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8|回復: 3

[儒家学说] 桓谭(东汉)【新论】卷9正经诗解貌言视听皆生於心明堂辟雍法天择地春秋正义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9-7 21: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谭(东汉)【新论】卷9正经诗解貌言视听皆生於心明堂辟雍法天择地春秋正义
题文诗:
学者既多,蔽暗师道,又复缺然,所以滋昏.
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说,十万言但,
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子财问蘧,伯玉曰子,
何以治国?答曰弗治.一曰,连山二日,
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而,归藏四千,
三百言也.连山藏於,兰台归藏,藏於太卜.
古尚书旧,四十五卷,为十八篇.古帙礼记,
五十六卷.古论语有,二十,兴齐鲁文,
异六百四,十馀字也.古孝经,卷二十章,
千八百七,十二字也,而今异者,四百馀字.
盖嘉论之,林薮文义,之渊海也.四月太子,
发上祭於,毕至孟津,上此武王,毕三年丧,
欲卒父业.升舟得鱼,则地应也,降乌,
天应.二年闻纣,杀比干囚,箕子太师,
少师,乐器奔周.甲子日月,若连璧五,
星若连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从,
天以讨纣,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
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最灵,是以貌动,
於木言信,於金视明,於火听聪,於水思睿,
於土五行,之用动静,还兴神通.貌恭则肃,
肃时雨若;言从使若;视明则哲,哲时燠若;
听聪则谋,谋时寒若;心严则圣,圣时风若.
金木水火,皆载於土,雨燠寒皆,於风,
貌言视听,皆生於心.言为心声,春秋正义.
王者,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
称明,命日明堂.上圓法天,下方法地,
八窗八風,四達四時,九室九州,十二坐法,
十二月,三十六戶,法卅六雨,七十二牖,
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
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
故曰辟雍.王也者,上承天地,以班教令,
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
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
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
其本事矣.左傳於經,猶衣表里,相待而成.
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知.
諸儒睹乎,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
正義以為,聖復起當,復作春秋.自通士者,
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为之何則?
前聖後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
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
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
復居美者.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
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
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
貴其能臣,舜禹二聖.以史为鉴,义正得失.

正經第九
 【原文】繁体

學者既多蔽暗,而師道又復缺然,此所以滋昏也。秦近君能說【堯典】,篇目兩字之說,至十餘萬言,但說「曰若稽古」,三萬言。子貢問蘧伯玉曰:「子何以治國?」答曰:「弗治治之。」【易】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八萬言,【歸藏】四千三百言。【連山】藏於蘭臺,【歸藏】藏於太卜。【古文尚書】舊有四十五卷,為十八篇。【古帙禮記】有五十六卷。【古論語】二十一卷,與齊魯文異六百四十餘字。【古孝經】一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異者四百餘字。蓋嘉論之林藪,文義之淵海也。(P。35)維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畢三年之喪,欲卒父業。升舟而得魚,則地應也,祭降烏,天應也。二年,聞紂殺比干,囚箕子,太師、少師抱樂器奔周。甲子,日月若連璧,五星若連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從天以討紂,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之體,懷純粹之精,有生之最靈者也。是以貌動於木,言信於金,視明於火,聽聰於水,思睿於土。五行之用,動靜還與神通。貌恭則肅,肅時雨若;言從則,使若;視明則哲,哲時燠若;聽聰則謀,謀時寒若;心嚴則聖,聖時風若。金木水火皆載於土,雨燠寒皆發於風,貌言視聽皆生於心。
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稱明,故命曰明堂。
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風,四達法四時,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戶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風。為四面堂,各從其色,以仿四方。王者作圓池如璧形,實水其中,以環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轉王道,周而復始。【左氏傳】遭戰國寢廢。後百餘年,魯人穀梁赤為【春秋】,殘略,多有遺失;(P。36)又有齊人公羊高,緣經文作傳,彌離其本事矣。【左氏傳】於經,猶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經而無傳,使聖人閉門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諸儒睹【春秋】之記,錄政治之得失,以立正義,以為聖人復起,當復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為然。余謂之否。何則?前聖後聖,未必相襲。夫聖賢所陳,皆同取道德仁義,以為奇論異文,而俱善可觀者,猶人食皆用魚肉菜茄,以為生熟異和,而復居美者也。吳之篡弒滅亡,釁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攝位,而下慕曹臧之謙讓,名已細矣。【春秋】之趣,豈謂爾乎?堯能則天者,貴其能臣舜、禹二聖。(P。37)
 【注释】xin.祸乱
 【原文】简体:
学者既多蔽暗,而师道又复缺然,此所以滋昏也。秦近君能说【尧典】,篇目两字之说,至十馀万言,但说"曰若稽古』,三万言。子财问蘧伯玉曰: "子何以治国?』答曰:』弗治治之。』【易】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连山】八万言,【归藏】 四千三百言。【连山】 藏於兰台,【归藏】 藏於太卜。【古文尚书】旧有四十五卷,为十八篇。【古帙礼记】 有五十六卷。【古论语】 二十-卷,兴齐鲁文异六百四十馀字。【古孝经】-卷二十章,千八百七十二字,今异者四百馀字。盖嘉论之林薮,文义之渊海也。维四月,太子发上祭於毕,下至孟津之上。此武王已毕三年之丧,欲卒父业。升舟而得鱼,则地应也,祭降乌,天应也。二年,闻纣杀比干,囚箕子,太师、少师抱乐器奔周。甲子,日月若连璧,五星若连珠,昧爽,武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从天以讨纣,故兵不血刃而定天下。人抱天地之体,怀纯粹之精,有生之最灵者也。是以貌动於木,言信於金,视明於火,听聪於水,思睿於土。五行之用,动静还兴神通。貌恭则肃,肃时雨若;言从则,使若;视明则哲,哲时燠若;听聪则谋,谋时寒若;心严则圣,圣时风若。金木水火皆载於土,雨燠寒皆发於风,貌言视听皆生於心。王者造明堂、辟雍。所以承天行化也。天称明,故命日明堂。
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窗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坐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雨,七十二牖法七十二风。为四面堂,各从其色,以仿四方。王者作圆池如璧形,实水其中,以环壅之,故曰辟雍。言其上承天地,以班教令,流转王道,周而复始。【左氏传】 遭战国寝废。後百馀年,鲁人梁赤为【春秋】,残略,多有遗失;又有齐人公羊高,缘经文作传,弥离其本事矣。【左氏传】 於经,犹衣之表里,相待而成。经而无传,使圣人闭门思之,十年不能知也。诸儒睹【春秋】之记,录政治之得失,以立正义,以为圣人复起,当复作【春秋】也。自通士若太史公亦以为然。余谓之否。何则?前圣後圣,未必相袭。夫圣贤所陈,皆同取道德仁义,以为奇论异文,而俱善可观者,犹人食皆用鱼肉菜茄,以为生熟异和,而复居美者也。吴之篡弑灭亡,衅由季札,札不思上放周公之摄位,而下慕曹臧之谦让,名已细矣。【春秋】 之趣,岂谓尔乎?尧能则天者,贵其能臣舜、禹二圣。
贺券 發表於 2025-5-24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谭《新论》卷九《正经》阐微

东汉桓君山《新论·正经》篇,实为汉代经学批判之重要文献。其文虽佚,然就辑本观之,已足见其"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深意。今就所引片段,试作三点阐发:

一、经学阐释之蔽
"学者既多蔽暗,师道又复缺然"之论,直指汉代经学两大弊病:一则章句之学日趋繁琐,如秦近君释《尧典》篇目二字至十万言,此正是《汉书·艺文志》所讥"便辞巧说,破坏形体"之典型;二则师法传承失真,所谓"师道缺然",与扬雄《法言》"师哉师哉,桐子之命"相呼应。桓谭此说,实开后世"通经致用"思想之先声。

二、心性修养之本
"貌言视听皆生于心"之论,可溯至《礼记·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之说。值得注意的是,桓谭将儒家心性论与道家修养论相融合,其《新论》佚文有"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烛"之喻,正可与此互证。此观点下启王充《论衡》"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的形神论。

三、礼制建构之旨
"明堂辟雍法天择地"之说,体现了汉代"天人相应"的礼制观。《白虎通·辟雍》云:"辟者象璧,雍者以水节观者",而桓谭特别强调其"法天"特性,此与《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的营国制度一脉相承。其说《春秋》正义,当指以天道正人事的诠释方法,与董仲舒"《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的阐释理路相近。

要之,桓谭此篇以批判性思维审视经学传统,既承袭了扬雄"群言淆乱折诸圣"的学术立场,又开创了以简御繁的阐释新风。其将心性论与制度论统合于"天道"框架下的思路,对后世郑玄"礼者体也"的经学体系建构具有启示意义。读者若能结合《新论》佚文与《后汉书》本传互参,则更可见其"博学多通,遍习五经"的学术气象。

(全文共768字)
亲亲窝窝 發表於 2025-7-11 14:1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谭《新论》卷九「正经」章句疏义

桓君山《新论·正经》一篇,实为东汉经学批判之枢机,其言「学者既多蔽暗,师道复缺,滋昏愈甚」,直指当时经学繁琐之弊。今就「貌言视听生于心」「明堂辟雍法天」「春秋正义」三义,略作申说。

一、貌言视听皆生于心:经学诠释的本体论
桓谭举秦近君「说《尧典》篇目二字至十万言」为例,讥汉儒章句之学支离。其谓「貌(仪容)、言(辞令)、视(观照)、听(闻知)皆生于心」,实承《礼记·大学》「诚于中,形于外」之旨,强调圣人之道当以心性为本。此论与扬雄《法言》「心声心画」说相呼应,暗合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诠释传统,揭示经义不在训诂繁冗,而在返归本心。

二、明堂辟雍法天择地:制度之学的宇宙观
「明堂象天圆地方,辟雍取教化流行」,桓谭以建筑制度阐发「法天择地」思想,乃承西汉今文家「天人相应」之说。考《大戴礼·明堂》「九室十二堂」之制,其空间秩序实为天道秩序的投影。而「辟雍环水」之象,更见《周易》「坎为水,为教化」的象征体系。此说虽本于董仲舒,然桓谭特重「择地」之实践性,显其反对空谈灾异、注重礼制实效的立场。

三、春秋正义:简当为宗的诠释学
篇末引蘧伯玉「弗治而治」答子贡问,实以《春秋》微言大义为喻。桓谭谓「《易》简而天下之理得」,恰可解此。《春秋》笔削之「正义」,非在训诂堆砌(如秦近君之弊),而在如孔子「断烂朝报」中见王道纲常。此论上接《公羊传》「贵志」之说,下启王弼「得意忘言」之玄风,足见东汉经学由繁返简的思想转向。

结语
桓谭身处今古文之争未歇之际,其《新论》以「正经」为名,实欲廓清经学迷障。所谓「蔽暗滋昏」之叹,非仅讥时儒,更暗讽谶纬神学之泛滥。然其「法天择地」「心生万法」诸义,终未脱汉代宇宙论框架,此读其书者所当察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以「批判性继承」为纲,分梳桓谭经学思想三重维度:本体论(心性)、宇宙论(制度)、诠释学(方法),并置于两汉思想转型背景下考察,力求既守传统注疏之严谨,亦显思想史之洞见。
赵委 發表於 2025-8-24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新论·正经》卷九探微:桓谭之心学与制度正义发覆

桓谭《新论·正经》第九卷所论,实为汉代经学阐释之精要,其文虽残佚,然就现存片段观之,已见其融通儒道、批判时弊之思想锋芒。本篇以“貌言视听皆生于心”为枢机,贯通明堂辟雍之制与《春秋》大义,展现出汉代儒学由训诂向义理深化之学术转向。

“貌言视听皆生于心”之论,实为心性论之先声。桓谭承《尚书·舜典》“明四目、达四聪”之旨,而更进一层:外在仪容、言语、观听之行,皆根植于心术之正邪。此与《礼记·大学》“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呼应,强调内在心性为道德实践之本源。汉代经师多拘于章句,桓谭则直指本心,可谓对当时“学者既多蔽暗,师道复缺”学风之深刻反思。

文中讥秦近君说《尧典》“曰若稽古”三万言、释“篇目”二字至十万言之弊,正是对章句之学支离破碎的批判。此种学风使经义“滋昏”难明,背离孔子“辞达而已”之训。桓谭借蘧伯玉“弗治而治”之答,暗喻治经当求大义贯通,而非拘泥文字。此与《易》道“简易”之理相通,彰显其“执一统众”的学术取向。

至若明堂辟雍之制,桓谭谓其“法天择地”,实将制度建构提升至天道层面。《周礼·考工记》虽详述明堂形制,然桓谭更重其象征意义:明堂为天子布政、教化之所,辟雍为养贤讲学之地,二者皆法天象地(如明堂象天文、辟雍象流水),体现“天人合一”之政治理想。此种制度并非虚设,而是为实现《春秋》“正义”之旨——即通过礼制规范实现社会公正。

《春秋》之义,在于“正名”“正义”。桓谭将心性修养、制度建构与经典大义相贯通:心正而后言顺,言顺而后事成,事成而后礼乐兴。明堂辟雍作为礼制载体,既是教化实践之场域,亦是《春秋》拨乱反正精神之具象化。此种“由内圣而外王”的思路,实为董仲舒以后汉代儒学之新发展。

桓谭之学,在东汉实为承先启后者。其批判章句之弊,开郑玄通学之先声;其心性之论,启扬雄、王充之思辨;其制度关怀,导何休《公羊》改制之说。观《新论》此卷,可知汉代经学非止训诂一端,更有义理与制度之双重探索。桓谭以“正经”为名,正是欲返孔孟之本真,使经学成为匡正世道之实学,此于今日学术亦不失其启示意义。

(全文约780字)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