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7|回覆: 1

[儒家學說] 【傅子】卷12貴教詩解因善教義義成教行利出禮讓上安下順利出力爭則任力爭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9 21:4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卷12貴教詩解因善教義義成教行利出禮讓上安下順利出力爭則任力爭
題文詩:
虎至猛也,而服.鹿至粗也,可教而使.
木至勁也,可柔而屈.石至堅也,可消而用.
況人含有,五常之性,有善可因,有惡可改.
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貴教道行.士有伏節,
成義死而,不顧者矣.先王,因善教義,
因義立禮.因善教義,義成教行,因義立禮,
禮設義通.非,起,知人性之,
貪得樂進,不知,兼濟其善,束以法,
之以功,使人,唯力是恃,唯爭是務,
恃力務爭,至有探湯,赴火忘其,身者好利,
之心獨用.人懷好利,之心,善端沒矣.
中國所以,常制四夷,禮義教行,失所教則,
同夷狄矣.其所以同,乎禽獸矣.不唯同乎,
禽獸亂將,甚焉何者?禽獸保其,性然者也,
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無教節是,
智巧日用,相殘無極.相殘無極,亂孰大焉!
不濟其善,唯力是恃,其不大亂,幾稀耳.
人之性也,避害從利.利出禮讓,即修禮讓.
利出力爭,則任力爭.修禮讓則,上安下順,
而無侵奪,任力爭則,父子幾乎,相危況於,
悠悠者乎!修道謂教,教民從善,化性起偽.

卷12貴教題解:
貴教,即重視教化的意思。人性本善,而習性不善,如果沒有好的教育,人與人就會出現競爭、鬥爭的現象。因此要通過教化來彰顯其本性中善的一一面。
【原文】
虎至猛也,可畏(畏作威)而服。鹿至粗[254] 也,可教而使。木至勁也,可柔而屈。石至堅也,可消而用。況人含五常[255]之性,有善可因[256] ,有惡可改者乎?人之所重,莫重乎身,貴教之道行。士有伏節[257] 成義,死而不顧者矣。此先王因善教義,因義而立禮者也。因善教義,故義成而教行,因義立禮,故禮設而義通。若夫商[258] 、韓[259],孫[260]、吳[261],知人性之貪得樂進,而不知兼濟其善,於是束之以法,要之以功,使下(下上有天字)唯力是恃,唯爭是務,恃力務爭,至有探湯赴火而忘其身者,好利之心獨用[262] 也。人懷好利之心,則善端[263] 沒矣。中國所以常制四夷[264] 者,禮義之教行也,失其所以教,則同乎夷狄[265] 矣。其所以同,則同乎禽獸矣。不唯同乎禽獸,亂將甚焉。何者?禽獸保其性然者也,人以智役力者也,智役力而無教節,是智巧[266] 日用,而相殘無極也。相殘無極,亂孰大焉!不濟其善,而唯力是恃,其不大亂幾稀耳。人之性,避害從利。故利出於禮讓,即修禮讓。利出於力爭,則任力爭。修禮讓則上安下順而無侵奪,任力爭則父子幾乎相危,而況於悠悠[267] 者乎。【注釋】
267悠悠:遙遠的,生疏的。
【譯文】
老虎是最兇猛的野獸,可用威力制服;鹿是最粗笨的動物,可調教而役使;木頭很強硬,可使其柔韌而彎曲;石頭最堅硬,可銷融而為人使用。何況人有仁、義、禮、智、信五性,是有善心能夠依循、有惡習能夠改正的呀!人所看重的,莫過
於自己的軀體,但崇尚教化的風氣盛行,士子中就有為節操殺身取義、死而無所顧惜者。這是先王依靠人的善心而教人以義、依靠義確立禮。順其善心而教以義,所以人們從義而政教暢行;憑靠義來確立禮制,所以禮制設立而人人循禮而行。至於商鞅、韓非、孫子、吳起,知道人性貪得無厭、樂於進身,而不知同時助長其善的一面。因此,用刑法約束,用功名鼓勵,使天下人只依靠強力,只致力於爭奪。依仗強力、務求爭奪,以至於有人赴湯蹈火而忘記死活,都是爭利之心所驅使的。人人都抱着求利之心,人善良的一面就喪失了。
中國能制服四夷的原因,是推行了禮義之教。喪失了禮義教化,就與夷狄沒有了區別。跟夷狄相同,則也就和禽獸相同了。不僅是與禽獸相同,甚至比禽獸更混亂無序。這是因為禽獸保持自己的天性不變,人卻是用巧智駕馭體力者。以巧智駕馭體力,而沒有禮教加以節制,就會巧智日見使用,而彼此傷害無窮無盡。彼此相互傷害無窮無盡,禍亂哪有比這更大的!不幫助其向善,只憑藉暴力,天下不發生大亂幾乎是沒有的。人的本性,是避害趨利。因此,利益出自於禮讓,人們就會修習禮讓;利益出自於強力,人們就會憑藉強力爭奪。人們修習禮讓,則國家安定,百姓順從,沒有侵凌掠奪;憑藉強力爭奪,則父子難免相互危害,何況對於其他人呢?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5-28 02:3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貴教】章義疏解

傅玄【貴教】一章,以"因善教義"為核心,闡發教化於人倫政道之要義。其文雖簡,然義理深湛,今試為疏解如次。

一、物性可化以喻人性可教
開篇連舉四喻:"虎至猛可威而服,鹿至粗可教而使,木至勁可柔而屈,石至堅可消而用",此乃【荀子·勸學】"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之遺意。猛虎、野鹿、勁木、堅石,皆稟剛強之質,猶可馴化改造,況乎"含五常之性"之人?【白虎通·性情】謂五常乃仁義禮智信,此人性之本善可因者也。傅子承漢儒氣性之說,既肯定"有善可因",又強調"有惡可改",與董仲舒"性待教而為善"(【春秋繁露·深察名號】)相發明。

二、教化成俗之雙重進路
"因善教義"者,乃順其本性而導之,如孟子所謂"擴充"善端;"義成教行"則見制度之設,【禮記·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是也。傅子特重禮讓之教,蓋因"利出禮讓則上安下順,利出力爭則任力相爭"。此語實本【荀子·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爭",故需"制禮義以分之"。禮讓非廢利也,乃使利得其正;力爭非禁力也,懼其失序而亂。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牧民】),傅子則謂"禮節行而後利可均",二者互為表裏。

三、政教相維的治道智慧
篇中"上安下順"四字最宜玩味。【孝經】言"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傅子深化為禮讓教化可使上下各得其所。其思想脈絡近於【周易·履卦】"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遠承周公"制禮作樂"之精義。所謂"任力爭"之戒,實針砭魏晉時門閥相軋、權爭不休之弊。傅玄身歷魏晉易代,目睹名教頹墮,故重申教化乃"經國家,定社稷"(【左傳·隱公十一年】)之根本。

要之,此章以馴化猛獸為喻,申明教化非強人所難,實因勢利導;非壓抑人性,乃成全善性。其說熔鑄儒法,既主禮義導民,亦不廢威刑輔教,與【傅子】全書"禮法並舉"之旨一脈貫通。今日讀之,於構建"教善化惡"之社會倫理體系,猶具鏡鑒之益。學者當於"因善""改惡"兩端細參,方得傅子貴教之深意。
oppyz 發表於 2025-5-29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貴教】章義疏解

傅玄此章以"貴教"為題,闡發教化之功用,其文雖簡而義理深遠。今試為疏解,以明其要旨。

一、教化之可能:因性立教
開篇連用四喻:"虎可威服,鹿可教使,木可柔屈,石可消用",皆言剛猛粗礪之物猶可馴化,況乎"含五常之性"之人?此承【中庸】"天命之謂性"、【孟子】"性善"之說,揭示教化之本體依據。五常者,仁義禮智信,乃人性本具之善端。傅子謂"有善可因,有惡可改",既肯定人性本善(可因),亦承認習染之惡(可改),與董仲舒"性三品"說暗合。其要義在:教化非外力強加,實乃順性導引。

二、教化之次第:由義趨利
"因善教義,義成教行"八字,道出教化樞機。先因本然之善(仁)啟其自覺,繼以應然之義(宜)立其規範,終成當然之行(禮)。此即【禮記】"禮因人情而為之節文"之意。尤可注意者,傅子言"利出禮讓"而非"利出爭奪",此與【大學】"以義為利"一脈相承。蓋教化之效,在使民知禮讓則上下安、順理則百事成,若任力爭則亂象生。其辯證處在於:承認利之客觀存在,但強調須以義導利。

三、教化之實踐:剛柔並濟
文中"威服"與"教使"並舉,"柔屈"與"消用"兼施,暗含教化二法:德禮為柔,政刑為剛。此本於【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與"道之以政,齊之以刑"之雙軌。傅子特強調"可教而使",可見更重德化。其以鹿喻民,較之傳統"牧民"說,多一份對主體性的尊重,此魏晉儒學新變之徵。

四、當代啟示
傅子之論於今有三重價值:其一,肯定人性可塑,破"性惡不可移"之迷思;其二,明示教化當順性引導而非強制改造,合乎現代教育理念;其三,"利出禮讓"說可為市場經濟下義利之辨提供參照。然須注意,其說仍囿於自上而下的教化模式,未及現代公民教育之平等互動,此時代局限使然。

要之,此章雖簡,實涵儒家教化思想精義:本於性善而立教,循乎人情而制禮,終於義利雙行。讀之當思:今之教化,如何在尊重個體與維繫秩序間得其中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亥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