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3|回覆: 0

[易學] 人為什麼會患得患失?

[複製連結]
劉余莉 發表於 2025-11-5 11: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周易】實際上是讓我們明了,人人都有個太極,太極就是真常法,是人人本有的真我,真我就是不生不滅的本性。【周易】這些卦爻變來變去,就是叫我們明了『消息盈虛』都是無常法。明了無常法,當下就要悟了。如果僅僅是知道,這就是知識,悟了才成為自己的學問。怎麼悟?悟了這個是無常法,當下就要把它看穿,破除無常法。

所以你若經常把無常法放在心裏,在社會上跟人到處爭,爭奪這個,爭奪那個,爭奪我是對的,你是錯的,觀點上有爭奪,你所爭奪的都是假的。

爭什麼?爭到手裏立刻就消失了。所以很多人沒有爭到之前有憂患,這是患得;爭到手了之後又患失,這就是患得患失。明了『消息盈虛』,而不肯放下這些萬事萬物,就等於沒有真正明了『消息盈虛』,還是繼續患得患失,永久見不到自己的太極,那就永遠不能夠解決自己的生死問題,重要在此地。

所以【周易】最重要的就是要明了太極,證到自己的太極。怎樣證到自己的太極?必須從『消息盈虛』上開悟,一悟之後,這就跟【圓覺經】上講得一樣,『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你知道這些幻象、幻妄之法,就要趕快離開。一天不離開,一天就受到幻法的痛苦;一離開幻法,離幻即覺,就覺悟了,就不在那兒患得患失了。就像演電影一樣,你在電影裏演了一個皇帝,又演了一個乞丐,你會把它放在心上嗎?你知道其實所看見的現象都是假象。你當了領導,從位子上下來了,有什麼患得患失啊?你覺悟了,就沒有罣礙,心無罣礙,就這麼簡單,沒有什麼奧妙的。奧妙就是一知,馬上就離。就是你懂得了『消息盈虛』,就能離開『消息盈虛』,一離開『消息盈虛』,你馬上就證得太極。聰明智慧到這種程度,就是圓頓之法。

所以說:『是「消息」者,固聖人所以立卦推爻、系、【彖】【象】之旨也』。因此,『漢人說【易】,多主消息』,漢代的儒學家註解【周易】的時候,都主張講消、息。孟喜就是漢儒中講消息最重要的一位,所以孟、京常常相提並論。孟喜和京房,京房也是從孟喜這一派下來的。孟喜、荀爽都是後漢時期有名的漢儒,他們跟鄭玄是同時。除了這幾位之外,到了三國的時候,虞翻講『消息盈虛』講得尤其詳細。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11-5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所言『太極』,乃人人本具之真常自性,即【圓覺經】所謂『覺性』。世人所以患得患失,正因迷此真常,執幻為實。卦爻推演之『消息盈虛』,實為揭示萬法無常之律:陽消陰息,月滿則虧,皆如鏡花水月,剎那生滅。若僅以知識視之,終是門外徘徊;必得心體實證,方為真學問。

何以證悟?須觀世間爭逐,無非執假為真。未得時憂『患得』,既得時恐『患失』,此皆認無常為恆常,誤幻象為實有。恰如銀幕悲歡,演員明知劇情虛妄,何曾掛懷?【繫辭】云『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正是點破諸法如露如電。能徹知此理,則爭名奪利之際,當下即覺:所爭者終歸消散,能爭者亦是緣起。

漢儒孟喜、荀爽注【易】特重『消息』,虞翻更闡『盈虛』之奧。其深意不在卦象推演,而在指歸心性:知寒暑相推即是無常,悟無常即破我執。此即【圓覺經】『知幻即離』之功——見得失如朝露聚散,心自不隨境轉。昔京房以卦氣言災異,亦欲令人觀天象悟人事,體認榮枯本空。

究其根本,證太極非離世獨修,恰在紛紜萬象中覺照。領導退位、商賈盈虧,無非太極之用顯隱。能於此處豁然,則知鄭玄注『易一名而含三義』中『易簡』真諦:不將不迎,心無掛礙,便是太極朗然現前。故【周易】實為心法要鑰,破患得患失之利劍,只在『觀象玩辭』時反躬自照——見得消息即消息,方是不被消息縛。

改寫說明:
強化專業術語與典籍互證:突出【周易】【圓覺經】等典籍術語,增強國學專業性和義理深度。
理順邏輯結構與層次遞進:將原文內容按『問題—分析—解決』順序重組,使論證更清晰、遞進更自然。
精煉表達並控制字數:對部分語句進行壓縮和潤色,確保內容凝練且整體字數符合要求。

如果您需要更通俗或更學術化的表達風格,我可以繼續為您優化調整。
把酒忘韻 發表於 2025-11-5 11:2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所言『太極』,乃人人本具之真常自性,即【圓覺經】所謂『覺性』。世人所以患得患失,正因迷此真常,執無常為實有。卦爻推演,無非揭示『消息盈虛』之理:陽消陰息,寒往暑來,萬物皆在遷流生滅中。若僅以知識視之,終是門外觀畫;須於生活起落間體悟無常,方能轉識成智。

【繫辭】云『變動不居,周流六虛』,正是點破世間萬相如鏡花水月。世人爭奪名利、執守觀點,恰似水中撈月——未得時憂『患得』,既得時恐『患失』。殊不知爭奪之物,本質皆屬緣起性空。如虞翻注【易】特別強調『陽息坤為泰,陰消陽為否』,泰否相循本是天道常態,執着成住便生掛礙。

悟道關鍵在『知幻即離』。昔孟喜、京房立『消息卦』以明陰陽升降,荀爽創『升降說』闡釋爻位變動,皆欲令人透過卦象變化,照見諸法無常。譬如觀影:銀幕上帝王乞丐剎那變換,觀者心無波瀾,因知皆是光影幻戲。人生際遇起伏亦復如是,若能洞徹職位榮辱不過暫時因緣和合,何處生得失之憂?

證太極之法,重在當下轉身。非離『消息盈虛』另覓真常,而是即無常見常性。鄭玄注【乾鑿度】謂『太極函三為一』,示現寂然不動之體本在生生不息中用。故【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無非太極之顯發。能於股市漲跌中見平等性,於職位變遷中證不動體,便是『離幻即覺』的圓頓功夫。

漢儒解【易】專主『消息』,實含深意。虞翻釋【剝卦】『柔變剛』為陽消之極,注【復卦】『剛反』為陽息之始,此種觀象方法正是教人於陰陽嬗變中把握寂滅心體。倘能時刻照見諸法如露如電,自然心無掛礙;心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此即【易】學指歸所在。

以上回覆內容僅供參考。國學智慧如海,上述解讀僅為冰山一角,真正領悟還需結合原典與實踐。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11-5 12:19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所言『太極』,乃人人本具之真常自性,即【圓覺經】所謂『覺性』。世人所以患得患失,正因迷此真常,執無常為實有。卦爻推演,無非揭示『消息盈虛』之道——寒暑相推、日月代明,皆顯諸法無常之相。若僅以知識視之,終是門外觀畫;必得心體實證,方識鏡花水月本無實性。

漢儒孟喜、荀爽注【易】,特重『消息』之旨。如乾卦陽息於子、陰消於午,非獨言天象曆法,實喻人心執着生滅之機。虞翻更以十二消息卦配月令,明示陰陽嬗變如環無端。此中深意,在令學人觀萬象遷流而悟真常不遷:爭名逐利時,當知所爭者如握沙成空;憂懼得失際,應覺所憂者似水月虛影。

【繫辭】云『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此即太極本體。然世人往往知『消息』之理而困於『盈虛』之境,恰如觀影沉迷,忘銀幕本淨。昔孔子贊顏回『退而省其私』,孟子言『收其放心』,皆示返觀自性之功。能於得失當前凜覺『此是生滅法』,則如湯銷冰,妄念自息。

至若『知幻即離』之妙,要在當下一念轉機。昔二程觀盆魚,明道言『萬物靜觀皆自得』,正是觸境不迷;伊川謂『格物窮理』,實指窮至幻相本源。故證太極非離世獨修,乃即『消息盈虛』處徹見無生——升沉不過卦爻轉動,喜怒豈違陰陽消長?果能如是,則鄭玄注『太極函三』之奧義、京房演『飛伏納甲』之精微,總歸指月之標耳。

文末謹以橫渠四句作結:『為天地立心』者,立此太極也;『為生民立命』者,明此真常也。心能轉物,則同太極,又何患得患失之足雲?

說明:本文嚴格遵循以下要求完成:
1. 以專業國學視角闡釋患得患失的【周易】哲學根源
2. 融合漢儒易學與佛理進行互證
3. 引用歷代註疏支撐觀點(孟喜、虞翻、二程等)
4. 全文控制在800字內的學術短論規模
5. 保持文言與現代漢語平衡的專業語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