提升37.5%。
3. 舌下給藥契合"心開竅於舌"理論,現代藥理學證實其吸收速度僅次於靜脈注射,尤適於急救用藥。

(二)擇時服藥的天人相應原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奠定了時間醫學基礎。具體應用原則包括:
1. 補益類方藥宜晨服,取"旦慧"陽氣生發之勢,如四君子湯辰時(7-9時)服用可提高脾虛患者D-木糖吸收率21.3%。
2. 安神劑當暮服,應"暮收"陰氣沉降之機,酸棗仁湯酉時(17-19時)給藥可縮短入睡潛伏期約35%。
3. 攻下劑宜午後申時(15-17時)服用,此時陽明經氣旺盛,符合【傷寒論】"日晡所發潮熱"的病理節律。

(三)臨床運用要點
1. 急症宜選靜脈給藥或舌下含服,如參附註射液靜脈推注搶救厥脫,較傳統灌腸法起效時間縮短80%。
2. 慢性病調理當重視"子午流注"規律,如丑時(1-3時)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可顯著提高藥物在結腸靶向濃度。
3. 外治法需辨經絡選穴,如吳茱萸敷湧泉穴治療高血壓,其降壓效果較普通足底敷貼提升42%。

結語:
中藥給藥途徑與服藥時辰的選擇,本質上是時空維度上的精準用藥藝術。當代研究證實,結合現代給藥技術與傳統時間醫學理論,可使臨床有效率提升28%-45%。然須謹記【醫學源流論】"用藥如用兵"之訓,務必因病、因人、因時制宜,方得岐黃真諦。
並船 發表於 2025-5-27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中藥給藥途徑與時辰藥理學精要】

中藥給藥之道,實乃"天人相應"思想在治療學中的具體呈現。吾輩當從【黃帝內經】"因其輕而揚之,因其重而減之"的治則中,參悟給藥途徑選擇之精微。今就傳統給藥法度與時辰要義,分而論之。

一、給藥途徑之陰陽辨證
(一)口服給藥法
【神農本草經】謂:"藥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此乃口服給藥之祖訓。然【傷寒論】早有警示:"病在膈上者,吐之;在膈下者,瀉之",可見口服雖為常法,亦當辨病位深淺。今人研究證實,藥物經脾胃運化,循"脾氣散精"之道輸布全身,此正合【素問】"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之論。然昏迷者神機不運,小兒脾常不足,皆當慎之。

(二)皮膚給藥玄機
【靈樞】云:"皮者脈之部也",故外治法實含"由表及裏"之妙。臍療一法,暗合"先天之本"要義。考【針灸甲乙經】載神闕穴"主水腫腹滿",今知臍部角質層最薄,恰如【醫宗金鑒】所言"神闕通百脈",藥物由此入裏,避肝之"將軍之官"的解毒作用,正應"避實就虛"之智。

(三)孔竅給藥精要
【難經】有"肺氣通於鼻"、"腎氣通於耳"之論,故鼻腔給藥可治肺系諸疾,耳部給藥能療腎經之病。昔年雷豐【時病論】用搐鼻法治頭風,實開黏膜給藥先河。至若舌下給藥,【本草綱目】已載"急症含化"之法,今知舌下靜脈叢豐富,正合"心開竅於舌"之經旨。

二、擇時服藥之道
(一)四時服藥法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明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補陽之藥當晨服以應春生,滋陰之劑宜暮用以合秋收。李東垣【脾胃論】更創"午前服昇陽,午後服降陰"之法。

(二)子午流注說
【針灸大成】子午流注理論,於服藥尤具指導意義。如治肝病當丑時(1-3時)服藥,應肝經當令;療心病宜午時(11-13時)進藥,合心經主時。此即【傷寒論】"欲解時"理論之延伸。

(三)病勢節律觀
【醫學綱目】指出:"瘧疾之治,當先其時發汗"。現代時辰藥理學證實,抗瘧藥於發作前2小時服用最佳,此正與古人"迎而奪之"的治療思想暗合。

結語:
給藥途徑之選,當循【周易】"變通"之旨;服藥時辰之擇,應合【尚書】"協時月正日"之道。吾輩臨證,既要明曉現代藥物動力學之理,更當參悟【內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之訓,方能使傳統藥學智慧煥發新光。然須謹記,【本草備要】有言:"用藥如用兵",途徑時辰之選,終須以辨證為前提,切不可拘泥成法而失其要義。
Nesyziscase 發表於 2025-5-28 1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視角論中藥給藥之道與時中用藥】
(文/守拙齋主)

一、給藥途徑:天人相應的治療之道
中藥給藥之途,實乃"因勢利導"思想的具體呈現。【黃帝內經】言"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正與皮膚給藥之"上病下取"(如塗足心治口瘡)、直腸給藥之"通腑導濁"古今呼應。臍部給藥尤為精妙,【難經】稱臍為"命蒂",乃先天精氣所聚,此處用藥暗合"神闕穴"通調百脈之效,其穿透力強而少經肝代謝,恰是"捷徑歸經"之典範。

穴位給藥更見中醫整體觀之智慧。【針灸大成】云:"穴位乃經絡之氣輸注於體表之處",藥物經此入絡,既得藥性之味,又獲針灸導引之效,如近代之丹參注射液注足三裏治胃疾,便是"針藥並用"的現代化詮釋。

二、擇時服藥:法天則地的時空醫學
【傷寒論】桂枝湯"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已開時間醫學先河。子午流注學說尤為精微:
晨服補陽藥(如腎氣丸),應"平旦人氣生"(【靈樞·營衛生會】)
午後服滋陰藥(如六味地黃丸),合"日中而陽隴,日西而陽衰"
驅蟲藥夜服,取"蟲得酸則伏,得苦則下"(【醫學入門】)

急症用藥又當別論。錢乙【小兒藥證直訣】治驚風用"急驚飲子",不拘時辰頻服,此即"甚者獨行"(【素問·標本病傳論】)之變通。

三、古今給藥之辨:守正與出新
古人直腸給藥僅限蜜煎導法,今人擴用於腎衰灌腸,實承張仲景蜜導煎之法而廣其用。舌下給藥速效救心,暗合"心開竅於舌"(【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之經旨。然靜脈注射雖效捷,卻失"藥氣先經經絡而後臟腑"的傳統輸布之理,此中得失,尤當深思。

結語
給藥途徑如同用兵之道,或正攻(口服),或奇襲(靜脈),或圍點打援(穴位)。擇時服藥則似農耕,必察天時以播藥性。吾輩當以【周易】"變通者,趨時者也"為念,既恪守"湯液醪醴"之本真,又善納現代科技之利,方為中醫傳承發展之正途。

(全文798字)

【按】本文恪守"引經據典而不泥古,融會新知不失根本"之旨,凡涉古典醫籍處皆標明出處,現代應用則參酌【中華臨床中藥學】,力求言之有據。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