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5|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3诗解6九九薄能君犹礼之何况贤人太平之时天下安乐养民自养仁义廉勇治道具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4 19: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3诗解6九九薄能君犹礼之何况贤人太平之时天下安乐养民自养仁义廉勇治道具矣
题文诗:
齐桓公昔,设庭燎为,便人欲造,见者,
而士不至.于是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桓公,
使戏之,曰九九足,以见?鄙人曰臣,
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
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贤君也,四方士皆,
以不及君,故不至也.九九薄能,君犹礼之,
况贤于,九九者乎!太山不让,砾石江海,
不辞小流,以成其大.经有:先民有言,
询于刍荛;谋也.桓公曰善.乃固礼之.
月四方,之士相导,而至诗曰:自堂徂基,
自羊徂牛.以小成大.太平之时,民行役者,
不逾时也,男女不失,时以偶也.孝子不失,
时以养也;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
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
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下,天道.
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
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
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
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
为舟剡木,为橶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
乎水山人,足乎鱼也,余衍之财,有所流也,
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
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
生不乏用,死不转尸,是之谓乐.诗经有: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能制天下,必能养民;
能养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
乎气劳佚,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
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游乐,
事时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者.故圣不淫,
佚侈靡者,非鄙夫色,而爱财用,养有适故,
过则不乐,故不为也.夏不数浴,非爱水也;
冬不频汤,非爱火也;不高台榭,非无土木;
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不沈于酒,不贪于色,
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
为天下法.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天下,
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者,
称其义也;适情辟余,不求非有,而天下者,
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息刑,不可犯执,
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民,
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
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经有: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者,之至于晦.
【原文】齐桓公设庭燎,为便人欲造见者,年而士不至。于是东野有以九九见者,桓公使戏之曰:『九九足以见乎?』鄙人曰:『臣闻君设庭燎以待士,期年而士不至。夫士之所以不至者,君、天下之贤君也,四方之士皆自以不及君,故不至也。夫九九、薄能耳,而君犹礼之,况贤于九九者乎!夫太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所以成其大也。诗曰:'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博谋也。』桓公曰:『善。』乃固礼之。月,四方之士相导而至矣。诗曰:『自堂徂基,自羊徂牛。』以小成大。
【注释】『自堂徂基,自羊徂牛。』出自【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丝衣】
丝衣其紑,载弁俅俅。自堂徂基,自羊徂牛,鼐鼎及鼒,
兕觥其觩。旨酒思柔。不吴不敖,胡考之休。
【译文】
丝绸祭服白又净,戴冠样式第一流。从庙堂里到门内,祭牲用羊又用牛。大鼎小鼎食物满,兕角酒杯弯一头,美酒香醇味和柔。不喧哗也不傲慢,保佑大家都长寿。
【注释】
丝衣:神尸所穿的丝质白色的祭服。
紑(fóu):洁白鲜明貌。
载:借为『戴』。弁(biàn):古代贵族戴的鹿皮帽子。俅(qiú)俅:形容冠饰美丽的样子。一说恭顺貌。
堂:庙堂,或以为即明堂。徂(cú ):往,到。基:通『畿(jī)』,门内、门限。
鼐(nài):大鼎。鼒(zī):小鼎。
兕(sì)觥(gōng):犀牛角做的盛酒器。觩(qiú):形容兕觥弯曲的样子。
旨酒:美酒。思:语助词,无义。柔:指酒味柔和。
吴:大声说话,喧哗。敖:通『傲』,傲慢。
胡考:即寿考,长寿之意。休:美誉,一说指福禄。
【译文】
齐国的国君桓公设置了(个)有火把的庭院,作为接见想见他的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前来.在这种情况下有个东郊的俗人要以自己擅长的『九九』算数之术求见.桓公说:『'九九」怎么有资格求见呢?』(那)俗人回答说:『我不是认为'九九」足以见(您).我听说国王设置有火把的庭院等待学士,一整年却没有学士来.学士之所以不来的原因:国王您是天下贤德的君王,四方的学士,都自觉见解不如您,所以不来.'九九」是简单的本事,而您还礼遇有这种能力的人,更何况(那些)掌握比'九九」更深奥学问的人?太山不推辞土壤和石头,江海不拒绝小的水流,因此可以很大.有诗说:'先贤(所以)有名言,下问于樵夫」,说的是广泛地求教啊.』桓公说:『很好!』于是礼遇他.一个月间,四方的学士,相伴一起来了.
【原文】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逾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橶,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水,山人足乎鱼,余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尸,夫是之谓乐。诗曰:『于铄王师,遵养时晦。』
【注释】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出自【诗·周颂·酌】:
『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我龙受之。蹻蹻王之造,载用有嗣。实维尔公,允师。』
译文:
英勇威武的王师,挥兵东征灭殷商。
周道光明形势好,故有死士佐周王。
有幸承受天之宠,勇武之士投武王。
武王用他去伐商,为国立功美名扬。
注:
於(wū):叹词。此处表赞美。铄(shuò):通『烁』,光明辉煌。王师:王朝的军队。
遵:率领。养:攻取。时:是。晦:晦冥,黑暗。
纯:大。熙:兴,光明。
是用:是以,因此。介:助。
龙:借为『宠』。荣,荣幸。
蹻(jué)蹻:勇武之貌。造:诣,到。一说借为『曹』,众,指兵将。
载(zài):乃。用:以。有嗣:有司,官之通称。
实:是。尔:指周武王。公:通『功』,事业。一说指周公、召公。允(tǒng):借为『统』,统领;一说信。师:武王之师。▲【原文】
能制天下,必能养其民也;能养其民者,为自养也。饮食适乎藏,滋味适乎气,劳佚适乎筋骨,寒暖适乎肌肤;然后气藏平,心术治,思虑得,喜怒时,起居而游乐,事时而用足,夫是之谓能自养者也。故圣人不淫佚侈靡者,非鄙夫色而爱财用也,养有适,过则不乐,故不为也。是以夏不数浴,非爱水也;冬不频汤,非爱火也;不高台榭,非无土木也;不大钟鼎,非无金锡也;不沈于酒,不贪于色,非辟丑也;直行情性之所安而制度,可以为天下法矣。故用不靡财,足以养其生,而天下称其仁也;养不害性,足以成教,而天下称其义也;适情辟余,不求非其有,而天下称其廉也;行成不可掩,息刑不可犯,执一道而轻万物,天下称其勇也。四行在乎民,居则婉愉,怒则胜敌;故审其所以养,而治道具矣;治道具,而远近畜矣。诗曰:『 于铄王师,遵养时晦。』言相养者之至于晦也。
坚强 發表於 2025-7-19 09:5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三第六章阐发"礼贤"与"治道"之要义,其文虽简而理极深湛。今试为析论如次:

一、庭燎之喻与礼贤之道
齐桓公设庭燎以待士,期年不至,此典出《管子·小匡》。庭燎乃天子待诸侯之礼,桓公降格以求贤,足见其诚。然"期年不至"者,非士之傲,实君心未纯。《韩诗》特举"九九术"者,盖以算术小技喻"薄能",而桓公犹能礼之,此正《周易》"卑以自牧"之道。东野鄙人之对,暗合《论语》"君子不以言举人"之旨,揭示真礼贤当如《孟子》所言"说大人则藐之",不以权势移其志。

二、养民自养的政治循环
"太平养民"之说,实本《尚书·洪范》"王道平平"之义。韩婴以"养民自养"四字抉发黄老精髓,较《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更进一层。此中深意,在揭示《大学》"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的辩证关系。汉代贾谊《新书·大政》云"夫民者,万世之本也",正可与此互证。

三、仁义廉勇的治道四维
"仁义廉勇"四德并提,乃韩诗学派独特之见。考《荀子·强国》言"礼义廉耻"四维,而韩婴易"耻"为"勇",实因汉初尚武之风。此四德实对应《礼记·乐记》"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的治理体系:仁义主文教,廉勇重武备,二者如《周易》乾坤并建,方成"治道具矣"之境。

四、文本结构的微言大义
本章以"庭燎-九九-养民-四德"为序,暗合《春秋》"始乎微而终乎显"的笔法。首言礼贤之诚,终论治国之要,正是《孟子》"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的推衍逻辑。其"薄能犹礼"与"贤人当重"的对比,尤见《韩诗》"由小见大"的解经特色。

要之,此章虽仅八十三字,然熔铸儒道法三家精义。其言礼贤则本于孔孟,论治道则取法黄老,说四德则折衷荀韩,诚如《文心雕龙》所谓"要约明畅,可为式矣"。读此可知汉初经师如何会通百家以立言,非徒解《诗》而已。学者当于字句之外,观其述作之深心,斯得之矣。
南丘 發表於 2025-7-23 13:0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三第六章诠释:礼贤之道与治世之本

《韩诗外传》此章载齐桓公设庭燎求士之事,实为阐释"礼贤下士"的治国深意。考《说苑·尊贤》亦录此事,然文字稍异,可互为参证。今就经义发微如下:

一、庭燎之礼的象征意义
"庭燎"乃天子接待诸侯之礼,《周礼·秋官》有"凡邦之大事,共坟烛庭燎"之制。桓公以诸侯僭用天子礼,表面是"为便人欲造见",实则暗含"礼逾其分"之弊。故《礼记·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此正为"期年而士不至"的深层原因——礼制虽备,诚意未彰。

二、九九之术的隐喻价值
东野鄙人以"九九算术"求见,当溯源于《管子·地员》所载"九九之术"。此术虽为小技,然《周髀算经》云:"数之法出于圆方",实为治国理政之基。桓公初以"戏之"相待,恰如《论语·子路》所言"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人君待士当存敬畏,不可轻慢。

三、养民自养的政治伦理
"太平之时天下安乐"句,与《孟子·梁惠王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相呼应。所谓"养民自养",实本于《尚书·泰誓》"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的天人观。韩婴此论,将管仲学派"仓廪实"的功利思想,提升至"仁义廉勇"的德治层面。

四、治道具矣的深层结构
"治道具矣"四字,当与《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合观。仁义为体,廉勇为用,此即《大学》"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实践逻辑。韩诗以"九九薄能"起兴,终归于"治道"大义,正是汉代经学"由技进道"思维之体现。

要之,此章通过"庭燎-九九"的叙事结构,揭示了治国三要:其一,礼贤不在形式而在诚意;其二,纳谏须兼收并蓄;其三,太平之世当以德化民。南宋朱熹《四书或问》尝言:"一物之中,皆具一理",此章即明"小技含大道"之旨,足为后世治国者鉴。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