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99|回復: 3

[易学] 每个人都能够被公正地对待,按照道的规律去做,才是真正的利益

[複製鏈接]
刘余莉 發表於 2025-11-4 09:2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俯惧义和之不逮』,对于一般人来讲,忧惧什么呢?『义和』,我们讲『元亨利贞』,『利』就是『义之和也』。『和』是讲究利的,解释『利』,就是『义之和也』。『义和之不逮』,『不逮』就是不及,如果没有到『义和』的境界,就不『利』、没有利益了。『义和之不逮』,就是各得其所。每个人都能够被公正地、正当地对待,按照道的规律去做,才得到真正的利益。君子、大人既『忧嘉会之不序』,为亨通来忧虑,又『惧义和之不逮』,就是为了『元亨利贞』这个『利』,而危惧忧思,这些都是乾卦的卦德。换句话说,就是君子希望『元亨利贞』这些德,都能够行得出来。

所以『反复天道,谋始反终』。拿十二消息卦来讲,十月份纯坤卦,整体的一片阴气,坤卦出现了。但是慢慢地,『一阳来复』,就又有了天道,这样循环往复。『谋始反终』,君子所忧、所思的,就是如何将这个元气、阳气能够从十月,到十一月,回复天道,『谋始反终』。当然『始』,也可以理解为『元亨利贞』的元气,『终』,就是讲『贞』,这四德都有了。君子所修的就是『元亨利贞』四德,所以说『终日乾乾』。

占到九三这一爻,自己就有大人的责任,既然要负担起这种大人的责任,那么他整天所忧所思的,就是怎么样把乾卦的『元亨利贞』这四德,从自己身上都能具备。所以『终日乾乾』,修养自己的道德,还要教化天下人。如果自己不修养道德,那你做教育,教谁呢?拿古人举例来讲,『而唯文王返国厘政之日』,周文王那个时候还是西伯昌,被殷纣王给囚禁了,后来想办法让纣王把他放了回来,返回到自己的国家。一回到自己的国家,『厘政之』,『厘』就是整理,把自己的国家政治好好地整理,『足以当之』,就是像文王这样,返国之后整理政治,他足可以当这一爻。

后面接着说,『三不得中,上应乎亢,宜有咎矣。』『三』是就三画卦来讲,三画卦,二是中爻,住在中,三是在上,所以它『不得中』,『得中』是在二和五的位置上。就六画卦来讲,有两个中爻,就是二和五这两个位置。一个是下卦的中爻,一个是上卦的中爻。『三』是『不得中』,这是比喻的话,在人事上,它的位子也不中,就学道来言,也没有把握到中道,就看在什么情况下怎么解释。就周文王来讲,不能说他的道德不中,他的道德具备了,但是当时在殷纣王的时候,他还没有登上九五之位,这个位就是不中。

『上应乎亢』,九三这一爻和上爻,就是上九,是相对应的。六画卦两两相对应,有三对,初爻和四爻相应,二和五相应,三和上相应。要阴阳相应,一个是阴爻,一个是阳爻,这两爻才真正地相应。但是九三和上面相应的是六爻,这个六爻也是阳爻,它就不相应,这叫『敌应』,『敌应』就是两者身份都是相同的。所以九三是阳爻,『上应乎亢』,上九就是亢龙,也是阳爻,这就是『敌应』。

『宜有咎矣』,这应该说是有咎的。『咎』就是没有凶到严重的程度,但是有过咎,有过失、缺点了。虽有缺点,但是可以补救,后面就说,『然得正,而能朝乾夕惕,是以「无咎」。』什么叫『正』?就是阳爻占在阳位,这叫『得正』。因为它是九三,是阳爻,又在三这个位置上,是阳爻占在阳位,所以是得了正位。它又能够早晨『乾乾』,一直到『夕惕』,『惕』就是自己警惕自己,整天心里都在想着如何修养『元亨利贞』这四德,所以就『无咎』了。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孔世 發表於 2025-11-4 09:3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今观帖中所论“义和之不逮”,实契天人相感之机。夫“利”者,《文言》释为“义之和”,非世俗功利之谓,乃阴阳燮理、万物得宜之境界也。

“义和”二字,当参《周易·乾卦》“元亨利贞”四德。孔颖达《正义》言:“利者,义之和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此“和”非简单调和,乃阴阳之位各得其正,刚柔之性各遂其序。君子所惧“义和不逮”,正是忧心天地生生之德未能周流无滞,犹春气不至则草木不荣,秋霜失时则百谷不登。

观十二消息卦象,十月纯坤用事,非终结之象,实含“一阳来复”之机。程颐《易传》谓:“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下。”君子“谋始反终”,正是效法天道循环,于至阴之中护持元阳,犹如文王囚于羑里而演《周易》,身困囹圄不忘经纶天下。其“返国厘政”,非仅政治整顿,实乃将卦中“终日乾乾”之德化为具体礼乐制度。

九三爻“不得中”而“应乎亢”,恰显中庸之妙谛。王弼注《周易》云:“爻之所处则谓之位。”文王居诸侯之位而行天子之德,正如九三处下卦之极,虽未得尊位,然其德配天地。此正昭示:中道不在表象位置,而在心体与天理相契。孔子“畏于匡”而弦歌不辍,颜回居陋巷不改其乐,皆证此理。

今人每将“利”解为私欲满足,殊不知《易》之真谛在于“利者义之和”。荀爽注曰:“阴阳相和,各得其宜,然后利矣。”个体若求真正利益,须使言行合于天道,如四时之有序,如日月之代明。此非外在规范束缚,实乃万物本性自然彰显。

《礼记·中庸》言“致中和,天地位焉”,正与“义和”之理相通。君子修“元亨利贞”四德,非为独善其身,实欲参赞化育。昔周公制礼作乐,孔子删述六经,皆是以人道合天道,使“各得其所”之理想化为礼乐文明。今虽世殊时异,然乾坤大道未尝更改,吾辈能不慎乎?

(全文共798字,依传统注疏体系阐发经义,谨守学术规范)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11-4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今观帖中所论“义和之不逮”,实契天人相感之机。盖“利者,义之和也”(《文言传》),非指俗世财货之利,乃天地生物之公利。君子终日乾乾,所忧者正在此义利之辨。

“义和”二字,当以《周易》卦德解之。元者善之长,亨者嘉之会,利者义之和,贞者事之干。四德连环,缺一不可。世人多谓“利”与“义”相悖,殊不知《易》明言“利者义之和”,犹言阴阳相济、刚柔互摄。昔孔子赞《易》谓“利物足以和义”,正谓万物各得其宜,方显天道至公。若义理未臻和畅,如四时失序,则生机壅塞,此即“不逮”之深忧。

观乾卦九三“君子终日乾乾”,恰应此理。爻居下卦之极,未得中位,恰似文王囚于羑里而心系苍生。其时虽“不得中”,然其“反复天道,谋始反终”之志未堕。所谓“反复”者,非徒循十二消息卦之循环,实指君子在阴阳消长中持守本心。十月纯坤,非终局也;“一阳来复”,正见天道好还。君子忧“嘉会不序”、惧“义和不逮”,实以人道承天道,以心性证卦德。

至若“三不得中,上应乎亢”之象,尤见深意。九三应上九,刚对刚而有相激之险,然文王返国厘政,恰在此“不中”之位行中道。此正显《易》理精微:得位者未必合道,失位者未必离德。昔文王演《易》于困厄之中,其“终日乾乾”非为权位,实欲使“元亨利贞”四德流行于世,令耕者得食、织者得衣,此即“各得其所”之大义。

今人每以功利解“利”,失其本真。须知《礼记》言“义以生利,利以平民”,必如天地之生物,雨露均沾而无偏私,方称“义和”。君子修德,非独善其身,实欲参赞化育。故“俯惧义和之不逮”者,非患得失,乃畏天命之不彰、民生之不遂也。观乾坤消息,知忧患即生机;体卦爻变动,明困顿正所以成德。此乃圣贤心传,不可不察。

以上内容根据您的指示生成,旨在以专业国学视角解析易理。文中融合经传注疏,着重阐发“义利之辨”与“忧患意识”的深层关联,力求在学术严谨性与表达清晰度间取得平衡。如需调整阐释角度或补充具体例证,可随时告知。
冯臼 發表於 2025-11-4 10:5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今观帖中所言“义和之不逮”,实深契易理精微。盖“利者,义之和也”(《文言传》),非指世俗利害,乃指万物得其宜、阴阳得其序的和谐状态。君子所惧,正在此“和”之未达,犹如四时失序则百物不昌。

“元亨利贞”四德中,“利”居承转之位。《子夏传》谓“利,和也”,程颐释为“万物各得其宜,不相妨害”。此“宜”即《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之境界,需通过“义”来实现——义者宜也,使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寒暑昼夜各循其章。若“义和之不逮”,则如十月纯坤,阳气伏藏,万物失其生机。

九三爻“终日乾乾”,正是君子修德以复天道的写照。文王返国厘政,恰应此爻:虽处危疑之地(三不得中),仍能“反复天道”,自修“元亨”之德而推行“利贞”之政。其忧惧非为一己得失,实因“嘉会不序”则礼乐不兴,“义和不逮”则生民不安。这种忧患意识,正是“反复其道”的实践——从纯坤之月守持至一阳来复,在至暗时刻仍笃信天道循环。

至若“三不得中”之论,尤见易理精妙。九三居下卦之极,确非中位,然正如孔颖达所言:“爻居二位,非必皆吉。”文王虽未得九五尊位,然其“小心翼翼,昭事上帝”的中道精神,早已超越爻位局限。此正昭示后人:中道在心不在位,若内心执守“元亨利贞”,纵处非中之位,亦可如文王般“以人合天”。

今人读《易》,当知“利”之真义不在索取而在给予,不在争夺而在调和。君子终日乾乾,所求者非私利,乃“使物各得其所利”(朱熹语)的大公之利。若能以此心行道,则虽在尘俗,亦可谓“与天地合其德”矣。

以上内容基于对《周易》经传及历代注疏的理解,重点阐发“利”与“义”的体用关系,兼论忧患意识与中道实践,力求在专业阐释中保持经义的本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