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649|回覆: 1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10詩解8景公畋十八日不返晏子諫四肢無心則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藏富於民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1 21:3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10詩解8景公畋十八日不返晏子諫四肢無心則死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藏富於民
題文詩:景公出田,十有七日,不反晏子,乘往比至,
衣冠不正,景公見而,,子何遽乎?
得無急乎?晏子曰然,有急國人,皆以君為,
惡民好禽.臣聞之魚,鱉厭深淵,就干淺故,
得於釣網;禽獸厭深,山下都澤,得于田獵.
今君出田,十有七日,而不,不亦過乎?
景公曰否,為賓客莫,應待,人子牛在;
為宗廟不,血食則祝,人太宰在;獄不中,
大理子幾,在為國家,有餘不足,則巫賢在.
有四子,猶有四肢,而得代焉,不可患焉!
晏子曰然,心有四肢,而得代焉,則善矣令,
四肢無心,十有七日,不死乎?公曰善哉!
遂援晏子,之手與晏,驂乘而歸.晏子可謂,
善諫者矣.楚莊王將,興師伐晉,告士大夫,
敢諫,者死無赦.孫叔敖曰:臣聞畏鞭,
棰之嚴不,敢諫其父,非孝子也;懼斧鉞誅,
不敢諫君,非忠臣也.於是遂進,諫曰臣園,
中有榆樹,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
清露不知,螳螂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
螳螂方欲,食蟬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
啄而食之;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挾彈,
丸在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欲彈,黃雀不知,
前有深坑,後有窟也/此皆言顧,眼前之利,
不顧後害,非獨昆蟲,眾庶若此,人主亦然.
君今知貪,彼之土而,樂其士卒.國不怠而,
晉國以寧,叔敖之力.晉平公時,藏寶台燒,
士大夫聞,趨車馳馬,救火三日,三夜勝之.
公子晏子,獨束帛賀,曰甚善矣!平公勃然,
作色曰珠,玉之所藏,國之重寶,而天火之,
士大夫皆,救之子,獨束帛賀?有說則生,
無說則死.公子晏子,曰臣聞之:王者藏於,
天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囷庾商賈,
藏於篋匱.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
糠不充口,虛而賦斂,無已收太,半藏之台,
天火之.臣聞昔桀,殘賊海內,賦斂無度,
萬民甚苦,故湯誅之,為天下笑.今皇天降,
災於藏台,是君之福,而不自知,變悟,
恐君之為,鄰國笑矣.公曰善.自今已往,
藏於.經有:稼穡維寶,代食維好.【原文】
齊景公出田,十有七日而不反。晏子乘而往,比至,衣冠不正,景公見而怪之,曰: 『夫子何遽乎?得無急乎?』晏子對曰:『然,有急。國人皆以君為惡民好禽。臣聞之:魚鱉厭深淵而就干淺,故得於釣網;禽獸厭深山而下都澤,故得于田獵。今君出田,十有七日而不反,不亦過乎?』景公曰:『不然。為賓客莫應待邪?則行人子牛在;為宗廟而不血食邪?則祝人太宰在;為獄不中邪?則大理子幾在;為國家有餘不足邪?則巫賢在。寡人有四子,猶有四肢也,而得代焉,不可患焉!』晏子曰:『然。人心有四肢,而得代焉,則善矣;令四肢無心十有七日,不死乎?』景公曰:『善哉言!』遂援晏子之手,與驂乘而歸。若晏子者、可謂善諫者矣。
【注釋】
出自【晏子春秋】內篇諫(上)詩解23景公從畋十八日不返國晏子諫(四肢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原文】
景公畋於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自國往見公。比至,衣冠不正,不革衣冠,望游而馳。
公望見晏子,下而急帶曰:『夫子何為遽?國家無有故乎? 』
晏子對曰:『不亦急也!雖然,嬰願有復也。國人皆以君為安野而不安國,好獸而惡民,毋乃不可乎?』
公曰:『何哉?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子牛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子游存矣;為諸侯賓客莫之應乎?則行人子羽存矣;為田野之不僻,倉庫之不實?則申田存焉;為國家之有餘不足聘乎?則吾子存矣。寡人之有五子,猶心之有四支,心有四支,故心得佚焉。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豈不可哉!』
晏子對曰:『嬰聞之,與君言異。若乃心之有四支,而心得佚焉,可得令四支無心,十有八日;不亦久乎!』
公於是罷畋而歸。
【譯文】
景公在署梁田獵, 十八天也沒有回宮。晏子從國都前往署梁拜見景公。到了的時候, 他衣冠不整, 也不換衣服, 望見景公的彩旗疾馳而來。
景公看見晏子, 下馬急忙問:『先生為什麼這樣着急, 國家沒有什麼變故吧?』晏子回答說:『 也不算太緊急。即使這樣, 我也希望您能回去。國人都認為君王是安心于田獵而不理國事, 喜好野獸而厭惡人民的人。這大概不行吧?』
景公說: 『為什麼? 我審理夫婦間的案件不公正嗎, 那麼, 有太士子牛在呀; 是社稷宗廟沒有祭祀嗎? 那麼, 有太祝子游在呀; 是諸侯賓客來往沒有人接待嗎? 那麼, 有行人子羽在呀; 是因為田野沒有開墾, 國庫不充實嗎? 那麼, 有司田在呀,是因為國家的余虧無人管嗎? 那麼, 有先生您在呀。我有你們五個人, 就像心臟擁有四肢一樣。心臟有了四肢, 所以能夠安逸。現在我有你們五人, 所以我能得安逸, 有什麼不行的?』
晏子回答說:『 我聽說的,和您說的不同。若心臟擁有四肢,心臟能得安逸, 行; 假若四肢沒了心臟(依靠) , 十八天, 不是太漫長了嗎!』因此, 景公停止田獵, 回到國都。【原文】
楚莊王將興師伐晉,告士大夫曰:『敢諫者死無赦。』孫叔敖曰:『臣聞:畏鞭棰之嚴,而不敢諫其父,非孝子也;懼斧鉞之誅,而不敢諫其君,非忠臣也。』於是遂進諫曰:『 臣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挾彈丸在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窟也。此皆言前之利,而不顧後害者也,非獨昆蟲眾庶若此也,人主亦然。君今知貪彼之土,而樂其士卒。』國不怠,而晉國以寧,孫叔敖之力也。
【注釋】
有一次楚莊王堅持要攻打晉國,群臣都認為不適宜,會給國家帶來災難。但莊王不聽,放出狠話說:如果有人敢勸不出兵者,殺頭!孫叔敖卻冒死找到楚莊王進諫。他並不直接提攻打晉國的事,而是說:『螳螂要不捕食知了卻不知黃雀在後面要啄它自己;黃雀要啄食螳螂的時候,卻不知有小孩在樹下正準備用彈弓打它;小孩要打黃雀,卻沒留心腳前有個深坑,身後也有危險。這些都是說為了眼前利益而不顧事後的危害,大王如今只知道貪占晉國土地,卻沒想到要愛惜士卒生命,沒想到戰爭帶來的後果和禍患。』
  莊王聽了之後,覺得很有道理,就聽從了孫叔敖的勸誡,決定不去伐晉了。孫叔敖冒巧妙地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寓言故事,勸說莊王醒悟,為百姓消除了一場戰爭災難。
【原文】
晉平公之時,藏寶之台燒,士大夫聞,皆趨車馳馬救火,三日三夜乃勝之。公子晏子獨束帛而賀曰:『甚善矣!』平公勃然作色,曰:『珠玉之所藏也,國之重寶也,而天火之,士大夫皆趨車走馬而救之,子獨束帛而賀,何也?有說則生,無說則死。』公子晏子曰:『何敢無說?臣聞之:王者藏於天下,諸侯藏於百姓〔農夫藏於囷庾,〕,商賈藏於篋匱。今百姓之於外,短褐不蔽形,糟糠不充口,虛而賦斂無已,收太半而藏之台,是以天火之。且臣聞之:昔者桀殘賊海內,賦斂無度,萬民甚苦,是故湯誅之,為天下戮笑。今皇天降災於藏台,是君之福也,而不自知變悟,亦恐君之為鄰國笑矣』。公曰:『善。自今已往,請藏於百姓之間。』詩曰:『稼穡維寶,代食維好。』
【注釋】
①晉平公:春秋時期晉國的國君.②台:高而平的建築物,古代官署名.③趨車:趕車;馳馬:跑馬.④勝:壓倒;制止;即把火撲滅.⑤晏子:此非齊國的大夫晏嬰.帛:絲織物的總稱.束帛:帛五匹為一束,古人以此為吉禮.⑥勃然作色:因發怒而變起臉來.⑦火:燒,作動詞.天火之:老天爺把它燒了.⑧說:理由.這兩句意思是說,說得有道理我就饒了你們,若說不出道理,就處死你們.⑨天下:指全國.意思是說,國王的東西應當藏在全國內.⑩囷庾:qunyú,穀倉.圓形的谷稱qun ,露天的穀倉稱yú.⑾篋匱:篋指小箱子,匱即櫃,狀如箱而小.⑿百姓乏於外:意思是說,現在老百姓饑寒交迫,疲乏不堪,流落在外,不能回家.⒀褐:用粗布做的短衣,是貧苦人家穿的衣服.形,指身體.短褐不蔽形:就連短褐也是破爛不堪.⒁不充口:指不夠吃飽.⒂虛:空;耗:消耗.虛耗:消耗盡.賦斂:徵收賦稅.賦:稅;斂:徵收.無已:沒個完;沒止境.⒃桀:夏代最後一個君主,歷史上稱他為暴君.海內:四海之內,即國境之內.⒄無度:沒有限度;無節制.⒅戮笑:因遭殺戮而被人恥笑.⒆變悟:轉變;覺悟;醒悟.⒇自今以往:從今以後.
【譯文】
晉平公的時候,藏寶的地方着火了,士大夫們都趕着車駕着馬去救火,救了三天三夜才將火撲滅了.唯獨公子晏子戴上頭巾去道賀,說:『非常好啊!』
  晉平公勃然大怒,說:『珠寶之所以收藏,是因為是國家的珍寶啊.但是天降大火,士大夫們都駕車去救火,你怎麼卻來道賀呢?如果你能說出個所以來的話就讓你活,說不出理由就是死罪!』
  晏子回答:『怎麼敢沒有說法呢?臣聽說王上的寶藏在天下,諸侯的寶藏在百姓中,商人的寶藏在箱子裡.如今百姓在外面,粗布製成的短衣不能遮住身體,糟糠都不能吃飽,賦稅徭役無休無止,大王您收藏很多寶貝藏在台閣,因此天降大火燒之.況且臣聽說以前殘暴的桀危害海內,無節制徵收賦稅,百姓苦不堪言,因此湯把他誅滅了,桀被天下人恥笑.現在上蒼在藏寶台降天火,是大王您的福氣啊,如果沒有自知之明來悟通這個道理,也恐怕會被別國所恥笑了』
  晉文公說:『好!從現在開始,請讓我將財富藏在百姓之中.』
戴沿柔 發表於 2025-7-17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十第八章闡微:晏子諫畋與君民一體之道

【韓詩外傳】此章載齊景公畋獵十八日不返之事,實為闡釋"君民一體"政治哲學之精妙寓言。晏子"衣冠不正"而驟見君王,此非儀容之失,乃刻意為之的諷諫藝術。【禮記·玉藻】云"君子之容舒遲",晏子反其道而行,正是以"形疾"喻"國危",其諫言藝術可比【詩經】之"主文譎諫"。

文中"四肢無心則死"之喻,實本於【管子·君臣】"君為元首,臣為股肱"之說,而更深化其意。晏子將國家比作有機體,君主為心,百姓為四肢,此說上承【孟子·離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下啟【貞觀政要】"君依於國,國依於民"的治國理念。景公耽于田獵而廢朝政,恰如心神外馳而軀幹失養,晏子之諫實為喚醒君主"與天地參"的責任意識。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典,雖源自【莊子·山木】,然此處化用尤具深意。其警示不僅在於"禍患相隨"的處世哲學,更深層揭示"君失其道則國危"的政治規律。劉向【說苑】載"吳王欲伐荊"章與此互文見義,皆說明統治者若只圖眼前之樂,必招致深層危機。

晏子"藏富於民"的主張,實為儒家"仁政"思想的具體實踐。【論語·顏淵】載哀公問"年飢用不足"時,有若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與此章正相呼應。這種經濟思想超越簡單的"輕徭薄賦",而是將民本主義提升為治國綱領。值得注意的是,【韓詩外傳】將此事繫於卷末,或暗示此為治國之要義,與首卷"仁義為本"形成首尾呼應。

此章之深意,在於揭示為政者當如"心"之統御四肢:一則須時刻存養(勤政),二則不可外馳過度(節制欲望),三則必使氣血通暢(富民)。晏子之諫,非止於勸止田獵,實為闡釋【大學】"明明德於天下"的政治實踐。讀此章者,當於"衣冠不正"處見忠臣之切,於"螳螂黃雀"語中悟盛衰之機,更於"藏富於民"四字中得治國之要。
蘭園居士 發表於 2025-8-2 1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十第八章所載齊景公畋獵廢政、晏子進諫之事,實為先秦政治哲學之精妙寓言。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君臣喻體:四肢與心之辨
晏子以"四肢無心則死"為喻,直指君主專制政體之核心矛盾。【管子·君臣】云:"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然晏子此論更進一層——非但強調君臣一體,更警示君主若失"心"之職守,則肢體雖健亦趨僵死。景公畋獵十八日不返,恰如心臟離位,徒留軀殼馳騁田獵,此正【孟子·梁惠王】"從獸無厭謂之荒"之具體寫照。

二、生態鏈喻:三重危機意識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典,早見於【莊子·山木】,而此處化用尤具深意。晏子構建"獸食餌→君獵獸→民噬君"之食物鏈隱喻,揭示三層治理危機:其一,君主沉溺物慾則失其位;其二,民生凋敝則生怨懟;其三,外患必乘內亂而起。此三重危機環環相扣,與【尚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之說遙相呼應。

三、藏富於民:晏子經濟思想發微
諫言中"魚鱉厭深淵而就干淺"之喻,實為"水則資車"經濟思想之變形。【晏子春秋·內篇問上】載其"權有無,均貧富"主張,本章"藏富於民"四字,恰是"輕徭薄賦"政策之濃縮。值得注意的是,晏子將經濟政策提升至存亡高度,謂"民竭則君亡",此與【老子】"貴以賤為本"的治國智慧不謀而合。

四、衣冠不正的深層符號
晏子故意"衣冠不正"面君,此非常態失儀,實為精心設計的政治表演。【禮記·表記】云:"君子衰絰則有哀色,端冕則有敬色",晏子以服飾亂序暗示國政失序,其手法可比【詩經·大雅·板】"猶之未遠,是用大諫"之諷喻傳統。

要之,此章以短短二百餘字濃縮先秦治國三大要義:君主當居其所(心之位)、國政須循生態(食物鏈平衡)、財富宜藏於民(經濟基礎)。晏子之諫非特為景公發,實為後世立鏡,觀今日社會治理,其"四肢無心"之誡猶在耳畔。學者讀此,當思【韓詩外傳】采詩立說之深意,非徒記言記事,乃欲明王道、正人倫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