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962|回覆: 2

[中醫理論] 路志正:臨證經驗補疏相合止眩暈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眩暈,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車,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噁心、嘔吐、汗出,甚至昏倒等症狀。眩暈病機多端,治療棘手。國醫大師路志正分期治療,補疏結合,療效滿意。現介紹於下。

    【病案】

    王某,女,70歲,2014年2月25日初診。

    主訴:頭暈頭脹,視物旋轉數月。症見頭暈、頭脹、視物模糊,如坐舟車,耳鳴如蟬,頭痛、乏力氣短,咽癢咳嗽,無痰、納差,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1日2次,努責無力,便後不爽,雙膝疼痛,尿頻,子宮脫垂於外7年,夜寐夢多,面目、下肢浮腫,上半身汗出,足冷,時時欲寐,口乾欲飲。

    查體:望其面目虛浮,面色黧黑晦滯,雙目無神,體形適中,舌體胖大、有齒痕,舌質黯紅,苔薄黃微膩。診其脈滑數、尺弱。

    辨證:脾虛失運、痰濁中阻。

    治法:健脾益氣,養血柔肝,燥濕祛痰。

    方藥:太子參15克,南沙參12克,僵蠶10克,天麻12克,枇杷葉12克,膽星8克,竹茹12克,浙貝母10克,炒蒼朮12克,炒白朮10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茯苓20克,炒枳實15克,玫瑰花10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炙甘草6克,生薑1片為飲。14劑,水煎服,日1劑。

    茶飲方:西洋參(先煎)6克,麥冬10克,五味子3克,炒山藥12克,佛手6克,玫瑰花6克,炙甘草3克。7劑,2日1劑,代茶飲。

    二診:述服藥後食慾有增,進食增加,夜寐轉佳,頭暈如前、頭暈不能轉動,坐臥安寧,頭脹減緩,視物模糊,耳鳴、神疲乏力有減,脘腹轉好,大便日3~4次,成形暢,但欲寐,胃燒灼感,口乾渴,不欲飲,面浮減輕,下肢仍腫,陰脫如故,腰其疼痛,畏寒易感。口不乾渴,不欲飲。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見裂紋、苔薄黃。診其脈虛弦。

    路志正教授認為:該患者病情複雜,須緩圖治,既是微效,於上方加減。上方減沙參、枇杷葉、浙貝母、玫瑰花、炒白朮,加蒺藜12克,當歸12克,川芎10克,炒白芍12克,炒白朮20克,以加養血柔肝之品,茯苓改為30克,生薑2片,計14劑,水煎服, 日1劑。

    茶飲方:西洋參(先煎)10克,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炒山藥15克,佛手8克,玫瑰花8克,山萸肉10克,炙甘草6克,7劑。

    三診:述服上方35劑後,乏力、睏倦、脘腹脹滿好轉,納谷馨,頭暈稍有好轉,動則頭暈,頭脹減緩,視物模糊,大便成形,1日3次,小便頻數,口乾、口苦夜間為重,眼瞼,雙下肢浮腫,晨起加重,腰痛畏寒,眠可,脫髮。望其面色較前亮澤,舌體胖大、質暗紅苔薄膩有剝脫。診其脈沉細而弦。

    路志正教授認為:進上藥後頭暈見緩,而動則加重,今見口乾、口苦之證,且大便成形,1日2~3次,顯系肝虛濕蘊化熱之證,故以健脾益氣、化濕利濁、疏肝理氣為治。

    方藥:五爪龍30克,太子參12克,功勞葉12克,炒蒺藜12克,天麻12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姜半夏12克,黃芩12克,茯苓30克,石見穿15克,茵陳12克,黃連8克,竹茹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30克,炒枳殼12克,生龍牡(先煎)各30克,生薑1片為飲,14劑,水煎服,日1劑。代茶飲方繼服7劑。

    四診:述服上方14劑後,頭暈、頭脹緩解,口乾、口苦減,腰膝不溫,納有進,寐入睡難,多夢,下肢浮腫,自服金匱腎氣丸有所改善,大便1日3次,多成形,小便微黃,頭後枕部多汗,口乾欲飲,望其舌體胖大、質淡紅、苔薄根膩、中間裂紋,診其脈弦滑。

    路志正教授認為:既見進步,就應以上方加減收功,故於上方去炒蒼朮、炒白朮、茵陳、炒枳殼,加生白朮20克,敗醬草15克,防己15克,八月札12克,共計14劑,水煎服,日1劑。代茶飲方繼服7劑。

    五診:患者一直堅持服藥,近期仍頭暈,頭重腳輕,坐臥不安,動則明顯,仍頭汗出,夜間汗出濕枕,睏倦失神思睡,眠不實,多夢,煩躁易怒,口乾苦,納可,周身乏力,腰膝發涼,怕冷,雙膝關節疼痛,面臉雙下肢浮腫,小便暢,量少尿頻,夜尿2~3次,大便干稀不調,喑啞,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苔白膩微黃,左脈弦滑稍數,右脈弦細滑稍數。

    立法:補中益氣,滋補肝腎治之,方選補中益氣湯加減。

    方藥:五爪龍30克,黨參12克,炒白朮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丹參12克,炒棗仁15克,桔梗12克,陳皮9克,炒薏苡仁30克,炒三仙(各)12克,炒枳殼12克,山萸肉12克,金櫻子12克,車前子(包煎)15克,益智仁9克,炙甘草6克,生薑1片為引,14劑。

    茶飲方:太子參12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寄生12克,炒山藥15克,茯苓15克,玫瑰花8克,佛手8克,白茅根15克。

    六診:服上藥約2個月,頭暈較前明顯好轉,視物不清,口乾欲飲,口苦、口黏,納呆,燒心,打嗝,偶有反酸,大便黏,小便易急,心煩眠差。望其舌體胖大、有齒痕、質暗淡、苔薄黃膩,診其脈沉細。此時證現濕熱內蘊之機,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佐以清化濕熱之劑。

    方藥:五爪龍30克,西洋參(先煎)10克,炒蒼朮15克,炒白朮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功勞葉15克,佩蘭(後下)12克,炒杏仁9克,炒薏苡仁30克,竹茹15克,姜半夏12克,茵陳12克,青皮9克,陳皮9克,冬瓜皮30克,瓦楞粉(沖)15克,黃連6克,炒枳殼12克,炙皂角子10克,14劑。後隨訪,諸症告愈。

    【按】:眩暈發生原因很多。早在【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論;【靈樞•口問】有『上氣不足』之說;【靈樞•海論】更有『髓海不足』之言;【丹溪心法•頭眩】則偏主於痰,更有『無痰不作眩』 的主張;提出『治痰為先』的治法。【景岳全書•眩暈】指出:『眩暈一證,虛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過十中一二耳。』強調了『無虛不能作眩』,在治療上認為『當以治虛』為主。

    本證乃脾虛失運、中氣不足、痰濁中阻所致。氣虛則清陽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痰阻則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由於本病病情複雜,病程較長,兼證較多,路志正教授在疾病先期,詳審病機,施以健脾益氣、養血柔肝、燥濕祛痰之品,補疏緩圖,以冀收功。疾病中期,又兼他證,治當疏肝理氣、健脾益氣、化濕利濁為法,疏利並舉,方不致誤。疾病後期,虛實夾雜,藥用補中益氣,清化濕熱,分消走泄之劑。中補下利,期收全效。俾中氣充足,肝血旺盛,脾氣健運,則清陽佈展、腦有所養、濁陰下降而眩暈自止。

臥龍 發表於 2025-6-15 19:44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補疏相合"治眩暈經驗闡微

國醫大師路志正此案展現了"補脾疏肝、燮理中焦"的獨特診療思路。患者七旬老嫗,症見眩暈如坐舟車伴脾胃虛餒、肝血不足之候,正合【靈樞·口問】"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之論,路老以"補疏相合法"分期調治,頗具章法。

一、病機析微
本案病機呈現"脾虛肝鬱、痰瘀互結"之複雜態勢:
1. 脾虛失運為本:納差脘脹、便溏努責、面目浮腫,舌胖齒痕,皆顯中氣下陷之象。【脾胃論】云:"脾胃虛則九竅不通",此眩暈實為清陽不升所致。
2. 痰濁中阻為標:苔黃膩、脈滑數提示痰熱內蘊,與【丹溪心法】"無痰不作眩"相應。
3. 肝血虧虛為變:目眩耳鳴、夜寐夢多、脈見虛弦,乃血不榮竅之徵,暗合【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機。

二、治法精要
路老首診以六君子湯化裁,取"健脾化痰、養血柔肝"雙軌並進之法:
補脾以太子參、二術、茯苓、薏苡仁重建中州
疏肝用玫瑰花、生龍牡調暢氣機
化痰取膽星、竹茹、浙貝母清化熱痰
和絡遣僵蠶、天麻息風通絡

尤妙在茶飲方以生脈飲加味,既防湯藥溫燥傷陰,又通過"潤養中焦"助運化,體現"治中焦如衡"的學術思想。

三、次診轉方深意
二診減沙參、浙貝等清潤之品,加當歸、白芍、蒺藜等養血柔肝藥物,乃因患者出現"脈轉虛弦"之肝血虧虛徵象。路老此時調整戰略:
1. 炒白朮加量至20克,強化"治痰先補脾"之力
2. 茯苓增至30克,配合生薑2片,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經旨
3. 茶飲方增山萸肉10克,暗合張錫純"萸肉救脫"之法,針對子宮脫垂兼固下元

四、學術啟示
1. 分期論治:初期側重化痰健脾治標,後期轉向肝脾同調,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原則
2. 補疏辯證法:補脾不忘疏肝,祛痰兼顧養血,避免"呆補滯氣"之弊
3. 茶飲佐治:通過藥茶輕清之劑調節氣陰,形成"湯劑攻堅、茶飲調養"的立體治療方案

此案啟示後學:治眩暈當着眼"肝脾相關"理論,痰濁標急時當以運脾化痰為先,待中焦樞機得轉,再議補益。路老以80餘載臨證經驗,示人"補而不滯,疏而不耗"的用藥法度,實為治療老年虛實夾雜型眩暈之典範。

(全文798字)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7-7 16:31 | 顯示全部樓層
路志正教授治療眩暈驗案評析

案語:
眩暈一證,【內經】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論,然臨床病機錯綜複雜。路志正教授此案以"補疏相合"為綱,融健脾益氣、化痰熄風、養血柔肝三法於一爐,深得"治病求本"之旨。今就本案辨證思路與用藥特色析論如下:

一、病機辨析層次分明
患者古稀之年,症見頭暈如坐舟車、面目浮腫、納差便溏、子宮脫垂,顯系脾虛氣陷為本;而舌黯紅苔黃膩、脈滑數,又見痰熱中阻之標。路老獨具慧眼,指出此乃"脾虛失運,痰濁中阻"之虛實夾雜證,與丹溪"無痰不作眩"、東垣"脾胃虛則九竅不利"之論暗合。更值玩味者,患者兼見足冷、畏寒、尺脈弱等腎陽不足之象,然路老首診未急投溫腎之品,而是先健中州以斡旋氣機,此即【金匱要略】"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活用。

二、組方用藥匠心獨運
首診方以六君子湯化裁:
健脾益氣:太子參、炒二術、茯苓、山藥,遵"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之訓;
化痰熄風:膽星、竹茹、僵蠶、天麻,取半夏白朮天麻湯意而避溫燥;
斡旋氣機:炒枳實配玫瑰花,辛開苦降而不傷正;
潛鎮安神:生龍牡既可鎮肝熄風,又防虛陽上浮。

尤妙在茶飲方以生脈散加味,既益氣生津,又借佛手、玫瑰花芳香醒脾,體現"治上焦如羽"的用藥輕靈特色。

三、次診轉方見微知著
二診見"胃燒灼感、舌裂"等陰傷之兆,遂減燥烈之白朮、浙貝,加當歸、白芍柔肝養血,蒺藜、川芎疏肝不傷陰。將茯苓加量至30克,佐生薑2片,既增利水滲濕之力,又守"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則。此中變化,正合葉天士"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之妙悟。

四、臨證啟示
1. 分期論治:路老初診重在化痰健脾,待標證緩解,二診即增養血柔肝之品,體現"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的層次感。
2. 補疏相濟:全案補脾不壅滯(如用炒三仙助運),疏肝不耗氣(以蒺藜代柴胡),深得"疏調氣機"三昧。
3. 茶藥並施:湯劑攻堅,茶飲調養,既顧護胃氣,又可持續發揮藥效,實為老年病調治之良法。

結語:
此案看似平淡無奇,實則將東垣補土、丹溪化痰、天士調絡諸法熔於一爐。路老不執"眩暈皆責之於肝"之成見,而從脾胃論治獲效,啟示後學臨證當以病機為綱,不可拘泥於一家之言。其用藥輕靈醇正、補瀉得宜之風範,尤值吾輩師法。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