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6|回覆: 2

[儒家學說] 劉向【新序】卷5雜事5詩解1必學後可安國保民善學全性不失湯去三面網四十國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0-14 19:4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向【新序】卷5雜事5詩解1必學後可安國保民善學全性不失湯去三面網四十國
題文詩:
魯哀公問,曰必學而,後可以安,國保民乎?
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嘗聞也.
公曰然則,五帝有師?子夏曰有;臣聞黃帝,
學乎大真,顓頊學乎,綠圖帝嚳,學赤松子,
堯學尹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
湯學乎,威子伯周,文王學乎,鉸時子斯,
武王學乎,郭叔周公,學乎太公,仲尼學乎,
老聃,十一聖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
乎天下,名號不能,傳乎千世.經有: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夫不學不,
明古道而,能安國者,未之有也.子曰神,
農學悉老,黃帝大真,顓頊學,伯夷父帝,
嚳學伯招,帝堯學州,文父帝舜,學許由禹,
學大成執,湯學小臣,文王武王,學太公望,
周公旦,齊桓公學,隰朋;晉文公學,
咎犯隨會;秦穆公學,百里奚之,與公孫支;
楚莊王學,孫叔敖之,與沈尹竺,吳王闔閭,
學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學范蠡之,
大夫種,此皆聖王,之所學也.且夫天生,
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則不若聾;
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
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使心可智,
不學其智,則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之也,
天性但,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
善學者矣.天性童真,真情不滅.見網者置,
四面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四方來者,
皆離吾網.曰嘻,盡之非桀,其庸爲此?
乃解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作網,
今人學紓,欲左則左,欲右則左,欲高則高,
欲下則下,取犯命者.漢南之國,聞曰湯之,
德及禽獸.四十國歸.人置四面,未必得鳥,
湯去三面,置其一面,網四十國,非徒網鳥.
雜事五【原文】  魯哀公問子夏曰:『必學而後可以安國保民乎?』子夏曰:『不學而能安國保民者,未嘗聞也。』哀公曰:『然則五帝有師乎?』子夏曰:『有。臣聞黃帝學乎大真,顓頊學乎綠圖,帝嚳學乎赤松子,堯學乎尹壽,舜學乎務成跗,禹學乎西王國,湯學乎威子伯,文王學乎鉸時子斯,武王學乎郭叔,周公學乎太公,仲尼學乎老聃。此十一聖人,未遭此師,則功業不著乎天下,名號不傳乎千世。』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此之謂也。夫不學不明古道,而能安國者,未之有也。
【注釋】出自韓詩外傳。
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出自【詩經·大雅·假樂】
不愆①不忘,率②由舊章③。
①愆(qian):失誤。②率:遵循。③舊章:原有的法度章程。
【釋義】不做錯事不忘自己的職責,一切都遵循原有的法度章程。
【原文】  呂子曰:『神農學悉老,黃帝學大真,顓頊學伯夷父,帝嚳學伯招,帝堯學州文父,帝舜學許由,禹學大成執,湯學小臣,文王武王學太公望周公旦,齊桓公學管夷吾隰朋,晉文公學咎犯隨會,秦穆公學百里奚公孫支,楚莊王學孫叔敖沈尹竺,吳王闔閭學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學范蠡大夫種,此皆聖王之所學也。且夫天生人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則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則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則不若喑;使其心可以智,不學其智則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之也,違應爲: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可謂善學者矣。』
【注釋】出自【呂氏春秋】卷4孟夏紀3尊師詩解1尊師善學全性不失
原文】
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支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湯師小臣①,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師範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且天生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譯文】
神農的老師悉諸,黃帝的老師大撓,顓頊的老師伯夷父,帝嚳的老師伯招,堯帝的老師子州支父,舜的老師許由,禹的老師大成贄,湯的老師伊尹,文王、武王的老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的老師管夷吾,晉文公的老師咎犯、隨會,秦穆公的老師百里奚、公孫枝,楚莊王的老師孫叔敖、沈尹巫,吳王闔閭的老師伍子胥、文之儀,越王勾踐的老師範蠡、大夫種,這十位聖人、六位賢能之士,沒有一個是不尊重老師的。如今的人尊榮比不上帝王,才智不及聖人,反而想不尊重老師,這樣有什麼理由可以達到五帝六賢的水平?這正是此後沒有再出現五帝這樣的聖明的人,乃至三代盛世消失的原因。
況且上天造人,使人類的耳可以聽聲音,如不學習的話,他的聽力就不如聾子;使人的眼可看見物體,如不學習,眼力就不如盲人;使人的口可以發出聲音,如不學習,語言表達能力就不如啞巴;使人的心可以了解事物,如不學習,智力就比不上狂亂無知的人。所以凡是學習,並非能夠給人增加好處,使人通達天性。只是能夠保全上天所賜與的本能而不敗壞它們,這就叫做善於學習。
【注釋】
①小臣:指伊尹。
①爽:與『喑』同義,不能說話的意思。②顏涿(zhuō)聚:名庚,齊大夫,孔子的弟子,死於哀公二十三年犁丘之役,故【淮南子】稱他『爲齊忠臣』,此篇言『以終其壽』,蓋爲誤記。③駔(zǎnɡ):市儈,古代集市貿易的經紀人。
【原文】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庸爲此?』湯乃解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之祝曰:『昔蛛蝥作網,今之人循序應爲:學紓,欲左則左,欲右則右,欲高則高,欲下則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注釋】出自【呂氏春秋】卷10孟冬5用詩解1真情用材湯德及禽
(原文)
湯見祝網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爲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漢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面,未必得鳥;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其四十國,非徒網鳥也。
【譯文】異用 
  商湯在郊外看見個獵人四面設網,並禱告說:『從天上墜落的,從地上生出的,從四方來的,讓它們都墜落到我的阿上。』湯說;『真這樣的話,禽獸就被殺光了。除了桀那樣的暴君,誰還會做這種事呢?』湯收起三面的網,只在一面設網,重新教那人禱告說:『從前蜘蛛籍網,現在的人也學著織。禽獸想向左去的就向左去,想向右去的就向右去,想向高處去的就向高處去,想向低處去的就向低處擊,我只捕取那些觸犯天命的。』漢水以南的國家聞知這件事說:『商湯的仁德連禽獸都顧及到了。』於是四十個國家歸附了湯。別人在四面設網,未必能捕獲到鳥;湯撤去三面的網,只在一面設網,卻由此得到丁四十個國家的歸附,不僅僅是捕捉飛鳥啊! 
發表於 2025-3-25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此章闡發爲學之要,誠爲治國安邦根本。子夏所列十一聖師承譜系,與【呂覽】載錄互文見義,皆明"不學不明古道"之戒。神農師悉老、黃帝師大真等事,雖名號異於常典,然與【白虎通義】"聖人均須師法"之說深相契合。其"網開三面"之典,實喻聖王由學達仁之境界——湯德廣被四十國,非徒政術之效,乃學問涵養之發用也。觀"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之引,尤見儒家"述而不作"的學術傳承觀。耳目之喻更揭"學以顯性"的深刻義理:天賦官能必待學問陶鑄,方免聾盲之譏。全篇要旨,在"善學全性"四字耳。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4-25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序】卷五〖雜事五〗「必學安國」章義疏

子夏答魯哀公問學一章,實爲儒家政教思想之樞要。劉向輯錄此典於【新序】,非惟存古聖遺訓,更寓深意於微言。今試析其大義有三:

一、聖王必學之統緒
子夏曆數五帝師承(黃帝學大真、顓頊學綠圖、帝嚳學赤松子),非徒考據典故,實建構「聖統即學統」之譜系。此與【尚書·說命】「學於古訓乃有獲」、【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爲先」互爲表里。尤可注意者,大真、綠圖皆寓天道圖象之義,暗合【周易】「河出圖,洛出書」的聖王受命傳統,揭示治國之學必本於天地之道。

二、學以全性之微旨
「不學如發蒙,雖勤而無功」之喻,實本【孟子·離婁】「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的哲學命題。子夏所謂「善學者全其性」,當與【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對觀。全性非謂放任自然,乃是通過「博學而篤志」(【論語·子張】),使仁義禮智之性充分顯發。此即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明教化以成性」的工夫。

三、湯網開三面之政教隱喻
商湯「去三面網」典故,表面言仁德及禽獸,深層實喻爲政之道。【呂氏春秋·孟冬紀】載此事云「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正合【論語】「寬則得眾」之旨。子夏引此,意在說明:安國保民之學,非權謀之術,乃是以仁心行中道。四十國歸附非因武力,實爲德教所化,此即【孟子】「仁者無敵」的生動註腳。

要之,此章以問答體揭示「內聖外王」的實踐路徑:學以明道(格物致知)→ 道以全性(誠意正心)→ 性以施仁(修身治國)。劉向列此於「雜事」,恰見其「以類相從」的編纂智慧——看似瑣記往聖言行,實爲貫通天人政教的精微之論。學者當於此悟入,方不負子夏「善學者」之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