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綁定手機
|
【續資治通鑑】是記錄宋與元朝的歷程,以來的明朝與清朝,也各有它們的通鑑,這裡先簡介明朝的通鑑。
【明通鑑】,九十卷,首一卷,目次二十卷,前編四卷,附編六卷,清朝夏燮撰。
夏燮(一八〇〇~一八七五),字嗛甫,又字季理,別號江上蹇叟、謝山居士,安徽當塗人。道光元年舉人,先任青陽縣學訓導、臨城縣學訓導學,後入曾國藩、毓科、沈葆楨等人幕府,又歷任江西吉安、永寧、宜黃知縣。兩江總督左宗棠曾奏請朝廷將夏燮列入國史【儒林傳】,因他在宜黃縣任內虧空數萬金而受責,後鬱郁而亡。著有【明通鑑】【中西紀事】【五服釋例】【粵氛紀事】【述韻】【謝山堂文集】等。
此書為夏燮畢生使勁所在,他認定官修【明史】頗失其真,故用二十多年研發明史。參證群書,考其異同,撰成此書。此中正編九十卷,紀明太祖、惠帝、成祖、宣宗、英宗、景帝、英宗、憲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熹宗、莊烈帝,前後十四帝。明太祖登基前,別為前編四卷,記事自元順帝至正十二年(一三六七)郭子興起兵濠州。正編之後又有附編六卷,紀崇禎十七年蒲月明福王在南京稱帝今後事,直到康熙三年(一六四四)清兵攻下台灣。全書三編,完整記載了有明一代的興亡史,涵蓋明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諸方面。對不同期間的歷程,按封建正統想法分別紀事,前紀用元朝年號,附編則用清朝年號,唯正編用明朝年號,作為1個朝代的通鑑體史乘,這類處置方法比較得當。清朝官修【明史】不載南明時事,故此書附編可補其闕。
此書討論明朝治亂之源,博採官私著述,僅明季野史就收集了數百種。對不同記錄,仿裴松之注【三國志】之例,擇確然可信者,參之【明史】及【明史紀事本末】,列入正文,雜采疑信相參者,夾行注於其下,對不可堅信的記錄,仿司馬光【通鑑考異】例,別成【考異】,依胡三省注【通鑑】例,分條注於正文之下。不便寫入『考異』者,則另成【明史綱目考據】【明史考異】等書,所用資料今或已散佚,則此書為明朝歷程保管了許多珍貴資料。而在史料方面仍有不夠,他僅見五朝【實錄】,而首尾完整者僅永樂、正德、嘉靖三朝而已,其餘私人著述,如談遷【國榷】、陳鶴【明紀】,都未看見,影響了對史事的考辨。至於明末與滿洲的關係,完全根據清人記錄,故不如【國榷】可信。
此書特別存眷有明一代的制度,如紀綱、禮樂、刑政、天文、曆法、河流、漕運、營兵、練餉、折色、加賦等事,作家認定皆相關國家的治亂,故詳考【明史】有關傳志、【明會典】【一統志】等書及私人著述,薈萃折衷,務使脈絡分明,層次綜貫,此亦溫公【通鑑】之例。又特別注重考正紀年月日之干支,於舊史錯亂者多所校勘,頗有益考慮。
【續修四庫全書】據上海圖書館藏清同治十二年宜黃官署初刻本影印,收益史部編年類中。另外還有光緒二十三年湖北官書局重校本,也可考慮。此書,後來中華書局已整理標點出版問世,便於人們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