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750|回复: 2

[儒家学说] 司马迁《史记.八书礼书》诗解6礼之貌深诈伪不欺能虑能固君子上致隆下尽杀中处中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2-3 19: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司马迁《史记.八书礼书》诗解6礼之貌深诈伪不欺能虑能固君子上致隆下尽杀中处中
题文诗: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
其貌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
其貌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
入焉而坠.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
衡诚,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不可,
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
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
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然而,不法礼者,
不足礼谓,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有方士.
礼之中道,又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
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
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日月者,明之极也;
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道之极也.
以财物,为用,贵贱为文,多少为异,
隆杀为要.文貌繁而,情欲省者,礼之隆也;
文貌省而,情欲繁者,礼之杀也;文貌情欲,
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和者,礼之中流.
君子也者,上致其隆,下尽其杀,中处其中.
步骤驰骋,广骛不外,君子之,性守宫庭.
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
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
之积也大,者礼之广;高者礼之,隆也明者,
礼之尽也.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
救弊兴雅.以制黎甿,以事宗社.情文可重,
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圣人作教,
罔不由者.真情简朴,君子守中,礼义正己.
  
《原文》6
礼之貌诚深矣,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其貌诚大矣,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其貌诚高矣,暴慢恣睢,轻俗以为高之属,入焉而队。故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衡诚县,则不可欺以轻重;规矩诚错,则不可欺以方员;君子审礼,则不可欺以诈伪。故绳者,直之至也;衡者,平之至也;规矩者,方员之至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礼之中,能思索,谓之能虑;能虑勿易,谓之能固。能虑能固,加好之焉,圣矣。天者,高之极也;地者,下之极也;日月者,明之极也;无穷者,广大之极也;圣人者,道之极也。

【译文】
  礼的本身实在深奥啊,"坚白同异"理论的辨析入微,与它相比,就会丧败破灭。礼本身实在太博大了,那些擅自制作的典章制度,及狭隘、浅陋的理论,与它相比,就会自愧渺小,望尘莫及。礼本身太高尚了,那些粗暴、傲慢、放纵、浅露而又轻俗自高之徒,与之相比,就会自坠形象,显露出浮薄来。所以说,绳墨既设,则不能以曲直相欺;秤锤已悬,则不能以轻重相欺;圆规和角尺摆在那里了,就不能以方圆相欺;君子精审于礼,人们就不能以狡诈虚伪相欺。因为,绳墨是直的标准;秤锤是轻重的标准;圆规和角尺是方圆的标准;礼则是人道的标准。但是,不守礼法的人不值得待之以礼,称为不守法术之民;守礼者才配以礼相待,称为守法术之士。能得礼之中道,不偏不倚,又能事事思索,不违情理,叫做能虑;能虑而又不变易礼法,叫做能固。能虑能固,加上对礼的无比喜好,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极点,地是低下的极点,日月是明亮的极点,无究是广大的极点,圣人则是礼义之道的极点。
【注释】
 <1>貌:外貌、本体。指礼的各种表现形式。深:深奥。指礼的表现形式所反映的道理。 <2>坚白同异:是战国时辩论的两个著名命题。坚白论主要是赵国人公孙龙提出的,他著有《守白论》,认为坚石非石,白马非马。同异论是惠施的主要论点。认为物有大同、小同之分,从大同观之,万物皆同;从小同观之,万物皆异。进而提出了“万物毕同毕异”的命题。参见《庄子·天下篇》、《墨子·经说下》等。察:明察入微。 <3>入:进入。因与礼相比,渺小得很,不能用比、并等语,故谓之入。弱:《荀子·礼论》作溺,淹没于其中的意思。弱有丧败意。坚白同异之小智小术,入于礼的范畴之中,自然丧败无疑。意亦通。 <4>褊陋:狭隘、浅陋。 <5>望:《索隐》释为嗛)(通歉)望,意为因不自满足而怨望、自惭。 <6>恣睢:《索隐》谓:“犹毁訾也”。毁訾,即訾毁。訾议、诋毁的意思。另《说文》:“恣,纵也”。“睢,仰目也”。仰目为怒貌。所以,恣睢二字相合作放纵、暴慢无礼解。 <7>队:通坠。失落也。《索隐》作坠灭解,亦通。 <8>绳:墨绳,又称准绳。即今木匠所用墨斗中的牵绳,为取直器。陈:陈设。 <9>衡:秤,量轻重的器具。古衡制如今之天平,一边是重物名叫重;另一边为秤锤,名为权。每一衡具配有轻重不等的一组权,调节权的大小,使衡平,则权重就是物重。参见《墨子·经说》。 <10>规矩:规即圆规,划圆器具;矩,划方器具,如今之角尺。《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又《孟子·离娄上》:“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错:措置。 <11>员:同圆。 <12>审:审察,对照。 <13>法:古称数学中的除数为法,作用是把被除数平分为与它相同的若干部分。由此引伸为法则、准绳。此处作动词用,意思是以某某为法则,效法某某。 <14>方:《集解》解释说:“方犹道也”。道之意不甚明了。方指法术之类。《左传·昭29》:“官修其方”。杜预注:“方,法术”。无方之民就是不守法术之民。
《原文》  以财物为用,以贵贱为文,以多少为异,以隆杀为要。文貌繁,情欲省,礼之隆也;文貌省,情欲繁,礼之杀也;文貌情欲相为内外表里,并行而杂,礼之中流也。君子上致其隆,下尽其杀,而中处其中。步骤驰骋广骛不外,是以君子之性守宫庭也。人域是域,士君子也。外是,民也。于是中焉,房皇周浃,曲得其次序,圣人也。故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  礼因人心,非从天下。合诚饰貌,救弊兴雅。以制黎甿,以事宗社。情文可重,丰杀难假。仲尼坐树,孙通蕝野。圣人作教,罔不由者。
【译文】
礼以应用财物为表现形式,以区别贵贱为文彩,以多少表示等级的差异,以繁简为要领。文彩繁多而人情淡薄的,是过盛的礼;文彩不足而人情浓厚的,是简易之礼;文彩和人情互为表里,揉合适中,才是礼的中流。君子能上得过盛之礼的文彩,下得简易之礼的人情,中不离中流之礼那样的文情适中,缓急左右不失于礼。所以说,君子的本性就是守中道,不偏激。能严格以礼义的范畴作为行动范畴的,是士君子。此外的是平民百姓。在士君子和平民百姓之间,既不象士君子那样拘泥,也不像平民百姓那样不守礼范,而是能徘徊周旋,随事曲直而变化,总不失礼之次序的,便是圣人。所以,圣人道德深厚,是多行礼义,积累所致;恢弘博大,是礼义拓广的结果;道德高尚,是礼义隆盛 原因;心智聪明,是事事尽礼的缘故。
【注释】
 <1>指礼是通过使用财物表现出来的。如下级对上级有贡献,平辈之间有相互赠遗,礼的各种仪式都需要使用物品等。
 <2>意思是礼的文彩主要表现在如何区分贵贱等级。
 <3>《荀子·礼论》杨倞解此句说是“多少异制,所以别上下也”。多少指礼之繁简,异并非指礼多少之异,而是指施礼对象的等级差异。所以,应译为礼由上下等级的差异定其繁简多少,或由礼多少表其上下等级差异。 
<4>隆杀:隆盛、减杀。也是繁简、多少的意思。要,指要领。
 <5>文貌:文彩和表面形式,究其质还是指礼的文彩。下文“情欲”,是指感情和欲望,都属于人情。 <6>杂:揉合混杂。 <7>中流:不偏不倚,不左不右,谓为中流。 <8>致:求得、达到,或释为至,至就是达到。《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郑玄注:“致或为至”。
 <9>尽:极尽,即不留余地。 
<10>前一个中字是相对上致、下尽而言,后一个中字指礼之中流。
 <11>步骤:指行动、趋步。驰骋:相对步骤而言,前为缓行,驰骋为急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或缓或急。广骛(wù,务):《汉书音义》:“直骋为驰,乱驰曰骛”。意思是左右东西,随意驰骋,叫做骛。广有远大意。广骛为大范围内的驰骛。不外:不外于礼,即不超越礼之外。全句的意思是举手投足、随意所之,无论怎样做都不会失礼。
 <12>宫庭:《索隐》释为“守正不远行”,就是守宫庭;《正义》以为“宫庭,听朝处”。“常守礼义,若宫庭焉”。是以礼义喻宫庭,均不妥。古代建筑,“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宫庭居中;天文以紫宫喻宫庭,又称中宫。《索隐》引《元包命》说:“紫之言此也,宫之言中也”。所以,宫庭就是中的意思,常守宫庭就是常居中道,不偏不倚。
 <13>人域:人活动的区域,就是人道或礼的范围。全句是说严格以礼义的范畴作为活动的范畴,绝不超越。 
<14>外是:意思是行动超出礼义的范围。
 <15>于是:于以上两者(士君子和民)。中焉:在以上两者的正中间,既不同于士君子那样严守礼的规范,而是能随事变通;也不同于民那样不守礼法,虽加变通而不失于礼。 
<16>房皇:房,《集韵》、《正韵》均读如傍,房皇即傍徨(同徬徨),徘徊还复的意思。周浃:《荀子·礼论》为周挟。杨倞释说“挟读为浃,匝也”。又释全句说:“言于是礼之中,徘徊周匝,委曲皆得其次序而不乱”。
 <17>厚:《荀子·礼论》杨倞释为厚重。指道德深厚。
陈之膛 发表于 2025-7-6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书》"貌深能固"义疏
太史公《礼书》"礼之貌诚深矣"一节,实为礼学精微之论。所谓"貌深",非仅仪容表象,乃指礼制所蕴之道德深度与制度张力。考《荀子·礼论》言"礼者,人道之极也",正与此处"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相发明。盖礼之精微,能使公孙龙"坚白同异"之辩相形见绌,此即"深"之第一义——以道德实在消解名相之争。

"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者,言礼制之宏大包容性。郑玄注《周礼》云"典制者,体国经野之谓",凡私智臆造之制,遇王官正统必显其陋。此"大"之真谛,在以制度理性规约权力任性。观汉初叔孙通制礼,采古礼与秦仪之善者,正得此中三昧。

至若"暴慢恣睢之徒入焉而坠",则彰显礼之刚性能量。《礼记·曲礼》"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与此呼应。太史公特举"绳诚陈则不可欺以曲直",暗用《墨子·法仪》"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之意,揭示礼作为社会准绳的客观性。此"高"之实质,非形式威仪,而在使越轨者自陷于制度约束。

"君子上致隆下尽杀中处中"一句,尤见儒家伦理精义。孔颖达疏《中庸》"致中和"时指出:"隆杀得所,方谓达礼。"太史公此论实本《荀子·礼论》"贵贱有等,长幼有差"之说,构建起差序格局中的动态平衡:
1. 上致隆——对天地君亲的极致礼敬
2. 下尽杀——对僭越者的制度性排斥
3. 中处中——士阶层的道德调节功能

此三层结构,与《春秋》"褒贬笔削"之法暗合。董仲舒《春秋繁露》言"礼者,继天地,体阴阳",正可作此段注脚。

要之,太史公此节文字,实以史学笔法阐发礼学三昧:
1. 认识论层面:礼超越名辩之浅(破名家)
2. 制度论层面:礼统摄典章之全(破法家)
3. 实践论层面:礼匡正人性之偏(破纵横家)

今日读《礼书》,当知"貌深能固"非虚文,乃司马迁针对汉初"礼崩乐坏"之局所开药方。其以"君子"为礼制中坚的构想,尤值得当代社会治理者深思。
菠萝吹雪 发表于 2025-8-2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礼书》精义发微——论司马迁礼学思想中的"诚""中"之道

太史公《礼书》有云:"礼之貌诚深矣",此一语实为礼学枢要。今试析其义理,以明圣王制礼之精微。

一、礼之三貌:深、大、高
所谓"坚白同异之察入焉而弱",乃言礼之"深"。名家辩士穷究坚白同异之辨,然入礼门则其说立蹶。盖礼者,天道之节文,非口舌可胜。如《荀子》云"礼者,人道之极也",其理至深,非察察之明可窥。

"擅作典制褊陋之说入焉而望",此显礼之"大"。典章制度必本于天道,私智臆说如以管窥天。昔叔孙通制汉仪,采古礼与秦仪杂就,终成一代大典,此即"大"之体现。

"暴慢恣睢轻俗之属入焉而坠",此彰礼之"高"。礼以节情,若嵇康辈任诞毁礼,终致陨身。观《乐记》"礼者,天地之序也",可知礼之高本于天秩。

二、礼之四德:诚、虑、固、中
"绳墨诚陈"四句,尤见礼之本质。绳墨喻礼之"诚",如《中庸》"不诚无物"。礼非虚文,乃真实无妄之则。能"虑"能"固",即《礼记》"礼以治躬则庄敬"之意。君子"上致隆下尽杀中处中",正合《仲尼燕居》"礼乎礼,所以制中也"之旨。

三、礼法关系辨
太史公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深得先王制作之微意。观《周礼》六官之设,刑统于礼;《吕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皆明刑为礼辅。后世谓"出于礼则入于刑",正本于此。

结语:
《礼书》之要,在"因人情而节文"八字。太史公承孔子"郁郁乎文"之叹,启班固"通古今之变"之思。读其书当知:礼非束缚,实为人性之堤防;非虚仪,乃是天道之显象。学者若能于此参透,则于华夏礼乐文明思过半矣。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注疏体例,参酌郑孔之义,兼采马班之说,以释史迁之微言。)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