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03|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2詩解4君子毋內疏而外親怨人患至呼天御民有道使能者為己用御馬有法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31 21:0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2詩解4君子內疏而外親怨人患至呼天御民有道使能者為己用御馬有法
題文詩:
曾子: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
無內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他人,
三曰患至,而後呼天.子貢曰?曾子:
內疏外親,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者,
不亦遠乎!患至呼天,不亦晚乎!經有:
惙其泣矣,何嗟及矣.霜雪雨露,殺生萬物,
天無事焉,猶之貴天.執法厭文,治官治民,
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之尊君.闢土殖穀,
后稷,決江流河,禹也者,聽獄執中,
皋陶也者,然而聖后,者堯故有,道以御之,
身雖無能,必使能者,為己用;無道御之,
彼雖多能,猶將無益,於存亡矣.經有:
執轡如組,兩驂如舞.貴能御也.傳曰孔子,
雲美哉顏,無父之御;馬知後有,輿而輕之,
知上有,人而愛之,馬親其正,愛其事如,
使馬能言,彼將必曰:樂哉今騶.至於顏淪,
少衰馬知,後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敬之,
馬親其正,敬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
騶來其人,之使我也.至於顏夷,衰矣馬知,
後有輿而,重之知上,有人畏之,馬親其正,
畏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騶來!
不騶,彼將殺.故御馬,有法矣御,
民有道矣,法得則,馬和而歡,道則,
民安而集.經有: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至道真情,真情用賢,利民為本,本立道生.
【原文】
  曾子曰:『君子有三言可貫而佩之:一曰:無內疏而外親,二曰:身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至而後呼天。』子貢曰:『何也?』曾子曰:『內疏而外親,不亦反乎!身不善而怨他人,不亦遠乎!患至而後呼天,不亦晚乎!』詩曰:『惙其泣矣,何嗟及矣。』【注釋】
1,君子有三言①可貫②而佩③之:一曰無內疏而外親④,二曰身⑤不善而怨他人,三曰患⑥至而後呼天。

【注】①三言:三句話。②貫:貫穿。③佩:記取。④內疏而外親:對內疏遠而對外親近。⑤身:自己。⑥患:災禍。

【釋義】君子有三句話可以記取並貫穿一生:一是不要對內疏遠而對外親近,二是自己沒有做好事情而埋怨他人,三是災禍臨頭時才呼天喊地、後悔莫及。
2,『惙其泣矣,何嗟及矣。』出自 詩經【國風王風·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1],暵[2]其干矣。有女仳離,慨其嘆矣。
慨其嘆矣,遇人之艱難矣。
中谷有蓷,暵其修矣。有女仳離,條其嘯矣。
條其嘯矣,遇人之不淑矣。
中谷有蓷,暵其濕矣。有女仳離,啜其泣矣。
啜其泣矣,何嗟及矣。
【譯文】

山谷中的益母草先前多茂盛, 而今遭天旱已變枯乾。這女人與丈 夫離散,她唉聲嘆氣心惆悵。唉聲嘆氣心惆悵,嫁個好男人可真難。
山谷中的益母草先前多繁茂, 而今遭天旱已變枯焦。這女人與丈 夫離散,她傷心不已長悲號。傷心不已長悲號,嫁個好男人可真難找。
丈夫 離散,她抽抽噎噎哭得悲慘。抽抽噎 噎哭得悲慘,再哭何用,後悔來不 及。
【原文】
  夫霜雪雨露、殺生萬物者也,天無事焉,猶之貴天也。執法厭文,治官治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之尊君也。夫闢土殖穀者、后稷也,決江流河者,禹也,聽獄執中者,皋陶也,然而聖后者,堯也。故有道以御之,身雖無能也,必使能者為己用也;無道以御之,彼雖多能,猶將無益於存亡矣。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貴能御也。【注釋】
1『執轡如組,兩驂如舞。』
語出【詩.鄭風.大叔于田】:『叔于田,乘乘馬。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孔穎達疏:『兩驂之馬,與兩服馬和諧,如人舞者之中於樂節也。』【孔叢子.刑論】:『孔子曰:'吾聞古之善御者,執轡如組,兩驂如舞。非策之助也,是以先王盛於禮而薄於刑,故民從命。」』宋.吳淑【馬賦】:『若其執轡如組,兩驂如舞,同槽者三,浮江者五。』也單引 ① 〔執轡如組〕。【顏氏家訓.勉學】:『不知誠己刑物,執轡如組,反風滅火,化鴟為鳳之術也。』
轡:馬韁繩。組:用絲織的帶子。驂(cān):古代駕車的馬,在中的叫服,在外的叫驂。 手握韁繩像絲帶,驂馬奔馳像跳舞。 形容駕馭車馬技術高超。 常用以比喻御民有術。
2出自【淮南子】卷14詮言訓詩解4虛己無為以無御有
原文】
善游者,不學刺舟而便用之,勁筋者,不學騎馬而便居之。輕天下者,身不累於物,故能處之。泰王亶父處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幣珠玉而不聽,乃謝耆老而徙岐周。百姓攜幼扶老而從之,遂成國焉。推此意,四世而有天下,不亦宜乎!無以天下為者,必能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殺萬物,天無為焉,猶之貴天也。
  厭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無事焉,猶尊君也。闢地墾草者,后稷也;決河濬江者,禹也;聽獄制中者,皋陶也;有聖名者,堯也。故得道以御者,身雖無能,必使能者為己用。不得其道,伎藝雖多,未有益也。方船濟乎江,有虛船從一方來,觸而覆之,雖有忮心,必無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謂張之,一謂歙之,再三呼而不應,必以醜聲隨其後。向不怒而今怒,向虛而今實也。人能虛己以游於世,孰能訾之!【譯文】
善於游泳的人,不學撐船技術,只須運用游泳術便能渡河了;腳力強健的人,不學騎馬技術,憑着強健腳勁便能行走了;看輕天下的人,因不受外物的誘惑,所以能安然處之。泰王亶父居住在邠地,狄族人常來騷擾,亶父拿出皮革、帛幣、珍珠玉器來進貢給狄人,但狄族人照樣不斷地侵擾。亶父於是辭別了邠地的父老長者遷移到岐周,百姓們扶老攜幼跟隨他,終於在岐周建立了國家。由亶父這種志向意願推論,經過四代人的努力終於擁有了天下,這不是也相當合時宜的事嗎?這也說明不將占有天下作為目的的人,就必定能治理好天下。霜雪雨露,它使萬物生長死亡,這些並不是上天有意而為,只是一種自然過程,而人民照樣尊重上天。
操持日常事務,主持執行法令,管理百官民眾,這些是具體官員、有關部門做的事,君王並沒有做這些事,但人們還是尊崇君王。拓墾荒地、開闢耕地的是后稷,挖決黃河、疏導長江的是大禹,審理刑獄、裁決公正的是皋陶,但是有聖王之名的卻是堯帝。所以掌握道術,以此來駕御天下的君王,他自己即使沒有才能,但一定能使有才能的人為他服務、使用;而沒有道術的人,技能就是再多也無濟於事。乘着筏船渡江,有條空船隨風飄來,把筏船撞翻,這時筏上的人儘管惱怒萬分,但也沒法向人泄憤怒。現在假設那空船上有人,這情況就不同了,筏上的人有的會喊那船上的人趕快撐開,避免相撞,有的會叫那船上的人往一邊靠,讓出河道來,如那船上的人毫無反應,這時筏上的人必定會罵出難聽的話來。這前一種情況無處發怒,後一種情況發怒謾罵,這是因為前一種情況是空船,後一種情況是船上有人。那麼現在設想人如果虛無縹緲地在世上遨遊,又有誰能詆毀他?
【原文】
  傳曰:孔子云:『美哉!顏無父之御也。馬知後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愛之,馬親其正,而愛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樂哉!今日之騶也。」至於顏淪少衰矣,馬知後有輿而輕之,知上有人而敬之,馬親其正,而敬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其人之使我也。」至於顏夷而衰矣,馬知後有輿而重之,知上有人而畏之,馬親其正,而畏其事,如使馬能言,彼將必曰:'騶來!騶來!女不騶,彼將殺女。』故御馬有法矣,御民有道矣,法得則馬和而歡,道得則民安而集。詩曰:'執轡如組,兩驂如舞。」此之謂也。』【注釋】
①顏無父:人名,傳說中善於駕馭馬車的人。顏淪、顏夷蓋為其兒孫輩。②騶(zōu):奔跑。③來:語氣助詞,相當於『啊』。 ④法得:掌握了駕馭馬車的方法。⑤道得:掌握了治理百姓的方法。

【譯文】
【傳】上記載:『孔子說:顏無父駕馭馬的技術太好了,馬知道後面有車而感到很輕鬆,知道上面有人而非常喜愛他。馬喜愛他的駕馭並且喜愛他的事情,如果能讓馬說話,它必將說:'太快樂了,今天的奔跑!」等到了顏淪,就稍稍差了點,馬知道後面有車而感到很輕鬆,知道上面有人而非常敬畏他。馬喜愛他的駕馭並且喜愛他的事情,如果能讓馬說話,它必將說:'快點跑啊!那個人在驅趕我啊。」等到了顏夷就更差了。馬知道後面有車而感到非常沉重,知道上面有人而非常害怕他。馬喜愛他的駕馭而敬畏他的事情,如果能讓馬說話,它必將說:'快點跑啊!快點跑啊!你不快跑,他將殺掉你。」所以駕馭馬是有方法的,治理百姓是有方法的,掌握了駕馭馬車的方法就能使馬和順歡樂,掌握了治理百姓的方法就能使百姓安定聚集。【詩經】上說:'駕馭馬車時手持韁繩如同織絲,兩匹驂馬如同跳舞一樣奔跑。」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百般唉嘆 發表於 2025-5-9 18:36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二第四章詮解:論君子處世與御民之道

【韓詩外傳】此章以曾子三誡為綱,揭示君子立身處世之要義,復引申為治國理政之道,其文雖簡而義理深湛。今試為析論:

一、君子三誡之內聖工夫
曾子所提"無內疏而外親""身不善而怨人""患至呼天"三誡,實為修身三重境界。"內疏外親"者,【禮記·大學】所謂"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病,朱熹釋為"用心不誠"。君子當如【中庸】言"合外內之道",董仲舒【春秋繁露】更明言"內視反聽",強調內外如一之要。

"怨人"之誡,可溯至【論語·衛靈公】"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孟子·離婁】篇雲"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正與此相發明。漢代桓寬【鹽鐵論】批評"怨天尤人"之弊,可見此誡乃先秦兩漢共識。

"患至呼天"之戒,暗合【周易·繫辭】"君子安而不忘危"之義。【荀子·天論】謂"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正是對此誡的最佳註腳。

二、御民之道的外王實踐
子貢之問引出治國深意,韓嬰以"使能者為己用"作答,實本【尚書·洪範】"俊民用章"之說。【管子·形勢解】云:"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長。"【呂氏春秋·用眾】更直言:"天下無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眾白也。"皆與此章相呼應。

御馬之喻尤為精妙,【淮南子·主術訓】有"聖主者,舉賢以立功"之說,王符【潛夫論】更以"御馬得其道,則六馬可調"喻治國。此皆承韓嬰之緒,發展出漢代成熟的用人理論。

三、經學傳承中的微言大義
此章結構暗合【論語】"問-答-喻"體例,而"御馬"意象可溯至【詩經·車攻】毛傳。韓嬰作為今文經學大家,其解【詩】往往以事明義,此章正是典型例證。將曾子語錄與治國之道綰合,既顯魯學特色,又開漢代"通經致用"先聲。

要之,此章以修身齊家為體,以治國平天下為用,內外貫通,體用兼備。其價值不僅在於保存先秦儒家遺說,更在於構建起由內聖達外王的實踐路徑,對理解漢代儒學政治化轉型具有典型意義。學者當於此細玩其辭氣,深味其指歸,方不負先賢垂訓之苦心。

(全文798字)
董所 發表於 2025-7-10 1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二第四章闡發君子修身治世之要義,其文雖簡而理至深。曾子所陳三戒,實為立身處世之圭臬,今試析其微旨如下:

一、內疏外親之戒:立誠為本
「無內疏而外親」者,乃斥表里相悖之弊。【禮記】云「君子慎獨」,正謂內外如一。若待親者反疏,交淺者反厚,此非但失「親親而仁民」之序,更是心術之病。昔齊桓公寵豎刁而疏管仲,終致屍蟲出戶,可鑑也。君子當以誠意為本,親疏有倫,方合【大學】「格物致知」之功。

二、怨天尤人之戒:反求諸己
「身不善而怨人」者,恰如【孟子】所譏「射者正己而後發,發而不中,不怨勝己者」。子路聞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皆示人以自反之道。【論語】載「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怨人者實為德之賊,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方為聖學真脈。

三、臨患呼天之戒:未雨綢繆
「患至而後呼天」,恰中世人僥倖之疾。【周易】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周公夜寐夙興以戒成王,孔子「臨事而懼」之訓,皆在強調「豫則立」之理。若平素不修德政,急則禱於鬼神,豈非【左傳】所諷「臨時而遽鑄兵」耶?

御民御馬之道的深層意蘊
章末「使能者為己用」與「御馬有法」對舉,暗合【荀子】「君道」篇「善馭者調馬和眾」之喻。御民非權術之謂,實為「選賢與能」的王道實踐。舜舉皋陶、湯聘伊尹,皆示「使能」之要;而「御馬有法」之「法」,非止於術,實為【周禮】「六藝」中「御」之正軌——以仁義為轡,禮法為銜,方能致遠不蹶。

此章雖寥寥數語,實融貫儒家修齊治平之精義。曾子三戒由修身推及治國,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相呼應。讀者當於此等處體認聖賢垂訓之苦心,不可徒作文字觀也。
白定 發表於 2025-8-23 08:4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二所載曾子三言之訓,乃君子立身處世之要義,其文雖簡而理極深湛。今試析之,以明古賢警世之道。

曾子謂『無內疏而外親』,實為修齊之本。內者,家國之所由興;外者,交際之所依持。若親疏倒置,則如樹根朽而求枝葉茂,必不可得。昔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其本在親親仁民;若夫對外曲意逢迎,而對內刻薄疏遠,非惟失倫常之序,更將致禍患之萌。此語直指世人之通病:於陌路殷勤備至,於至親反生嫌隙,豈非捨本逐末耶?

次言『身不善而怨他人』,乃責己之要道。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凡遇不順,當反躬自省,若一味諉過他人,則如掩耳盜鈴,終難進德修業。孔子云:『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正是此意。觀今之世,多有己身不修而怨天尤人者,與古聖之教相去甚遠。

末言『患至而後呼天』,尤見深遠。天道福善禍淫,平日不修德積善,臨難方禱神求天,譬如臨渴掘井,豈有及哉?【周易】云:『履霜堅冰至』,言禍患皆由漸積,智者防於未然。若待牆傾楫摧乃呼天搶地,悔之晚矣。

三者相貫,實為修身、處世、應變之完整體系:首重親疏有序以立根本,次倡反躬自省以進德業,終明防微杜漸以遠禍患。昔子貢聞之而問,蓋因三言雖簡,然涵攝君子之道甚廣。

文末引申御民御馬之喻,尤見精妙。御民在使能者為用,猶御馬在得法,皆需明理得術。能者居位則政通人和,猶良御執轡則馳騁自如。此與前三言相表里:內親外疏則人才離析,怨天尤人則賢能遠去,臨患呼天則舉措失序,皆失『御』之道也。

【韓詩外傳】此章,以曾子三言為經,以御民御馬為緯,編織出完整的治世修身圖景。其價值不僅在古訓之保存,更在警示世人:君子之道,首在正心修身,而後方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今人讀此,可不慎乎?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