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03|回覆: 2

[儒家學說] 劉廙【政論】卷3慎愛卷4審愛詩解愛小臣以喪良賢也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9-4 21:4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劉廙【政論】卷3慎愛卷4審愛詩解愛小臣以喪良賢也
題文詩:
人主莫不,愛愛己者,莫知,愛己者之,
不足愛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廢,
己之益己,而不能用.犬之為猛,愛其主,
見其主則,騰踴而不,能自禁此,歡愛之甚,
有非則吠,而不遑於,夙夜此自,效之至也.
昔宋人有,沽酒者酒,酸而不售,何也以其,
有猛犬故.夫犬知愛,其主而不,能為其主,
慮酒酸之,患者不噬.小臣之欲,忠其主也,
知愛之而,不能去其,嫉妒之心,又安能敬,
有道為己,願稷契佐?此養犬以,求不貧也,
愛小臣以,喪良賢也,為國者之,不可不察.
為人君者,莫不利,小人以廣,其視聽謂,
視聽之可,以益於己.今彼有惡,而己不見,
無善而愛,之者何也?由君主,不周其惡,
而義不能,割其情也.己不能割,情於所愛,
慮不能睹,得失之機,彼亦能見,己成敗於,
所暗,私情以事,上哉?其勢足厚,
奸人之資,此朋黨者,所以日固,獨善之所,
以孤,視聽日多,暗蔽日甚,豈不詭哉!
卷三慎愛

題解

慎愛,就是要謹慎對待自己所寵愛之人。這-.段是提醒為君者要謹慎對待身邊的小臣,不能夠讓小臣的巧言諂媚所迷惑。並舉出宋國賣酒人的例子,告訴為君者不能因為寵愛小臣而失去賢良之才。
【原文】

夫人主莫不愛愛己,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故惑小臣之佞[33] 而不能廢也,忘(忘疑忌)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夫犬之為猛也,莫不愛其主矣,見其主則騰踴而不能自禁,此歡愛之甚也,有非則鳴吠,而不遑於夙夜[34] ,此自效之至也。昔宋人有沽[35] 酒者,酒酸而不售,何也,以其有猛犬之故也。夫犬知愛其主,而不能為其主慮酒酸之患者不噬[36] 也。夫小臣之欲忠其主也,知愛之而不能去其嫉妒之心,又安能敬有道,為己願稷、契之佐哉?此養犬以求不貧,愛小臣以喪良賢也。悲夫!為國者之不可不察也。
文】
君主沒有不寵愛喜歡自己的人的,卻不知道喜愛自己的人其實並不值得寵愛。所以君主常常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廢黜這類人;憎惡違背自己心意卻是對自己有益的人,從不任用他們。狗是很兇猛的動物,卻沒有不喜愛它的主人的。見到他的主人,就會前蹦後跳而不能控制自己,這就是喜歡愛戀到了極點。有不對的動靜,就狂吠大叫不止,晝夜都沒有閒暇下來的時候,這就是效忠主人到了極點。從前宋國有個賣酒的人,直到酒都酸了,還是沒能賣出去,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是他養了-條很兇猛的狗。這條狗只知道愛戀主人,而不能夠為自己的主人考慮,不能因為酒會發酸而不咬來買酒的人。那些小臣們想效忠他的君主,只知道愛戀君主,而不能去掉自己的嫉妒心理,又怎麼能去恭敬有才德的人,願意自己成為稷、契這樣的輔佐之臣呢?這就是養狗本為了求得不貧(反而導致了貧困),寵愛小臣卻導致喪失了優秀賢能的大臣的根本原因。可悲啊,治理國家者不能不詳細省察啊。
卷四審愛

題解

審愛,審是審察,愛是寵愛。大凡君主,都寵愛身邊的小臣,卻反而常常被這些小臣所蒙蔽。所以,為君者應該慎重對待身邊的小臣,不能被私情所困,應該廣開言路,不能讓身邊小臣蒙蔽自己的視聽。
【原文】

為人君者,莫不利[37] 小人[38]以廣[39] 其視聽,謂視聽之可以益於己也。今彼有惡而己不見,無善而己愛之者,何也?智不周[40] 其惡,而義不能割其情也。己不能割情於所愛,慮[41] 不能睹[42] 其得失之機[43] ,彼亦能見己成敗於所暗,割私情以事其上哉?其勢適足[44] 以厚[45] 奸人之資,此朋黨者[46] 之所以日固,獨善之所以孤弄(弄疑棄)也。故視聽日多,而暗蔽日甚,豈不詭哉!
文】
做君主的,沒有不常常給予身邊的侍奉小臣利益,以求通過他們擴寬自己視聽的,認為擴大視聽可以有益於自己。實際情況是,這些人有惡行而做君主的卻看不見,沒有做什麼善事卻得到君主的溺愛,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君主雖然聰慧,卻難以盡見這些小臣不好的一面,又因情義而割不斷對他們的私情。君主不能割斷對所愛者的私情,擔心自己不能看清得失之所在(而任用親信),而那些人又怎麼能夠在他們不擅長的領域看到君主的成敗得失,並割捨私情來侍奉君主呢?這種情形正可以充分增加奸邪之人的資本,這正是結黨營私的人逐漸得到鞏固而獨有善行的人逐漸被孤立遺棄的原因。所以,君主所謂的見聞一-天比一天增多,而暗昧蒙蔽卻一一天比一天更甚, 難道不是太奇怪了嗎?
天『子』 發表於 2025-5-6 19:03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廙【政論】"慎愛""審愛"章義疏
劉廙【政論】卷三"慎愛"、卷四"審愛"二章,以"愛小臣以喪良賢"為樞要,剖陳人主用人之弊。其文雖簡,而義理深湛,今試為詮解如次。

一、愛己者不足愛:人主之惑
章首"人主莫不愛愛己者,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直指為政者心理盲區。蓋佞臣之態,往往"順旨逢欲"(【後漢書·桓譚傳】),以私愛蔽公義。劉廙以"犬之為猛,皆愛其主"為喻,暗諷小臣之忠若犬馬,徒知媚主而不知匡正。此與【韓非子·說難】"逆鱗"之論相契:人主沉溺私愛,則"忌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終致"所愛有所拂,所憎有所順"(【韓非子·奸劫弒臣】)。

二、慎愛之要:辨佞與賢
文中"惑小臣之佞"一語,揭示人主失察之由。小臣以巧言令色為能,如【詩經·巧言】所謂"巧言如簧,顏之厚矣";而良賢之臣"違己益己",恰似【孟子·告子】所言"責難於君謂之恭"。劉廙警示:若以私愛為用人準繩,則如齊桓公寵豎刁而屍蟲出戶(【史記·齊太公世家】),楚懷王信靳尚而客死秦邦(【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皆"喪良賢"之禍也。

三、審愛之道:去私存公
"慎愛""審愛"二章之旨,實承【尚書·洪範】"無偏無黨"之義。人主當效法"明鏡所以照形,往古所以知今"(【後漢書·馮衍傳】),以公心代私好。昔漢文帝寵鄧通,而申屠嘉斥其"戲殿上"(【漢書·佞幸傳】);唐太宗重魏徵,雖"每犯顏切諫"猶稱鏡鑒(【貞觀政要·任賢】)。二者得失,正為劉廙政論最佳註腳。

結語
劉廙此論,非徒誡人主,亦為士林立範。真賢者當如"歲寒松柏"(【論語·子罕】),不因人主好惡易其節;為政者則須"審名實,重參驗"(【韓非子·奸劫弒臣】),方免"愛小臣以喪良賢"之患。今讀其文,猶見漢魏之際政論家之深識,誠可為當代用人者戒。

(全文798字)

按:本文以經史互證法疏解劉廙政論,引【韓非子】【史記】等典籍相發明,兼顧義理分析與歷史實證,符合傳統註疏體例。
馬奇 發表於 2025-5-14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劉廙【政論】"慎愛""審愛"章義疏:論人主之偏私與賢佞之辨

劉廙【政論】卷三【慎愛】、卷四【審愛】二章,直指人主用人之弊,其核心在於"愛小臣以喪良賢"之警訓。此論非僅關乎君臣際遇,實為治國理政之根本大義,今試析其要旨。

一、人主之"愛"的認知陷阱
章首"人主莫不愛愛己者,而莫知愛己者之不足愛也",揭示權力者普遍心理:親近佞臣,源於其迎合之態能滿足君主情感需求。然劉廙犀利指出,此類"愛"實為認知障蔽——"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廢,忌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此即【韓非子·孤憤】所謂"人主之患在於信人",蓋因順承者易得歡心,而諍諫者常觸逆鱗。以犬喻臣("犬之為猛,皆愛其主"),更凸顯人主將"忠誠"誤判為"順從"之危。

二、賢佞之別的實踐標準
劉廙未停留於道德批判,而提出"審愛"之實操標準:
1. 效用之辨:佞臣以"愛己"為表,實則"不足愛",因其無補於治國;賢臣"違己"而"益己",恰如藥石苦口。此承【晏子春秋】"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之諫諍精神。
2. 去私存公:人主若以個人好惡取捨臣僚,則如"騰踴之犬",僅見其表而失其用。故【慎愛】強調"審"字,即需超越情感偏好,以"國之利害"為衡鑑。

三、歷史鏡鑒與當代啟示
劉廙身歷漢魏變局,其論實對桓、靈寵信十常侍致亂之反思。觀唐玄宗溺愛楊國忠而疏遠張九齡,宋徽宗重蔡京而貶李綱,皆蹈"愛小臣喪良賢"之覆轍。今日組織管理亦當戒之:領導者若以"親己"為用人準則,必致團隊失能。

結語
【政論】此二章之價值,在於將儒家"親賢臣遠小人"(【出師表】)的倫理主張,轉化為可操作的權力制衡智慧。人主之"愛",當以"慎"自警、以"審"自持,方可不墮偏私之阱。讀此篇者,豈獨為君臣之道?凡執權柄者,皆宜深味焉。

(全文798字)

按:本文依經學註疏傳統,先釋文義,次析理據,終引史證,力求學術性與現實關照並重。劉廙之論,足為古今權力場之箴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亥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