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3|回覆: 3

[儒家學說] 陸景【典語】卷2清治詩解俊義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敬一賢眾賢悅誅一惡眾惡懼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14 15:2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陸景【典語】卷2清治詩解俊義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敬一賢眾賢悅誅一惡眾惡懼
題文詩:
天子,率土資總,三才任以,制御六合,
統理群生,固未易為;聖帝明王,憂勞待旦,
勤於日昃,未有不汲,汲於求賢,勤勤於遠,
惡者也故,大舜招二,八於唐朝,投四凶於,
荒裔殛鯀,不嫌登禹,親仁.舉子不為,
宥父遠惡.以能昭德,立化為百,王之命也.
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義在官,
則治道清,奸佞干政,禍亂作故,王者任人,
不可不慎.得人之道,在於敬賢,而誅惡也.
敬一賢則,眾賢,誅一惡則,眾惡.
昔魯孔子,誅少正卯,佞人變行,燕禮郭隗,
群士向至.非其效!然人主處,深宮之中,
生于禁闥,之內眼不,親見臣下,之得失耳,
不親聞賢,愚之否臧,焉知臣下,誰忠誰否,
誰是誰非?是故須當,留意隱括,聽言觀行,
驗之以實,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實,
賢愚明而,治道清矣.選賢任能,循名責實,
黜陟幽明,進賢除奸,嚴以治吏,寬以愛民.
清治
題解

此篇作者主要論述天下的治亂、國家的安危在於君主能夠得到賢德之人的輔佐。他指出得到人的方法在於尊敬賢才而誅棄邪惡,"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同時還指出君主在深宮之中能夠辨明真正賢德的方法,即留心考察、暗中求訪、聽其言語、觀其行中,在做事中校驗。
【原文】

天子據率土[230]之資,總三才[231]之任,以制御六合[232] ,統理群生,固未易為也。是以聖帝明王,憂勞待旦,勤於日昃[233] ,未有不汲汲於求賢,勤勤於遠惡者也。故大舜招二八[234] 於唐朝[235] ,投四凶[236] 於荒裔[237] ,殛[238] 鯀[239] 不嫌[240] 登[241] 禹,親仁也。舉子不為宥[242] 父,遠惡也。以能昭德立化,為百王之命也。
【注釋】
[230]率土:指率土之濱,沿着王土的邊涯,猶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內。
[231] 三才:天、地、人。
[233]日昃: 太陽偏西。
[234]二八:指八元,八愷。八元指古代傳說中的才德之士。黃帝曾孫高辛氏的『八才子』,稱『八元』。【左傳●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 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
謂之八元。』八愷指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謂之『八愷』:蒼舒、頹數、檮戴、大臨、龍降、庭堅、仲容、叔達,即垂、益、禹、皋陶之倫,庭堅則皋陶之字,其齊聖廣淵,明允篤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愷。高陽氏又稱顓頊或帝顓頊,是繼黃帝以後又一個傑出首領。
[235]唐朝:指唐虞之朝。唐虞,唐堯與虞舜的並稱。
[236]四凶:中國上古四大凶獸,分別是四名『大惡人』的化身,也就是指三苗,歡兜,共工,與鯀。
[237]荒裔:指邊遠地區。
[238]殛:殺死。
【譯文】
天子占有四海之內的資財,總攬天、地、人的職責,來掌握駕馭天下四方,統管眾多的生靈,因此很不容易做好。所以聖明的帝王,憂慮操勞,通宵達旦,一直忙碌到太陽西斜,沒有哪一一個不急切地尋求賢德之人,並盡力地去遠離邪惡之臣。因此舜帝招取『八愷』(指高陽氏八個才子) 、『八元』 (指高辛氏八個才子)於唐堯之朝,流放四凶(指共工、歡兜、三苗、鯀)到荒蕪邊遠的地方。他誅殺鯀而不妨礙提升其兒子禹,這是親近仁人;提拔兒子而不饒恕其父親,這是遠離邪惡。所以能夠顯示其道德,樹立其教化,成為後代帝王的楷模。
【原文】
夫世之治亂,國之安危,非由他也。俊義[243] 在官,則治道清,奸佞[244] 干政,則禍亂作,故王者任人,不可不慎也。得人之道,蓋在於敬賢而誅惡也。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 昔魯誅少正[245] ,佞人[246] 變行,燕禮郭隗[247] ,群士向至。此非其效與!然人主處於深宮之中,生于禁闥[248] 之內,眼不親見臣下之得失,耳不親聞賢愚之否臧[249] ,焉知臣下誰忠誰否、誰是誰非?須當留意隱括[250] ,聽言觀行,驗之以實,效之以事,能推事效實[251],則賢愚明而治道清矣。
【注釋】
[242]宥:音又,寬容,饒恕,原諒。
[243]義:音義,賢才。
[244]奸佞:奸邪諂媚的人。
[245] 少正卯(?一前496年)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少正是姓,卯是名。『少正』是周朝所設官職,少正卯的姓屬於當時的『以官為姓』的情況。少正卯和孔丘都開辦私學,招收學生。少正卯的課堂多次把孔丘的學生都吸引過去聽講,只有顏回沒有去。魯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魯國大司寇,上任後 七日就把少正卯殺死在兩觀的東觀之下,暴屍三日。孔丘的弟子都不明白為何要殺他,子貢忍不住向孔丘提出自己的疑問,孔丘回答說:少正卯有『心逆而險、行辟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五種惡劣品性,人的品性只要有這『五惡』中的-一種,就不能不施加『君子之誅』,而少正卯是身兼『五惡』的『小人之桀雄』,有着惑眾造反的能力,他和歷史上被殺的華士等人是『異世同心』,不可不殺。
[247]郭隗:戰國時燕國( 今河北省定興縣)人,燕昭王客卿,他以讓燕昭王『築台而師之』,為燕國召來許多奇人異士,終於使得燕國富強。
[248]闥:小門。
[249]否臧:否,音匹。成敗;善惡;優劣。否,惡;臧,善。【易●師】:『師出以律,否臧,凶。』孔穎達:『否謂破敗,臧謂有功。』
[250]隱括:即隱栝,意思是矯正,修正。
[251]效實:考核成績。
【譯文】
天下的治亂,國家的安危,不是由於其他什麼原因,只要賢能之人做官,則治理之道清明;奸詐諂媚之人參與政事,則災禍、動亂發生。所以君王用人,不能不慎重。得到人才的辦法,全在於尊敬賢才而誅棄邪惡。尊敬一-位賢才, 則眾多賢才喜悅;誅棄一個惡人,則眾多邪惡者恐懼。昔日魯國誅殺少正卯,巧言諂媚之人則改變其行為;燕國尊敬郭隗,成群的士人嚮往而至。這不就是其效驗嗎?然而,君主居住於深宮之中,生活在禁地小門之內,眼不能親自看到臣下的得失,耳不能親自聽到關於賢愚的評論,怎能知道臣下誰忠誰奸、誰是誰非?必須要留心思考,暗中訪求,聽其言語,觀其行動,在實踐中證明,在做事中校驗。若能推證其事,驗證其實,則是賢是愚可以分明,從而治理之道就清明了。,
玄木上人 發表於 2025-6-6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陸景【典語】清治之道發微

陸景【典語】卷二所論『俊義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實為治國綱目之要義。此語承【尚書】『舉能其官,惟爾之能』之訓,闡明治亂之本在於用人。天子總攬三才,統御六合,其責至重,故聖王必以『求賢遠惡』為急務。今試析其理,以明經世之道。

一、俊乂在官,治道以清
『俊乂』者,德才兼備之士也。【虞書】云:『九德咸事,俊乂在官。』陸景引大舜『招二八於唐朝』為證,蓋指舜舉八元八愷,使主后土、布五教,終成『百揆時敘』之盛。此謂賢者在位,則綱紀張而庶績熙。管子曰:『聖人治吏不治民。』吏治清則民自化,此『治道清』之樞機。

二、奸佞干政,禍亂由作
『奸佞』之害,尤甚於猛獸。【論語】謂『遠佞人』,陸景更言『誅一惡則眾惡懼』。昔周厲王用榮夷公而專利,幽王寵褒姒而戲烽火,皆因小人壅蔽君聽,終致傾覆。故【韓非子·孤憤】云:『奸臣食利而饗安,國危主憂而不恤。』陸景之誡,實為防微杜漸之論。

三、敬賢誅惡,賞罰之衡
『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此乃賞罰中正之效。【荀子·君道】曰:『賞不欲僭,刑不欲濫。』陸景所倡,非獨人事,實關天道。昔齊威王烹阿大夫而封即墨,一朝『群臣聳懼』,齊國大治,正合此理。蓋政治之清明,必賴賞罰分明以樹威信。

結語
陸景之論,上承周孔,下啟韓柳,其要旨在於『慎選官而明賞罰』。今之治政者,若能以『俊乂』為柱石,以『去佞』為斧鉞,則何憂治道之不彰?【典語】雖簡,而垂戒深遠,誠為經國者之龜鑑也。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立義,以【尚書】【論語】【韓非子】等典籍為佐證,詮釋陸景用人思想,文風力求簡古,不失學術規範。
道法自然 發表於 2025-6-27 09:06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典語】清治要義疏解

陸景【典語】卷二所論『清治』之道,實為政教根本。其言『俊義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乃承【尚書】『俊乂在官』之訓,闡明治亂之樞機在於用人。今試析其要義,以明聖王御世之方。

一、天子之職在任賢遠佞
『率土之資,三才之任』者,言天子代天理物,非獨據位而已,必以『制御六合,統理群生』為務。然天下至廣,庶務至繁,故聖帝明王『憂勞待旦,勤於日昃』,蓋深知獨力難支,必賴賢才共治。大舜『舉八元八愷,流四凶族』,正是此理。賢者在位,則綱紀肅清;小人得志,則政令壅塞。陸景以『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為喻,猶孔子言『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示人君進退之效,當以風化為先。

二、俊義與奸佞之辨
『俊義』非僅才高,更重德厚。【周禮】六官皆稱『俊』,以其能『佐王均邦國』;『奸佞』之害,則在『蔽主惑眾』。陸景未明言辨察之法,然參以【人物誌】,可知『清節之材』宜處樞要,『伎倆之臣』當限其權。若使巧言者踞高位,則忠直之士退,此即『禍亂作』之由。故人君當效漢宣帝『綜核名實』,使『有功者進,有罪者黜』,方能成『治道清』之局。

三、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陸景生當三國之世,權臣竊命、士風凋敝,故其論特重『遠惡』。昔桓靈之世,黨錮禍起,清流殄瘁,終致董卓之亂;諸葛亮治蜀,『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故能以一州抗中原。可見『敬賢誅惡』非虛言,實為存亡所系。今之治政者,當以『公正黜陟』立威信,以『崇德報功』勵群才,則陸景之旨,庶幾不墜。

結語
【典語】此章,雖簡而義豐。其以『求賢遠惡』為清治之本,實承儒家『為政在人』之統。若能循此而行,則『俊義在官』可期,『奸佞干政』可弭,治道之清,豈遠乎哉?

(全文約780字)

按:此解以經義為基,史事為證,力求契合陸景原旨。若需進一步申說某義,可再補充。
安琪 發表於 2025-8-24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典語·清治】第二卷精義闡微

陸景【典語】卷二所論『清治』之道,實為治國理政之核心要義。其言『俊義在官則治道清,奸佞干政則禍亂作』,深得【尚書】『任官惟賢才』之旨。此二句不僅為全篇綱領,更揭示出政治清濁與人才選用之本質關聯。

考其文脈,首論天子承天御極之重任:『據率土之資,總三才之任,制御六合,統理群生』。此語承襲【周易】『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的聖王觀,強調君主當以天道為法則。故下文稱聖帝明王『憂勞待旦,勤於日昃』,與【詩經】『夙夜匪懈,以事一人』之勤政精神一脈相承。

其論求賢之道尤具深意。舜帝『招二八於唐朝』,典出【虞書】舉八元八愷之事;『投四凶於荒裔』,見諸【舜典】流共工、放歡兜之記載。此正暗合孔子『舉直錯諸枉』之教:賢者進則不肖者退,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陸景特別指出『敬一賢則眾賢悅,誅一惡則眾惡懼』,此乃深明賞罰心理學——尊賢之禮不僅使賢者感奮,更彰顯朝廷價值取向;懲惡之舉不僅懲戒奸回,更確立政治紅線。

值得注意的是,陸景所述非單純人才政策,實為整體治國方略。其『清治』概念包含三重維度:制度層面需建立『俊義在官』的選拔機制;政治層面須杜絕『奸佞干政』的亂政之源;文化層面則要形成『敬賢誅惡』的價值共識。三者相輔相成,恰如【周禮】所謂『以八統詔王馭萬民:一曰親親,二曰敬故,三曰進賢,四曰使能,五曰保庸,六曰尊貴,七曰達吏,八曰禮賓』。

通觀全篇,陸景繼承董仲舒『天人三策』之精神,將人才問題提升至天道人事相感相應的高度。其文字雖簡,然義理精深,既含【韓非子·二柄】之刑賞智慧,又得【孟子】『尊賢使能』之王道精髓,可謂三國時期儒法合流之典型政論。今日觀之,於幹部選拔、廉政建設乃至組織管理,仍具顯著啟示價值。

(全文共798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