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98|回复: 1

[儒家学说] 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3柯邑之盟齐不倍盟著信天下文公伐原温降襄子讨叛不趁人危而强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0-10 20: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向《新序》卷4杂事4诗解3柯邑之盟齐不倍盟著信天下文公伐原温降襄子讨叛不趁人危而强
题文诗:
昔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大夫曹刿,
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
君不图与?庄公曰吾,生不若死.曹刿曰然,
则君请当,其君臣请,留其臣也.及会两君,
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拔刀,进迫桓公,
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
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
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
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弃剑而去.左右:
要盟可背,曹刿可雠,请倍盟而,讨曹刿也.
管仲: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雠,
而君不雠,信天下.遂不倍盟.天下诸侯,
翕然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
为阳谷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
以致诸侯,菁茅之贯;北伐山戎,为燕开路,
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
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乎,
柯之盟也.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而原,
不降,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
将降,君不待之?晋文公:得原失信,
吾不为也.原人闻曰:有君义此,不可不降.
遂降温人,闻之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之.
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遂侵,曹伐卫为,
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
遂成霸功,上次齐桓,信由伐原.昔者赵国,
之中牟叛,赵襄子率,师伐之围.未合而城,
自坏十堵,襄子击金,而退士军,吏曰君诛,
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去之?
襄子曰吾,闻叔:君子不乘,人于利不,
迫人于险.使之城而,后攻中牟,闻其义乃,
请降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
襄子遂灭,知氏幷代,为天下强,由伐中牟.
《原文》  昔者,齐桓公与鲁庄公为柯之盟,鲁大夫曹刿谓庄公曰:“齐之侵鲁,至于城下,城坏压境,君不图与?”庄公曰:“嘻!寡人之生不若死。”曹刿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留其臣。”及会,两君就坛,两相相揖,曹刿手剑拔刀而进,迫桓公于坛上曰:“城坏压境,君不图与?”管仲曰:“然,则君何求?”曹刿曰:“愿请汶阳田。”管仲谓桓公曰:“君其许之。”桓公许之,曹刿请盟,桓公遂与之盟。已盟,剑而去。左右曰:“要盟可倍,曹刿可雠,请倍盟而讨曹刿。”管仲曰:“要盟可负,而君不负;曹刿可雠,而君不雠,着信天下矣。”遂不倍。天下诸侯,翕然而归之,为鄄之会,幽之盟,诸侯莫不至焉。为阳谷之会,贯泽之盟,远国皆来,南伐强楚,以致菁茅之贯;北伐山戎,为燕开路,三存亡国,一继绝世,尊事周室,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功次三王,为五伯长,本信起乎柯之盟也。
【注释】青茅之谋:
     桓公曰:“天子之养不足,号令赋于天下则不信诸侯,为此有道乎?”管子对曰:“江淮之间有一茅而三脊贯至其本,名之曰青茅。请使天子之吏环封而守之。夫天子则封于太山,禅于梁父。号令天下诸侯曰:'诸从天子封于太山,禅于梁父者,必抱青茅一束以为禅藉。不如令者不得从。’”天下诸侯载其黄金,争秩而走。江淮之青茅坐长而十倍,其贾一束而百金。故天子三日即位,天下之金四流而归周若流水。故周天子七年不求贺献者,青茅之谋也。(《管子·轻重丁》)
【注】 藉:草垫,垫席。
《译》 桓公说:“周天子的财用不足,发号施令向天下征收赋税,就会使诸侯不信任,有办法解决吗?”管仲回答说:“长江、淮河之间,有一种茅草,三条脊梗直贯到根部,名叫'青茅’。请让周天子的官吏把青茅产地的四周封禁起来并加以看守。天子则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可以号令天下诸侯说:'凡是随从天子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都必须携带一捆青茅作为祭祀用的垫席。不按照命令办的,不得随从前往。’”于是,天下诸侯就都运载着黄金争先恐后地奔走求购。长江、淮河一带的青茅价格上涨十倍,其价格一捆可以卖到百金。这样,周天子在王位上仅仅三天时间,天下的黄金就像流水一样从四面八方向周王室归聚。因此,周天子七年没有索取诸侯的进贡,这是青茅之谋的效果。
【译文】柯邑之盟
从前,齐桓公与鲁庄公在柯邑缔结盟约。鲁国的大夫曹刿对庄公说:“齐国进攻鲁国的军队已到城下。现在,城池即将被攻破,敌军压境,您不准备保卫鲁国吗?”庄公说:“唉!我活着还不如死!”曹刿说:“既然这样,那么大王您就对付齐国的国君,我来对付齐国的臣子。”到了会盟的时候,两国国君登上盟坛,两国宰相相互作揖。曹刿手握出鞘的宝剑走了进去,在坛上逼近齐桓公,说:“城池攻破,大军压境,大王还打算进攻吗?”管仲说“既是这样,那您有什么要求呢?”曹刿说:“希望齐国归还汶阳的田地。”管仲对桓公说:“您还是答应他吧。”齐桓公便答应了曹刿的要求。曹刿请求结盟,齐桓公就与鲁国缔结了盟约。结盟后曹刿弃剑离开盟坛。桓公身边的臣子说:“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可以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请求大王您允许我们背弃已订的盟约,发兵伐曹刿。”
管仲说: “在要挟下缔结的盟约是可以背弃的。但国君却不背弃;曹刿可以视为仇敌,但国君却不把他视为仇敌。这样,国君就可以在天下显扬信义了。”于是齐国没有背弃盟约。天下的诸侯不约而同地归顺了齐国。齐桓公主持鄄邑之会,幽地会盟,诸侯没有不参加的;主持阳谷之会,贯泽会盟,连边远的国家都来参加。齐国向南讨伐强大的楚国,因这楚国才敬奉菁茅的贡品;向北讨伐戎国,替燕国开路。齐桓公三次使即将被灭亡的国家得以保存,一次使断代的国家得以延续,尊奉周王朝,九次会合诸侯,使淫乱动摇的周王朝的天下得以巩固,他的功德仅次于三王,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寻源追根,他的信义却是从柯邑的缔结盟约开始建立起来的啊。《原文》  晋文公伐原,与大夫期五日,五日而原不降,文公令去之。军吏曰:“原不过三日,将降矣,君不待之?”君曰:“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原人闻之曰:“有君义若此,不可不降也。”遂降,温人闻之,亦请降。故曰:“伐原而温降。”此之谓也。于是诸侯归之,遂侵曹伐卫,为践土之会,温之盟后南破强楚,尊事周室,遂成霸功,上次齐桓,本信由伐原也。
【注释】
《原文》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后返,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次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勿若不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原:古国名。②士:兵士。
【译文】晋文公起兵讨伐原国,跟身边的谋士说七天攻下原,七天没有攻克原国,便命令士兵班师回朝。有个谋士进言:原国就要被攻克了,请将士官吏等待些时间。
元公答到:诚信,来立国之宝。得到原国而失去诚信这个宝物,我不能这样做。于是元公便班师回朝了。第三年又去讨伐原国,与身边的谋士说这次一定会得到原国再回来。卫国人听到这些,认为文公以诚信为治国,于是归顺文公。
所以说:讨伐原国而得到卫国,就是这样的说法。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而是不想以失去诚信的代价来得到原国,不能以不诚的方法来得到。一定得以诚信得到,这样归顺的国家就不止是卫国了。文公可以说是知道自己所想。
凡是做主公的都要以诚信立天下,对人诚信并且对那此不是很亲近的人也一样,不诚信就会让所有事都不顺。所以这次攻下原诚信应该记为首功。
《原文》  昔者,赵之中牟叛,赵襄子率师伐之,围未合而城自坏者十堵,襄子击金而退。士军吏曰:“君诛中牟之罪,而城自坏,是天助也,君曷为去之?”襄子曰:“吾闻之于叔尚曰:'君子不乘人于利,不迫人于险。’使之城而后攻。”中牟闻其义,乃请降。诗曰:“王犹允塞,徐方既来。”此之谓也。襄子遂灭知氏,幷代为天下强,本由伐中牟也。
松禅 发表于 2025-4-24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序》卷四《杂事》篇所载柯邑之盟、文公伐原等事,实为春秋信义精神之典范。今试析其微言大义,以明古人立身处世之道。

柯邑之盟与齐桓之信
曹刿以"城坏压境"激鲁庄公,非徒逞血气之勇,实暗合《孙子兵法》"投之亡地然后存"之智。齐桓公终守盟约而不恃强凌弱,正体现《管子》"不倍(背)盟以著信天下"的霸术精髓。司马迁《史记》称其"终与之盟,诸侯由是归齐",可见霸主之资不在武力,而在以信立威。此与《左传》"苟信不继,盟无益也"相印证,足证春秋政治伦理中"信"乃维系国际秩序之基石。

文公伐原与温城之降
晋文公"伐原示信"事见《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三日粮尽而退兵,虽违常理却终得原民归心。此正合《老子》"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之义,彰显"不趁人危而强"的王者气度。刘向将此与赵襄子讨叛并列,实揭示儒家"义战"思想——征伐非为扩张,乃"诛其君而吊其民"(《孟子·梁惠王下》)。温城之降,恰如《荀子》所言"兵不血刃,远迩来服",乃德化之效。

春秋信义观的现代启示
观柯邑之盟,齐桓忍曹刿劫盟之辱而守约,暗合《周易》"履信思乎顺"的处世智慧;文公罢兵待降,则体现《司马法》"攻其国爱其民"的战争伦理。刘向编录这些典故,实为汉代士人提供"王道"与"霸道"的辩证思考——如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言"正其谊不谋其利",真正的强者恰是以德服人者。

要之,此篇以史为鉴,揭示"信"乃立国之本,"义"为用兵之纲。在当代国际交往中,这种不恃强、不背信的精神传统,仍具深刻启示意义。学者读此,当思古人"著信天下"的胸襟,方能理解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精神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