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0|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7诗解7善政循情性顺阴阳通本末理生物丰美所树非人柳庄谏卫献公不封从亡者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21 20: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7诗解7善政循情性顺阴阳通本末理生物丰美所树非人柳庄谏卫献公不封从亡者邑
题文诗:
韩诗传曰:善为政者,循情性宜,顺阴阳序,
通本末理,合天人际,如是,天地奉养,
生物丰美.不知为政,使情厌性,使阴乘阳,
使末逆本,人诡天气,鞠而不信,郁而不宜,
如是灾害,生怪异起,群生皆伤,年谷不熟,
如此是以,其动伤德,静无救故,缓者事之,
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为治.经有: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魏文侯之,时子质仕,
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
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问故,子质曰吾,
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
吾所树边,境之人半.今堂上士,恶我于君,
朝廷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
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言过矣;
春树桃李,夏得阴下,秋得食实.春树蒺藜,
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矣.由此观之,
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
择而后种.经有:无将大车,惟尘冥冥.
咎由自取.正直,顺道而行,顺理而言,
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为危激行.
昔卫献公,出走反国,及郊,班邑于从,
者而后入.太史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
负羁絷而,从如皆从,孰守社稷.君反国而,
有私无乃,不可!于是不班.柳庄正矣!
昔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
蘧伯玉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不能退.
为人臣生,不能进贤,退不肖死,不当治丧,
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故,子以父言,
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
从殡正堂,成礼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
可谓直矣.经有: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原文】
传曰:善为政者、循情性之宜,顺阴阳之序,通本末之理,合天人之际,如是、则天地奉养,而生物丰美矣。不知为政者、使情厌性,使阴乘阳,使末逆本,使人诡天气,鞠而不信,郁而不宜,如是,则灾害生,怪异起,群生皆伤,而年谷不熟,是以其动伤德,其静无救,故缓者事之,急者弗知,日反理而欲以为治。诗曰:『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注释】
『废为残贼,莫知其尤。』
出自:【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四月】大受破坏与残害,不知那是谁的罪
【原文】  魏文侯之时,子质仕而获罪焉,去而北游,谓简主曰:『从今已后,吾不复树德于人矣。』简主曰:『何以也?』质曰:『吾所树堂上之士半,吾所树朝廷之大夫半,吾所树边境之人亦半。今堂上之士〔恶我于君,朝廷之大夫〕恐我以法,边境之人劫我以兵,是以不树德于人也。』简主曰:『噫!子之言过矣。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由此观之,在所树也。今子所树,非其人也。故君子先择而后种也。』诗曰:『无将大车,惟尘冥冥。』 
【译文】
魏文侯在位的时候,子质做官犯了罪,他离开魏国北上谋生,他拜见赵简子说:"从今以后,我不再对别人施恩德了。"简子说:"为什么呢?"子质说:"我培养提拔了一半的士在殿堂上,朝廷里的大夫也由我培养提拔的占一半,边境守卫的人由我培养提拔的也占一半。如今殿堂上的士利用君王使我处于危险之中,朝廷里的大夫用法律威胁我,边境的人拿着武器捉拿我,所以我不再对别人施德了。"赵简子说:"您的话这样说就错了,如果春天栽种桃李,夏天就可以在桃李树下乘凉,秋天就可以吃到果实。如果春天栽种蒺藜,夏天就不可以摘它的叶子,秋天也只能得到它长成的刺。由此看来,得到什么结果在于栽种什么树。是因为您所培养提拔的对象不对啊。所以君子应该事先选准对象再培养提拔。"
【原文】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激行。昔卫献公出走,反国,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太史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负羁絷而从;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国而有私,无乃不可乎!』于是不班也。柳庄正矣!
【注释】
1,原文】
卫献公出奔,反于卫(2)。及郊,将班邑于从者而后入。柳庄曰:『如皆守社稷,则孰执羁靮而从(3)?如皆从,则孰守社稷?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4)?弗果班.
【注】
  ①本节选自【礼记植弓】下。②卫献公:卫国国君。名衎(kan)。(3)羁:马络头。靮(di)马缰。执羁靮:意思是在国君身旁效力。(4)毋乃:大概,恐怕。
【译文】
   卫献公出逃在外,后来返回卫国。到了城郊,想要把一些采邑分赏给随他逃亡的人,然后再进城。柳庄说:『如果大家都来保卫国家,那还有谁跟随您奔走效力呢?如果大家都跟随着您,那么谁来保卫国家呢?国君返回自己国家而有私心,恐怕这不可以吧?』结果卫献公没有分赏采邑。
2,原文: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不为安肆志,不为危易行。
译文: 正直的人沿着正道行事,按照道理讲话,公正无私,不因为安逸富贵而放纵意志,也不因为危难而改品言行。
3,无乃不可乎无乃:岂不是。 恐怕不行吧。 以委婉的语气表示反对。
【原文】
昔者、卫大夫史鱼病且死,谓其子曰:『我数言蘧伯玉之贤而不能进,弥子瑕不肖而不能退。为人臣,生不能进贤而退不肖,死不当治丧正堂,殡我于室、足矣。』卫君问其故,子以父言闻,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贵之,而退弥子瑕,从殡于正堂,成礼而后去。生以身谏,死以尸谏,可谓直矣。诗曰:『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注释】1,出自【孔子家语·困誓第二十二】原文:卫蘧伯玉贤而灵公不用,弥子瑕不肖,反任之。史鱼骤谏而不从。史鱼病将卒,命其子曰:『吾在卫朝,不能进蘧伯玉,退弥子瑕,是吾为臣不能正君也,生而不能正君,则死无以成礼。我死,汝置尸牗下,于我毕矣。』其子从之。灵公吊焉,怪而问焉。其子以父言告公。公愕然失容曰:『是寡人之过也。』于是命之殡于客位。进蘧伯玉而用之,退弥子瑕而远之。孔子闻之曰:『古之列谏之者,死则已矣,未有若史鱼死而尸谏。忠感其君者也,可不谓直乎?』【译文】
史鱼快死了,跟他儿子说:
『我将要死了,治丧的时候,把我放在北堂,我在世的时候没有办法把贤人蘧伯玉举荐给卫灵公,让小人弥子瑕退出,所以我当臣是不够格的,以致于死了也不能放在中堂。我死了之后你把我放在北边的小房间,你就照我说的这样做,那我也死而瞑目了。』他跟儿子这样说了,儿子也这样子照着做了。卫灵公来探丧祭奠,看到这样的情形说:『朝廷大臣死了,怎么不放在中堂而把他放在北堂,你到底懂不懂礼?』史鱼的儿子说:『我爸这样交待的。』
卫灵公问:『你爸为什么这样交待?』
史鱼的儿子就把史鱼交待的话禀告了卫灵公,卫灵公听了非常地后悔,然后马上叫蘧伯玉过来,召见,重用。把弥子瑕也退了他的官。
所以孔子称史鱼直如矢,直得跟一支箭一样。
2,『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出自【诗经小雅小明】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长叹息你们这些君子,莫贪图安逸碌碌无为。应恭谨从事忠于职守,与正直之士亲近伴随。神灵就会听到这一切,从而赐你们洪福祥瑞。(21)靖:敬。共:通『恭』,奉,履行。位:职位,职责。
(22)与:亲近,友好。一说通『举』,行为,举止。
(23)式:乃,则。榖(gǔ):善,此指福。以:与。女:汝。
(24)介:借为『匄』(gài),给予。景福:犹言大福。
铁马 發表於 2025-5-10 23:4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七所载"善政四维说"与柳庄谏言的政治哲学发微

《韩诗外传》此章以"善为政者"开宗明义,构建起"循情性、顺阴阳、通本末、合天人"的四维政治哲学体系。此说实熔铸先秦儒道精髓:其"循情性宜"承《中庸》"率性之谓道"的儒家心性论;"顺阴阳序"则取法《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的宇宙观;至若"通本末理"暗合《大学》"物有本末"的经世思想,"合天人际"更彰显"天人合一"这一中国哲学核心命题。四者环环相扣,形成"天地奉养-生物丰美"的治理理想境界。

文中"使情厌性"四句,以否定句式反向阐释为政之忌。其中"阴乘阳"之说尤具深意,《春秋繁露·基义》云"阴者阳之合",此处强调阴阳失序即违背"阳主阴从"的宇宙法则;"末逆本"之戒,则与《论语》"君子务本"形成互文。这种正反论证模式,正是汉代经学"明体达用"的典型表述。

柳庄谏卫献公事,堪称四维说的历史注脚。据《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卫献公欲厚赏从亡之臣,柳庄以"赏无功则民轻其赏"力谏,此即"循情性宜"的实践——既需体察君臣之情,更须恪守"劝善惩恶"的政教本性。其谏言暗合"通本末理"之要义:封赏之"末"当服从治国安邦之"本"。

此章在汉代政治思想史上具有特殊价值。董仲舒《天人三策》言"王者承天意以从事",与此"合天人际"说相呼应;而"生物丰美"的理想,实为《礼记·礼运》"大同"说的先声。值得注意的是,韩婴将抽象的阴阳理论与具体的政治伦理相结合,体现出汉初儒者整合百家、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要之,本章以精炼的哲学语言,构建起贯通天道人伦的政治伦理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出"四维"治理标准,更在于揭示出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核心——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参赞天地之化育"的治理境界。柳庄之谏作为历史镜鉴,至今仍启示为政者:善政之本,在于使制度规范与人情物理达致微妙的中和状态。
道重さゆみ 發表於 2025-5-20 18:0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七第七则阐发善政要义,诚为治国之圭臬。今试析其精微,兼论柳庄谏卫献公事,以明政道之本。

一、善政四维:天人相合的治理范式
传文提出善政四要素:"循情性之宜"在于尊重民性,如《礼记》"人情以为田";"顺阴阳之序"体现《周易》"与时偕行"的时序观;"通本末之理"暗合《大学》"物有本末"的治国次第;"合天人之际"则承袭董仲舒"天人相与"思想。四者环环相扣,构成"参赞天地"的治理体系。昔周公制礼作乐,正是此四维的完美实践,故能成"生物丰美"之治。

二、恶政之弊:逆乱天常的统治危机
文中警示的"情厌性""阴乘阳""末逆本"三重悖谬,实为政治衰败的病理图谱。以秦政为例,严刑峻法使民性扭曲(情厌性),徭役无度破坏农时(阴乘阳),功利至上颠覆仁义(末逆本),终致"人诡天气"而二世而亡。这种天人关系的断裂,恰如《春秋繁露》所云"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

三、柳庄之谏:任贤去私的实践智慧
卫献公欲封从亡者的案例,揭示"所树非人"的用人困境。柳庄之谏深得"通本末"之要:从亡者虽具私劳,却未必有治国之才。此与《管子·明法》"使法择人"思想相通,亦呼应传文"循性顺序"之旨。春秋时晋文公赏介子推而拒滥封,正是这种政治理性的体现。

结语:
《韩诗外传》此章以简驭繁,将儒家政道浓缩为"奉天理人"的实践哲学。当今治道,犹当以"生物丰美"为鹄的,在制度设计中兼顾人性需求与自然规律,使"天地奉养"的古典智慧焕发现代生机。柳庄之谏的当代启示,尤在于建立"功""能"相称的用人机制,避免私恩乱公器之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