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05|回覆: 3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8詩解5子賤治單父其民附君子崇恩博利事老養孤用賢鋤奸齊使不辱使命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23 21: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8詩解5子賤治單父其民附君子崇恩博利事老養孤用賢鋤奸齊使不辱使命
題文詩:
子賤治單,父其民附,孔子曰告,所以治之.
對曰不齊,時發倉廩,困窮,不足.
孔子曰是,善小節也,小人附耳.對曰賞有,
能招賢才,退不肖者.孔子曰是,士附未也.
對曰所父,事者三人,兄事五人,所友者十,
有二人所,師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三人,
足以教孝,兄事五人,足以教悌;所友者十,
有二人足,以袪壅蔽;所師,人足以慮,
無失策舉,無敗功矣.惜乎不齊,之所爲者,
小也爲之,大功乃與,堯舜參矣.經有:
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子賤似之.以民爲天.
度地圖居,以立國也,崇恩博利,以懷眾也,
明好惡以,正法度也,率民力稼,學校庠序,
以立教也,事老養孤,以化民也,升賢賞功,
以勸善也,懲奸絀失,以醜惡也,講御習射,
以防患也,禁奸止邪,以除害也,接賢連友,
以廣智也,宗親族附,以益強也.經有:
愷悌君子.齊景公昔,使人於楚,楚王與之,
上九重台,顧曰齊有,台若此乎?使者:
君有,治位之坐,土階三等,茅茨不翦,
朴椽不斲,者猶以謂,爲之者勞,居之者泰,
吾君惡有,台若此者!楚王悒如.使者可謂,
不辱君命,能專對矣.傳曰予小,子使爾繼,
邵公之後.受命者必,以祖命之.孔子爲魯,
司寇命之,曰宋公之,子弗甫有,孫魯孔丘,
命爲司寇.孔子曰弗,甫敦及厥,辟將不堪.
公曰不妄.傳曰諸侯,之有德也,天子錫之:
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
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
九錫秬鬯.經有:厘爾圭瓚,秬鬯一卣.
【原文】  子賤治單父其民附,孔子曰:『告丘之所以治之者。』對曰:『不齊時發倉廩,振困窮,補不足。』孔子曰:『是小人附耳,未也。』對曰:『賞有能,招賢才,退不肖。』孔子曰:『是士附耳,未也。』對曰:『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有二人,所師者一人。』孔子曰:『所父事者三人,〔足以教孝矣,〕所兄事者五人,足以教弟矣;所友者十有二人,足以袪壅蔽矣;所師者一人,足以慮無失策,舉無敗功矣。惜乎!不齊〔之所爲者小也,〕爲之大,功乃與堯舜參矣。』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子賤其似之矣。【注釋】1,出自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10賢者福宗非距非許陽橋與賢共治
【原文】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而眾說,語丘所以爲之者。』曰:『不齊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也,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弟矣;友十一人,可以教學矣。中節也,中民附矣,猶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皆教不齊所以治之術。』孔子曰:『欲其大者,乃於此在矣。昔者堯、舜清微其身,以聽觀天下,務來賢人,夫舉賢者,百福之宗也,而神明之主也,不齊之所治者小也,不齊所治者大,其與堯、舜繼矣。』
2,出自孔子家語14辨政
【原文】
孔子謂宓子賤曰:「子治單父眾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所以爲之者.」對曰:「不齊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中節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曰:「此地民有賢於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稟度焉,皆教不齊之道.」孔子嘆曰:「其大者,乃於此乎,有矣.昔堯舜聽天下,務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神明之主也,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
【譯文】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那個地方,百姓們都非常高興,你是推行了什麼政策才得到這樣的效果呢?告訴我你是怎麼做的吧。』        
宓子賤回答說:『我治理單父,對老百姓就像父母撫養兒子一樣,對眾多孤兒就像親兒子一樣對待,不論誰家有喪事,我都要表示哀悼。』      
孔子說:『好!但這些都是小的善行,平民親附了,但還是很不夠呢!』
宓子賤說:『待之如父的三人,可以教人行孝;待之如兄的五人,可以教人敬愛兄長;待之如朋友的有十一個人。』
孔子聽了說:『待之如父的三人,可以教人行孝;待之如兄的五人,可以教人敬愛兄長;待之如友的十一人,可以使人推舉善良。這是中等的禮節行爲,中等水平的一般人信服了安撫了,但還是不夠啊。』
宓子賤又說:『這裡有五個人的才能超過了我,我事奉他們並接受他們的教導,他們都會告訴我治理單父邑的方法。』
孔子聽後讚嘆說:『原來你那成就大業的關鍵,是在這裡啊!先前堯帝與舜帝治理天下,總是力求才德兼美的人出來輔助自己。才德兼美的人,那是百福的根源,是神靈的主宰呀!可惜啊,宓不齊管理的地方太小了一點兒啊!」
【註:
宓_[mì]:安靜。 [fú]:古同『伏』,『伏羲』亦作『宓羲』。宓子賤:姓宓(mì),名不齊,字子賤。稟度---bǐng dù - 猶受教。
【原文】
  度地圖居以立國,崇恩博利以懷眾,明好惡以正法度,率民力稼,學校庠序以立教,事老養孤以化民,升賢賞功以勸善,懲奸絀失以醜惡,講御習射以防患,禁奸止邪以除害,接賢連友以廣智,宗親族附以益強。詩曰:『愷悌君子。』
【原文】  齊景公使人於楚,楚王與之上九重之台,顧使者曰:『齊有台若此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坐,土階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斲者,猶以謂爲之者勞,居之者泰,吾君惡有台若此者!』楚王蓋悒如也。使者可謂不辱君命,其能專對矣。  傳曰:予小子使爾繼邵公之後。受命者必以其祖命之。孔子爲魯司寇,命之曰:『宋公之子弗甫有孫魯孔丘,命爾爲司寇。』孔子曰:『弗甫敦及厥辟,將不堪。』公曰:『不妄。』  傳曰:諸侯之有德,天子錫之: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鈇鉞,九錫秬鬯。詩曰:『厘爾圭瓚,秬鬯一卣。』劉向說苑卷7政理詩解10賢者福宗非距非許陽橋與賢共治
流星 發表於 2025-4-26 04:5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五章所載宓子賤治單父事,實爲儒家德政思想之典範。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崇恩博利之政本
子賤"時發倉廩,振濟困窮"之舉,深合【尚書】"德惟善政,政在養民"之旨。然孔子謂之"善小節",蓋因物質救濟僅止於"惠政"層面,未達"仁政"之境。【孟子·梁惠王上】言"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子賤所爲正是此道之實踐,然猶需提升至"謹庠序之教"的教化層面。

二、用賢鋤奸之吏治
其"賞能招賢,退不肖"之策,實本【論語】"舉直錯諸枉"之訓。考【說苑·政理】載子賤"任人"而"逸四肢",正見其深諳"爲政在人"之理。孔子稱"士附"者,乃因賢才進用則民風自正,此即【荀子·君道】"尚賢使能則民知方"之謂。

三、事老養孤之王化
雖本文未明言,然【孔子家語·辯政】載子賤"事父孝,故能事君忠",可知其治術必本孝道。漢代循吏多"存問耆老"(見【漢書·循吏傳】),實承此脈。【禮記·王制】"養耆老以致孝"之制,於此可得其神髓。

四、外交氣節之彰顯
"齊使不辱使命"事,當與【春秋】"大夫出疆,專之可也"之義相通。子產所謂"辭之不可以已也"(【左傳·襄公三十一年】),正是此種外交風骨。後世蘇武使匈奴十九年不屈(見【漢書·蘇武傳】),可謂遙繼此風。

要之,子賤治術合於【大學】"絜矩之道":經濟措施體現"民之所好好之",用人之道合乎"見賢而不能舉"之戒,外交風骨暗合"國不以利爲利"之義。司馬遷稱"子產治鄭,民不能欺;子賤治單父,民不忍欺"(【史記·滑稽列傳】),正見此種德政感化之力。今之治事者,當於此章得三昧焉:惠民爲基,任賢爲要,教化爲本,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善治。
丁央 發表於 2025-7-9 10: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五章詮解:宓子賤治道與儒家政治倫理精義

【韓詩外傳】所載宓子賤治單父事,實爲儒家德政思想之微觀實踐。其章句雖簡,然"崇恩博利、事老養孤、用賢鋤奸"十二字,已囊括王道政治三重境界,今試爲析論:

一、倉廩賑困之"小惠"與仁政本原
子賤首言"發倉廩、濟困窮",孔子評爲"善小節",此非否定濟民之舉,乃警示爲政者不可止於物質施予。考【論語·雍也】"博施濟眾"章,孔子明言"必也聖乎",可見濟困實仁政之基,然須以"仁心"貫之。子賤後續所陳"事老養孤",正是將物質救濟升華爲制度性倫理關懷,使【禮記·禮運】"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的理想落地。

二、賞能退奸之"中道"與政治生態
"招賢才、退不肖"一語,深合【尚書·咸有一德】"任官惟賢材"之訓。子賤之治非徒行寬柔,更暗藏法家"刑德二柄"之智。然其根本仍在【孟子·離婁上】"尊賢使能"之道,通過建立"賢者在位、能者在職"的良性循環,使單父形成自我淨化的政治生態。孔子稱"士附",實指士人階層因價值認同而歸心。

三、不辱使命之"大節"與政治主體性
末句"齊使不辱使命"尤堪玩味。考【春秋】之義,"大夫無遂事"而"出境有專對之權",子賤作爲邑宰能保全國體,正是【孝經】"諸侯之孝"在地方治理中的投射。其以"崇恩"化民、以"用賢"立制,終達致【中庸】"柔遠人則四方歸之"的境界,使外交威儀自然彰顯。

要之,此章以遞進結構揭示儒家政治哲學次第:經濟救濟爲表,制度倫理爲里,文化自信爲魂。子賤之治看似平易,實暗合【大學】"修身-齊家-治國"之序。今人讀此,當思"善小節"乃"立大德"之基,"士附"實"民附"之本,方不負太史公"讀孔氏書,想見其爲人"之深意耳。

(全文798字)
戴威 發表於 2025-8-23 03:42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八第五章所載宓子賤治單父之事,乃儒家德政之典範,其言雖簡,而義理深遠。子賤爲單父宰,民皆親附,孔子問其故,對以『發倉廩、賑困窮、補不足』,此雖仁政之基,然孔子謂其僅屬『小節』,蓋恩施而未及根本也。子賤復言『賞能招賢,退不肖』,孔子乃許以『士附』,此中深意,值得析論。

一、崇恩博利以安民
子賤初施政策,重在濟貧扶弱。【尚書】云:『德惟善政,政在養民』,開倉賑窮乃養民之始,然孔子以爲未足者,何也?蓋小惠雖能聚民,若無法度綱紀,則民附而非心服。昔管仲治齊,亦先足衣食而後行禮義,子賤所行實合先富後教之序。然孔子之『小節』論,非否定其行,乃警示:爲政若止於施惠,則民或爲利而來,非真附也。

二、用賢鋤奸以立政
子賤再言『賞能退不肖』,孔子乃深許之。此語實關政本:【論語】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賢者在位則民知向善,奸邪去則公道彰。子賤之明,不在施恩,而在辨賢愚、明賞罰。單父之治,非徒恃仁厚,更以清明的制度爲基,故士人歸心,百姓景從。此與【韓非子】『明主之道,賞罰而已』暗合,然儒家更重選賢與能之道德意涵。

三、事老養孤以敦俗
文中雖未明言孝養之政,然『補不足』必含恤孤老之意。【禮記】云『老有所終,幼有所長』,此王化之本。子賤治單父,必以孝悌導民,使民知禮義,故附者非惟趨利,實感德而化也。觀後文『齊使不辱使命』之載(註:原文未詳述,然據語境當指子賤以德政服外邦),可知其內政修明,故外患自息。

結論
子賤之治,由『賑窮』之仁至『用賢』之義,遂成『民附』之效。孔子先後之評,非貶前而褒後,實示爲政須層層遞進:濟急困乃初步,建制度方爲根本。儒家治道,首重養民,然必以『尊賢而賤不肖』(【荀子】語)爲樞機,方能德化流行。今之治政者,可由此悟『恩威並施、仁智相濟』之要義,蓋徒慈無制則民散,徒嚴無恩則民怨,子賤兼之,故單父大治。

(全文約780字,依囑維持專業文風,引經典互證,析孔門政理之深微。)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