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3|回復: 3

[中医理论] 徐景藩: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析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5-11-1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典型案例】

    唐某,女,52岁。患者腹泻与大便干结交替出现10余年,大便干结情况较多,4~5日一行,羊屎状,饮食不洁或稍食生冷后易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晨起口中发甜、黏腻不爽,恶心欲呕,吐出白色黏涎,口干,食欲尚可,饮食量少,食后全身乏力,脘腹坠胀,嗳气,四肢捆绑感,腹胀,矢气频多,矢气得舒,头晕耳鸣,牙龈发酸,全身怕冷,腰酸,失眠,焦虑。手掌色红,面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舌红少苔,脉细弦。年轻时喜食肥肉。既往病史:曾因“白塞氏病”发热,口腔溃疡时有发作,无生殖器溃疡;2006年患“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口服大量激素及清热解毒药物,导致7年闭经,闭经时瘫软在床,四肢无力,调理2月后方好转,此后月经渐无。有“高血压病、脑梗塞”病史3年,口服降压药物治疗,血压控制尚可。

    诊断:慢性结肠炎,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病,脑梗塞后遗症。

    四诊合参,该患者属于“虚劳”之病,辨为脾胃阴虚证。

    治以补益脾胃气阴为主,兼以理气,方以慎柔养真汤加减,处方:太子参15克,山药30克,麦冬15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五味子5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炙鸡内金10克,绿萼梅10克,百合30克,谷麦芽(各)30克。14剂,水煎服,日1剂。

    治疗两周后,患者症情好转,遂带药出院。经电话随访,患者在门诊以此方为主方连续服药三月余。诸症皆缓,口中黏腻感消失,大便间日一行,质地基本正常。

    【分析与讨论】

    患者久病,病情较为复杂,且过服药物,损伤脾胃,故表现为一派虚劳症状,患者症状纷繁复杂,细细梳理,可归为以下几类:

    脾胃系:腹泻与大便干结交替出现,大便干结较多,4~5日一行,羊屎状,饮食不洁或稍食冷食后易腹泻,夹有不消化食物,大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晨起口中发甜,黏腻不爽,恶心欲吐,吐出白色黏涎,口干,食欲尚可,饮食量少,食后全身乏力,脘腹坠胀,嗳气,四肢捆绑感,腹胀,矢气多,矢气得舒,手掌色红,面色晦暗,面部色素沉着,舌红少苔,脉细弦。

    肝系:头晕,失眠,焦虑。“高血压、脑梗塞”病史。

    肾系:牙龈发酸,耳鸣,全身发冷,腰酸。

    总的病机为脾阴亏虚,徐景藩教授在辨治脾阴亏虚时,将脾阴虚的特点归纳如下:脾阴虚往往兼有胃阴虚,常有口干欲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等症状;脾阴虚往往兼有脾气虚,有四肢无力、少气懒言、饮食减少、大便稀溏等表现;脾阴虚患者由于脾虚运化失建,水谷不化,下趋肠道则便溏,脾阴不足,肠腑失濡则大便干,故常见腹泻、便秘交替发作等症状;脾阴虚证,常继发于脾气久虚之人,或由脾阳虚而及于阴虚,也有继发于其他脏腑之虚证如肺、肝、肾之阴虚。

    患者在叙述病史时,反复强调食后全身困重,四肢关节如湿抹布裹住一样,恶心欲呕,吐出白色黏涎。阴虚为本,痰湿为标。患者舌光红少苔,何以有湿?这与脾阴虚的特点相关。脾阴虚往往夹有脾气虚,脾气虚则脾失健运,中运不建则水谷不化,痰湿内生,故恶心欲吐,吐出雪白色黏涎,又脾主四肢肌肉,故见四肢关节困重如湿抹布裹住一样。前医虽以健脾利湿之药治之,湿虽暂去,症状虽缓,但脾阴脾气未复,症状又反复出现。口中发甜,黏腻不爽。《素问·奇病论》谓:“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故见口甘;《素问·痿论》曰:“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脾阴虚故见脾气热,脾脏阴虚气热累及胃则致胃亦阴虚津伤,故可见胃干而渴;《灵枢·经脉》谓:“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故全身乏力,脘腹坠胀感,嗳气,四肢捆绑感、腹胀、矢气多,矢气后稍舒。

    本病又涉及肝肾,《素问·气厥论》曰:“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阴虚脾热,若移热于肝可致肝阳亢盛而化火,火盛风动则生惊;肝火煽灼窍络则致脑梗塞。肝阴肝血亏虚则失眠、焦虑症现;脾虚及肾则见牙龈酸、腰酸、全身怕冷等。患者久治不愈,久病必瘀。诚如叶天士所说:“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故又见白塞氏病、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治以调理脾胃为主,方中太子参、山药、白芍、五味子、麦冬敛阴、养阴、健脾,另有香附、鸡内金、茯苓、甘草健脾益气。由于消运不力,常可兼有气滞,徐景藩教授喜配用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如橘白(或橘皮)、佛手花(或片)、绿萼梅、代代花、白残花、谷麦芽等。

    养真汤出自明代胡慎柔所著《慎柔五书》,又称为慎柔养真汤,由党参、白术、黄芪、山药、茯苓、白芍、莲子、五味子、麦冬、甘草等药物组成。其中尚有黄芪,徐景藩教授未用,因患者大便秘结为主,黄芪微温,升阳补气,故弃不用。改党参为太子参,因太子参与党参相比,太子参清养胃阴,适用于胃阴不足;党参微温,益气健脾补中,故以太子参代党参,体现了徐景藩教授用药之精。

    患者虽然症情复杂,但徐景藩教授能够于纷繁之中抓住主要矛盾;辨证之准,令晚辈钦佩不已;又以太子参、山药、白芍等平和常见之味治之,又体现了徐景藩教授驾驭中药之能力,特与同道共飨。

發表於 2025-3-25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景藩先生此案辨证精当,立方谨严,深得脾胃阴虚论治之要旨。患者久泻与便秘交替,乃脾阴亏虚、升降失司之典型表现。《慎柔五书》云:"脾阴不足,则胃气独强,燥热内结而便难;脾失健运则清阳不升而泄泻。"案中舌红少苔、口干掌红,显系阴亏内热之象;而畏冷腰酸,又见阴阳两虚之机。先生以慎柔养真汤加减,尤见匠心:太子参甘平益气生津,山药滋脾阴而固肠,暗合张锡纯"一味薯蓣饮"之意。更佐理气之品,既防滋腻碍胃,又解脘腹胀满,深得"治脾必先运脾"之三昧。

此案启示有三:其一,脾阴虚证当与脾阳虚、胃阴虚仔细甄别,本案食少乏力却见舌红少苔,与李东垣所论气虚发热证脉象洪大者迥异;其二,久病顽疾须兼顾先天,患者腰酸耳鸣、经闭瘫软,已涉肾精亏损,后续调治当参酌景岳左归之法;其三,激素及苦寒药伤阴之弊,本案即为明证,警示吾辈临证当恪守"中和"之道。徐老辨证如老吏断狱,用药似良相治国,堪为后学范式。
西门土豆 發表於 2025-5-18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徐景藩教授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之学术探微

徐景藩教授此案以脾阴虚立论,诚得东垣脾胃学说之精要,复参合吴澄《不居集》理脾阴之法,展现了国医大师辨证论治之精妙。本案患者病机复杂,然徐老执简驭繁,直指脾阴亏虚之核心病机,其诊治思路颇具启发性。

一、病机辨析之精微
患者病程绵延十载,呈现"至虚有盛候"之象。其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少苔、手掌色红,显系阴津亏损之征;而腹泻、完谷不化、食少乏力,又见脾气虚弱之候。徐老独具慧眼,识得此乃脾阴亏虚、运化失司之虚实夹杂证。脾阴不足则肠失濡润而便秘,运化无权则清阳不升而泄泻,形成燥湿相兼之特殊病机。

二、方药运用之妙谛
慎柔养真汤本为明代胡慎柔调理虚劳名方,徐老化裁得宜:
1. 以太子参、山药、麦冬为君,取甘淡平和之性,既补脾阴又不碍胃,深合叶天士"胃喜柔润"之旨
2. 佐以茯苓、谷麦芽健脾助运,防滋阴药之滋腻
3. 妙用绿萼梅、香附疏肝解郁,暗合"治脾先调肝"之则
4. 百合、五味子宁心安神,兼顾"子病及母"之心系症状

三、治疗策略之特色
1. 标本兼顾:以补益脾阴治本为主,兼理气消滞治标
2. 五脏同调:立足中焦,兼顾肝肾(白芍柔肝、山药益肾)
3. 补而不滞:在滋阴药中佐以陈皮、鸡内金等流动之品
4. 重视后天:通过谷麦芽等轻灵之品振奋胃气,取"纳谷者昌"之意

四、学术思想之传承
此案体现了徐老三大学术特色:
1. 脾阴学说的发展:突破传统重脾阳轻脾阴之局限
2. 复杂病机的把握:在纷繁症状中抓住主要矛盾
3. 方证对应的精准:将古典方剂灵活运用于现代难治病

结语:
徐景藩教授此案启示后学,面对复杂病证,当以中医整体观为指导,把握"阴火"病机本质,以调理脾阴为中心,重建中焦斡旋之机。其辨证之精准、用药之轻灵、思路之缜密,实为当代中医临床之典范。学者当于此等医案中细究其辨证思维,方能得名家真传。
冰月凝霜 發表於 2025-6-2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徐景藩教授从脾阴虚论治虚劳案析评

此案展现了徐景藩教授对复杂虚劳病证的精准辨证与用药艺术,其治疗思路深合《内经》"脾为之卫""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之旨。笔者试从病机、治法、方药三方面析评如下:

一、病机辨析之精微
患者病程逾十载,症见阴阳错杂之候。徐老抓住"舌红少苔,脉细弦"这一核心指征,结合长期激素及苦寒药使用史,断为脾阴亏虚为本。其辨证依据有三:
1. 脾阴失濡之证:大便干结如羊屎、口干、手掌色红,乃津液不能上承下润;
2. 脾运失权之候:腹泻与便秘交替、完谷不化,系《医宗必读》所谓"脾约"之变证;
3. 气阴两伤之象:食后乏力、脘腹坠胀,暗合李东垣"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之论。

二、治法运用之妙谛
徐老以"养阴不碍脾,益气不伤阴"为纲,其治法特色有三:
1. 甘淡平补法:避用熟地等滋腻之品,取太子参、山药、茯苓甘淡实脾,暗合叶天士"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之旨;
2. 升降相因法:以陈皮、香附理气醒脾,佐绿萼梅疏肝和胃,体现《临证指南医案》"治中焦如衡"之妙;
3. 动静结合法:谷麦芽、鸡内金助运化而不伤正,深得缪仲淳"资生"之义。

三、方药配伍之匠心
慎柔养真汤本为胡慎柔治虚劳名方,徐老化裁尤见功力:
1. 君药组:太子参、山药、麦冬形成气阴双补结构,麦冬用量仅15克,避其寒凉之性;
2. 臣药组:白芍、五味子酸甘化阴,茯苓配炙甘草取四君之意而避白术之燥;
3. 佐使药:百合清补肺阴以助肃降,谷麦芽升发胃气,构成"脾升胃降"的圆运动。

此案启示:治脾阴虚当把握"柔润"与"运化"之平衡,过润则碍脾,过燥则伤阴。徐老用药轻灵,看似平淡,实寓《伤寒论》炙甘草汤"阴阳并调"之奥义于寻常药物之中。现代医学之干燥综合征、白塞病等,中医辨治尤需重视脾阴枢纽作用,此案可为范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