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69|回覆: 3

[儒家學說] 【傅子】卷2舉賢詩解2聖不世出賢能之士何世無之顧求與不求耳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4 21:3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傅子】2舉賢詩解2聖不世出賢能之士何世無之顧求與不求耳
題文詩:
昔人,居上取士,難故虛心,而聽下,
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致人.舜舉,
,陶致天,下之士易;湯舉伊尹,
,伊尹致天,下之士易.故舉一人,
而聽之者,能成王道.舉二人而,聽之者能,
霸道也.舉三人而,聽之者僅,存之道也.
聽一人者,何以王也,任明致信.聽二人者,
何以霸也,任術設疑.聽三人何,以僅存也,
從二求一.明主任人,之道專致,人之道博.
任人道專,邪不得間;致人道博,下無所壅.
任人之道,不專讒說,起異心生:致人之道,
不博則殊,塞而良,材屈使舜,未得,
伊尹,不求賢則,上下不交,大業廢矣.
既得,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
大匠斫也.君臣易位,勞神之道.今之人或,
抵掌而言,稱古多賢,患世無人,不自三省,
坐誣一世,豈不甚耶!夫聖人者,不世而出,
賢能之士,何世無之,何知其然,舜興而五,
臣顯武王,興九賢進,齊桓之霸,管仲爲謀,
秦孝之強,商君佐之,以法欲王,則王佐至,
欲霸則其,霸臣出欲,富國強兵,則富國強,
兵之人往,求無不得,唱無不和,是以天下,
之不乏賢.顧求與不,求耳何憂,天下無人!
賢者真情,真情遍在,正義不滅,賢能常在.
【原文】

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故虛心而下聽,知在下相接之易,故因人以致人。舜之舉咎陶[38] 難,得咎陶致天下之士易;湯之舉伊尹[39] 難,得伊尹致天下之士易。故舉一人而聽之者, 王道也。舉二人而聽之者,霸道也。舉三人而聽之者,僅存之道也。聽-一人何以王也,任明而致信也。聽二人何以霸也,任術而設疑也。聽三人何以僅存也,從二而求一也。 明主任人之道專,致人之道博。任人道專,故邪不得間[40] ;致人之道博,故下無所壅。任人之道不專,則讒說起而異心生:致人之道不博,則殊塗塞而良材屈。使舜未得咎陶,湯未得伊尹,而不求賢,則上下不交而大業廢矣。既得咎陶,既得伊尹,而又人人自用,是代大匠斫也。君臣易位,勞神之道也。今之人或抵掌[41] 而言,稱古多賢,患世無人,退不自三省[42],而坐誣[43] 一世,豈不甚耶!夫聖人者,不世而出者也,賢能之士,何世無之,何以知其然,舜興而五臣[44] 顯,武王興而九賢進,齊桓之霸,管仲[45]爲之謀,秦孝[46]之強,商君[47] 佐之以法,欲王則王佐[48] 至,欲霸則霸臣[49] 出,欲富國強兵,則富國強兵之人往,求無不得,唱無不和,是以天下之不乏賢也。顧求與不求耳,何憂天下之無人乎!
【注釋】
[38] 咎陶:亦作『咎繇』,即皋陶。舜之賢臣。
[39] 伊尹:商初大臣。因其母在伊水居住,故以伊爲氏。尹爲官名。
[40] 間:挑拔,使人不和。
[41] 抵掌:即『抵掌』。擊掌。一說是以一手覆按另一. 手的手掌。
[42] 三省:省察三事。【論語.學而】:『曾子日: '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後泛指認真反省自己的過失。
[43] 坐誣:此處意爲坐而誣人。誣,無中生有、捏造事實害人。 『坐誣』作爲一個詞,意爲以誣告罪被究辦。
[44] 五臣:五個臣子。這裡指舜帝五臣。 【論語●泰伯】:『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何晏注: 『孔曰: '禹、稷、契、皋陶、伯益。
[45] 管仲: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輔佐齊桓公成爲春秋時期的第一 霸主。
[46] 秦孝:即秦孝公,戰國時秦國國君。秦獻公之子。在位期間,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建立縣制行政,開阡陌,在加強中央集權的同時,不斷增進農業生產。對外,秦與楚和親,與韓訂
約,聯齊、趙攻魏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拓地至洛水以東,自此國力日強,爲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47] 商君:即商鞅,戰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先秦法家代表人物。
【譯文】

過去人都知道在上位者選取人才的艱難,所以虛心聽取下級的意見;知道處於下位者相互接觸比較容易,所以在上者憑藉下邊的人來招引人才。舜舉拔皋陶難,但利用皋陶羅致天下之士容易;商湯舉拔伊尹難,但利用伊尹羅致天下之士卻容
易。所以說,選拔一個人,又能聽取其意見,這是能成就王業的治國之道;選拔兩個人,並能分別聽取他們的意見,這是能稱霸諸侯的治國之道;選拔三個人,又能分別聽取他們的意見,這僅僅是不亡國的治理辦法。聽-一個人的進言爲什麼能成就王業呢?這是因爲依仗其賢明且又能給予信任。聽取兩個人的進言爲什麼能成就霸業呢?這是因爲依仗其策略,而又懷有疑慮。聽取三個人的進言,爲什麼僅能不亡國呢?這是因爲聽從兩人意見,又要徵求另一人的意見。明智的君主,用人之道專招攬人才的途徑寬廣。用人之道專一,所以邪惡之徒不能離間;招攬人才的途徑寬廣,進才之路才不會被壅塞。用人之道不專一,讒言就會出現,異心就會產生;招攬人才的途徑不寬廣,則各條管道都會堵塞,而人才也會被埋沒。
假如舜沒有得到皋陶、商湯沒有得到伊尹,而又不去訪求賢才,就會上下不遇合,而使大業衰敗。既已得到皋陶,既已得到伊尹,卻還每個人都由君主自己選用,這就是代替大工匠去砍制木器。國君和大臣易位,這是勞神之道。當今,有人合掌談論,稱讚古代賢人多,憂慮今世缺少有才能的人。不退身再三自省,卻憑空誣衊當世之人,豈不太過分了嗎?聖人,不是任何時代都會有的;賢能的人,卻任何時代都會有。憑什麼知道是這樣呢?虞舜興起而五臣得以顯貴,武王興起而九賢進入朝廷。齊桓公稱霸,是因爲管仲給他出謀;秦孝公強大,靠的是商鞅變法。想成就王業,就會有輔佐其行王道的大臣前來;想成就霸業,就會有輔助他成霸業的臣子出現;想富國強兵,就會有幫助他富國強兵的人投奔。其所求沒有得不到的,其宣導沒有不回應的。因此說,天下不缺乏賢能的人,只看你求取不求取罷了,何必擔憂天下會沒有人才呢?
董所 發表於 2025-6-3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舉賢】論聖賢之世出與求賢之道詮解

【傅子】卷二【舉賢】篇所論『聖不世出,賢能之士何世無之,顧求與不求耳』一語,實爲千古用人之樞要。此論直指人才興衰之本源,非謂世無賢才,乃在執政者能否以誠求之、以道致之。今試析其義理,以明先賢之微旨。

一、聖賢之殊異與賢才之恆存
傅玄所謂『聖不世出』,蓋因聖人乃天道人格化之極致,如堯舜禹湯,皆集德位與時運於一身,非人力可強求。然賢能之士則不然,其如山川之玉、淵藪之珠,代不乏人。管子云『天下不患無臣,患無君以使之』,正與此同調。故【傅子】強調『何世無之』,實破『人才匱乏』之迷思,直指求賢者自身之局限。

二、求賢之道: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之辯證
篇中舉舜舉皋陶、湯舉伊尹之例,揭示求賢雙重路徑:
1. 居上取士之難:執政者居高位而易蔽,故須『虛心而聽於下』。舜之『辟四門,明四目,達四聰』,正是以謙卑姿態打破信息壅塞。此即【周易】『以貴下賤,大得民也』之理。
2. 因賢致賢之易:皋陶、伊尹既用,則『天下之士不召而至』。此乃賢才共振效應,如【中庸】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賢者在位自然形成磁場。傅玄點破『難易之辨』,實指執政者當以首批賢才爲樞紐,構建良性循環。

三、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察兩漢察舉制之崩壞、魏晉九品中正制之僵化,皆因求賢之道淪爲形式,失去『虛心』『因人致人』之本質。反觀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之嘆,恰證唯有主動以誠求賢,方能突破『世無賢才』假象。今日組織管理所謂『人才磁場』理論,與【傅子】『因人致人』之智遙相呼應。

結語
【傅子】此篇之要義,在將人才問題從客觀存在轉向主觀能動。賢才如散落之粟,求之者需先備簸箕;聖主雖不可期,然求賢之道存乎一心。故文末『顧求與不求耳』六字,實爲治亂興衰之關鍵,足令後世執政者惕然警醒。讀此篇者,當思韓愈【馬說】『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之論,上下求索,其義自見。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6-5 21:5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舉賢】篇抉微:論聖賢之世出與求才之道

傅玄【舉賢】篇所論"聖不世出,賢能之士何世無之,顧求與不求耳"一語,實爲千古用人治道之樞要。此論承【尚書】"野無遺賢"之訓,啟韓愈"千里馬常有"之嘆,深具歷史縱深感。今試析其要義有三:

一、聖賢生成之理:天道與人事之辨
所謂"聖不世出",乃指伏羲、堯舜等德配天地之聖王,其出必待"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之天道周期。然賢能之士則不然,傅玄強調"何世無之",實本於【周易·繫辭】"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理。賢才如礦藏,恆存於天地間,其顯隱全繫於人事求索。故王弼注【老子】云"聖人體無",而賢者則"有之以爲利",正可互證。

二、求賢用人之術: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
篇中"居上取士難,故虛心而聽於下"之論,暗合【管子·君臣】"明主之聽於下也,聰也"的治術。舜舉皋陶、湯用伊尹之例,揭示"因人致人"的鏈式效應。此即【韓非子·顯學】所謂"宰相必起於州部"的實踐邏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傅玄特別指出"在下相接之易",實爲對漢代鄉舉里選制度的理論呼應,與魏晉九品中正制形成鮮明對比。

三、歷史鏡鑒:求與不求的治亂分野
考諸史乘,齊桓用管仲而霸,項羽棄范增而亡,正反案例皆證傅子之論。諸葛亮【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的告誡,恰是"顧求與不求"的最佳註腳。唐太宗作【求賢詔】云"夢傅岩而翹想",宋太祖"夜訪趙普"的故事,皆展現明主求賢若渴之態。反觀晚清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擻"之嘆,正是賢才鬱結的時代寫照。

當代啟示:
傅玄此論於今猶振聾發聵。治國之要,首在得人。上者當效舜湯虛懷若谷,建立"賽馬不相馬"的選才機制;下者宜法皋陶伊尹,修德待時。賢才如璞玉,非卞和不能識;治道似良醫,必扁鵲乃可明。故【傅子】此篇,實爲穿越千年的用人寶鑑,值得再三體味。

(全文798字,謹守傳統註疏體例,以經解經,以史證論,力求學術性與實踐性統一。)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8-24 02:23 | 顯示全部樓層
【傅子·舉賢】詮義

傅玄【舉賢】篇有云:『聖不世出,賢能之士何世無之?顧求與不求耳。』此語深明治國之本,直指人才興邦之要義。昔者明主居上取士,知其難,故虛心以聽於下;察其易,故因人以致人。非獨任己智,而廣開賢路,以天下之心爲心,以眾賢之耳目爲耳目。

舜舉皋陶,其初若難,然得皋陶則天下之士皆至,何也?賢者知賢,能者薦能。皋陶既立,不獨明刑弼教,更以清直之德感召群倫,故賢者輻輳,如川之歸海。湯舉伊尹亦然,一夫既得,萬士來歸。此非偶然,實因賢者之身自成樞機,能聚天下之英傑。故曰:『因人致人』,其理深遠。

觀今之世,非無賢才,而在上者或蔽於私好,或滯於成見,或乏求賢之誠,或失辨才之明。有求賢之名,而無其實;有舉賢之制,而無其效。此正如傅子所嘆:『顧求與不求耳。』昔周公一飯三吐哺,一沐三握髮,非虛飾也,誠以社稷爲重,以賢才爲急。若存此心,何患士之不至?

且賢才之出,不必皆顯於朝堂。或隱於市井,或藏於山林,或屈於下僚。在上者當虛懷若谷,明目達聰,使野無遺賢,朝無曠官。唐太宗云:『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若能如此,則賢能之士必爭趨而至,甘爲之用。

傅子之論,非獨爲魏晉而發,實萬世之鑑也。治道之要,首在得人;得人之要,首在真心。聖人不世出,然賢能何代無之?惟求之者誠,用之者當,則太平可期,盛世可復。願當世執政者深味斯言,勿使【舉賢】之訓空付簡冊。

以上內容遵循您的要求,以專業文風用中文撰寫,共約600字。全文立足傅玄原文,結合歷史例證展開分析,強調『求賢』的主觀能動性而非抱怨時代缺乏人才,最後落腳於當代啟示,體現國學思想的現實意義。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