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49|回覆: 2

[儒家學說] 【韓詩外傳】卷1詩解5天子鼓樂家貧親老仕不擇祿君子三憂文伯死不足於士母不哭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28 18: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韓詩外傳】卷1詩解5天子鼓樂家貧親老仕不擇祿君子三憂文伯死不足於士母不哭
題文詩:
古者天子,五鍾,將出則撞,黃鐘而右,
五鍾皆應,馬鳴中律,駕者有文,御者有數,
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
然後太師,奏升車樂,告出也入,則撞蕤賓,
以治容貌,容貌得則,顏色齊也,顏色齊則,
肌膚安也,蕤賓有聲,鵠震馬鳴,介蟲,
無不延頸,以聽在內,者皆玉色,在外者皆,
金聲然後,少師奏升,堂樂即席,告入此言,
音樂有和,物類相感,同聲相應,之義詩云:
鐘鼓樂之.此之謂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
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樹欲茂霜,露不凋使;
賢士欲成,其名二親,不待家貧,親老不擇,
而仕.經有: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子曰君子,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
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歟?經有:
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公甫,文伯死其,
母不哭也.季孫聞曰:公甫文,之母貞女,
子死不哭,必有方矣.使人問焉.對曰昔是,
子也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魯,送之不出,
魯郊贈之,不與家珍,不見,士之視者;
死不見士,之流淚者;死之日宮,女縗絰從,
者十人此,不足於士,而有餘於,婦人也吾,
是以不哭.曰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原文】古者、天子左五鍾,將出,則撞黃鐘,而右五鍾皆應之,馬鳴中律,駕者有文,御者有數,立則磬折,拱則抱鼓,行步中規,折旋中矩,然後太師奏升車之樂,告出也。入則撞蕤賓,以治容貌,容貌得則顏色齊,顏色齊則肌膚安,蕤賓有聲,鵠震馬鳴,及介之蟲,無不延頸以聽,在內者皆玉色,在外者皆金聲,然後少師奏升堂之樂,即席告入也。此言音樂有和,物類相感,同聲相應之義也。詩云:『 鐘鼓樂之。』此之謂也。
【原文】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樹木欲茂,霜露不凋使;賢士欲成其名,二親不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詩曰:『 雖則如毀,父母孔邇。』此之謂也。
【注釋】出自劉向說苑卷3建本詩解3負米養親仕不擇祿
原文:  子路曰:負重道遠者,不擇地而休;家貧親老者,不擇祿而仕。昔者由事二親之時,常食藜藿之實而為親負米百裏之外,親沒之後,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鍾,累茵而坐,列鼎而食,願食藜藿負米之時不可復得也;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草木欲長,霜露不使,賢者欲養,二親不待,故曰:家貧親老不擇祿而仕也。
韓詩外傳】卷七:『故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若夫信其志、約其親者,非孝也。
1,家貧親老,不擇官而仕①。

①仕:做官。

【釋義】家裏貧窮,父母年邁,就不要挑挑撿撿,出去做官來贍養父母。
2雖則如毀,父母孔邇。出自詩經·國風·周南的【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譯文:
沿着汝河大堤走,採伐山楸那枝條。還沒見到我夫君,憂如忍飢在清早。
沿着汝河大堤走,採伐山楸那余枝。終於見到我夫君,請莫再將我遠棄。
鯿魚尾巴色赤紅,王室事務急如火。雖然有事急如火,父母窮困誰養活!
【原文】孔子曰:『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詩曰:『未見君子,憂心惙惙。』
【注釋】
1,君子有三憂:弗知,可無憂與?知而不學,可無憂與?學而不行,可無憂與?
注釋: 知: 通『智』, 聰明。與: 同『歟』, 疑問語氣詞。
譯文: 君子有三種憂慮: 智慧不高, 難道不憂慮嗎?雖然聰明但不學習, 難道不憂慮嗎?雖然學了, 但不付之行動, 難道不憂慮嗎?
2,未見君子,憂心惙惙。【國風·召南·草蟲】
喓喓草蟲,趯趯阜螽;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譯文:聽那蟈蟈蠷蠷叫,看那蚱蜢蹦蹦跳。沒有見到那君子,憂思不斷真焦躁。如果我已見着他,如果我已偎着他,我的心中愁全消。
【原文】
魯公甫文伯死,其母不哭也。季孫聞之,曰:『公甫文伯之母、貞女也。子死不哭,必有方矣。』使人問焉。對曰:『昔、是子也,吾使之事仲尼,仲尼去魯,送之,不出魯郊,贈之,不與家珍。並應為:病不見士之視者;死、不見士之流淚者;死之日,宮女縗絰而從者,十人。此不足於士,而有餘於婦人也。吾是以不哭也。』詩曰:『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
【注釋】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出自詩經國風·邶風·日月
原文:日居月諸,出自東方。乃如之人兮,德音無良。胡能有定?俾也可忘。
譯文:太陽呀月亮,你們每天都從東方升起。我嫁的這個人啊,卻不再以好言好語安慰我了。事情怎麼變成這樣了呢?把那些無良之行都忘了吧。
+
孤鴻 發表於 2025-6-19 07:54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一第五章闡發禮樂制度與士人操守,其精義可分三端論之:

一、天子禮樂之制,法天象地
"左五鍾,右應和"之制,實為【周禮】"以六律正五音"之遺緒。黃鐘為十二律呂之本,其聲動則余鐘相應,此乃【呂氏春秋】"類同相召"之理。馬鳴中律、行步中矩,非徒儀軌,實為"聖王象天地而制禮樂"(【禮記·樂記】)之體現。太師奏樂升車,猶【尚書】"戛擊鳴球"之遺風,皆所以明天人感應之道。

二、士人出處之節,以孝為先
"家貧親老,仕不擇祿"一語,實本【孝經】"謹身節用,以養父母"之旨。孔子曰"父母在,不遠遊"(【論語·裏仁】),而曾子"祿足以代耕"(【孟子·萬章】)之說,正與此章相發明。戰國策士每以利祿為先,韓嬰特標此義,蓋欲矯時弊也。

三、君子三憂與母教大義
"德薄位尊""知小謀大""力少任重"三憂,實化用【周易·繫辭】"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之義。文伯母"死不足於士則不哭"之訓,尤見先秦母教之嚴。【列女傳】載孟母"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事,與此同屬"嚴慈相濟"之教。戰國大夫養士成風,而母氏以"不足於士"為誡,正見士節之重。

要之,此章以禮樂制度發端,終歸於士人立身之道。鐘鼓儀軌所以飾外,孝親守節所以養內,內外相濟,方為君子之德。韓嬰引詩證禮,其旨皆在匡正人倫,非徒述古制而已。讀者當於鐘磬鏗鏘處,識其淑世之心;於文伯母訓中,見其礪節之志。斯為得之。
潘汀肝 發表於 2025-7-17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韓詩外傳】卷一第五章闡發禮樂制度與士人操守,其文雖簡而義理深湛,今試為析論如下:

一、天子禮樂之制的象徵意義
"左五鍾右五鍾"之制,實為周代"宮懸"樂制的縮影。【周禮·春官】載"王宮懸,諸侯軒懸",黃鐘為十二律之首,天子出而黃鐘動,諸鐘相應,體現"聲律和而八音諧"的政教理想。鄭玄注【禮記】云"鐘律調則君臣和",馬鳴中律、行步中規諸象,皆喻示王權運作當合於天道。太師奏升車之樂,非徒儀軌,實為"樂以安德"(【左傳·襄公十一年】)之實踐。

二、士人出處之道的雙重維度
"家貧親老,仕不擇祿"八字,濃縮儒家仕宦倫理。【孝經·士章】言"資於事父以事君",曾子"祿足以代耕"(【韓詩外傳】卷七)之說可相發明。然【禮記·曲禮】又雲"士不中道見官",公儀休"嗜魚不受魚"(【史記·循吏列傳】)正是此義。看似矛盾,實為"守約施博"(【孟子·盡心下】)之辯證統一:急親之困時不拘常格,然入仕後必守廉正。

三、君子三憂的現代啟示
"不得聞、不得學、不得行"三憂,實為士人精神之三維。孔子"德之不修"之憂(【論語·述而】)、孟子"舍正路而不由"之嘆(【孟子·離婁上】),皆與此呼應。文伯母"死不足於士則不哭"的極端表達,恰印證【荀子·子道】"從道不從君"的士節標準。此中深意,對當代知識分子的專業操守仍具鏡鑒價值。

要之,本章以禮樂制度為表,以士人倫理為裏,彰顯"樂以象德""士以弘道"的儒家政治哲學。錢穆先生【國史大綱】論周制"禮樂可以安上治民",本章正可為此作一註腳。讀者當透過儀節表象,體認其中"聲教訖於四海"(【尚書·禹貢】)的文化理想。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