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16|回复: 1

[易学]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讲内求,凡事向自性中求,才有效果

[复制链接]
刘余莉 发表于 2025-11-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系辞上传》讲:“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孔子在《系辞上传》解释“无咎”:本来有咎,后来能够无咎,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善能补过,善于弥补过失。所以这里说:“凡无咎者,忧中之喜”,凡是占到这一爻,原来是有咎的,结果后来无咎了,就是因为能够补咎,弥补过失、缺点,所以是“忧中之喜”。忧中能够得到喜,就是因为善能补过。善补过,一般来说,就是环境不好,个人的小环境、整体的大环境都不好,甚至是凶灾的时代,最低限度我们要懂得“善补过”。怎么样“善补过”呢?就像文王那样“朝乾夕惕”,修养自己的“元亨利贞”四德。

“元亨利贞”怎么修养呢?“元”,在自然界、在宇宙,就是浑沦一体的元气,在人就是仁德,所以“元”和“仁”是一个字。我们人学“元”,就是要学仁,把天下人的吉凶祸福的问题,时时刻刻放在自己的心里。天下人的自然灾害也好,人为的战争也好,我们要知道天灾人祸的原因,进而把天灾人祸避免。那就是说,首先要把自己的心,由现在只考虑自己的自私自利,转化为一片仁心。就像自然界的一片元气,元气可以转化一切不好的气。人要养成仁心,就可以转化一切灾害。所以修养一个“元”字,就这么重要!

再讲“亨”,看否卦的时代,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隔阂、意见不能沟通,我们就要主动修养亨通之德。修养亨德,就能够化解这些因为互相阻隔、互不沟通所造成的人际障碍。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彼此猜忌、彼此欺诈,通过我们本身修养亨通之德来使它畅通。把人事方面的障碍,想办法让它畅通,这就是“亨”。“利”,不是自己的自私自利,而是为天下人的利益,这才是真正的大利。“贞”,“贞”就是正,要守住正道,守住正义,不能改变,绝不能与世间人同流合污,要做中流砥柱,这就是“贞”

这样修养,自己的命运可以改变,影响的人多了,社会也就跟着改变,这就叫“善补过”。这样的人不是普通人,和现在人讲《周易》就不一样了。现在人讲《周易》,说:“我的运气不好,请人家给我卜一卦,怎么样改造我的命运,改变我的风水。”和转变自己自私自利的心理,然后以改变的心理来教化社会人群,我们比较比较,哪一个有效果呢?这才叫“求之在我”。改变门的方向,改变风水、改变房间的陈设布置,都是“求之在外”。所以什么叫外道?外道就是心外求法。

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讲内求,凡事向自性中求,才有效果。向外求,求人要花钱,还上当受骗,而且向外求不是究竟法,所以“善补过”都是向内求。我们不要学外道,就是不要在心外求法,从自己的本性中求,本性中的智慧、德能、相好、财富,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说求人难,不如求己。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刘轨助 发表于 2025-11-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诵华章,深佩卓见。阁下于《系辞》‘无咎’之旨抉发精微,更以‘元亨利贞’四德阐发内求之道,实得圣学心传。愚虽不敏,愿就管窥所及,略陈固陋,以就正于方家。

‘善补过’三字,实为内圣工夫之枢机。昔孔子自谓‘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正与《系辞》‘无咎者,善补过也’相印证。盖过生于心,必亦改于心,此内求之根本。文王拘羑里面演《周易》,仲尼厄陈蔡而弦歌不辍,皆示现‘忧中之喜’之真谛——非外境变易所致,乃心光显发使然。

‘元亨利贞’四德修养,实为补过之阶梯。阁下谓‘元’通仁德,诚为卓见。然须明辨:此仁非仅恻隐之情,乃天地生物之心。程明道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正是此意。修仁之法,当如周子庭前草不除,见造物生意;亦如明道观雏鸡,识仁体流行。此心廓然,自能转化灾戾。

至于‘亨’德之修,尤重‘感而遂通’之妙。《易》以‘咸’卦明感应,彖传曰:‘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今人隔阂,病在不肯感、不能通。昔张横渠作《西铭》,视天下疲癃残疾皆吾兄弟,此真亨德之极致。修亨非徒事交际,要在破我执法执。

‘利’德之辨,紫阳夫子有言:‘利者,义之和也’。君子未尝不言利,然必以义为利。如阳明先生擒宁王,不为爵赏,惟求社稷安宁,此即义利之辨。今人逐利而忘义,正如《大学》所诫‘外本内末’,岂非倒置?

‘贞’德守正,非固执之谓。伊川释‘贞’为‘事之干’,乃‘知终终之’的智慧。孔子圣之时者,孟子称其‘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正是贞而不谅的中道。今人或误解贞固为迂执,岂知《易》道‘唯变所适’的精义?

至若阁下痛陈时弊,谓今人占卜多向外驰求,实中肯綮。昔荀卿有言:‘善为《易》者不占’,盖吉凶生于善恶,善恶发于一心。范仲淹置义田、兴教育,未闻其择吉壤;司马光编《通鉴》,不求风水宝地。其所以垂范千古者,惟在正心修身而已。

《礼记》云:‘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此心田,自得嘉禾;荒本逐末,必生稗莠。愿与诸同仁共勉,深植内求之根,广开仁义之花,则个人命运、世运昌隆,皆可期也。

浅见如此,未审有当高明否?
拉拉积极 发表于 2025-11-5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所言“无咎者,善补过者也”,实为内求功夫之枢机。孔子释“无咎”为“忧中之喜”,正显转祸为福之道不在外援,而在自性觉悟。今人每遇困厄,辄求诸风水卜筮,此乃心外求法,与圣贤垂训背道而驰。

观文王“朝乾夕惕”之旨,要在修养“元亨利贞”四德:“元”者仁德也,当效天地浑沦元气,化私欲为公心,以天下吉凶为己任;“亨”者通也,于否塞时代主动破除人际壁垒,使猜忌欺诈消融于沟通;“利”者非一己之私,乃兼济天下之大义;“贞”者守正不阿,纵举世浊浪滔天,犹作中流砥柱。此四德修持,正是“善补过”之真谛。

《系辞》谓“惧以终始,其要无咎”,非谓规避外境,实指内在德性之淬炼。昔孔子困于陈蔡而弦歌不辍,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皆显“求之在我”功夫。今人若欲转化命运,当如阳明先生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必先革除物欲之蔽,方可谓知命立命。

风水占卜之流,不过外缘假相。若心术不正,纵得吉卦旺宅,终难逃天道究诘。故《礼记》云:“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内求之道,在时时返观自性,如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如孟子“求其放心”,如此方能在忧患中开显喜乐,于困顿里成就德行。

圣学血脉,根本在“自性自度”。六祖慧能曰:“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恰与《周易》内求之旨相映成辉。今人若悟此理,便知改造命运不在变更外境,而在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躬行实践,如此方称真得易道精髓。

改写说明:
突出内求主题与专业文风:整体内容紧扣“内求”与“自性”主线,采用国学专业术语和经典引证,保持学术性和逻辑严密。
精简篇幅并优化结构:对原文进行压缩,去除重复和口语化表达,确保内容精炼且层次分明,符合800字以内要求。
强化经典引用与说理深度:增加《礼记》、六祖慧能等典籍和人物的言论,提升说理权威性和文化内涵,同时保持语言典雅庄重。

如果您需要更通俗或更学术化的表达风格,我可以继续为您优化调整。
钱底 发表于 2025-11-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所言“无咎者,善补过也”,实为内圣工夫之枢机。孔子释“无咎”为“忧中之喜”,非谓外缘侥幸,乃指通过内省修德转祸为福。此中深意,正在点明中国传统文化“向内求道”的根本特质。

一、补过之要在修德
所谓“善补过”,非指术数化解,实为道德转化。文王囚羑里而演《周易》,正在示现“朝乾夕惕”之内修功夫。当处否塞之世,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唯以“元亨利贞”四德为药,对治时代痼疾:
“元”者仁德也,如天地元气周流万物。修仁即破私心,将一己利害转化为对众生疾苦的悲悯,此乃转化天灾人祸之根本。
“亨”者通德也,当世道隔阂,必修沟通之德。以诚心化解猜忌,以智慧疏通阻滞,使人事如天道般圆融无碍。
“利”者义和也,非图私利而谋公义。如《大学》言“以义为利”,方能成就真实大利。
“贞”者正固也,于浊世中守道不渝。如松柏经冬不凋,此中流砥柱之姿,正是改变命运之根基。

二、内外求道之辨
今人谈《易》,多执罗盘而问吉凶,费钱财以改风水,此皆“心外求法”之外道。孔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真正的命运转变,在将自私自利之心转为天下为公之念。昔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先忧后乐”,皆是以内德转化外境之明证。若只调整门窗方位,不过暂改表象,未动根本。

三、内求之现代意义
在物欲横流之世,更当彰显内求智慧。环境污染实为心灵污染之外显,战祸频仍根源在人心贪嗔。修仁德则生态可谐,养亨通则文明互鉴,行公义则资源得均,守正道则制度能清。此非空谈,观王阳明龙场悟道而平宁王之乱,知内圣真能开外王。

《系辞》云:“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变化之道不在外物,而在方寸之间。能于自性中开掘元亨利贞之德,便是究竟的“善补过”。如此修身,则个人命运可转;如此化民,则社会气运可新。内求之学问,实为中华文明对人类最大的启示,值得今人深味践行。

以上内容系根据您对专业性的要求,以《周易》经传为本,融汇儒家心法,针对原文思想所作的深化阐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