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5|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13辨惑詩解1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8 22:2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13辨惑詩解1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
題文詩:
五福,富貴安樂,子孫眾多.百足之蟲,
共舉一身,安得不濟?無仙道好,奇者為之.
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學養性,
卻老之術.余見侯曰:聖人不學,養性,
人慾為之,欺罔甚矣.君惠曰龜,稱三千歲,
鶴言千歲,以人之材,何乃不如,蟲鳥邪哉?
余應:誰當久與,龜鶴同居?審知,
其年歲乎?設令然蟬,螵渠略又,可使延年,
如龜鶴耶?聖人何不,學仙令死?聖人,
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也.天下神人:
一曰神仙,二曰隱淪,三使鬼物,四曰先知,
五日鑄凝.淮南王子,娉迎道人,作為金銀,
又雲鉛字,金與公鉛,則金之公,而銀者金,
之昆弟也.武帝愛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
質性佞也.夫人死時,帝痛惜之.方士李少,
君言能致,其神夜設,燭張幄置,夫人神影,
令帝居他,帳中遙望,見好女似,夫人之狀,
還賬坐也.聖人真情,情通天人,非名非利,
非死非生,向死而生.元帝被病,廣求方士,
漢中,道士王仲,都者詔問:何所能為?
對曰但能,忍寒暑耳.隆冬盛寒,日令袒衣,
載以駟馬,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弛御者,
厚衣狐裘,甚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
池台,曛然自若.此耐寒也.因為待詔.
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
熱不汗出.近哀平間,睢陵董仲,君好方道.
嘗犯事坐,重罪系獄,佯病.數日目陷,
蟲出,棄之.既而復活.故知幻術,
靡所不有.又能鼻吹,口歌吐舌,聳眉動目.
荊州有鼻,飲蠻南城,有頭飛夷,非為幻也.
【原文】辨惑第十三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百足之蟲,共舉一身,安得不濟?無仙道,好奇者為之。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從其學養性卻老之術。余見侯曰:「聖人不學養性,凡人慾為之,欺罔甚矣。」君惠曰:「夫龜稱三千歲,鶴言千歲,以人之材,何乃不如蟲鳥邪?」余應曰:「誰當久與龜鶴同居?君審知其年歲乎?設令然,蟬螵渠略,又可使延年如龜鶴耶?」聖人何不學仙而令死邪?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也。天下神人五:一曰神仙,二曰隱淪,三曰使鬼物,四曰先知,五日鑄凝。(P。53)淮南王之子娉迎道人,作為金銀,又云:「鉛字「金」與「公」,鉛則金之公,而銀者金之昆弟也。」武帝有所愛幸姬王夫人,窈窕好容,質性佞。夫人死,帝痛惜之。方士李少君言能致其神,乃夜設燭張幄,置夫人神影,令帝居他帳中遙望,見好女似夫人之狀,還賬坐。
元帝被病,廣求方士,漢中送道士王仲都者,詔問:「何所能為?」對曰:「但能忍寒暑耳。」乃以隆冬盛寒日,令袒衣,載以駟馬,於上林昆明池上環冰而弛。御者厚衣狐裘,甚寒戰,而仲都獨無變色。臥於池台上,曛然自若。此耐寒也。因為待詔。至夏大暑日,使曝坐,又環以十爐火,不言熱而身不汗出。近哀、平間,睢陵有董仲君,好方道。嘗犯事,坐重罪,系獄,佯病、死。數日,目陷蟲出。吏捐棄之。既而復活。故知幻術靡所不有。(P。54)又能鼻吹口歌,吐舌,聳眉動目。荊州有鼻飲之蠻,南城有頭飛之夷,非為幻也。
liyang714 發表於 2025-5-27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辨惑】析義:論"形解仙去"說的思想淵源與歷史語境

東漢桓譚【新論】卷十三【辨惑】篇所載"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之說,實為漢代生死觀與神仙思想交織的重要文獻。今就此文本略作考辨,以明其思想脈絡。

一、文本結構與核心命題
該段文字以"五福"(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開篇,暗合【尚書·洪範】五福之說,而將"壽"列為首要,已見漢代貴生思想。其"百足之蟲"之喻,出自【淮南子·說山訓】,此處用以強調眾緣和合之理。核心命題"聖人形解仙去"說,實為對儒家"聖人必死"傳統的解構,反映出兩漢之際儒道思想的交融。

二、"形解"說的思想源流
"形解"一詞見於【史記·封禪書】,指形體化解的登仙方式。考其淵源:
1. 齊燕方士傳統:戰國鄒衍"形解銷化"之說
2. 黃老道家:【淮南子】"形神俱化"理論
3. 讖緯思潮:【孝經援神契】"黃帝龍形解陟"
值得注意的是,桓譚將"言死"解釋為教化手段("示民有終"),此說實本於【周易·繫辭】"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而賦予其政治教化功能。

三、歷史語境與批判意識
文中提及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事,見於【漢書·郊祀志】。桓譚以"余見侯曰:聖人不學養性"作結,其批判指向有三:
1. 針對貴族階層沉迷神仙方術之風
2. 揭示方士"卻老之術"的虛妄性
3. 重申儒家"聖人不語怪力亂神"的立場

四、思想史意義
此段文字體現了三種思想的角力:
1. 民間神仙信仰的滲透力
2. 儒道生死觀的衝突與調和
3. 知識精英的理性批判精神
桓譚雖否定仙道,但將聖人"形解"說納入儒家教化體系,反映出漢代思想兼容並蓄的特質。其"示民有終"說,實為通過規範死亡認知來強化倫理秩序,與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的教化思路一脈相承。

要之,此段文字雖簡,卻折射出兩漢之際思想轉型的複雜面貌。桓譚以理性精神審視神仙方術,又試圖調和儒道生死觀,其思想張力至今仍具啟示意義。讀者當於此細微處,見漢代思想之大觀焉。
梅花四弄 發表於 2025-6-10 13:4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辨惑】論生死與仙道之辨
桓譚【新論·卷十三·辨惑】首章所論,實為東漢思想史中關於生死觀與神仙方術之重要辯證。其文以『聖人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為核心,批判時人惑於長生之說,而失聖賢本真。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生死自然與聖人之教
桓譚開篇即言『五福』以『壽』為首,然其旨非倡長生,乃強調自然壽命之終始。所謂『聖人皆形解仙去』,實為漢代黃老思潮中『屍解』觀念之反映,然桓譚以理性態度解之:聖人雖託言『仙去』,實則以『示民有終』為教化之本。此與【周易】『原始反終』、【禮記】『慎終追遠』一脈相承,旨在確立生死之常道,使民知天命有歸,而非沉溺虛妄。

二、方術之惑與士人批判
文中直指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學養性卻老』之事,揭露當時權貴痴迷方術之風氣。桓譚斥『無仙道,好奇者為之』,其批判有三:
1. 邏輯之謬:以『百足之蟲共舉一身』為喻,言群體協作可成事,然個體生命終有盡時,強求不死違逆自然。
2. 歷史之證:舉孔子『不語怪力亂神』、老子『死而不亡者壽』,強調聖賢皆重德行而非肉軀永存。
3. 社會之害:權貴耗資求仙,徒勞民力,背離儒家『修齊治平』之實學。

三、桓譚思想之現代啟示
桓譚之辨惑,實為東漢理性精神之體現。其說有三重價值:
1. 哲學層面:調和黃老『長生』與儒家『知命』,以『形神相即』破方士形神分離之謬(見其【形神論】)。
2. 社會層面:針砭時弊,反對讖緯迷信,為後世王充【論衡】之先聲。
3. 文化層面:揭示『仙道』乃權力與欲望之投射,聖人之『死』反成教化符號,深具符號學意義。

結語
桓譚之論,非僅辯生死,實為對漢代思想混沌之廓清。其以『示民有終』為歸,既承先秦理性傳統,亦啟魏晉玄學之思。今人讀之,猶可鑑『養性』當在修身立德,而非逐幻術以悖天道。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新論】文本及【後漢書】桓譚本傳立論,參酌錢穆【中國思想史】、徐復觀【兩漢思想史】之說,謹守學術規範。
羅卜花舞雨 發表於 2025-8-24 05:4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論·辨惑】桓譚仙道觀發微

桓譚【新論】卷十三【辨惑】篇,以理性精神剖判漢代流行之神仙方術。其言『聖人皆形解仙去,言死者示民有終』者,實為對當時方士附會聖人之說的深刻批判。今試析其要義如次:

一、五福之本與仙道之虛
桓譚開篇即引【尚書·洪範】『五福』之說,強調『壽、富、貴、安樂、子孫眾多』乃人世實在之福報。其以『百足之蟲共舉一身』為喻,揭示生命延續本乎自然協調,非賴玄虛之術。此論直指方術之根本謬誤——舍現實倫理而求虛幻長生。

二、方術盛行與權貴迷思
篇中載曲陽侯王根迎方士西門君惠之事,頗具深意。西漢末年諸侯王侯競相招納方士,非獨為求長生,更因政治焦慮與身份危機。桓譚以『余見侯曰』之親身見聞,揭露所謂『卻老之術』實為依附權貴的謀生之術。其斥『聖人不學養性』之論,實謂儒家聖王重教化倫理而非個體養生,批判方士扭曲聖賢本意。

三『形解』說的歷史解構
『形解仙去』本是燕齊方士創說的屍解成仙理論,謂聖人肉身蛻化登仙。桓譚犀利指出:若聖人實已羽化,何必特言『示民有終』?此語實透兩層機鋒:一則揭穿方士自相矛盾之說,二則強調聖人以『有終』教化世人正視生死,完成倫理責任。此種理性精神,與王充【論衡】互為呼應,共築東漢批判哲學之基石。

桓譚此篇,非僅辨方術之惑,更深蘊人文關懷。其以實證態度破除神秘主義,主張在現實人生中踐行五福之道,這種立足現世、尊重生命自然規律的思想,於今日仍具啟示意義。學者讀此,當明辨桓氏非否定養生之理,乃反對捨本逐末、惑於虛妄之風氣耳。

(全文共798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