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1|回復: 1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4诗解10诚能恶恶善善不言而信温良在中眉睫著之庸人心坏动而形危静则名辱君子之告人也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9 22:2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4诗解10恶恶善善不言而信温良在中眉睫著之庸人心坏动而形危静则名辱君子之告人也微
题文诗:
韩诗传曰:恶恶,知刑之本,善善,
知敬之本.惟诚感神,达乎民心,知刑敬本,
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诚德之主.经有曰: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见客,客去颜渊,
曰客仁也.孔子:恨兮其心,颡兮其口,
仁则吾不,也言,之所聚也.颜渊蹴然,
变色:良玉度尺,虽有十仞,之土不能,
掩其光也;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
掩其莹也.夫形体也,心也,闵闵乎其,
薄也苟有,温良在中,则眉睫着,之矣疵瑕,
在中眉睫,不能匿之.经有:鼓钟于宫,
声闻于外.境由心生.伪诈不可,空虚,
不可守也,朽木不可,情亡,不可久也.
经有:钟鼓于宫,声闻于外.言有中者,
必能见外.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乎善言,
心不能知,先王之法,动作而不,知所务也,
止立而不,知所定日,选于物而,不知所贵,
不知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焉,从物而流,
不知所归,无政,心从而坏,遂不反故,
动而形危,静则名辱.经有:之子无良,
二三其德.有见,周公者应,之于门曰:
何以道旦?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
入乎将毋?公曰请入.入又:立即言义,
坐即言仁,坐乎将毋?公曰请坐.客曰疾言,
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周公唯唯,
旦也也.明日兴师,而诛管蔡.故客善以,
不言之说,周公善听,不言之说,周公可谓,
能听微言.故君子之,告人也微,君之救人,
之急也婉.经有: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原文】
  传曰:诚恶恶,知刑之本,诚善善,知敬之本。惟诚感神,达乎民心,知刑敬之本,则不怒而威,不言而信,诚、德之主也。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注释】
鼓钟于宫,声闻于外。语出【诗经.小雅.白华】
鼓:敲击。宫:室。 在屋里敲钟,声音传到屋外。 比喻内部有所作为,风声总会外传
【原文】孔子见客。客去,颜渊曰:『客仁也?』孔子曰:『恨兮其心,颡①兮其口,仁则吾不知也,言之所聚②也。』颜渊蹙然③变色,曰:『良玉度④尺,虽有十仞⑤之土,不能掩其光;良珠度寸,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莹。夫形体也色心也,闵闵乎⑥其薄也,苟有温良在中,则眉睫⑦著之矣,瑕疵在中,则眉睫不能匿之。』诗曰:『鼓钟于宫,声闻于外。』
【解】①颡(sǎng):额头。②聚:积累。③蹙然:局促不安貌。④度:尺度、长度。⑤仞(rèn):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⑥闵闵乎:忧愁貌。⑦眉睫:眉宇之间。
【译】孔子会见客人。客人走了后,颜渊问道:『这位客人是仁德之人吗?』孔子回答说:『他的内心充满了怨恨,他的口说起话来都大到了前额,他是否是仁德之人我就不知道了,这些都是平时说话所积累的结果啊。』颜渊听后有些局促不安脸色都变了,说:『美玉的尺度超过了一尺,即使有十仞厚的泥土也掩埋不了它的光辉;宝珠的尺度超过了一寸,即使有百仞深的水也掩盖不了它的光泽。人的形体包裹着人的内心,更加忧虑担心身体的单薄,假如有温和善良的美德在心中,那么眉宇之间就会显现出来,假如有小缺点、小毛病在心中,那么眉宇之间也不能隐藏它们。【诗经】上说:'在宫中敲鼓击钟,宫外能听到声音。」』
【原文】
  伪诈不可长,空虚不可守,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诗曰:『钟鼓于宫,声闻于外。』言有中者必能见外也。【译文】
虚伪欺诈不可能长时间不暴露,空洞虚无不可能有所坚守,腐朽的木头不可能雕刻成器,感情没有了不可能久处。
【原文】
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乎善言,心不能知先王之法,动作而不知所务,止立而不知所定,日选于物,而不知所贵,不知选贤人善士而托其身焉,从物而流,不知所归,五藏无政,心从而坏遂不反,是以动而形危,静则名辱。诗曰:『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注释】【荀子】卷31哀公篇
原文: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哀公曰:『敢问何如斯可谓庸人矣?』孔子对曰:『所谓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心不知邑邑;不知选贤人善士托其身焉以为己忧;动行不知所务,止立不知所定;日选择于物,不知所贵;从物如流,不知所归;五凿为正,心从而坏。如此,则可谓庸人矣。』哀公曰:『善!孔子说::『人有五种典型:有平庸的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贤人,有伟大的圣人。』哀公说:『请问像怎样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

孔子回答说:『所谓平庸的人,嘴里不能说出好话,心里也不知道忧愁,不知道考虑选用和依靠贤人善士;出动时不知道去干什么,立定时不知道立脚点在哪里;天天在各种事物中挑选,却不知道什么东西贵重;一味顺从外界的事情就像流水似的,不知道归宿在哪里;为耳、目、鼻、口、心的欲望所主宰,思想也就跟着变坏。像这样,就可以称之为平庸的人了。』
【原文】
 客有见周公者,应之于门曰:『何以道旦也?』客曰:『在外即言外,在内即言内,入乎?将毋?』周公曰:『请入。』客曰:『立即言义,坐即言仁,坐乎?将毋?』周公曰:『请坐。』客曰:『疾言则翕翕,徐言则不闻,言乎?将毋?』周公唯唯,旦也踰。明日兴师而诛管蔡。故客善以不言之说,周公善听不言之说,若周公可谓能听微言矣。故君子之告人也微,其救人之急也婉。诗曰:『岂敢惮行?畏不能趋。』
马奇 發表於 2025-7-30 23:5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四第十章阐发"诚中形外"之旨,其文虽简而义理弘深。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诚明之体:刑敬本原
"诚能恶恶,知刑之本;诚能善善,知敬之本"二语,实本《大学》"如恶恶臭,如好好色"之诚意念。刑赏之施,非徒制度仪文,必根于内心真实好恶。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与此章相发明。盖刑政之本质,在统治者诚心去恶;礼敬之根基,在执政者诚意向善。陆象山所谓"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正此诚明本体之写照。

二、德化之效:不怒而威
"达乎民心"至"不言而信"数句,可见儒家德治精义。《论语》载"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孟子言"仁者无敌",皆强调德性感通之效。此处特标"温良在中"四字,暗合《中庸》"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之旨。宋儒程颢谓"诚者天之道,敬者人事之本",恰可作此段注脚。德性真实充盈者,自能眉睫间流露威仪,此非矫饰可得。

三、君子之教:显微无间
末句"君子之告人也微",当与《易传》"显微阐幽"并观。孔子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谓"行不言之教",皆此微告之道。明儒王阳明《传习录》云"人心天理浑然",故教化贵在点化而非强灌。所谓"庸人心坏"者,正因失此精微之教,致"动而形危,静则名辱"。

统观全章,实为"内圣外王"之具体展现。由诚意正心而发为刑政教化,正是《大学》八条目之实践路径。清儒戴震《孟子字义疏证》言"仁者,生生之德也",本章以诚贯通刑敬、动静、显微诸端,恰显此生生之德的具体发用。学者当于此体会儒家"即体即用"的实践智慧,不可徒作文字解会。
南华经呀 發表於 2025-7-31 06:4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四第十章阐发"诚德"之要义,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此章以"恶恶善善"为枢机,揭示刑赏之本、敬让之源,今试为析义如下:

一、诚德之本体功用
"诚能恶恶,知刑之本;诚能善善,知敬之本"二句,实本《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之旨。郑玄注《中庸》云:"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韩婴此处以"诚"统摄刑赏,谓刑罚非为惩戒而设,乃本于真诚之憎恶;褒赏非为劝诱而行,实源于真诚之嘉善。此与《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相发明,皆强调德政须发自本心。

二、至诚感通之境界
"惟诚感神,达乎民心"八字,可对应《周易·咸卦》"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之象。孔颖达疏云:"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韩诗此说尤重"不怒而威,不言而信"的圣王气象,与《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形成对照,暗合道家"行不言之教"(《老子》四十三章)的治理智慧。眉睫之间自然显露温良,正是《礼记·大学》"诚于中,形于外"的具体展现。

三、君子庸人之辨
"庸人心坏"与"君子之告微"的对比,实承《周易·系辞》"君子之道鲜矣"的忧患意识。庸人"动而形危,静则名辱",恰如《荀子·不苟》所言"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而君子教化"微"而化之,正是《诗经·大雅》"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的实践。此种教化方式,与《论语·颜渊》"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的处世哲学一脉相承。

此章虽简,然涵摄经义甚广。其以"诚"贯通天道人道,统合刑政教化,既承《尚书》"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的慎刑传统,又开《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化"的心性之学。读者当于"恶恶善善"处体会真诚无妄之心,于"不言而信"处证悟德化无形之境。诚能如此,则庶几近于"君子之道"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