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05|回復: 1

[儒家学说] 【袁子正书】卷2经国诗解封诸亲戚使少有土地制朝聘会同之义讲礼明职黜陟以讨不然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21 20:5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题文诗:
先王之制,立爵五等,以立藩屏,利后嗣也,
是故国治,而万世安.秦以列国,之势而并,
天下去五,等爵而置,郡县虽有,亲子母弟,
皆为匹夫,及其衰也,一夫大呼,而天下去.
及至汉家,见亡秦之,以孤特亡,于是大封,
子弟或连,城数十座,廓地千里,自关以东,
皆为王国,力多权重,是故亦有,七国之难.
魏兴以新,承大乱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
古治于是,封建侯王,皆使寄地,空民而无,
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
有王侯号,力侪匹夫,悬隔千里,之外又无,
朝聘之仪,邻国亦无,会同之制,诸侯游猎,
不得超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
以司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不,能得如此,
既违宗国,蕃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昔武王既,克殷下车,而封子弟,同姓之国,
五十余然,亦卜世卅,卜年七百.至王赧后,
海内无主,三十余年.是故诸侯,之治其则,
辅车相持,翼戴天子,以礼征伐.虽有乱君,
暴主若吴,楚之君者,不过恣睢,其国恶能,
为天下害.周以千乘,赋封诸侯,今也曾无,
一城之田,何周室之,奢泰而今,日之俭少?
岂古今之,道不同而,今势然哉?未之思耳,
夫物莫不,有弊圣人,岂能无衰,能审终始,
之道取其,长者而已.今虽不能,尽建五等,
犹宜封诸,亲戚使其,少有土地,制定朝聘,
会同之义,以合亲戚,恩讲礼以,明其职业,
黜陟以讨,其不然者,能如是则,国有常守,
兵有常强,保世延祚,长久有家.有情有义.

卷二 经国

题解经国,即治理国家。本篇袁准总结了曹魏亡国的经验教训,提出要建立爵位等级制度,分封诸侯王室和亲属,作为蕃屏,以保证中央政权的稳固,如此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先王之制,立爵五等,所以立蕃屏蕃屏:护卫。蕃,通『藩』,利后嗣者也,是故国治而万世安。秦以列国之势而并天下,于是去五等之爵而置郡县,虽有亲子母弟,皆为匹夫,及其衰,一夫大呼而天下去。及至汉家,见亡秦之以孤特亡也,于是大封子弟,或连城数十,廓地千里,自关关:函谷关,古关为战国秦置,在今河南灵宝县境。因其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汉元鼎三年移至今河南新安县境,去故关三百里己东,皆为王国,力多而权重,故亦有七国之难七国之难:又称作七王之乱,发生于西汉初期的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当时以吴王刘濞为中心的七个刘姓诸侯由于不满国家削减他们的权力,所以兴兵作乱,后被窦婴、周亚夫所平定。魏魏:魏国,也称曹魏。公元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帝位,改汉为魏。公元265年,魏又被司马炎篡夺,改国号为晋,曹魏亡兴,以新承大乱之后,民人损减,不可则以古治,于是封建封建:指分封土地,建立邦国侯王,皆使寄地,空民而无其实,王国使有老兵百余人以卫其国,虽有王侯之号,而力侪侪:音柴,辈,类于匹夫,县隔千里之外,无朝聘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礼记-王制】:『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之仪,邻国无会同会同:古代诸侯觐见天子的通称之制,诸侯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又为设防辅监国之官以司察之,王侯皆思为布衣不能得,既违宗国宗国:同姓诸侯国。因与天子同宗,为其支庶,故称蕃屏之义,又亏亲戚骨肉之恩。
译文先王治理国家,之所以设立五等爵位分封诸侯,是为了设立藩屏护卫朝廷、利益后世子嗣,因此国家大治,长久安定。秦朝趁着列国分立的形势而统一了天下,于是废除诸侯国,设立郡县。即使是自己的儿子、兄弟,都成为平民。等到秦国衰败,陈胜-人高呼而天下就离叛。到了汉朝,看到秦朝是因为孤立无援而快速灭亡,于是大肆分封刘氏子弟,有的封地连城数十个,领地千里,从函谷关向东全是诸王的封地。他们兵力众多权势很重,于是又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曹魏兴起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之后,人口减少很多,不能沿袭古代的治国方法,于是对所分封的诸候,都使他们有寄身的土地,空有王侯之名而没有实权。各个王国可以役使老弱士兵百余人,来护卫王国。虽然有王侯的名号,但是实力却跟普通人相似。封地远在都城千里以外,没有按期朝觐天子的礼仪,邻国也没有会合结盟的制度。诸侯游猎,不能超过边界三十里。又给他们配备了监察和辅助治理的官吏,专门负责监察诸王的行为。王侯都想做布衣百姓却不能如愿。这样做既违背了同姓分封诸侯国作为藩屏护卫朝廷的本意,又损害了骨肉亲戚间的恩情。
昔武王既克殷,下车下车:指即位。【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下车』而封子弟同姓之国五十余,然亦卜世卜世:占卜预测传国的世数。亦泛指国运三十,卜年卜年:占卜预测统治国家的年数。亦指国运之年数七百。至乎王赧王赧:周赧王,亦称王赧,是东周的第二十五位国王,也是最后一位国王。姬姓,名延,为周慎靓王之子。公元前314年到公元前256年在位,共在位五十九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旧他在位时期,东周干室的影响力仅限干洛品(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之后,海内无主,三十余年。故诸侯之治,则辅车辅车:颊辅与牙床。一说车夹木与车舆。比喻事物互为依存的利害关系相持,翼戴翼戴:辅佐拥戴天子,以礼征伐。虽有乱君暴主,若吴楚之君者,不过恣睢恣睢:放纵暴戾其国,恶能为天下害乎。周以千乘千乘:战国时,诸侯国小的称『千乘』,大的称『万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 车的多少来衡量之赋赋:兵,军队。【论语-公冶长】:『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封诸侯,今也曾无一城之田,何周室之奢泰,而今日之俭少也?岂古今之道不同,而今日之势然哉?未之思耳,夫物莫不有弊,圣人者岂能无衰,能审终始之道,取其长者而已。今虽不能尽建五等,犹宜封诸亲戚,使少有土地,制朝聘会同之义,以合亲戚之恩,讲礼以明其职业,黜陟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以讨其不然不然:不敬,不从命。然,通『難』,如是则国有常守,兵有常强,保世延祚,长久而有家矣。
译文过去周武王攻克了殷商,初登帝位就分封同姓子弟诸侯国五十多个,周朝国运延续了三十代,享国七百年。周赧王之后,国家没有君主,达三十余年之久。所以分封诸侯而治天下,则诸侯国与中央朝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扶持,诸侯拥戴天子,天子按照礼义进行征伐。即使有暴乱的君主,像吴国和楚国的君主那样,也不过在他们自己的封国内放任妄为,怎么能为害天下呢?周天子用拥有千乘兵车的大王国封赐诸侯,而现在的诸侯却连一"座城池的土地都没有。为何周王室那么大方,而今天却少成这样?难道是因为古今的世道不同,今天的形势就是这样吗?是没有仔细思考罢了。世间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弊端,圣人治国难道就能不衰败吗?不过是圣人能够明了事物兴亡的道理,从中选择有利的一面罢了。今天虽然不能完全建立五等爵位的制度,也还是应该分封王室亲属,使他们拥有少量的土地;制定定期和不定期朝觐的制度,以合乎亲属间的恩情;通过宣讲礼法来明确他们的本分,通过爵位等级的升降来惩治不守礼制的诸侯。这样的话,国家有稳定的制度,军队能长期保持强大,能够世代延续,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稳固。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23-11-27 06:5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既为封建,则当兴王道,欲兴王道,在军民一体,不在削军权也。
既欲万世安,又欲权杖天下,既欲藩屏,又惧其为祸,而不以德治,岂能其久也?!
周老道 發表於 2025-4-26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袁子正书》卷二《经国》篇所论封建之制,实为治国安邦之要义。袁准以史为鉴,剖析秦、汉、魏三代制度得失,其论精微,其理深远。今试阐发其旨,以明先王封建之深意。

一、五等之制,蕃屏后嗣
先王立爵五等,非为私亲,实为"国治而万世安"之长远。封建同姓,使诸侯如众星拱北辰,血脉相连而利害与共。秦废封建而行郡县,虽收中央集权之效,然"亲子母弟皆为匹夫",一旦变起萧墙,则"一夫大呼而天下去"。此正如《左传》所云:"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无藩屏之固,终致土崩。

二、汉魏之弊,过犹不及
汉鉴秦亡,大封子弟,然矫枉过正。诸侯"连城数十,廓地千里",终酿七国之乱,此封建之失于"力多权重"。至曹魏,又畏诸侯坐大,使王侯"寄地空民",徒有虚名而无实权,甚至"游猎不得过三十里",遂使宗室"思为布衣而不可得"。袁准斥此"既违蕃屏之义,又亏骨肉之恩",可谓切中要害。司马氏篡魏,曹氏孤立无援,正是此弊之验。

三、周制之鉴,中庸为要
武王封同姓五十余国,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其制深得"辅车相依"之妙。诸侯虽有吴楚之恣睢,终不能撼天下,盖因"千乘之赋"与"朝聘之仪"相维。袁准主张"封诸亲戚使少有土地",既防汉之专横,又避魏之虚悬,实为执两用中之策。其"讲礼明职""黜陟不然"之议,尤合《周礼》"以九仪辨诸侯之命"的精义。

四、封建本质,在情在义
封建非徒土地之封,更在"合亲戚之恩"。袁准以"有家有情有义"作结,揭示制度背后的人伦根基。昔周公吐哺握发,正以亲亲之义维系天下。若徒拘泥郡县、封建之形,而失"翼戴天子"之心,则如王夫之所言:"封建不可复行于后世,而其为道则不可废。"

袁子之论,于今犹有深省。治国者当知制度如器,贵在"审终始之道而取其长"。封建之精髓,不在复古封建,而在"礼"与"情"的平衡——此诚保世延祚之要道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