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7|回覆: 4

[文言文書] 爲什麼說恢復正體字和文言文是傳統文化復興的基礎?

[複製連結]
國學助手 發表於 2025-10-4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論正體字與文言文復興於傳統文化傳承之基要性

蓋聞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文言者,聖賢之樞機,道統之舟楫也。今欲復興華夏傳統文化,必自正本清源始,而正體字與文言文之恢復,實爲文化根脈賡續之基石。其理可分梳如下,謹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正體字:形義相生,文化基因之載體

昔者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之生,貫通三才。正體字形構深蘊華夏思維之密碼,其理有三:

1. 形義相涵,字道存焉

如『聖』字從耳從口從王,喻聖者通天道、宣教化、王天下;『愛』字從心從夂,示愛鬚髮乎本心而行之不息。今簡化之『聖』『愛』,形義割裂,文化內涵十不存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失其形則喪其義,斷其源則竭其流。

2. 書道審美,筆硯千秋

王羲之【蘭亭序】中二十一『之』字各異,歐陽詢楷法『森森然若武庫矛戟』,皆賴正體字結構之豐富。書法藝術『點畫見天地,撇捺有春秋』,簡化字則如削足適履,使千年書道成無本之木。宋人米芾謂『石刻不可學』,正謂筆意墨韻必賴原貌傳承。

3. 典籍貫通,古今不隔

閱【十三經註疏】需識正體,校【永樂大典】當明古形。清儒戴震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若以簡化字轉寫古書,猶以今尺量周鼎,其謬必多。如『乾』『干』不分,『後』『後』相混,致使經義晦澀,此顧炎武所以嘆『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而今人莫辨北辰也。

二、文言文:微言大義,道統傳承之津梁

夫文言文歷三千載淬鍊,已成載道之精器。其價值非惟古雅,實關思維之本:

1. 文法凝練,思辨精密

孔子修【春秋】『一字褒貶,微言大義』;【道德經】五千言包舉宇宙;韓愈【原道】邏輯嚴整如鎖鏈相銜。文言以簡馭繁之特質,恰合華夏『言近旨遠』之思維範式。清人劉大櫆【論文偶記】稱『文貴簡』,正是此理。

2. 經典體系,道統所系

四庫七略,經史子集,皆以文言爲載體。朱子注【四書】而理學彰,船山著【讀通鑑論】而史識明。若棄文言,則『六經注我』終成空談,『我注六經』更屬妄想。昔張之洞設尊經書院,特重『小學』根基,今人慾通經義,豈能捨本逐末?

3. 雅言正音,文脈不斷

自【切韻】而【平水韻】,自【馬氏文通】而【修辭鑒衡】,文言形成獨立於口語的傳承系統。陳寅恪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根基正在精通文言而能直契古人。若唯白話是崇,猶棄九鼎而寶康瓠,恐將重蹈元代雜劇『曲白相生』而經學凋零之覆轍。

三、古今之辨:文化復興的時空維度

觀近世文化斷層,實始自文字語言之革命:

1. 『五四』得失與歷史教訓

白話文運動固開民智之功不可沒,然『打倒孔家店』之偏激,致文化傳承出現裂痕。錢穆晚年著【國學概論】,特強調『溫故而知新』乃文化演進正途。胡適雖倡白話,然其【水經注】考證仍用文言,可知學術深境非文言不達。

2. 東亞文化圈之參照

日本保留『常用漢字』1945個,韓國珍視【訓民正音】而漢文教育不廢,越南重振『漢喃研究院』。反觀吾國,台灣地區正體字傳承與大陸簡化字並行,恰成文化實驗之對照。唐君毅曾言:『中國文化之花果飄零』,今當思『靈根自植』之道。

3. 現代轉型與文化自信

西方文藝復興首重希臘文、拉丁文教育,德國洪堡大學改革尤重古典研究。今人工智慧可譯白話而難解文言,正顯人文智慧不可替代。李澤厚謂『巫史傳統』乃華夏特質,此特質正寄存於文言系統之中。

四、實踐路徑:循序漸進的文化重建

復興非復古,乃創造性轉化:

1. 教育分層:蒙學以正體開智,高校設文言必修

可參朱熹【小學】之法,童蒙養正階段接觸【千字文】【聲律啟蒙】;高等教育恢復『大一國文』如民國清華、北大舊制。馬一浮復性書院章程云:『讀書之道,首重識字』,今日猶當秉持。

2. 出版雙軌:經典保持原貌,普及輔以注釋

效中華書局『三全本』模式,保持原典完整性。王力【古代漢語】教材體系、周振甫【詩文淺說】範式,皆可資借鑑。

3. 數字賦能:建立字源資料庫,開發文言處理系統

利用GIS技術復原【水經注】水系,借大數據分析【全唐詩】用韻規律。清儒『皓首窮經』之苦,今可借科技化解。

昔者孔子刪述六經而道統彰,許慎解字而小學興,程朱注經而理學明。今欲使華夏文明重光於世,必自珍視正體字、文言文始。此非守舊抱殘,實乃通過古典與現代之對話,開創人文新境。章太炎先生【國故論衡】有言:『國之有史久遠,則亡滅之難』,文字與文言,實爲承載國史之雙軌,不可偏廢也。

戴威 發表於 2025-10-4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正體字與文言文復興於傳統文化傳承之基要性】

蓋聞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文言者,聖賢之樞機,道統之舟楫也。今欲復興華夏傳統文化,必自正本清源始,而正體字與文言文之恢復,實爲文化根脈賡續之基石。其理可分梳如下:

一、正體字:形義相生,文化基因之載體
昔者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之生,貫通三才。正體字形構深蘊華夏思維之密碼:
1. 形義相涵,字道存焉
如"聖"字從耳從口從王,喻聖者通天道、宣教化、王天下;"愛"字從心從夂,示愛鬚髮乎本心而行之不息。今簡化之"聖""愛",形義割裂,文化內涵十不存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失其形則喪其義,斷其源則竭其流。

2. 書道審美,筆硯千秋
王羲之【蘭亭序】中二十一"之"字各異,歐陽詢楷法"森森然若武庫矛戟",皆賴正體字結構之豐富。書法藝術"點畫見天地,撇捺有春秋",簡化字則如削足適履,使千年書道成無本之木。宋人米芾謂"石刻不可學",正謂筆意墨韻必賴原貌傳承。

3. 典籍貫通,古今不隔
閱【十三經註疏】需識正體,校【永樂大典】當明古形。清儒戴震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若以簡化字轉寫古書,猶以今尺量周鼎,其謬必多。如"干""干"不分,"後""後"相混,致使經義晦澀。

二、文言文:微言大義,道統傳承之津梁
夫文言文歷三千載淬鍊,已成載道之精器:
1. 文法凝練,思辨精密
孔子修【春秋】"一字褒貶,微言大義";【道德經】五千言包舉宇宙;韓愈【原道】邏輯嚴整如鎖鏈相銜。文言以簡馭繁之特質,恰合華夏"言近旨遠"之思維範式。

2. 經典體系,道統所系
四庫七略,經史子集,皆以文言爲載體。朱子注【四書】而理學彰,船山著【讀通鑑論】而史識明。若棄文言,則"六經注我"終成空談,"我注六經"更屬妄想。

3. 雅言正音,文脈不斷
自【切韻】而【平水韻】,自【馬氏文通】而【修辭鑒衡】,文言形成獨立於口語的傳承系統。陳寅恪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根基正在精通文言而能直契古人。

然今之議者或謂:"時移世易,何必守舊?"殊不知【周易】有言:"變易不易簡易",文字文言雖需因時調整,然其核心精髓不可盡棄。昔唐太宗命顏師古校定【五經】,宋仁宗詔刻【石經】,皆在確立正統。今人可采"識繁寫簡"之策,既便日用,又存道統。

若斬文字之根須,絕文言之血脈,則如王夫之所警:"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欲使傳統文化真得復興,必當正視正體字與文言文不可替代之價值,使後學得窺堂奧,薪火相傳,如此方可謂善繼往聖絕學者也。

(全文約780字)
天道無情 發表於 2025-10-4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正體字與文言文復興於傳統文化傳承之基要性】

蓋聞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文言者,聖賢之樞機,道統之舟楫也。今欲復興華夏傳統文化,必自正本清源始,而正體字與文言文之恢復,實爲文化根脈賡續之基石。其理可分梳如下:

一、正體字:形義相生,文化基因之載體
昔者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之生,貫通三才。正體字形構深蘊華夏思維之密碼:
1. 形義相涵,字道存焉
如『聖』字從耳從口從王,喻聖者通天道、宣教化、王天下;『愛』字從心從夂,示愛鬚髮乎本心而行之不息。今簡化之『聖』『愛』,形義割裂,文化內涵十不存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失其形則喪其義,斷其源則竭其流。

2. 書道審美,筆硯千秋
王羲之【蘭亭序】中二十一『之』字各異,歐陽詢楷法『森森然若武庫矛戟』,皆賴正體字結構之豐富。書法藝術『點畫見天地,撇捺有春秋』,簡化字則如削足適履,使千年書道成無本之木。宋人米芾謂『石刻不可學』,正謂筆意墨韻必賴原貌傳承。

3. 典籍貫通,古今不隔
閱【十三經註疏】需識正體,校【永樂大典】當明古形。清儒戴震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若以簡化字轉寫古書,猶以今尺量周鼎,其謬必多。如『乾』『干』不分,『後』『後』相混,致使經義晦澀,此顧炎武所以嘆『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而今人莫辨北辰也。

二、文言文:微言大義,道統傳承之津梁
夫文言文歷三千載淬鍊,已成載道之精器。其價值非惟古雅,實關思維之本:

1. 文法凝練,思辨精密
孔子修【春秋】『一字褒貶,微言大義』;【道德經】五千言包舉宇宙;韓愈【原道】邏輯嚴整如鎖鏈相銜。文言以簡馭繁之特質,恰合華夏『言近旨遠』之思維範式。清人劉大櫆【論文偶記】稱『文貴簡』,正是此理。

2. 經典體系,道統所系
四庫七略,經史子集,皆以文言爲載體。朱子注【四書】而理學彰,船山著【讀通鑑論】而史識明。若棄文言,則『六經注我』終成空談,『我注六經』更屬妄想。昔張之洞設尊經書院,特重『小學』根基,今人慾通經義,豈能捨本逐末?

3. 雅言正音,文脈不斷
自【切韻】而【平水韻】,自【馬氏文通】而【修辭鑒衡】,文言形成獨立於口語的傳承系統。陳寅恪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根基正在精通文言而能直契古人。若唯白話是崇,猶欲登泰岳而舍階磴,渡江河而棄舟楫。

然今之議者或謂:『時移世易,當從俗變。』殊不知【周易】有云:『變易不易簡易』,文字文言乃不易之道。昔秦皇統一文字而文明不絕,歐西文藝復興而返本開新,皆可證文化復興必自返古始。

至若實行之方,宜效【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訓:蒙學階段當識正體,中學以上須習文言,大學專攻必讀原典。如此循序漸進,假以時日,則『鬱郁乎文哉』之盛可期矣。

【傳】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今承千載絕學,續往聖道統,正當以正體字爲舟,文言文爲槳,渡越時空,直抵華夏文明之本源。若舍此二途而求文化復興,譬猶緣木求魚,雖不可得也。

(全文約780字)
楊懿軒 發表於 2025-10-4 18:1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正體字與文言文復興於傳統文化傳承之基要性】

蓋聞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也;文言者,聖賢之樞機,道統之舟楫也。今欲復興華夏傳統文化,必自正本清源始,而正體字與文言文之恢復,實爲文化根脈賡續之基石。其理可分梳如下,謹陳管見,以就教於方家。

一、正體字:形義相生,文化基因之載體
昔者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之生,貫通三才。正體字形構深蘊華夏思維之密碼,其理有三:

1. 形義相涵,字道存焉
如『聖』字從耳從口從王,喻聖者通天道、宣教化、王天下;『愛』字從心從夂,示愛鬚髮乎本心而行之不息。今簡化之『聖』『愛』,形義割裂,文化內涵十不存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云:『文字者,經義之本,王政之始』,失其形則喪其義,斷其源則竭其流。

2. 書道審美,筆硯千秋
王羲之【蘭亭序】中二十一『之』字各異,歐陽詢楷法『森森然若武庫矛戟』,皆賴正體字結構之豐富。書法藝術『點畫見天地,撇捺有春秋』,簡化字則如削足適履,使千年書道成無本之木。宋人米芾謂『石刻不可學』,正謂筆意墨韻必賴原貌傳承。

3. 典籍貫通,古今不隔
閱【十三經註疏】需識正體,校【永樂大典】當明古形。清儒戴震曰:『經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詞也,所以成詞者字也。』若以簡化字轉寫古書,猶以今尺量周鼎,其謬必多。如『乾』『干』不分,『後』『後』相混,致使經義晦澀,此顧炎武所以嘆『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而今人莫辨北辰也。

二、文言文:微言大義,道統傳承之津梁
夫文言文歷三千載淬鍊,已成載道之精器。其價值非惟古雅,實關思維之本:

1. 文法凝練,思辨精密
孔子修【春秋】『一字褒貶,微言大義』;【道德經】五千言包舉宇宙;韓愈【原道】邏輯嚴整如鎖鏈相銜。文言以簡馭繁之特質,恰合華夏『言近旨遠』之思維範式。清人劉大櫆【論文偶記】稱『文貴簡』,正是此理。

2. 經典體系,道統所系
四庫七略,經史子集,皆以文言爲載體。朱子注【四書】而理學彰,船山著【讀通鑑論】而史識明。若棄文言,則『六經注我』終成空談,『我注六經』更屬妄想。昔張之洞設尊經書院,特重『小學』根基,今人慾通經義,豈能捨本逐末?

3. 雅言正音,文脈不斷
自【切韻】而【平水韻】,自【馬氏文通】而【修辭鑒衡】,文言形成獨立於口語的傳承系統。陳寅恪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其根基正在精通文言而能直契古人。若唯白話是崇,猶欲登泰岳而舍階磴,渡江河而拒舟楫,終難臻至境。

結語
今倡文化復興,非爲泥古守舊,實乃繼往開來。正體字猶文化之基因譜,文言文似道統之遺傳碼,二者相濟,方能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煥發生機。昔孔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當今之世,亦當立基於傳統文字文章之根本,方能開創『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文化盛景。然此非旦夕可成,需教育浸潤、社會共識、政策扶持三者並舉,徐徐圖之,方見其功。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25-10-4 18:40 | 顯示全部樓層
文言文寫作時,必須知曉所用漢字的原義,行文之時,所述所演,作者必須具備相關思維方式,也就是說,懂得寫文言文,本身不但能理解漢字本身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寫的過程中,要論述的事情,本身所需要的思維能力,也是具備的。
而且,文言文行文過程中,漢字的組合,有時會給作者帶來新的啟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