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3|回复: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4诗解5井田利民官者不商不争民利唯能是取举贤非私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8 2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韩诗外传》卷4诗解5井田利民官者不商不争民利唯能是取举贤非私
题文诗: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
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
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
八家为邻,家得百亩,卿以下必,有圭田圭,
田五十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
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田.
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
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
仁恩施行,是以民和,亲而相好.经有:
中田有庐,疆场有瓜.今或不然,令民相伍,
有罪相伺,有刑相举,构造怨仇,使民相残,
伤和睦之,心贼仁恩,害士,所和者寡,
欲败者多,仁道泯焉.经有:其何能淑,
载胥及溺.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
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贾于道.
故驷马,之家不持,鸡豚之息,伐冰家不,
图牛马入,千乘之君,不通货财,冢卿不修,
币施大夫,不为场圃,委积之臣,不贪市井,
之利,穷有所欢,孤寡有所,措手足也.
经有: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利.
官者不商,不争民利.人主欲得,善射及远,
中微则悬,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
阿子弟外,不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谓,
之大道哉!虽圣人弗,能易今欲,治国驭民,
调一上下,将内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
人弗能制,乱则危削,灭亡立待.然求卿相,
辅佐独不,如是之公,惟便僻比,己之是用,
岂不过乎!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则危矣,
莫不欲存,俄则亡矣.古国千余,今无数十,
其故何也?莫不失此.故明主有,私人以百,
金名珠玉,而无私以,官职事业,何也?
曰本不利,所私也.不能,而主使之,
是暗主也;不能而为,之是诈臣.主暗于上,
臣诈于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惟明主能,
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文王非无,
便辟亲己,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
岂私之哉!以为亲邪?异族之人,以为故耶?
未尝相识;以为姣好?则太公年,七十二齳,
然而齿堕!然而用之,文王,欲立贵道,
欲白贵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国,不可以独,
故举用之,贵道果立,贵名果白,兼制天下,
立国七十,姬姓独居,五十二也,周之子孙,
苟不狂惑,莫不为天,下显诸侯,是之谓能,
爱其所爱.故惟明主,能爱所爱,暗主必危,
所爱此之,谓大雅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
小雅:死丧无日,无几相见.危所爱故.
《原文》
  古者八家而井田。方里为一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其田九百亩。广一步、长百步,为一亩;广百步,长百步,为百亩。八家为邻,家得百亩,余夫各得二十五亩,家为公田十亩,余二十亩共为庐舍,各得二亩半。八家相保,出入更守,疾病相忧,患难相救,有无相贷,饮食相召,嫁娶相谋,渔猎分得,仁恩施行,是以其民和亲而相好。诗曰:“中田有庐,疆场有瓜。”今或不然,令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举,使构造怨仇,而民相残,伤和睦之心,贼仁恩,害士化,所和者寡,欲败者多,于仁道泯焉。诗曰:“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注释】
《孟子》滕文公(上)“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译文:滕国土地狭小,也有贵族和农民的区分。没有贵族,便没人治理农民;没有农民,也没人养活贵族。我请求:郊野用九分抽一的助法,都城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公卿以下的官吏一定有圭田,每家五十亩;如有剩余的劳动力,每人再给二十五亩。无论埋葬或搬家,都不离开本乡本土。一井田中的各家,平日出出进进,互相友爱;防御盗贼,互相帮助;罹患疾病,互相照顾。如此一来,百姓便亲爱和睦了。每一里见方划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划为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八家都各有私田百亩。这八家共同耕种公田,先把公田料理完毕,才敢去干私田的农活,这是区别官员和农夫的办法。这不过是一个大略,至于如何去充实完善细节,那就在于你的国君和你本人了。”
《原文》
  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言通财货,不贾于道。故驷马之家,不持鸡豚之息,伐冰之家,不图牛马之入,千乘之君,不通货财,冢卿不修币施,大夫不为场圃,委积之臣,不贪市井之利。是以贫穷有所欢,而孤寡有所措手足也。诗曰:“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
【译文】
天子不说财货的多少,诸侯不说财货的利害,大夫不说财货的得失,士人不说如何流通财货,不做生意。做大官的人不追求一些微小的收益,豪门贵族不谋求养牛马的收入,国君不经营商业,上卿的家里不从事织布,大夫的家里不修筑谷场开辟菜园,管理仓库的官员不贪图市场上的利益。因此贫穷的人(有工作可做)生活愉快,孤儿寡妇有出力谋生的地方。诗经上说:“那里有农夫遗留下来的禾把,这里有遗留下来的禾穗,寡妇拾取来维持生活。”
《原文》
人主欲得善射及远中微,则悬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阿子弟,外不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谓之大道也哉!虽圣人弗能易也。今欲治国驭民,调一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弗能制,乱则危削灭亡可立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独不如是之公,惟便僻比己之是用,岂不谓过乎!故有社稷,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古之国千余,今无数十,其故何也?莫不失于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百金名珠玉,而无私以官职事业者,何也?曰:本不利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是暗主也;臣不能而为之,是诈臣也。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矣,俱害之道也。
故惟明主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夫文王非无便辟亲己者,超然乃举太公于舟人而用之,岂私之哉!以为亲邪?则异族之人也;以为故耶?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姣好耶?则太公年七十二,然而齿堕矣!然而用之者,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兼制天下,以惠中国,而不可以独,故举是人而用之,贵道果立,贵名果白,兼制天下,立国七十一,姬姓独居五十二,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莫不为天下显诸侯,夫是之谓能爱其所爱矣。故惟明主能爱其所爱,暗主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大雅曰:“贻厥孙谋,以燕翼子。”小雅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危其所爱之谓也。
【注释】出自《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7唯能是取举贤非私
《原文》
  人主欲得善射,射远中微者,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1>。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中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虽圣人不能易也。欲得善驭——及速致远者<2>,一日而千里,县贵爵重赏以招致之。内不可以阿子弟,外不可以隐远人,能致是者取之,是岂不必得之之道也哉?虽圣人不能易也。
  欲治国驭民,调壹上下;将内以固城,外以拒难。治,则制人,人不能制也;乱,则危辱灭亡可立而待也。然而求卿相辅佐,则独不若是其公也<3>,案唯便嬖亲比己者之用也<4>,岂不过甚矣哉?故有社稷者莫不欲强,俄则弱矣;莫不欲安,俄则危矣;莫不欲存,俄则亡矣。古有万国,今有数十焉<5>,是无它故,莫不失之是也。故明主有私人以金石珠玉,无私人以官职事业。是何也?曰:本不利于所私也。彼不能而主使之,则是主暗也;臣不能而诬能,则是臣诈也。主暗于上,臣诈于下,灭亡无日。俱害之道也。
  夫文王,非无贵戚也,非无子弟也,非无便嬖也,倜然乃举太公于州人而用之<6>,岂私之也哉?以为亲邪?则周,姬姓也;而彼,姜姓也。以为故邪?则未尝相识也。以为好丽邪?则夫人行年七十有二,齳然而齿堕矣<7>。然而用之者,夫文王欲立贵道,欲白贵名,以惠天下,而不可以独也,非于是子莫足以举之,故举是子而用之。于是乎贵道果立,贵名果明,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如是者,能爱人也。故举天下之大道,立天下之大功,然后隐其所怜、所爱,其下犹足以为天下之显诸侯。故曰:“唯明主为能爱其所爱,暗主则必危其所爱。”此之谓也。
  【译文】
君主想要得到善于射箭的人,既射得很远而又能命中微小目标的人,就拿出高贵的爵位、丰厚的奖赏来招引他们。对内不准偏袒自己的子弟,对外不准埋没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射中这种目标的人就录取他,这难道不就是一定能求得善射者的办法吗?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改变它。君主想要得到善于驾驭车马的人——既追得上快速奔驰的车子又能到达远方的目的地的人,一天能跑千里,就拿出高贵的爵位、丰厚的奖赏来招引他们。对内不准偏袒自己的子弟,对外不准埋没关系疏远的人,能到达这种目的地的人就录取他,这难道不就是一定能求得善于驾车者的办法吗?即使是圣人也不能改变它。
君主想要治好国家,管好人民,协调统一上上下下;准备对内用他们来巩固城防,对外用他们来抵抗敌人的侵略。因为国家治理好了,就能制服别人,而别人不能制服自己;国家混乱,那么危险、屈辱、灭亡的局面就能立刻等得到。但是君主在求取卿相辅佐的时候,他的公正却偏偏不像这样,而只任用些宠爱的小臣以及亲近依附自己的人,这难道不是错得很厉害了吗?所以掌握了国家政权的君主无不希望强盛,但不久就衰弱了;无不希望安定,但不久就危险了;无不希望国家存在,但不久就灭亡了。古代有上万个国家,今天只有十几个了,这没有其他的缘故,都是因为这用人不公而丢失了政权啊。所以英明的君主有把金银宝石珍珠玉器私下给人的,但从来没有把官职政务私下给人的。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因为私下给人官职根本不利于那些被偏爱的人。那些人没有才能而君主任用他,那么这就是君主昏庸;臣子无能而冒充有才能,那么这就是臣子欺诈。君主昏庸于上,臣子欺诈于下,灭亡就要不了几天了。所以这是对君主以及所宠爱的臣子都有害处的做法啊。
那周文王,并不是没有皇亲国戚,并不是没有儿子兄弟,并不是没有宠臣亲信,但他却离世脱俗地在别国人之中提拔了姜太公而重用他,这哪里是偏袒他呢?以为他们是亲族吧?但周族姓姬,而他姓姜。以为他们是老关系吧?但他们从来不相识。以为周文王爱漂亮吧?但那个人经历的年岁已七十二,光光地牙齿都掉了。但是还要任用他,那是因为文王想要树立宝贵的政治原则,想要显扬尊贵的名声,以此来造福天下,而这些是不能单靠自己一个人办到的,但除了这姜太公又没有什么人可以选用,所以提拔了这个人而任用了他。于是宝贵的政治原则果然树立起来了,尊贵的名声果然明显卓著,全面控制了天下,设置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姬姓诸侯就独占五十三个,周族的子孙,只要不是发疯糊涂的人,无不成为天下显贵的诸侯。像这样,才算是能宠爱人啊。所以实施了统一天下的重大原则,建立了统一天下的丰功伟绩,然后再偏私自己所疼所爱的人,那么这些被疼爱的人最差的也还能成为天下的显贵诸侯。所以说:“只有英明的君主才能爱护他所宠爱的人,昏庸的君主就必然会危害他所宠爱的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1>县:同“悬”,悬挂,指挂出布告公开昭示。<2>《集解》无“及”字,据世德堂本补。<3>是:指代上文“得善射”“得善驭”的方法。 <4>案:语助词。 便嬖:即前面的“便僻[piánbì 音骈臂]”,指善于逢迎而得到君主宠信的近臣。 <5>数十:当作“十数”。 <6>倜[tì 音涕]然:远离的样子,此指远离世俗、与众不同的样子。 太公:即吕尚,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太公望,俗称姜太公。 州:或作“舟”,古国名,姜姓,建都淳于(今山东安丘县东北)。 <7>齳[yǔn 音陨]:指无齿。
+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4-2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四第五章阐发井田制度之精义,诚为治国安邦之要道。今试析其大旨如下:

井田之制,非徒土地划分而已,实为礼法秩序之具象。八家共井,各授百亩,圭田五十以为卿大夫之养,余夫二十五亩以安庶孽,公田十亩以奉社稷,庐舍二亩半以睦邻里。此制之妙,在于使民"相保""相忧""相救""相贷",将《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理想化为具体法度。所谓"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正是这种和谐图景的诗意呈现。

然时移世易,后世以连坐相伺取代互助相保,以刑名之术破坏仁恩之化,此乃《诗经》"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所刺之弊。井田精神之沦丧,实为礼崩乐坏之征兆。

君子阶层"不言利害""不通货财"的操守,与井田制互为表里。驷马之家不争鸡豚之利,伐冰之臣不图牛马之入,此即《大学》"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实践。官吏不商贾、不争利,方能保障"彼有遗秉,此有滞穗,伊寡妇之利"的仁政。

举贤之道,贵在"悬贵爵重赏"而"能中是者取之"。文王举太公,非因亲故,实为"立贵道""白贵名"。太公年七十二而齿堕,犹能佐周室开八百年基业,足证"惟能是取"乃兴邦要义。反观暗主以私废公,"便僻比己"者得势,终致"危削灭亡立待"。

明主与暗主之别,正在于"爱其所爱"的方式。文王使姬姓五十二国为天下显诸侯,是谓真爱宗族;暗主以官职私亲,实乃祸及子孙。此中深意,正合《大雅》"贻厥孙谋,以燕翼子"之训。

要之,井田制蕴含的"均平""和睦"思想,与"选贤与能""以德制利"的原则,共同构成了儒家理想政治的双轨。今人虽不必复行古制,然其中"不争民利""唯能是取"的精神,仍为治国之圭臬。观千余古国存者数十,可知背离此道者必致危亡,岂可不慎乎?
道德经 发表于 2025-4-27 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韩诗外传》卷四第五章阐发井田制与举贤之道,其文虽简而义理深远。今试析其要旨如下:

一、井田制度之精义
所谓"方里而井,广三百步,长三百步"者,实为周代土地制度之核心设计。郑玄注《周礼》云:"井田之法,备于先王",其制以九夫为井,中为公田,八家各私百亩。此章所述"八家为邻,家得百亩"正合《孟子·滕文公》"方里而井,井九百亩"之制。其精妙处在于:
(1)均平原则:每户授田相等,符合《礼记》"均无贫"之理念
(2)公私兼顾:卿士圭田五十亩之设(《孟子》赵岐注),既保贵族体统,又不夺民利

二、官商分离之治道
"官者不商"之诫,实本《尚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之训。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各司其职则国治。汉代《盐铁论》载贤良文学力主"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正与此章"不争民利"相呼应。其深层意涵在于:
(1)杜绝权贵垄断:《史记·平准书》载桑弘羊之弊,即为官商一体之祸
(2)保障民生根本:贾谊《论积贮疏》强调"驱民而归之农",井田制正是其制度保障

三、选贤任能之大道
"唯能是取"非韩婴独创,《荀子·君道》早有"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之说。然此章特标"举贤非私",实针对战国"世卿世禄"之弊。考《说苑·君道》载周公戒伯禽:"不私其子而用其善",可见:
(1)尚贤传统:墨子"官无常贵"说与此暗合
(2)程序正义:《周礼·地官》"乡老论士之秀者"的荐举机制,正是制度保障

结语:
此章虽仅百余言,然井田、官箴、选贤三事,实为儒家政治哲学之缩影。井田制虽后世难行,然其"利民均平"之精神永存;"官不营商"之戒,于今犹有镜鉴;而"举贤唯能"更成中华文官制度之基石。读经当如此章,既明制度之详,更悟治道之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