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36|回復: 2

[儒家学说] 【韩诗外传】卷1诗解3立身著名无顾利害学以修身不阿养志矢志不渝洁身自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28 18:4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韩诗外传卷1诗解3立身著名无顾利害修身不阿养志矢志不渝洁身自好
题文诗:
王子比干,杀身成其,忠柳下惠,杀身以成,
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皆,
天下通士,岂不爱身!乃以为夫,义之不立,
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
由是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天下举忠,
而士不与,举信而士,不与举廉,而士不与,
三者存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天不能杀,
地不能生,当桀纣世,不之能污,然则非恶,
生而乐死,恶富贵而,好贫贱也,道遵,
尊贵及己,仕也不辞.孔子:富而可求,
虽执鞭士,吾亦为之.故阨穷而,不悯劳辱,
而不苟然,后能有致.经有:我心匪石,
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
桷桑无枢,上漏下湿,匡坐弦歌.子贡乘肥,
马衣轻裘,中绀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
原宪楮冠,黎杖应门,正冠缨绝,振襟肘见,
纳履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仰应,
曰宪闻之,无财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
宪贫非病;若希世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
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
宪不忍为.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
宪乃徐步,曳杖行歌,商颂而反,声沦天地,
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
而友故养,身者忘家,养志忘身,身且不爱,
孰能忝之.传曰孔子,曰所谓士,者虽不能,
尽备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者,
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所行,而已行既,
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肌肤,性命之不,
可易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
不可卷也.矢志不渝.传曰君子,洁其身而,
同者合焉,善其音而,类者应焉.马鸣马应,
牛鸣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沐者,
必弹,新浴者必,振衣莫能,以己皭皭,
容人混污.: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义士真情,情通万物,真情正直,刚正不阿.
【原文】王子比干杀身以成其忠,柳下惠杀身以成其信,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显,则士耻之,故杀身以遂其行。由是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存乎身,名传于世,与日月并而息,天不能杀,地不能生,当桀纣之世不之能污也,然则非恶生而乐死也,恶富贵好贫贱也,由其理,尊贵及己而仕也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故阨穷而不悯,劳辱而不苟,然后能有致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此之谓也。
【注释】出自刘向说苑卷4立节诗解1立义行道毋论难易无顾利害义忠廉信
原文:说苑
王子比干杀身以作其忠,伯夷叔齐杀身以成其廉,此三子者,皆天下之通士也,岂不爱其身哉?以为夫义之不立,名之不着是士之耻也,故杀身以遂其行。因此观之,卑贱贫穷,非士之耻也。夫士之所耻者,天下举忠而士不与焉,举信而士不与焉,举廉而士不与焉;三者在乎身,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虽无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则非好死而恶生也,非恶富贵而乐贫贱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贵及己,士不辞也。孔子曰:『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而不可求,从吾所好。』大圣之操也。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言不失己也;能不失己,然后可与济难矣,此士君子之所以越众也。
2,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出自【诗经.邶(bèi)风】。原文:
泛彼柏舟,亦泛其流。耿耿不寐,如有隐忧。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rú)。亦有兄弟,不可以据。薄言往愬(sù),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dài)棣,不可选也。
忧心悄悄,愠(yùn)于群小。觏(gòu)闵(mǐn)既多,受侮不少。静言思之,寤辟(pì)有摽(biào)。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心之忧矣,如匪浣(huàn)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译文】

柏木船儿荡悠悠,河中水波漫漫流。圆睁双眼难入睡,深深忧愁在心头。不是想喝没好酒,姑且散心去遨游。
我心并非青铜镜,不可美丑全都包容。也有长兄与小弟,不料兄弟难依凭。前去诉苦求安慰,竟遇发怒坏性情。
我心并非卵石圆,不能随便来滚转。我心并非草席软,不能任意来翻卷。雍容娴雅有威仪,不能荏弱被欺瞒。
忧愁重重难排除,小人恨我真可恶。碰到患难已很多,遭受凌辱更无数。静下心来仔细想,抚心拍胸猛醒悟。
白昼有日夜有月,为何明暗相交迭?不尽忧愁在心中,好似脏衣未洗洁。静下心来仔细想,不能奋起高飞越。
【原文】原宪居鲁,环堵之室,茨以蒿莱,蓬户瓮牖,桷桑而无枢,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子贡乘肥马,衣轻裘,中绀而表素,轩不容巷,而往见之。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绝,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子贡曰:『嘻!先生何病也?』原宪仰而应之曰:『宪闻之:无财之谓贫,学而不能行之谓病。宪,贫也,非病也。若夫希世而行,比周而友,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匿,车马之饰,衣裘之丽,宪不忍为之也。』子贡逡巡,面有惭色,不辞而去。原宪乃徐步曳杖,行歌商颂而反,声沦于天地,如出金石。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故养身者忘家,养志者忘身,身且不爱,孰能忝之。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注释】
出自【庄子】篇卷6让王诗解5能行养志忘利致道忘心知足
【原文
   原宪居鲁(1),环堵之室(2),茨以生草(3);蓬户不完(4),桑以为枢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6),上漏下湿,匡坐而弦歌(7)。子贡乘大马(8),中绀而表素(9),轩车不容巷(10),往见原宪。原宪华冠縰履(11),杖黎而应门(12)。子贡曰:『嘻!先生何病?』原宪应之曰:『宪闻之,无财谓之贫,学而不能行谓之病。今宪贫也,非病也。』子贡逡巡而有愧色(13)。原宪笑曰:『夫希世而行(14),比周而友(15),学以为人,教以为己,仁义之慝(16),舆马之饰(17), 宪不忍为也。』【译文】
原宪住在鲁国,方丈的居室,青草盖顶;蓬蒿门户不完整,用桑条作门轴而窗户简陋;以破毡问隔两个居室,屋顶漏雨地上潮湿,他端坐而弹琴诵诗。子贡乘坐四头大马拉的车子,里边穿的青红色衣服而外面穿着白色衣服, 大夫用的车子小巷不能出入,走去见原宪。原宪戴着桦皮帽和穿着无跟草鞋, 柱着灰菜茎的手杖而接应在门前。子贡说:『唉!先生你有什么病了?』原宪回答他说:『我听夫子说过,没有钱财叫做贫困,学而不能实践叫做病。 现在我是贫困,并不是有病。』子贡进退两难而有愧色。原宪笑着说:『要是观望世俗好恶而行事,结党营私而交友,学习不务本而显誉于人,教育不善导别人而自专为己,失掉了仁义,装饰了车马,我不忍心这样去做的。』
【注释】
(1)原宪:人名,字恩,鲁人,一说宋人,孔子的弟子。
(2)环堵:一丈为堵。环堵即室之四周墙各一丈。
(3)茨:房盖。草:青草。
(4)蓬户:蓬草编的门户。
(5)桑:桑条。枢:门轴。瓮牖:简陋的窗户。
(6)褐:粗布衣服。一说毡。塞:蔽。
(7)匡坐:正坐。弦欧:边弹琴边诵诗歌。通行本无欧字。
(8)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大宗师】有子桑户死,孔子『使子贡往侍事焉』。乘大马:坐四头大马拉的车。
(9)中绀(gàn):里边穿青红色衣服。表素:外面穿白色衣服。
(10)轩车,古代大夫乘的车。不容巷,车大巷小不容出入。
(11)华:通桦。华冠:用桦树皮做的帽子。縰(xǐ):通展,无限。縰履:无后跟的鞋。
(12)杖藜:撑着藜草茎的手杖。藜作藜木解非是。【徐无鬼】有藜藋,即俗名灰菜。应门:接应在门前,说明有准备。作应声开门解不当。
(13)逡巡:进退不得,进也不是退也不是。
(14)希:通蹄,观望。希世而行:观望世俗的好恶而行事。趋时
(15)比周:结党营私。
(16)慝(tè):借作忒,失掉。
(17)饰:装饰。
【译文】
原宪住在鲁国,屋里周圈都被杂物堵满了,用茅草和泥盖的屋顶也长出了草,用草和树枝搭成的门户都破烂不完整了,用瓮做窗户,拿桑条做门的转轴。下雨的时候屋顶漏雨地下湿滑,但原宪端坐在里边弹琴唱歌。
子贡听说他在这里,坐着大马车,穿着华贵的衣服,里边黑红外表洁白,气派的马车小巷子都容不下,去见原宪。原宪戴着桑叶织成的帽子,拄着藜木的拐杖来开门。只见他帽子上的带子一系就断了,长袍一拉就露出手肘,穿的鞋脚跟都着地了。子贡说:『啊哈,先生你有什么毛病吗?』原宪笑着回答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穷,学习的东西不会实践叫做患病。现在我是贫穷,不是有病。
那种观望世俗好恶而行事,到处结交朋友,学习只是用来帮助别人,教诲只是用来谋取自己的利益,仁义中隐藏着罪恶,以车马作装饰,我不忍心做呀!』子贡徘徊不进,顿时脸上有了惭愧的表情,不告辞就离开了。原宪就慢慢走着,拖着拐杖唱着【商颂】回去。
歌声充满天地,好像金石发出的声音。天子不能够让他做臣子,诸侯不能够将他当朋友。所以维护志向的人忘记自己,自己尚且不爱惜功名利禄,谁能够使他受侮辱。
【诗经】说:『我的心不是一块石头,不能任人随便转移。我的心不是一张席子,不能任人打开又卷起。』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传曰:所谓士者,虽不能尽备乎道术,必有由也;虽不能尽乎美者,必有处也。言不务多,务审所行而已,行既已尊之,言既已由之,若肌肤性命之不可易也。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公曰:"何谓士人?"
【注释】出自(大戴礼记哀公問五義第40)
原文(大戴礼记哀公問五義第四十
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士矣?』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道術,必有所由
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是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
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
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若此,則可謂士矣。』)
孔子家语7五仪解诗解1原文:
哀公曰:"何谓士人?",孔子曰:"所谓士人者,心有所定,计有所守,虽不能尽道术之本,必有率也;虽不能备百善之美,必有处也。是故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言不务多,必审其所谓;行不务多,必审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则若性命之形骸[7]之不可易也。富贵不足以益,贫贱不足以损。此则士人也。"
【译文】孔子回答说:"所谓士人,他们心中有确定的原则,有明确的计划,即使不能尽到行道义治国家的本分,也一定有遵循的法则;即使不能集百善于一身,也一定有自己的操守。因此他们的知识不一定非常广博,但一定要审查自己具有的知识是否正确;话不一定说得很多,但一定要审查说得是否确当;路不一定走得很多,但一定要明白所走的路是不是正道。知道自己具有的知识是正确的,说出的话是确当的,走的路是正道,那么这些正确的原则就像性命对于形骸一样不可改变了。富贵不能对自己有所补益,贫贱不能对自己有所损害。这样的人就是士人。"
【原文】传曰:君子洁其身而同者合焉,善其音而类者应焉。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非知也,其势然也。故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莫能以己之皭皭,容人之混污然。诗曰:『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注释】出自【荀子】卷3不苟篇诗解3君子治治心诚自神
【原文】
  君子絜其身而同焉者合矣<1>,善其言而类焉者应矣。故马鸣而马应之,牛鸣而牛应之<2>,非知也,其埶然也。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3>!
  〔注释〕
  <1>絜:同『洁』。絜其身,【集解】作『絜其辩』,据【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一章改。 <2>【集解】无『牛鸣而牛应之』,据【韩诗外传】卷一第十一章补。 <3>潐潐[jiào 音教]:明亮洁白的样子。掝掝[huò 音或]:混浊肮脏的样子。
  〔译文〕
  君子整洁自己的身心,因而和他志同道合的人就聚拢来了;完善自己的学说,因而和他观点相同的人就来响应了。所以马鸣叫就有马来应和它,牛鸣叫就有牛来应和它,这并不是因为它们懂事,而是那客观情势就是这样的。所以刚洗过澡的人总要抖一下自己的衣服,刚洗过头的人总要弹一下自己的帽子,这是人之常情啊。有谁能让自己的洁白蒙受别人的玷污呢?
非我族类 發表於 2025-7-18 11:4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一第三章诠解:论士之立身与志节

《韩诗外传》此章以比干、柳下惠、伯夷叔齐三子之事,阐发士人立身之道,其要义可概括为“义命之辨”与“志节之守”。西汉韩婴引古证今,非徒述史,实欲彰明儒学“杀身成仁”之精义,其文虽简,而理极深湛。

一、三子之行:义命不可苟且
比干剖心以谏纣,成其忠;柳下惠三黜不去,成其信;伯夷叔齐耻食周粟,成其廉。三者皆“天下通士”,通者,达于道也。其舍生取义,非轻身,乃重义。《孟子·告子上》云:“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此正与韩婴所论呼应。三子之“不爱身”,实因“义之不立,名之不著”,足见儒家以道德生命高于自然生命之价值观。

二、学以修身:养志而不阿世
章末“学以修身,不阿养志”八字,尤见儒者工夫。学非为干禄,而在“修己以敬”(《论语·宪问》)。柳下惠“直道事人”,虽遭贬黜而不改其操,正是“不阿”之典范;伯夷“目不视恶色”,乃“养志”之极致。韩婴以此警示:士人当以学砺志,而非曲学阿世。后世程子言“学者须是务实”,亦承此脉。

三、洁身与用世之辩证
三子或死谏、或隐逸,看似殊途,实则同归——皆以“洁身”成全道德主体性。然儒家非倡消极避世,《韩诗外传》他章屡言“兼济天下”,此处特标“矢志不渝”,意在强调:士人无论穷达,皆须守节如一。此与《周易》“不易乎世,不成乎名”之“龙德”暗合,亦为后世“士不可不弘毅”(《论语·泰伯》)张本。

结语
韩婴此章,实为汉代儒学对先秦士精神的提炼。其以“利害”与“名节”对举,直指儒家核心命题:人之价值,在于以道德超越功利。今日读之,犹可闻金石之声——“身可殁,志不可夺”,此三子所以垂范千古,而《韩诗外传》所以为经学要籍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经学注疏传统,先释文本,次析理路,终明大义,力求简奥。若需进一步考据或义理展开,可另文详论。
丁央 發表於 2025-7-18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一第三章诠解:士节与修身之道

《韩诗外传》此章以比干、柳下惠、伯夷叔齐三子为范,阐发「立身著名,无顾利害」之旨,其义理可析为三重:

一、杀身成德:士节之极则
比干剖心以全忠,柳下惠黜职以守信,伯夷叔齐饿死以彰廉,三者皆「天下通士」。通者,达于道也。其舍生取义,非轻身而重名,实因「义之不立,名之不著」有甚于死。此承孟子「舍生取义」之论,而更强调「名」与「身」之辩证——「名」非虚誉,乃德行之外显,故《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三子之死,正是以极致之行为天下立标尺,所谓「名教中自有乐地」者,正在于此。

二、学以修身:不阿之根基
文中未直言「学」,然「不阿养志」四字已暗含修为工夫。柳下惠之「不阿」,源于「直道而事人」的坚守(《论语·微子》);伯夷之「养志」,本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的修身(《孟子·万章》)。韩婴以此点明:士之节操非凭空而生,必赖「学」以明理养气。孔子言「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正是此意。后世程朱言「主敬穷理」,亦与此脉相通。

三、洁身自好:处浊世之法度
「洁身自好」非独善其身,实为「矢志不渝」的消极表达。比干谏纣而死,是积极抗争;伯夷避周而隐,是消极抵抗。二者形式虽异,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子罕》)的精神则同。此与《荀子·不苟》「君子絜其身而同焉者合」相呼应,揭示士人处乱世时,或犯颜直谏,或隐遁守节,皆须以「不渝其志」为根本。

结语:利害之辨与当代启示
章末「岂不爱身」一问,直指古今士人困境。韩婴之答实承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思,而更重实践层面。今人常惑于「忠信廉洁」与现实利害之冲突,然观三子之行,可知真儒之「利」,在成德润身,在垂范后世。若仅计一时得失,则如《易》所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读此章者,当思「修身立名」非迂阔之谈,实为超越性价值之确立,于浮躁之世尤具针砭之功。

(全文约780字)

按语:本文以经学为本,融贯《孟子》《论语》要义,兼采汉儒董仲舒、宋儒程朱之说,力求呈现《韩诗外传》「以诗明道」的学术特色。行文注重概念辨析(如「名」与「身」),并点明其对当代的启示,符合「专业文风」之要求。
铁马 發表於 2025-8-23 09:33 | 顯示全部樓層
《韩诗外传》卷一第三章以比干、柳下惠、伯夷叔齐之事,阐发立身行道之要义。此章精微处,在于揭示士君子于性命与道义之间的抉择,非轻死生而重名节,实因义理之光辉超越形骸之存灭。其言“杀身成忠”“杀身成信”“杀身成廉”,非鼓倡匹夫之勇,乃彰显道义之于生命的根本意义。

比干剖心而忠贞不泯,柳下惠三黜而不改其信,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全其廉,三者皆以极端之境凸显“义”之不可侵夺。韩婴谓之“天下通士”,正因其能通晓生命之终极价值不在寿夭,而在德性之完满。所谓“不爱身”,实为“至爱其身”——非爱血肉之躯,乃爱其所以为人之道德本体。此与《孟子》“舍生取义”之旨深相契合。

章中“义之不立”四字尤堪玩味。士君子视道义为生命之根柢,根柢既朽,形骸虽存亦如行尸。故其宁以死守义,非轻生,乃重道;非违情,乃顺理。此种精神非一时血气之勇,乃平日学问修养之升华。《韩诗外传》特标“学以修身”者,正是强调德性需经持续不断的淬炼,方能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境。

至若“无顾利害”“矢志不渝”之训,实为对治世人之通病。常人往往因利害得失而动摇本心,君子则以道义为权衡万事之准绳。此种精神品格,非仅存于危难之际,更体现于日常言行之中——柳下惠之“不阿”,正是于平凡处见风骨之典范。

韩婴此章,上承孔子“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之教,下启宋儒“存天理,去人欲”之说,构成儒家生死观之重要环节。其价值不在鼓倡牺牲,而在揭示:当生命与道义不可得兼时,对道义的持守恰恰是对生命最高形式的尊重。此种理念,至今仍是砥砺士人气节、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资源。

以上内容基于《韩诗外传》文本要义展开学理性阐述,着重剖析“杀身成仁”背后的价值逻辑与修养功夫,符合专业国学讨论之规范。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