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3|回復: 0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7士诗解1舜授禹伯成辞为诸侯而耕由德衰桀用财无尽诛必至比干三谏无辜而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0-18 20:3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刘向【新序】卷7士诗解1舜授禹伯成辞为诸侯而耕由德衰桀用财无尽诛必至比干三谏无辜而死
题文诗: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焉尧授舜,
授禹,伯成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
则耕在野,禹趋就下,位而问焉,曰昔尧治,
天下吾子,立为诸侯,焉尧授舜,吾子犹存.
及吾在位,子辞诸侯,而耕何故?伯成曰昔,
尧治天下,举天下而,传之他人,至无欲择,
贤与之其,至公.以至无欲,至公之行,
示天下故,不赏民劝,不罚民畏,舜亦犹然.
今君赏罚,而民欲且,多私是君,所怀者私,
百姓知之,贪争之端,自此始矣.德至此衰,
刑自此繁,吾不忍见,以是野处.今君又何,
求而见我?行矣,无留吾事.耕而不顾.
:旁施象,刑维明而,及禹不能.
春秋曰五,帝不告誓.信厚.情假德衰.
桀为酒池,足以铉舟,糟丘足以,望七里一,
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谏,曰为人君,
身行礼义,爱民节财,国安身寿.今君用财,
若无尽而,用人恐不,能死不革,天祸必降,
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不去朝,桀囚拘之,
君子闻曰:天之命矣.纣作炮烙,之刑王子,
比干: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
非勇士也.见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
遂进谏三,日不去朝,纣因杀之.经有:
昊天太怃,予慎无辜.无辜而死,不亦哀哉!
【原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焉。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位而问焉,曰:『昔者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焉,尧授舜,吾子犹存焉。及吾在位,子辞诸侯而耕,何故?』伯成子高曰:『昔尧之治天下,举天下而传之他人,至无欲也,择贤而与之其位,至公也。以至无欲至公之行示天下,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舜亦犹然。今君赏罚而民欲且多私,是君之所怀者私也,百姓知之,贪争之端,自此始矣。德至此衰,刑自此繁矣,吾不忍见,以是野处也。今君又何求而见我?君行矣,无留吾事。』耕而不顾。书曰:『旁施象,刑维明,及禹不能。』春秋曰:『五帝不告誓。』信厚也。【注释】出自【庄子】篇卷5天地诗解4多子授职富分不赏民劝不罚民畏吕氏春秋恃君览
原文】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①。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②,立而问焉③,曰:『昔尧治天下,吾子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辞为诸侯而耕。敢问,其故何也?』子高曰:『昔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④,不罚而民畏。今子赏罚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乱自此始矣。夫子阖行邪⑤?无落吾事⑥!』俋俋乎耕而不顾⑦。 【译文】
唐尧统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作诸侯。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禹,伯成子高便辞去诸侯的职位而去从事耕作。夏禹前去拜见他,伯成子高正在地里耕作。夏禹快步上前居于下方,恭敬地站着问伯成子高道:『当年尧统治天下,先生立为诸侯。尧把帝位让给了舜,舜又把帝位让给了我,可是先生却辞去了诸侯的职位而来从事耕作。我冒昧地请问,这是为什么呢?』伯成子高说:『当年帝尧统治天下,不须奖励而百姓自然勤勉,不须惩罚而人民自然敬畏。如今你施行赏罚的办法而百姓还是不仁不爱,德行从此衰败,刑罚从此建立,后世之乱也就从此开始了。先生你怎么不走开呢?不要耽误我的事情!』于是低下头去用力耕地而不再理睬。
【注释】

  ①伯成子高:杜撰的人名。②下风:下方。
  ③焉:用同于『之』。④劝:劝勉。
⑤阖(hé):通作『盍』。怎么不的意思。
  ⑥无:毋,不要的意思。落:荒废。
  ⑦俋俋(yì):用力耕地的样子。
(8)旁施象,刑维明,及禹不能出自 尚书益稷
原文】
帝曰:『迪朕德,时乃功,惟叙①。皐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②』
【注】①迪朕德,时乃功,惟叙:迪,开导。时,通『是』。乃,你的。功,功劳。惟,宜。叙,顺。②皐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惟明:祗,敬。厥叙,大禹的德政。方,旁,大。方祗厥叙,意谓大为敬重顺从禹帝。象刑,参见上文【舜典】。惟明,使百姓明了。
【翻译】
舜帝说:『还是用德教去开导他们,三苗应该会顺从的。皋陶敬重顺从大禹的德政,正要把刑杀的图象刻在器物上警戒他们。』
【原文】  桀为酒池,足以铉舟,糟丘,足以望七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为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也。今君用财若无尽,用人恐不能死,不革,天祸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因囚拘之,君子闻之曰:『天之命矣夫。』【注释】
出自【韩诗外传】卷四、第二章:『桀为酒池,可以运舟,糟丘足以望十里,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进谏曰:'古之人君,身行礼义,爱民节财,故国安而身寿。今君用财若无穷,杀人若恐弗胜。君若弗革,天殃必降,而诛必至矣。君其革之。」立而不去朝。桀囚而杀之。』
【释义】 传说夏朝贤臣关龙逢谏桀荒暴无度,立而不出,被桀囚杀。后世用作咏忠谏杀身的典故。
【原文】  纣作炮烙之刑,王子比干曰:『主暴不谏,非忠臣也;畏死不言,非勇士也。见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进谏,三日不去朝,纣因而杀之。诗曰:『昊天太怃,予慎无辜。』无辜而死,不亦哀哉!【注释】昊天太怃,予慎无辜出自【诗经·节南山之什·巧言】
苍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确实是无辜。
【译文】
纣王实施炮烙的刑罚,先商王太丁的儿子比干说,『王暴戾而臣子不去劝谏,这不是忠诚的行为。因为怕死而不敢劝谏,这不能称之为勇。一旦发现王有不当的行为就要劝谏,王如果不采用,那么就以死明谏,这才是作为忠诚的臣子的最高标准。』于是比干就劝谏纣王不要实施炮烙,三日不曾上朝,纣王囚禁了他,然后杀了比干。
韩次 發表於 2025-4-30 1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七士节首章阐微:伯成辞爵与比干死谏的道德张力考析

刘向《新序·卷七》开篇以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比干三谏而死二事并置,实为构建先秦士人面对道统衰微时的两种典型应对范式。本文拟从经学诠释与历史语境双重维度,解析其中蕴含的微言大义。

一、伯成子高"辞爵归耕"的德政批判
《庄子·天地篇》与《吕氏春秋·长利》皆载伯成事,然刘向特重其"德衰"之论。案《尚书·尧典》载舜"浚哲文明",而伯成谓"尧治天下,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畏",此实暗合《礼记·礼运》"大同"之说。其辞诸侯时"耕在野"的细节,当读作《周易·无妄》"不耕获"之象——伯成非隐逸,乃以躬耕为礼乐崩坏的仪式性抗议。禹"趋就下位"的举动,恰印证《孟子·万章下》"天子不召师"的礼制规范,暗示三代权力交接中道统与政统的微妙平衡。

二、比干死谏的谶纬化书写
比干事见《尚书·泰誓》《史记·殷本纪》,然刘向突出"三谏无辜"的特质。考《韩诗外传》载"三谏不从则去"的士礼,比干违礼而殉,实为《春秋公羊传》"大夫死国不死君"义的极端演绎。值得注意的是"桀用财无尽"与纣王暴政的并置,此非年代错乱,乃依《春秋》"讥世卿"笔法,将夏桀商纣作为暴君原型进行符号化处理。比干之死遂超越史实层面,成为《论语·微子》"殷有三仁"说的悲剧注脚。

三、德衰命题的经学结构
伯成、比干二事看似殊途,实共同回应"德衰"这一核心命题。伯成见微知著,其辞爵如《周易·遁卦》"君子远小人";比干尽忠竭智,其死谏合于《孝经·谏诤》"争臣七人"之义。二者分别体现《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两极,而刘向通过文本编次,暗引《荀子·臣道》"谏、争、辅、拂"四类臣道观,构建起完整的士人应对乱世的理论框架。

要之,此章以历史叙事为表,以经义阐释为里。伯成之耕非农事,乃礼器;比干之死非愚忠,实天道。刘向通过这般"《春秋》笔法",为西汉士人树立"道尊于势"的精神范式,其文约而旨丰,诚可谓"一字之褒,荣于华衮"者也。

(全文798字,依《四库提要》体例,不赘引原文)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