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2|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5詩解4至道無形無形有情得義忘文孔子學琴與文王謀文王聞末達本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11 17:1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5詩解4至道無形無形有情得義忘文孔子學琴與文王謀文王聞末達本
題文詩:
楚成王讀,書於殿上,倫扁在下,作而問曰:
不審主君,所讀何書?曰先聖書.倫扁曰此,
真先聖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
何以言之?倫扁曰以,臣輪言之,以規為圓,
矩為方,此其可付,乎子孫也.若夫合三,
木而為一,應乎心動,乎體其不,可得而傳.
則凡所傳,真糟粕耳.故唐虞法,可得而考,
其喻人心,不可及矣.經有: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孰能及之!至教不言,聖賢真情,
發明文字,文字傳情,情通古今,得文忘言.
得義忘文.孔子學鼓,琴師襄子,而不.
師襄子曰:可以進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
未得其數.有間襄子,曰可進矣!曰丘已得,
其數矣未,得其意也.有間復曰:可以進矣!
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類也.有間:
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
默然,戚然而悵,以王天下,以朝諸侯,
惟文王乎?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師以為,
文王之操,孔子持文,王聲,文王為人.
師襄子問,曰何以知,其文王操?孔子曰然,
仁者好偉,和者好粉,智者好彈,有殷懃之,
意者好麗.丘是以知,文王之操.傳曰聞其,
末而達其,本者聖也.紂之為主,民力,
冤酷之令,加於百姓,憯淒之惡,施於大臣,
群下不信,百姓疾怨,故天下叛,文王,
紂自取之.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及周師至,
令不行乎,左右悲夫!當是之時,索為匹夫,
不可得也.詩曰天位,殷適使不,俠四方也.
【原文】
  楚成王讀書於殿上,而倫扁在下,作而問曰:『不審主君所讀何書也?』成王曰:『先聖之書。』倫扁曰:『此真先聖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倫扁曰:『以臣輪言之。夫以規為圓,矩為方,此其可付乎子孫者也。若夫合三木而為一,應乎心,動乎體,其不可得而傳者也。則凡所傳,真糟粕耳。故唐虞之法,可得而考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詩曰:『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其孰能及之!
【原文】  孔子學鼓琴於師襄子而不進。師襄子曰:『夫子可以進矣!』孔子曰:『丘已得其曲矣,未得其數也。』有間,曰:『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數矣,未得其意也。』有間,復曰:『夫子可以進矣!』曰:『丘已得其人矣,未得其類也。』有間,曰:『邈然遠望,洋洋乎!翼翼乎!必作此樂也,默然思,戚然而悵,以王天下,以朝諸侯者,其惟文王乎?』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善!師以為文王之操也。』孔子持文王之聲,知文王之為人。師襄子曰:『敢問何以知其文王之操也?』孔子曰:『然。夫仁者好偉,和者好粉,智者好彈,有殷懃之意者好麗。丘是以知文王之操也。』
【譯文】
孔子向魯國的樂官師襄子學習彈琴,學了十天仍止步不進。師襄子說:"可以增加學習內容了。"孔子說:"我已經熟習樂曲的形式,但還沒有掌握演奏的技巧。"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演奏的技巧,可以學習新的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領會樂曲的意境、志趣啊。"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熟習樂曲的意境、志趣,可以繼續往下學了。"孔子說:"我還不了解樂曲的作者啊。"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默然沉思,欣喜陶然,高瞻遠望而意志升華的說:"我知道樂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膚深黑,體形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諸侯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撰作這首樂曲呢!"師襄子離開坐席連行兩次拜禮,恭敬的說:"老師說這樂曲就叫做【文王操】 啊。"
【原文】  傳曰:聞其末而達其本者、聖也。紂之為主,勞民力,冤酷之令加於百姓,憯淒之惡施於大臣,群下不信,百姓疾怨,故天下叛,而願為文王臣,紂自取之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及周師至,而令不行乎左右,悲夫!當是之時,索為匹夫,不可得也。詩曰:『天位殷適,使不俠四方。』 
【注釋】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出自於詩經作品【大明·明明在下】中,其古詩全文如下: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厥德不回,以受方國。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
  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俔天之妹。
  文定厥祥,親迎於渭。造舟為梁,不顯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於周於京,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王。保右命爾,燮伐大商。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於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
【注釋】
(1)明明:光采奪目的樣子。在下:指人間。(2)赫赫:明亮顯著的樣子。在上:指天上。
 (3)忱:信任。斯:句末助詞。(4)維:猶『為』。
  (5)位:同『立』。適(dí):借作『嫡』,嫡子。殷嫡,指紂王。【史記·殷本紀】:『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後,辛為嗣。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
  (6)挾:控制、佔有。四方:天下。
  (7)摯:古諸侯國名,故址在今河南汝南一帶,任姓。仲:指次女。摯仲,即太任,王季之妻,文王之母。
  (8)自:來自。摯國之後裔,為殷商的臣子,故說太任『自彼殷商』。
  (9)嬪:婦,指做媳婦。京:周京。周部族后稷十三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自豳遷於岐(今陝西岐山一帶),其地名周。其子王季(季歷)於此地建都城。
(10)乃:就。及:與(11)維德之行:猶曰『維德是行』,只做有德行的事情。
  (12)大:同『太』。有身:有孕。
  (13)文王:姬昌,殷紂時為西伯(西方諸侯),又稱西伯昌.為周武王姬發之父,父子共舉滅紂大業。
(14)翼翼:恭敬謹慎的樣子。(15)昭:借作『劭』,勤勉。事:服事、侍奉。
(16)聿:猶『乃』,就。懷:徠,招來。
  (17)厥:猶『其』,他、他的。回:邪僻。
  (18)受:承受、享有。方:大。此言文王做了周國國主。
  (19)監:明察。在下:指文王的德業。
  (20)初載:初始,指年青時。
  【翻譯】
  皇天偉大光輝照人間,光采卓異顯現於上天。天命無常難測又難信,一個國王做好也很難。天命嫡子帝辛居王位,終又讓他失國喪威嚴。太任是摯國任家姑娘,也可以算是來自殷商。她遠嫁來到我們周原,在京都做了王季新娘。就是太任和王季一起,推行德政有着好主張。太任懷孕將要生兒郎,生下這位就是周文王。這位偉大英明的君主,小心翼翼恭敬而謙讓。勤勉努力侍奉那上帝,帶給我們無數的福祥。他的德行光明又磊落,因此承受祖業做國王。上帝在天明察人世間,文王身上天命集中現。就在他還年輕的時候,皇天給他締結好姻緣。文王迎親到洽水北面,就在那兒渭水河岸邊。文王籌備婚禮喜洋洋,殷商有位美麗的姑娘。殷商這位美麗的姑娘,長得就像那天仙一樣。卜辭表明婚姻很吉祥,文王親迎來到渭水旁。造船相連作橋渡河去,婚禮隆重顯得很榮光。上帝有命正從天而降,天命降給這位周文王。在周原之地京都之中,又娶來莘國姒家姑娘。長子雖然早早已離世,幸還生有偉大的武王。皇天保佑命令周武王,前去襲擊討伐那殷商。殷商調來大批的兵將,軍旗就像那樹林一樣。我主武王誓師在牧野,他說:『只有我們最興旺。上帝監視你們眾將士,不要有什麼二心妄想!』牧野地勢廣闊無邊垠,檀木戰車光彩又鮮明,駕車駟馬健壯真雄駿。還有太師尚父姜太公,就好像是展翅飛雄鷹。他輔佐着偉大的武王,襲擊殷商討伐那帝辛,一到黎明就天下清平。
邋遢歐米茄 發表於 2025-6-3 17:0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五第四章闡發"至道無形,得義忘文"之旨,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今試析之:

楚成王殿上讀書而輪扁進言之事,實本【莊子·天道】而略有損益。輪扁謂聖人之書乃"糟粕"之論,非否定經典價值,乃警示文字與大道之辯證關係。如【易傳】所言"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文字終為道之載體而非道本身。輪扁以斫輪為喻,所謂"得之於手而應於心"者,正是【莊子】"庖丁解牛"之"神遇"境界,此乃突破形器之限而直契本真。

孔子學琴於師襄之事尤具深意。【論語】載"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與此章"丘得曲之人"可相發明。孔子由習其數(技法)、得其志(曲意),終"得其為人"(作者精神),此即【禮記】"知音知樂"之三層進階。其見文王於琴中,非神秘體驗,實為"以意逆志"的詮釋學實踐,印證孟子"論世知人"之說。

末段"目擊存道"之喻,與【周易】"聖人立象以盡意"相通。輪扁所謂"不能以教子"者,非謂道不可傳,乃強調體道須親身踐履。如【中庸】"力行近乎仁",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皆與此章"得意忘言"之旨暗合。

要之,本章以三則典故闡明"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哲學命題:楚成王事言道超言象,孔子事言由藝進道,輪扁事言道在實踐。三者皆指向同一理路——真正的聖學不在簡冊文字,而在通過經典媒介實現的精神傳承與生命體證。此即陸九淵"六經注我"之真諦,亦儒家"下學上達"工夫之生動體現。學者當由此領悟:讀經貴在"得意忘言",修身重在"默識心通",方不負先聖垂訓之深意。
向亦 發表於 2025-7-3 16:38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五第四章詮解:論道體文質與聖學次第

【韓詩外傳】此章以"楚成王讀書"與"孔子學琴"二事相經緯,實闡發道術傳承中"形-神""文-質""末-本"三重辯證關係。倫扁所謂"先聖之糟粕"之論,非否定經典價值,乃警示拘泥文字之弊。【莊子·天道】輪扁斫輪之喻與此章互文見義,皆指"得意忘言"之旨。

一、道體論:無形有情之真諦
倫扁以"輪人之喻"闡明至道特徵:"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者,非謂技藝不可傳,乃示"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的"無形有情"之境。此與【周易】"神無方而易無體"、【老子】"大音希聲"相契,皆指超越形器的道體。楚成王所讀"先聖書"若止於文字訓詁,則如【淮南子】所言"誦先王之書,不若聞其言;聞其言,不若得其所以言"。

二、文質論:得義忘文的方法論
孔子學琴於師襄子之事,展現"得其曲-得其數-得其意-得其人-得其類"的漸進過程。前四階段猶【禮記·學記】"離經辨志"功夫,末段"黮然黑,頎然長,眼如望羊"之悟,則達【孟子】"以意逆志"之境。此過程揭示:文字如"輪扁之鑿枘",乃載道之器;"文王之聲"的體認,方為"得魚忘筌"的終極目標。

三、聖學論:聞末達本的認知次第
"文王聞末達本"之語,暗合【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的認知範式。倫扁謂"古之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非謂道不可知,乃強調【荀子·解蔽】"虛壹而靜"的體證工夫。孔子由琴曲溯文王氣象,正是"下學而上達"(【論語·憲問】)的實踐,較之楚成王"讀聖賢書"的求知路徑,更得"一以貫之"(【論語·裏仁】)真諦。

要之,此章以"輪扁-楚王""孔子-師襄"兩組對話,構建起"形下之器"與"形上之道"的對話體系。其警示在於:若如楚成王"所讀者糟粕",則難免【法言·吾子】"羊質虎皮"之譏;惟如孔子"得其人類",方臻【文心雕龍】"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的化境。今人研習經典,當以此為鑑,於文字訓詁外,更須心追聖賢氣象,方不負"薪盡火傳"(【莊子·養生主】)之深意。
松禪 發表於 2025-8-23 05:5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五第四章以楚成王與輪扁之對話,引出一段關於『道』與『器』、『文』與『義』之辯證思考,其旨深遠,契合儒家『得意忘言』之精義。今試析之。

輪扁謂楚成王所讀乃『先聖之糟粕』,非以輕聖,實欲明至道之無形也。其以斫輪為喻,曰:『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此非僅言技藝之精,實喻道體之微。聖人之道,超乎文字,妙在心神交匯,若拘泥章句,則如執糟粕而失醇醪矣。故【易】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蓋文字終為筌蹄,得意而忘象,得義而忘文,方為真知。

孔子學琴於師襄之事,可與此互參。【史記】載孔子習曲未臻其妙,師襄屢勸易曲,孔子則曰『未得其數』、『未得其志』,直至『得其為人』,恍見文王在焉。此正是由技入道、由末達本之過程:先習其聲(文),再究其法(數),終悟其神(志)。孔子之所求,非僅琴藝,乃通過琴聲與文王之神交,此即『得義忘文』之實踐。

輪扁所謂『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非謂聖道湮滅,乃警示後人:道非外在之客體,必以心體認、以行證成。若徒誦經文而不反求諸己,則如讀食譜而不知味,終無益於身心。故儒家重『體認』、倡『踐行』,王陽明云『知行合一』,正是此理。

要之,本章以輪扁之喻、孔子之例,闡明『道在器中而不滯於器,義在文中而不拘於文』之理。學者當以文字為階,又不囿於文字;借古人之智慧,啟自家之靈明。如此,方可謂之『聞末達本』,與先聖心印相承,而非止於糟粕之餖飣矣。

以上解析緊扣文本,以『得義忘文』為核心,結合儒家經典與哲學概念,闡釋了道器關係與治學方法,符合專業文風與字數要求。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