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3|回覆: 3

[儒家學說] 桓譚(東漢)【新論】卷3求輔詩解3求取輔佐之術既得又有大難三止善二賢士不阿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5 21:4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桓譚(東漢)【新論】卷3求輔詩解3取輔佐之術既得又有大難三止善二賢士不阿
題文詩:
,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
而止善二.為世之事,中庸,大材,
少不勝眾,一口不能,國訟.持孤特論,
乾雷同計,以疏賤處,逆貴近心,則萬不合,
難也.夫建踔殊,為非常乃,世俗所不,
能見又使,明智圖事,與眾,亦必不足,
此二難也.既聽納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
饞人隨而,惡之,中道狐疑,或使言者,
還受其尤,此三難也.智者盡心,竭言為國,
造事眾間,之反見疑,一不當合,遂被譖.
雖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材能之士,
世所嫉妒,遭遇明君,興起,既幸得之,
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若仲尼,猶且出走,
此二止善.故非君臣,緻密堅固,割心相信,
動無間疑.若伊呂,之見用也,傅說通夢,
管鮑信任,則難以,功竟意矣.又說之言,
甚多端其,欲觀使者,則以古賢,輔厲主欲,
間疏別離,則以專權,危國論之.父子至親,
而人主有,高宗孝已,之讒及景,武時栗衛,
太子之事.忠臣高節,時有龍逢,比干伍員,
晁錯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事曷可為,
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效,可以觀覽,
亦可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時遇合,
皆欲上與,賢侔垂榮,歷載安肯,毀名廢義,
而為不軌,惡行乎?魯連解齊,趙之金封,
虞卿捐萬,戶與國相,樂以,成名肆志,
豈復干求,便辟趨利?覽諸,背叛之臣,
皆小辨貪,饕之人也,大材莫有.由是觀之,
世間高士,材能絕異,者其行親,任亦明矣.
無道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聽納,施行其策,
雖廣知得,亦終無益.賢士剛正,特立獨行.
【原文】
    言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為世之事,中庸[27] 多,大材少,少不勝眾,一口不能與-國訟[28] 。持孤特[29] 之論,乾雷同[30] 之計,以疏賤[31] 之處,逆貴近[32] 之心,則萬不合,此難也。夫建踔殊[33] ,為非常,乃世俗所不能見也,又使明智圖事,而與眾平[34] 之,亦必不足,此二難也。既聽納有所施行,而事未及成,讒人隨而惡之,即中道[35] 狐疑,或使言者還受其尤[36] ,此三難也。智者盡心竭言以為國造事,眾間[37] 之則
反見疑,一不當合,遂被譖想[38] (想恐訴) 。雖有十善,隔以一惡去,此一止善也。材能之士,世所嫉妒,遭遇明君,乃-興起,既幸得之,又復隨眾弗與知者,雖有若仲尼,猶且出走,此二止善也。
【譯文】
要說求取輔佐君主治國之人的方法,即使君主能夠得到這些人才,在發揮其作用方面又有三大難題和兩種不能始終信任賢輔的情況。為國家辦事的官吏,中等之人多,而具有高超才能的人少。少數則不能制服多數,一人之口不能與一一國之人爭辯,抱持着獨特非凡之論,而去觸犯眾口一辭的觀點,憑其疏遠低賤的地位,而去違背權貴近臣的意願,則是萬萬不能相融的,這是一難。
建立卓越殊特的功績,做不同尋常的事情,這是世俗之人所不能理解和明白的,又使明智之人去謀劃處事,而讓眾人去評論,其結果也必定不會充分準確,這是第二難。君主既然已經聽取諫言而有所施行,但事情還未等到成功,進讒言的小人就隨即誹謗他,便會使君主中途產生懷疑,有時還會使進言者遭到君主的怪罪,這是第三難。
有才智的人盡心竭言來為國家辦事,而眾人從中挑撥離間,那麼他反而會遭到懷疑,如果其意見稍不合宜,就會被讒毀誣陷,即使有十條輔佐的良策,也會因-次惡意的離間而被棄之不用。這是第一種不能始終信任賢輔的情況。有才能的人往往被世人所嫉妒,遇到明君,才會被啟用,君主已經幸運地得到了他,又重新聽從眾人的意見,而不讓他參與知曉,即使是像孔子那樣的聖人,也依然會離去。這是第二種不能始終信任賢輔的情況。
【原文】
是故非君臣緻密堅固,割心[39] 相信,動無間疑。若伊、呂[40] 之見用,傅說通夢[41] ,管、鮑[42]之信任,則難以遂功[43] 竟意矣。又說之言亦甚多端,其欲觀使者,則以古之賢輔厲[44] 主,欲間疏別離,則以專權危國者論之。蓋父子至親,而人主有高宗[45]、孝已[46]之設[47] (設恐讒),及景、武時栗、衛太子之事[48] 。忠臣高節,時有龍逢[49] 、比干[50] 、伍員[51] 、晁錯[52] 之變。比類眾多,不可盡記。則事曷可為邪,庸易知邪。雖然,察前世已然之效,可以觀覽,亦可以為戒。維諸高妙大材之人,重時遇咎(咎恐合),皆欲上與賢侔[53] ,而垂榮歷載。安肯毀名廢義而為不軌[54] 惡行乎?若夫魯連解齊、趙之金封[55] ,虞卿捐萬戶與國相[56] ,乃樂以成名肆志[57] ,豈復干求便辟[58] 趨利[59] 耶?覽諸邪背叛之臣,皆小辨貪饕[60] 之人也,大材者莫有焉。由是觀之,世間高士材能絕異[61] 者,其行親任亦明矣。不主乃意疑之也,如不能聽納施行,其策雖廣,知得亦終無益也。
[40] 伊、呂:伊,伊尹,商湯大臣,名伊,一名摯,尹是官名。呂,呂尚,姜姓,名尚,字子牙,俗稱姜太公。據【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姜尚窮困年老,釣於渭濱,文王出獵,遇之,與語大悅,日:『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稱太公望。後佐武王滅殷,封於齊。
[41] 傅說通夢:傅說,殷商王武丁之大宰相。武丁夢得聖人,名日說,求於野。乃於傅岩得之,舉以為相,國大治。【尚書●說命上】:『高宗夢得說, 使百工營求諸野,得諸傅岩。』
[42] 管、鮑:春秋時管仲和鮑叔牙的並稱。兩人相知最深。[43] 遂功:猶成功。建立功業。
[44] 厲:『勵』的古字。勸勉。
[45] 高宗:殷高宗武丁,姓子,名昭。他是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武丁在位時期,曾攻打鬼方,並任用賢臣傅說為相、妻子婦好為將軍,使商朝再度強盛,史稱『武丁中興』。武丁晚年后妃眾多,引起宮廷內亂,以至逼死其子孝己。武丁共在位五十九年,廟號『高宗』。

[46] 孝已: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行着,因遭後母讒言,被放逐而死。
[47] 設:疑作『讒』。
[48]景、武時栗、衛太子之事:栗太子事,漢景帝因薄皇后無子,於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立栗姬之子劉榮為太子,史稱『栗太子』。景帝七年(公元前150年),栗姬失寵,劉榮也因此被廢為臨江王。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劉榮被控坐侵廟埂垣為宮,景帝征榮覲見。劉榮到達時,被帶到中尉府。中尉郅都責訊劉榮甚嚴,劉榮恐懼而自殺。衛太子事,衛太子劉據,為漢武帝與皇后衛子夫之長子,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被立為太子,又稱『衛太子』。武帝晚年迷信方術,追求長生不老,並寵信江充等奸臣。武帝與太子據政見不同,對其日益疏離,致使父子間溝通不暢。因此漢武帝在巫蠱之亂中被江充、蘇文等佞臣蒙蔽,導致太子劉據被迫起兵反抗,誅殺江充,而後太子兵敗逃亡,因拒絕被捕受辱而自盡。
[49] 龍逢:即關龍逢。夏之賢人,因諫而被桀所殺。
[50]比干:商紂王的叔父,官少師。因屢次勸諫紂王,被剖心而死。【史記. 殷本紀】:『紂愈淫亂不止。 微子數諫不聽,乃與大師、少師謀,遂去。比干日:'為人臣者, 不得不以死爭。」乃強諫紂。紂怒日:' 吾聞聖人心有七竅。」剖比干,觀其心。』
[51] 伍員:即伍子胥,本為春秋楚國大夫。楚平王殺其父伍奢、兄伍尚,伍員經宋鄭入吳,助闔廬奪取王位,整軍經武。不久,攻破楚國,掘楚平王之墓,鞭屍三百。吳王夫差時,因力諫停止攻齊,拒絕越國求和,而漸被疏遠。後夫差賜劍命自殺,並以鴟夷革盛其屍浮於江上。
[52] 晁錯:西漢學者、政治家、散文家。潁川(今河南禹縣)人。文帝時,因通曉文獻典故,為太常掌故。後任太子家令、中大夫等職,深得太子劉啟(後來之景帝)寵信,號為『智囊』。景帝即位,晁錯遷為御史大夫。力主削弱諸侯勢力,維護漢帝國的統-,觸犯了朝內貴戚勛臣和諸侯的利益,因而遭到激烈反對。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楚等七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名,發兵叛亂,朝內大臣竇嬰、袁盎等以此迫使景帝默許,將晁錯腰斬於長安東市。
[53] 侔:音謀,齊等,相當。
【譯文】
所以,如果不是君臣關係密切堅固,竭誠相待,彼此信任,對任何舉動都不會有懷疑,就如伊尹、呂尚受到重用,像傅說出現在殷高宗的夢中而被啟用,如管仲和鮑叔牙那樣彼此信任,那麼就難以建立功業、實現願望了。再者,人們所說的言辭,也是各種各樣。想觀察受命聘用的臣子,人們就用古代賢輔的例子來勉勵君主;想離間疏遠君臣的關係,人們就用專權危害國家者的先例來評論他。世上父子關係是最親的啊,但君主中尚有殷高宗武丁聽信讒言逼死其子孝己,以及漢景帝廢掉栗太子、漢武帝逼死衛太子的事情。忠臣高節之士,當年也有龍逢、比干、伍員、晁錯的變故。這類情況很多,不能全都記下來。那麼事情還怎麼做呢?常人又怎能容易明白呢?即使如此,考察前代已經發生之事的效驗,可以審視明察,也可引以為戒。
那諸多道德高尚、才能傑出之人,遇到合適時機,得到君主信任,都想盡力向上和先賢看齊,從而流芳百世,怎麼肯毀壞名節、放棄道義,而去干不合法度的壞事呢?至於魯仲連放棄齊國的封官和趙國的賞金,虞卿拋棄萬戶侯和國相之位,乃是他們以成就名節、盡顯其志向為樂,又怎會摧眉折腰去追求功利呢?縱觀那些奸佞背叛之臣,都是巧言狡辯、貪得無厭之人,沒有一個人是具有大才能的。由此看來,世上那些志行高潔、才能不凡的人,他們的德行可以被君主信任則是很明顯的了。那些無道的昏君卻懷疑他們,如果對他們的建議不能聽從採納並去施行,那麼高士們治國的良策即使再多,可知君主得到了也終無用處。
英文郵箱 發表於 2025-7-5 23:10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求輔】三難二止之義疏
桓譚【新論·求輔】篇所言『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實為東漢政治哲學中關於賢士輔政困境之精闢論述。此段文字雖簡,然內涵深邃,今試析其要義。

一、三難之辨
桓譚所謂『大難三』,蓋指賢士輔政過程中所遇之三重阻礙:
1. 中庸者眾,大材者寡:世之從政者,多囿於中庸之才,鮮有超拔之士。此即【論語】『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之反用,暗諷世俗以平庸為常,而真才難容。
2. 少不勝眾:賢士孤直,難抗眾口鑠金之勢。此承【韓非子】『一手獨拍,雖疾無聲』之喻,言個體在群體壓力下易被湮沒。
3. 持孤特論,難與國訟:賢士所持高見,往往與流俗相悖,如【莊子】所謂『曲士不可語於道』,終致『一國非之』而不得伸。

二、二止之由
『止善二』者,謂賢士雖懷善志,卻因外阻內困而不得行其道:
1. 外止於俗:世務多由中庸者把持,賢士之策易遭掣肘,如賈誼【治安策】所嘆『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
2. 內止於勢:賢士縱有卓見,然『一口不能與一國訟』,終因勢單力薄而屈從,此即【孟子】『雖千萬人吾往矣』理想與現實的衝突。

三、賢士不阿之精神
桓譚雖言困境,然其深意在於凸顯賢士『不阿』之節。東漢士風重氣節,如李固、杜喬等皆以剛直見戮,而譚此論實為士人立一精神標杆:縱三難二止,亦當守正不撓。此與【後漢書·黨錮傳】所載『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相呼應,彰顯東漢士大夫之政治理想。

結語
桓譚之論,非僅止於輔佐之術,更揭示了專制政體下才德之士的普遍困境。其言簡意賅,然『三難二止』之喻,足為後世鑑戒。今日讀之,猶覺其警示之切:治國之要,不僅在得賢,更在破『中庸之眾』之桎梏,成『孤特之論』之通達。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經學註疏體例,以義理闡釋為主,兼及歷史背景與思想關聯,力求呈現桓譚思想的深度與時代意義。
水木水了 發表於 2025-7-10 17:12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求輔】三難二止之義疏

桓譚【新論·求輔】篇所言『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實為東漢政治哲學中關於君臣際遇、賢士處世的精闢論述。其文雖簡,然內涵深遠,今試析其要義。

一、『三難』之析
桓譚所謂『大難三』,蓋指賢才輔主過程中所遇之三重困境:
1. 中庸多而大材少:世之從政者,平庸者眾,而卓犖之士寡。賢者欲行其道,必與流俗相忤,此『少不勝眾』之難。
2. 孤論難抗眾口:『一口不能與一國訟』,喻個體之清議難敵群體之非議。如賈誼之遭詆於絳灌,晁錯之見陷於朝臣,皆因持論特立而見扼於眾。
3. 阿世與守節之悖:賢士若曲意逢迎,則失其本真;若剛直不阿,又易見疏於君。此即『持孤特論』者進退維谷之困。

二、『二止』之辨
『止善二』者,謂賢士處濁世,其善道不得伸,唯二途可擇:
1. 止於不合而隱:若道不行,則如顏回『卷而懷之』,守其志而隱其身。此孔子所謂『邦無道,卷而懷之』之義。
2. 止於強諫而殆:若強諫不止,則如比干、伍員,雖盡忠而罹禍。桓譚暗諷時政之弊,蓋嘆直士之難容。

三、歷史語境與當代啟示
桓譚生值東漢初年,光武雖標榜『柔道治國』,然功臣集團把持朝綱,士人多陷黨爭(如桓譚自身因反對讖緯遭貶)。其論實為對專制政體下人才困境之反思。今觀之,猶具警示:
為政者當廣開言路,容異納諫,免陷『一國訟孤』之弊;
士人需權衡『守道』與『存身』,或如孟子『窮則獨善』,或如范滂『登車攬轡』,然皆以不阿世為底線。

結語
桓譚之論,非僅言『求輔』之術,更揭櫫權力結構中理想與現實的永恆矛盾。其『三難二止』之說,既承先秦儒家『士志於道』之精神,亦啟後世『才命相妨』之慨,足為千古鑑戒。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以訓詁為基礎,結合東漢政治史,闡發桓譚文本的深層意涵,力求符合『專業國學』之要求。引據經典而避繁瑣考據,語言凝練不失文言之雅。
清幽 發表於 2025-8-24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桓譚【新論·求輔】卷三所論『求取輔佐之術,既得之,又有大難三,而止善二』,實為治國者鑒才用賢之深刻箴言。此段精義,揭示了賢主得賢臣後仍面臨的現實困境與人性幽微,其思辨之深,至今猶振聾發聵。

所謂『大難三』,乃指賢才得位後所必然遭遇的三重阻力:其一,『中庸多而大材少』,世俗之中,中才者眾,大賢者稀。大材既立,則平庸者必生忌憚,此乃人性之常;其二,『少不勝眾』,即便賢才所持為正道,然眾口鑠金,孤立之賢難以抗衡眾人之非議與掣肘;其三,『一口不能與一國訟』,個體之理性聲音,在群體之非理性浪潮前,往往顯得微弱無力。此三難,非止於東漢,實為古今權力場中賢能之士共同之困境。

而『止善二』者,則直指賢士立身之兩大考驗:一曰『持孤特論』而不移,二曰『不阿』於世。賢才既受命輔佐,其所持政見往往超邁流俗,故易陷於孤立。然其價值,正繫於此『孤特』之見——不隨波逐流,不苟合取容。唯有堅守道義之本真(『不阿』),方能以一人之正心,正一國之事機。此二『止善』實為賢士之根本操守,亦是國家得治之關鍵。

桓譚此論,深刻揭示了政治實踐中『得賢』與『用賢』之間的鴻溝。得賢易,而護賢、容賢、任賢難。非惟人主需有識人之明,更需有容人之量、護賢之膽與斷事之決。若不能破除『眾口之訟』,不能超越『中庸之眾』,則縱得伊尹、周公,亦難免於讒毀中傷,終致『止善』而不得行。

文末以『賢士不阿』作結,正是桓譚對士人風骨的崇高禮讚——輔弼之臣,當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其獨立不遷之精神,正是華夏士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格寫照。讀此篇可知:求輔非僅術也,實為道與勢之平衡、個體與群體之博弈,其中智慧,足為後世永鑒。

(全文約780字)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