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2|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5見微詩解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明君知微見著防患未然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6 21:0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5見微詩解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明君知微見著防患未然
題文詩:
東方朔也,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
大智後賢,莫之及也.譚曰鄙有,以狐為狸,
琴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與瑟,又不知狸,
與箜篌非,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余前,
典樂大夫,有梟鳴於,庭樹上而,府中門下,
皆為憂懼.後與典樂,謝俟爭斗,俱坐免去.
余從長安,歸沛道疾,蒙絮被絳,乘馬宿於,
下邑東亭,亭長疑以,為是賊發,卒夜來攻.
令吏,乃相,問解而去.安靜自存.
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王翁使都,
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徐州牧宋,
仲翁道余,才智陳平,留侯之比.孟孫還喜,
謂余曰仲,盛稱子德,子乃此邪!游五,
歲不吾見.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
有人毀余,子亦信之!吾畏子也.周易曰飛,
遁無不利.宋康王為,無頭之冠,以示勇也.
淳于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
,且有火災.即教使更,為曲突而,
徙遠其薪.灶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
燔屋鄰裏,並救擊及,滅止亨羊,具酒以勞,
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肯呼,淳髡飲飯.
智者譏之,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
樵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
豈獨突薪,可除害哉?人病國亂,亦皆如斯.
是故良醫,醫其未發,明君絕其,本謀後世,
多損於,杜塞未萌,而勤於,攻擊已成.
謀臣稀賞,鬥士常榮,猶彼人殆,失事重輕.
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此見微類.
見征第五【原文】東方朔短辭薄語,以謂信驗。人皆謂朔大智,後賢莫之及。譚曰:「鄙人有以狐為狸,以琴為箜篌,此非徒不知狐與瑟,又不知狸與箜篌,乃非但言朔,亦不知後賢也。」(P。15)余前為典樂大夫,有梟鳴於庭樹上,而府中門下皆為憂懼。後余與典樂謝俟爭鬭,俱坐免去。余從長安歸沛,道疾,蒙絮被,絳,乘馬,宿於下邑東亭中,亭長疑是賊,發卒夜來攻。余令吏勿鬭,乃相問解而去。此安靜自存也。夫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王翁使都尉孟孫往泰山告祠,道過徐州,徐州牧宋仲翁道余才智陳平、留侯之比也。孟孫還,喜謂余曰:「仲翁盛稱子德,子乃此邪!」余應曰:「與仆游四五歲,不吾見稱。今聞仲翁一言而奇怪之;若有人毀余,子亦信之!吾畏子也。」周易曰:「肥遁,無不利。」宋康王為無頭之冠,以示勇。
【注釋】
[71] 東方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今山東惠民)人。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東方朔上書自薦,詔拜為郎。後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職。他性格詼諧,言詞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前談笑取樂,『 然時觀察顏色,直言切諫』(【漢書●東方朔傳】)。他曾言政治得失,陳農戰強國之計,但武帝始終把他當俳優看待,不得重用。一生著述甚豐,後人匯有【東方太中集】。
『肥遁,無不利』:肥,【周易學說】中說:『肥,本作飛』。這句話的意思是,脫離舊環境,高飛遠走,沒有不利之處。
【原文】
傳記言:淳于髡至鄰家,見其灶突之直,而積薪在旁,曰:「此且有火災。」即教使更為曲突,而遠徙其薪。灶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燔其屋。鄰裏並救擊,乃滅止。(P。16)而亨羊具酒,以勞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飲飯。智者譏之云:「教人曲突遠薪,固無恩澤;焦頭爛額,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也。豈夫獨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後世多損於杜塞未萌,而勤於攻擊已成,謀臣稀賞,而鬭士常榮,猶彼人,殆失事之重輕。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此見微(征?)之類也。博士弟子韓生居東寺,連三夜有惡夢,以問人。人教使晨起,廁中祝之。三旦,而人告以為咒詛,捕治,數日死。待詔景子春素善占,坐事系。其婦朱君至獄門,通言遺襦褲。子春驚曰:「朱君來言與?「朱」為誅;褲而襦,中絕者也。我當誅斷也。」後遂腰斬。陽城子張明衡,蜀郡人,王翁與吾俱為講樂祭酒。及寢疾,預買棺槨,多下錦繡,立被髪冢。(P。17)
題解:
見微,即見微知著之意。本篇通過『曲突遠薪』的故事,告誡後人要防患於未然。
【原文】
淳于髡[117] 至鄰家,見其灶突[118] 之直而積薪[119] 在旁,日:『此且有火災。 』即教使更為曲突而徙遠其薪。灶家不聽。後災火果及積薪而燔其屋,鄰裏並救擊,及滅止,而亨[120] 羊具[121] 酒以勞謝救火者。曲突遠薪,固不肯呼淳于髡飲飯。智者譏之云:『教人 曲突遠薪,固無恩澤,樵頭爛額[122] ,反為上客。』蓋傷其賤本而貴末。豈夫獨突薪可以除害哉?而人病國亂,亦皆如斯。是故良醫醫其未發,而明君絕其本謀。後世多損於杜塞未萌,而勤於攻擊已成。謀臣稀賞,而鬥士常榮,猶彼人,殆失事之重輕。察淳于髡之預言,可以無不通,此見微[123] 之類也。
[117] 淳于髡:髡,音昆。戰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以博學多才、善於辯論著稱,是稷下學宮中最具影響的學者之一。
[118] 灶突:灶上煙囪。突,煙囪。
[119] 積薪:指積聚的木柴。[120] 亨:同『烹』。
[121] 具:備辦,準備。
[122] 憔頭爛額:此指代救火者。[123]見微:從小處看到徵兆。
【譯文】
淳于髡到鄰居家,看到他家鍋灶上的煙道太直,而柴草又堆放在灶旁,就對鄰居說:『這樣早晚會發生火災。 』便告訴鄰人應將直煙道改為彎煙道,並將柴草移到遠處。鄰人沒有聽他的話。後來灶火果然燃及柴草並燒着了房子,鄰裏們都來救火。火被撲滅後,這失火者烹羊擺酒來答謝幫忙救火的人,隨後將煙道改為彎煙道,將柴草搬到遠離鍋灶的地方,卻不肯請淳于髡吃飯。智者譏諷失火者說:『 教人將直煙道改為彎煙道、將柴草遠離鍋灶的人,卻不被認為有恩澤,而那些幫助救火被燒得焦頭爛額的人,反而成為貴客。』這是哀憐失火者不重視根本而看重末節。難道只是改煙道和移柴草就能免除災害嗎?
人們生病、國家動亂,道理也都是如此。所以,高明的醫生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就醫治,聖明的君主從根本上杜絕動亂的陰謀。後人多疏於杜絕尚未發生的動亂苗頭,而勤於打擊已成事實的動亂行動,那些當初為防止動亂而提出建議的大臣很少得到賞賜,而那些平息動亂之士卻常榮耀尊顯,這就如同那失火者一樣,弄錯了事情的輕重。仔細察看淳于髡『曲突遠薪』的預言,便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是能見微知著的例子。
esgrhyr236 發表於 2025-6-10 22:43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見微】詮解:明察之智與防患之道

桓譚【新論·卷五】以『見微』為題,闡發『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之警句,其核心在於揭示人主當具『知微見著』之明,方能『防患未然』。此論不僅關乎識人之術,更直指治國安邦之根本智慧。

一、 『言善言惡』之辯證:兼聽則明
桓譚謂『人言』如雙刃之劍,譽我者或有所圖,毀我者或有所蔽。東方朔以『短辭薄語』顯智,世人譽其『大智』,然桓譚直言『後賢莫之及』乃過譽之論,譬若『以狐為狸,以琴為箜篌』,混淆本質而不自知。此喻深刻:人若偏信一隅,不辨真偽,則如盲者執炬,終蹈謬誤。故明君當以『兼聽』為要,既納善言,亦容逆耳,方能洞悉虛實。

二、 『知微見著』之要義:察幾於先
『見微』非僅觀察瑣細,而是透過表象窺見事理之端倪。桓譚批判時人盲目推崇東方朔,實為『不知狐與瑟,又不知狸與箜篌』,暗諷世人囿於成見,不究根本。此與【周易】『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相通——唯有敏銳覺察細微徵兆,方能預判禍福。如扁鵲見蔡桓公『疾在腠理』,而桓侯不察,終致不治。治國亦然,若怠忽『蟻穴』,必潰『千裏之堤』。

三、 『防患未然』之實踐:慎始敬終
桓譚之論,實承先秦法家『禁微則易』思想。【韓非子】言『聖人見微以知萌,見端以知末』,恰可呼應。明君治國,當以『慎初』為策:於諛辭中辨其偽,於諍言中采其實;於昇平之際察隱憂,於未亂之時繕其政。如漢文帝納賈誼【治安策】而抑諸侯之萌,即『防患』之典範。

結語: 衡鑑古今,以微知著
桓譚之論,雖針對東漢時弊,然其理亙古常新。今人處世,亦當以『見微』為鏡:譽不輕喜,毀不遽怒;於眾聲喧譁中明辨是非,於紛紜表象下把握樞機。此非獨治國之要,亦為修身之方。學者若能體悟『一葉知秋』之智,庶幾近於『明德』矣。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解經,融貫儒法,以【新論】文本為基,參以【韓非子】【周易】互證,力求學術性與可讀性並重。桓譚之批判精神與務實思想,於此可見一斑。
金尤 發表於 2025-7-11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見微】詮解:論明君察言之智與防微之要

桓譚【新論·卷五·見微】一篇,以『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為綱,闡發人主當以理性審察眾議,明辨真偽,進而『知微見著,防患未然』。其文雖短,然立意深遠,直指為政者納諫用人之核心矛盾,今試析其要義。

一、 『信驗』之辯:東方朔的智術與桓譚的批判
文中首舉東方朔為例,謂時人以其『短辭薄語』為『信驗』,譽其『大智』,後賢莫及。桓譚則直言此乃『以狐為狸,以琴為箜篌』之謬。此喻精妙,蓋狐狸形似而質異,琴箜篌器近而用殊,暗諷世人徒慕朔之機辯表象,未察其言實不足為治國之真知。桓譚之意,非獨貶朔,更在批判時人盲目推崇『巧言』而輕忽『實學』之風。此與孔子『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相呼應,皆強調為政者當以言行之『信』(真實)為驗,而非以辭藻之『巧』為衡。

二、 『人言』之鑑:善我者與惡我者的辯證
『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一句,實為全篇警策。桓譚指出,人主若因眾譽而喜,則必因眾毀而憂,其得失皆繫於外議,失卻自主明斷之基。此論承襲荀子『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荀子·修身】)之思,強調明君須超然於輿論褒貶,以『明鏡止水』之心鑑察真偽。進一步言,眾口之『善』『惡』往往隨勢而變,若齊桓公先信管仲而後任易牙,終致亂亡(【韓非子·十過】),足見人言不可盡信,唯『知微』者能於毀譽交雜中見本質。

三、 『見微知著』的防患之道
桓譚以『明君知微見著,防患未然』結篇,點出為政之終極智慧。此語化自【周易·繫辭下】『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強調洞察事物隱微之兆,方能制變於未形。歷史如箕子見紂王用象箸而嘆(【韓非子·喻老】),范蠡察勾踐『長頸鳥喙』而遁(【史記·貨殖列傳】),皆『見微』之典範。桓譚之論,既是對東漢初年政局動盪的反思,亦為後世君主立一『慎始慎微』之圭臬。

結語
桓譚此篇,以東方朔為引,實則直指人主之『聽言』『察人』二事。其文風峻切,譬喻犀利,承襲先秦諸子『名實之辯』傳統,而歸於黃老『靜觀因循』之術。今日讀之,猶可鑑戒:為政者若惑於眾譽,必失其正;唯獨立理性,方能在紛紜言論中見微知著,導國於安。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新論】殘卷文意,參以東漢思想背景,側重析理而非考據,力求貫通桓譚之政論精髓。
偷月 發表於 2025-8-24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卷五·見微】一篇,以明察秋毫之智論世情,其言『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實為君臣處世之要義。此語非獨指個人榮辱,更涉治國安邦之大道。今試析其旨,以彰古賢之深意。

桓譚借東方朔之事發論時弊。世人皆稱東方朔以短辭薄語而顯智慧,譽其為『大智』,後賢莫及。然桓譚直指其謬,以『以狐為狸,以琴為箜篌』為喻,痛斥時人不僅不識狐與琴,更混淆狸與箜篌之本質。此喻實諷世人徒重表象而忽其實,盲目推崇而失察真偽。東方朔之智,固在機辯敏捷,然若奉為至高典範,則如誤認狐狸、琴箜,顯見認知之淆亂。

『以人言善我,亦必以人言惡我』一句,乃全篇樞機。桓譚此言,非止於個人處世之謙抑,更喻君主治國須兼聽明辨。世人譽我,未必真知我;世人毀我,亦未必真惡我。為政者若偏信一方之言,則易蔽於私情,失卻客觀。故明君當知『善我者或有所圖,惡我者或有所據』,必以理性裁量,方不為浮議所動。

進而論『見微知著,防患未然』。桓譚承【周易】『幾者動之微,吉之先見者也』之思,強調治國者須察徵兆於未形,杜禍亂於未萌。若待讒言成勢、弊政蔓延,則如病入膏肓,雖欲治之而無及。故聖王重細行、察隱微,非為苛求,實因『毫末不扎,將尋斧柯』,小事不拘,終釀大患。

桓譚之論,直指東漢初年政風之弊。時人好以言辯取譽,而忽實政之功;重虛名而輕實務。其諷東方朔之事,實警世人不可迷於口舌之巧,而應求真才實學。於君主而言,更須超越毀譽表象,以事實為據,以民心為鏡,方能持盈保泰。

此文雖簡,而義理深遠。桓譚以『見微』為題,非僅倡明察之術,更寓『慎始敬終』之哲思。今日讀之,猶覺其如晨鐘暮鼓,發人深省。治國者若能循此道,兼聽則明,防微杜漸,則天下可臻至治矣。

以上內容基於【新論】殘卷及歷代註疏所作闡釋,力求貼合桓譚本義。謹以古典語體撰文,約七百八十言,以符尊限。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