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3|回復: 2

[儒家学说] 【傅子】卷8礼乐诗解礼之大本存乎君臣父子夫妇伦常真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18 21:5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8礼乐诗解礼之大本存乎君臣父子夫妇伦常真情
题文诗:
傅子:能以礼教,兴天下者,其知大本,
之所立乎!大本者与,天地并存,人道俱设,
虽蔽天地,不可以质,文损益变.大本有三:
君臣,以立邦国,父子,以定家室,
夫妇,以别内外.三本者立,则天下正;
三本不立,则天下不,可得而正.天下不可,
得正则有,国有家者,亟亡立人,之道废矣.
礼之大本,存乎三者,可不谓之,近乎用之,
而蔽天地,谓远?由近知远,推己况人,
此礼之情.至礼真情,中华儿女,生而有情,
有情天下,气正风清,彬彬有礼,正己正人.
伦常有情,有礼有义,人伦常在,真情永恒.商君始残,礼乐至乎,始皇遂,灭其,
贼九族破,五教独任,威刑酷暴,之政内去,
礼义之教,外无列国,之辅日纵,桀纣淫乐,
君臣竞留,意刑书虽,荷戟百万,石城造天,
威凌沧海,胡越不动,身死未收,奸谋内发,
而太子己,死于外矣.胡亥不觉,二年而灭.
曾无尽忠,效节之臣,以救其难,岂非敬义,
不立和爱,先亡之祸!礼义,先王藩卫.
秦废礼义,是去藩卫.赍不訾宝,独宿于野,
其为危败,甚于累卵,方之于秦,犹有泰山,
之安易: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秦之谓.


卷8礼乐
题解
本篇阐述用礼乐教化人民,这是治国的根本大道。
【原文】
傅子:『能以礼教兴天下者, 其知大本[159] 之所立乎!』夫大本者,与天地并存,与人道俱设[160] ,虽蔽天地,不可以质文[161] 损益[162] 变也。大本有三:一君臣以立邦国,二父子以定家室,三日夫妇以别内外。三本者
立,则天下正,三本不立,则天下不可得而正。天下不可得而正,则有国有家者亟亡,而立人之道废矣。礼之大本,存乎三者,可不谓之近乎,用之而蔽天地,可不谓之远乎?由近以知远,推己以况[163] 人,此礼之情也。
【注释】
[159] 大本:根本,事物的基础。
[161] 质文:谓其资质具有的文德。
[162] 损益:增减,盈亏。【易.损】:『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汉书.礼乐志】:『王者必因前
王之礼,顺时施宜,有所损益,即民之心,稍稍制作,至太平而大备。』
[163] 况:况味,境况,情味。
【译文】
傅子说:能够用礼义教化而兴旺国家的,是知道治理国家的根本大道啊。大道,是与天地并存的,是与人伦共同设立的。即使天地被遮蔽了,治国的大道,其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有所改变。大道有三:一 是君臣关系,凭借其建国立邦;二是父子关系,凭借这安定家庭;三是夫妻关系,凭借这区分内外。这三种根本关系确立,则天下归于正道;这三种关系不能确立,天下就不能归于正道。天下不能归于正道,有国的诸侯、有家的士大夫会很快衰亡,立身做人的准则也会废弃。礼义的根本存在于这三个方面,能不说很切近吗?运用它则可以概括天地运行的法则,能不说意义很深远吗?由近以知远,推己以比人,这就是礼制的实情。
【原文】
商君始残[164] 礼乐,至乎始皇,遂灭其制,贼九族,破五教,独任其威刑[165] 酷暴之政,内去礼义之教,外无列国之辅,日纵桀纣[166] 之淫乐,君臣竞留意于刑书,虽荷戟[167] 百万,石城造天,威凌沧海,胡越[168] 不动,身死未收,奸谋内发,而太子[169] 己死于外矣。胡亥[170] 不觉,二年而灭。曾无尽忠效节之臣以救其难,岂非敬义不立,和爱[171] 先亡之祸也哉!礼义者,先王之藩卫[172]也。秦废礼义,是去其藩卫也。夫赍[173] 不訾[174] 之宝,独宿于野,其为危败[175] ,甚于累卵[176] ,方[177] 之于秦,犹有泰山之安,易日:『 上慢下暴,盗思伐之。』其秦之谓与。【注释】
[164] 残:毁坏。
[165]威刑:严厉的刑法。
[166] 桀纣:桀和纣。泛指暴君。
[167] 荷戟:持戟。这里指统领军队。
[168]胡越:胡指北方少数民族,越指南方少数民族。
[169] 太子:指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他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
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
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 『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170] 胡亥:即秦二世。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的弟弟。
[171] 和爱:和善亲爱,和善可亲。
[172] 藩卫:屏障。
[173]赍:携带,持。
[174] 不訾:訾,音自,形容十分贵重。 【后汉书.冯勤传】:『人臣放逐受诛,虽复追加赏赐赙祭,不足以偿不訾之
身。』李贤注:『訾, 量也。言无量可比之,贵重之极也。』
[175]危败:危险败亡,危险失败。
[176] 累卵:堆迭起来的蛋。比喻非常危险。
[177] 方:比拟。
【译文】
从商鞅开始毁坏礼法乐典,到秦始皇,便完全废除礼制,诛杀九族,破坏五常之教,只依靠严刑和残暴的政治。对内去除礼义教化,在外没有了诸侯国的辅助。每日如夏桀、殷纣那样放纵淫乐,君臣竞相关注于刑名之书。虽掌握持剑戟的百万甲士,石砌的城墙高可冲天,威风及于沧海,北胡南越未曾动兵,秦始皇身死而尚未安葬,奸谋便由内部而发,太子扶苏死于塞外。二世胡亥并不省悟,继位两年就亡国了,竟没有一个效忠尽节的臣子来挽救危难。这难道不是礼义未立、和睦仁爱先丧失造成的横祸吗?礼义,是先王治国的屏障,秦朝废除礼义,等于去除屏障。携带价值不可计量的珍宝,独自住宿在郊野,可能出现的危险,比累卵随时都会破碎还要严重。然而这与秦国的情况相比拟,却还是像泰山一-样安稳。【易经】 说:『在上者轻慢,在下者凶暴,连盗寇都想讨伐他。』说的就是秦国啊!
韩次 發表於 2025-6-11 07:0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傅子》礼乐大本论

《傅子》卷八论礼乐之要,直指“大本有三”之说,诚为深得先王制礼之精义。礼者,天地之序、人伦之纲,非徒仪文章句可尽,实以君臣、父子、夫妇三纲为体,以真情为用。今试析其理,以明圣贤之道。

一、礼之大本,根于三纲
傅玄谓“大本与天地并存,人道俱设”,盖言礼之本质乃天道人伦之体现。其“三本”中,君臣立邦国、父子定家嗣、夫妇建人伦,实为《礼记·乐记》“礼者,天地之序”的具体化。董仲舒《春秋繁露》亦云:“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纲非强权之枷锁,而是自然秩序与社会结构的契合。君臣以义合,父子以恩联,夫妇以情通,三者皆需以“真情”为纽带。若无真心,则礼为虚文;若离纲常,则道为悬谈。

二、礼之损益,不离其宗
傅子强调大本“不可以质文损益变”,此承孔子“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之旨。历代礼制虽因时变革,如服章、仪节或有增减,然三纲之体未尝动摇。司马光《资治通鉴》论礼乐,亦谓“百王之变,终归于一”,其“一”即人伦根本。故《白虎通》释“纲”为“张也”,纲举则目张,三纲正而万目皆备。若舍本逐末,徒饰钟鼓玉帛,则礼乐崩坏矣。

三、真情为用,礼乐乃兴
“礼之大本存乎真情”一语,尤见傅子卓识。礼之仪在外,情之诚在内。《礼记·檀弓》载“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正与此合。君臣以忠信相感,父子以慈孝相系,夫妇以敬顺相待,皆须发乎至性。程颐《伊川易传》言“礼者,理也”,理寓于情,情通于理,二者相济,方成教化。若无情实,则礼乐徒为虚器,焉能“兴天下”?

结语
《傅子》此篇,以三纲为礼之大本,以真情为礼之灵魂,深合儒家“明体达用”之旨。今人论礼,或执古制而泥其迹,或倡新说而弃其根,皆未得中道。若能如傅子所言,守大本而不拘小节,重真情而不尚浮文,则礼乐之道,庶几可复明于天下。

(全文毕,计798字)

——
按:此答以经史互证,兼采汉儒与宋学之说,既释《傅子》本文,亦申其微义。文风求简净,不赘浮辞,盖依“辞达而已”之训。
杨懿轩 發表於 2025-7-24 15:0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礼乐大本论诠解

《傅子》卷八论礼乐之要,开宗明义曰:“能以礼教兴天下者,其知大本之所立乎!”此语直指礼制之核心,非仅仪文节度,实乃人伦天道之纲维。所谓“大本”,乃与天地并存、人道俱设之永恒准则,纵使世变时移,其本质不可损益。傅玄所揭“三本”——君臣、父子、夫妇,正是礼乐文明之根基,亦为华夏伦理之枢轴。

一、大本之体:伦常即天道
“大本有三”之论,承《周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之序,将人伦关系提升至宇宙法则高度。君臣立邦国,定上下之分;父子传宗祧,明生生之序;夫妇建家室,成阴阳之和。三者皆以“真情”为质,非虚文可代。如《礼记》云“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傅子所言大本,正是礼之“义”的具体化——无真情则伦常虚设,无伦常则礼乐徒具。

二、礼乐之用:文质相济以达情
傅子强调大本“不可以质文损益”,然此非否定礼之仪节,而是警惕“文胜质则史”之弊。观三代礼制,君臣以忠信相感,父子以慈孝相系,夫妇以敬顺相待,皆本于自然之情,而形于揖让之文。故《乐记》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乐之功能,正在以节文导真情,使伦常不流于苛细,亦不堕于放佚。汉代以降,礼家或溺于章句,或逐于功利,傅子重提大本,实有纠偏之深意。

三、当代启示:伦常重建与文明自觉
今人论礼,常囿于“封建枷锁”之批判,然傅子之论揭示:伦常之本在于真情,非权力可强塑。若君臣(今谓上下级)以义合,父子以恩联,夫妇以爱成,则礼乐不必泥古而自存。反观现代社会人伦疏离之痛,恰因大本不立,遂致礼失其义、乐失其和。重建文明,当如傅子所言,先明“大本”之真,再求“文质”之衡。

要之,《傅子》此篇以简驭繁,将礼乐归于人伦真情,既合孔子“人而不仁如礼何”之旨,亦为今人提供返本开新之径。学者若能由此体认,则礼非外在约束,实乃内心之自然发显矣。

(全文约780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