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5|回覆: 1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4詩解6言必交道後可與言道極仁義而不違法王者以民爲天愛民利民自知者明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8 20: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4詩解6言必交道後可與言道極仁義而不違法王者以民爲天愛民利民自知者明
題文詩:
問者不告,告者勿問,有諍氣者,勿與論必,
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道則避.故禮恭後,
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後可與,言道之理,
色從後可,與言道極.故未可與,言而言謂,
之瞽可與,言而不與,言謂之隱,君子不瞽,
言謹其序.經有:彼交匪紓,天子所予.
言必交吾,志然後予.至道至情,情真乃接.
子爲親隱,義不得正;君誅不義,仁不得受.
違仁,害義,在其中矣.經有:
優哉游哉!亦是戾矣.法公非私,公而忘私.
齊桓公問,於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
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非蒼莽天,
王者以民,爲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
非之則危,倍之則亡.經有:民之無良,
相怨一方.民皆居一,方怨其上,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善御,不忘其馬,善射,
不忘其弓;善爲上者,不忘其下.愛而利之,
四海之內,闔若一家;不愛而利,子或殺父,
況天下乎!經有: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出則爲宗,族患入則,爲鄉里憂.經有:
如蠻如髦,我是用憂.小人之行.有君不事,
有臣欲忠;有父不事,有子欲孝;有兄不敬,
有弟欲其,從令詩曰:受爵不讓,至己斯亡.
能知,於人而不,能自知也.自知者明.
【原文】
  問者不告,告者勿問,有諍氣者勿與論。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然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然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然後可與言道之極。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瞽,可與言而不與言,謂之隱,君子不瞽,言謹其序。詩曰:『彼交匪紓,天子所予。』言必交吾志然後予。
【注釋】出自【荀子】卷1勸學篇詩解5近好賢師不驕不躁
【原文】
問楛〔1〕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2〕;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3〕。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4〕"。此之謂也。
【譯文】
凡所問非關禮者,不必告訴他。所告非關禮者,不要再去多問。有人說到與禮無關的事,也不必聽。有意氣求勝而無益者,不要同他辯論。所以抱著求道之心而來的,才能與之交往,不是爲求道的就迴避他。禮貌謙恭的,才可以告訴他達道的方法;言辭和順的,才可以告訴他道的理論;臉色表現出從善之誠意的,才可以和他談道的極致。不可以和他說卻和他說叫急躁,可以同他說卻不同他說叫隱瞞,不看臉色而說叫盲目。所以君子不急躁、不隱瞞、不盲目,順其人之可與言否,小心謹慎地言說。【詩經】說:"不急迫,不緩慢,就會受到天子的賞賜"。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註解】
〔1〕楛(kǔ):惡也。荀子這裡說的"惡"指的是與禮無關者。
〔2〕方:術,方法。
〔3〕瞽(ɡǔ):盲人。
〔4〕"匪交"兩句:此引詩出自【詩經·小雅·采菽】,爲天子答諸侯詩。匪,非。交,急迫。舒,緩慢。
【原文】
  子爲親隱,義不得正;君誅不義,仁不得受。雖違仁害義,法在其中矣。詩曰:『優哉游哉!亦是戾矣。』【譯文】
兒子替父母親隱瞞他們過錯,就道義來說是不公正;君主誅殺不義的臣子,就仁義來說是不愛人的。雖然這兩種做法都違背了仁,損害了義,但卻合於法度。【詩經】說:『悠閒自得過日子,從容行走去生活!達到這種的地步!』
【原文】
  齊桓公問於管仲曰:『王者何貴?』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非蒼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爲天,百姓與之則安,輔之則強,非之則危,倍之則亡。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民皆居一方而怨其上,不亡者、未之有也。』【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當君王的人,應把什麼當作最寶貴的?"(管仲回答)說:"應把天當作最寶貴的。"(於是)齊桓公仰起頭望著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廣闊無邊的天。給人民當君主(的人),要把百姓當作天。(對於一個國家來說,)百姓親附,(它)就可安寧;百姓輔助,(它)就能強盛;百姓反對,(它)就很危險;百姓背棄,(它)就要滅亡。【詩經】中說『統治者如果不賢良,一個地方的人民都會怨恨他。』百姓怨恨他們的君主,而最後不滅亡的政權,(這)是從來就沒有過的。"
【原文】  善御者不忘其馬,善射者不忘其弓,善爲上者不忘其下。誠愛而利之,四海之內,闔若一家;不愛而利,子或殺父,而況天下乎!詩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譯文】
善於趕車的不會忘記他的馬,善於射箭的不會忘記他的弓,善於做國君的不會忘記他的百姓。
【原文】
  出則爲宗族患,入則爲鄉里憂。詩曰:『如蠻如髦,我是用憂。』小人之行也。 
【譯文】
【注釋】1『如蠻如髦,我是用憂。』出自
【詩經小雅·魚藻之什·角弓】【原文】

騂騂角弓,翩其反矣。兄弟婚姻,無胥遠矣。

爾之遠矣,民胥然矣。爾之教矣,民胥效矣。

此令兄弟,綽綽有裕。不令兄弟,交相爲愈。

民之無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讓,至於已斯亡。

老馬反爲駒,不顧其後。如食宜饇,如酌孔取。

毋教猱升木,如塗塗附。君子有徽猷,小人與屬。

雨雪瀌瀌,見晛曰消。莫肯下遺,式居婁驕。

雨雪浮浮,見晛曰流。如蠻如髦,我是用憂。

【譯文】

角弓精心調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轉。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遠。
你和兄弟太疏遠,百姓都會跟著干。你是這樣去教導,百姓都會跟著跑。
彼此和睦親兄弟,感情深厚少怨怒。彼此不和親兄弟,相互殘害全不顧。
有些人心不善良,相互怨恨另一方。接受爵祿不謙讓,輪到自己道理忘。
老馬當作馬駒使,不念後果會如何。如給飯吃要吃飽,酌酒最好量適合。
不教猴子會爬樹,好比泥上沾泥土。君子如果有美德,小人自然來依附。
雪花落下滿天飄,一見陽光全融銷。小人不肯示謙恭,反而屢屢要驕傲。
雪花落下飄悠悠,一見陽光化水流。小人無禮貌粗野,我心因此多煩憂。
【注釋】
(1)騂(xīn)騂:弦和弓調和的樣子。(2)翩:此指反過來彎曲的樣子。
(3)昏姻:指異姓兄弟。(4)胥:相。(5)胥:皆。(6)令:善。
(7)綽綽:寬裕舒緩的樣子。裕:寬大。(8)愈(yù):病,此指殘害。
(9)亡:通『忘』。(10)饇(yù):飽。(11)孔:恰如其分。
(12)猱(náo):猿類,善攀援。(13)塗:泥土。附:沾著。
(14)徽:美。猷:道。(15)與:從,屬,依附。
(16)瀌(biāo)瀌:下雪很盛的樣子。(17)晛(xiàn):日氣。
(18)遺:通『隤』,柔順的樣子。(19)式:用,因也。婁:借爲『屢』。
(20)浮浮:與『瀌瀌』義同。
蠻、髦:南蠻與夷髦,古代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稱呼。

【原文】
有君不能事,有臣欲其忠;有父不能事,有子欲其孝;有兄不能敬,有弟欲其從令。詩曰:『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言能知於人,而不能自知也。
【注釋】
出自【荀子】 法行【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不能報, 有子而求其孝,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聽令,非恕也。士明於此三恕,則可以端身矣。』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恕道:有君主不能侍奉,有臣子卻要役使他們,這不是恕道;有父母不能奉養,有兒子卻想要他孝順,這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尊敬,有弟弟卻要他聽從命令,這不是恕道。士人明白這三種恕道,就可以端正身心了。』
【注釋】
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出自【詩經小雅·魚藻之什·角弓】
譯文:接受爵祿不謙讓,輪到自己道理忘。
姜安之 發表於 2025-4-23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四第六章抉微:論道之接引與王者民本之要義

【經義疏解】
【韓詩外傳】此章以"問者不告,告者勿問"爲發端,實蘊【周易】"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教。其論道之傳習,非徒知識授受,乃立"禮恭-辭順-色從"三重進階:
一曰"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此承【禮記】"毋不敬"之訓,學者若未執弟子之禮,如顏回之"請事斯語",則不可妄傳大道;
二曰"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暗合【孟子】"詖辭知其所蔽"之辨,必待問者言辭和順,顯其虛受之懷,方示以義理精微;
三曰"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極",猶【莊子】"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之境,非神態專注者,不足與論仁義之極則。此三階次第,實爲儒家"因材施教"之具體法度。

【政道闡發】
"王者以民爲天"之說,直溯【尚書】"民惟邦本"之旨。韓嬰在此深化三層意蘊:
其一,"愛民"非止泛施仁政,當如【大學】所言"民之所好好之",其要在於"利民"之實效。齊桓公問管仲"王者何貴",對曰"貴天",而釋天爲民,此即"以民爲天"的實踐智慧。
其二,"不違法"非謂拘泥律令,乃指"極仁義"時自然合於法度,如孔子言"從心所欲不逾矩"。此中深意,可見【荀子】"禮者,法之大分"的辯證關係。
其三,"自知者明"作爲執政根基,化用【老子】"知人者智"而更進一境。蓋王者唯有明察己身之局限,方能如【中庸】所云"以人治人",達成"愛利民"之實效。

【當代啟示】
1. 教育之道:今之傳道授業,當重"求-告"之互動倫理。學者無"憤悱"之誠,教者強灌之,猶【論語】所謂"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 爲政智慧:"民爲天"思想可解爲現代治理中的"以人民爲中心"。然須警惕將"利民"簡化爲物質供給,當如【孟子】"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重在建立情感共同體。
3. 自我修養:"自知之明"在資訊時代尤具深意。【荀子·解蔽】云"凡人之患,蔽於一曲",今人更當以經典爲鏡,破除認知障壁。

章末"非道則避"四字,實爲全篇樞要。此非消極避世,乃【論語】"危邦不入"的處世智慧。無論是論學從政,守此"道"之紅線,方可達致"不違法"而"極仁義"的至高境界。學者當於此等處著眼,方不負韓生傳詩之微意。

(全文798字,謹守傳統註疏體例,義理闡釋與當代觀照並重)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