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87|回復: 3

[儒家学说] 崔寔(汉)【政论】 诗解14教民耕犁纺织士不素简难以趋急赏罚适宜四科取士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8-31 21:4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崔寔(汉)【政论】 诗解14教民耕犁纺织士不素简难以趋急赏罚适宜四科取士
题文诗:
战国海内,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
灌邺民以,兴歌蜀郡,李冰凿离,堆通三江,
益部至今,赖之秦开,郑国汉作,白沟关中,
号为陆海.昔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
教民耕殖.其法三犁,一牛,一人将,
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
犹赖其利.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
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
二人挽耧,凡用二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
五亩,悬绝如此.夏扈耘锄.前为,
五原大守,土地不知,缉绩冬至,草伏卧,
其中见吏,以草缠身,令人酸鼻.吾卖储峙,
得二十万,诣雁门,广武迎织,师使巧手,
作机及纺,以教民织.具以上闻.昔人有慕,
让财名推,田业与弟.俄而贫乏,反以威力,
就弟强贷,此不当也.弥天网,罗海内士,
同类翕集,蚁附计士,嚬踧胁从,党成于下,
君孤于上.马不素养,难以追远;士不素简,
难以趋急.叶公之好,攘羊虽可,发奸君子,
不贵.国不信道,工不信度,亡可待也.无赏罚君,欲世之始,是犹不蓄,梳栉而欲,
发之治其,不可得也.冬荣春杀.典州郡者,
自违诏书,纵意出入.每诏书,所欲禁绝,
虽重恳恻,骂詈极笔,由复废舍,终无悛意.
语曰:州郡记如,霹历得诏,书但挂壁.
永平中诏.禁吏卒不,得系马宫,外树为伤,
害枝叶又,诏令雒阳,帻工作帻,二尺五围.
人有大小,不可同度.诏不可从.洗濯民心,
湔浣浮俗.永宁诏曰:钟鸣漏尽,洛阳城中,
不有行者.诏书故事,三公辟召,四科取士:
一德行高,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
博士三曰,明晓法令,足决疑能,案章覆问;
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才任,三辅县令. 
【原文】版本2
战国海内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灌邺,民以兴歌;蜀郡李冰凿离堆通三江,益部至今赖之。秦开郑国,汉作白沟,而关中号为陆海。(【御览】七十五)  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回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二牛六人,一日才种二十五亩,其悬绝如此。(【齐民要术】一,【御览】八百二十二,又八百二十三)  夏扈趣耘锄。(即『窃脂』,亦呼『获谷』。【事类·夏赋】注)  仆前为五原大守,土地不知缉绩。冬至积草,伏卧其中。若见吏,以草缠身,令人酸鼻。吾乃卖储峙,得二十余万,诣雁门、广武迎织师,使巧手作机及纺,以教民织。具以上闻。  昔人有慕让财之名,推田业与弟。俄而贫乏,反以威力就弟强贷,此不当也。  举弥天之网,以罗海内之士,同类翕集而蚁附,计士嚬踧而胁从,党成于下,君孤于上。(【意林】)  马不素养,难以追远;士不素简,难以趋急。(【意林】)  叶公之好攘羊,虽可发奸,君子不贵也。(【意林】)  国不信道,工不信度,亡可待也。(【意林】,【御览】四百三)  无赏罚之君,而欲世之始,是犹不蓄梳栉,而欲发之治,不可得也。(【意林】,【御览】七百十四)  术家曰:『冬荣者,春必杀。』(【意林】)  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每诏书所欲禁绝,虽重恳恻,骂詈极笔,由复废舍,终无悛意。故里语曰:『州郡记,如霹历,得诏书,但挂壁。』永平中,诏禁吏卒不得系马宫外树,为伤害其枝叶。又诏令雒阳帻工作帻,皆二尺五寸围。人头有大小,不可同度。此诏不可从也。(【初学记】二十四,【意林】,【御览】十三,又四百九十六,又五百九十三)  洗濯民心,湔浣浮俗。(【意林】)  永宁诏曰:『钟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文选·鲍明远放歌行】注)  诏书:故事三公辟召,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案章覆问;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才任三辅剧县令。(【文选·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
【原文】版本1

  战国海内十二分,魏州有史起引漳水灌邺,民以兴歌。蜀郡李氷凿离堆通二江,益部至今頼之。秦开郑国,汉作白渠,而关中号为陆海。(【御览】卷七十五)

  武帝以赵过(【御览】卷八百二十三作「随遇」,卷八百二十二作「宣帝使蔡登校民耕」)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殖(【御览】卷八百二十二作「宣帝使蔡登校民耕」。严可均曰:「疑非两人,今合并为一事。」)。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頼其利。今辽东耕犁,辕长四尺,廽转相妨,既用两牛,两人牵之,一人将耕,一人下种,二人挽耧,凡用两牛六人,一日纔种二十五畒,其悬絶如此。(【齐民要术】卷一、【御览】卷八百二十三)
 宣帝使蔡登校民耕,相三犂共一牛,一人持之,下种挽搂,皆取备焉。一日种顷也。

  夏扈趣耕锄。(【事类夏赋】注引。原注:即窃脂,亦呼获谷。)

  仆前为五原太守,土地不知缉绩,冬积草,伏卧其中。若见吏,以草缠身,令人酸鼻。吾乃卖储峙,得二十余万,诣鴈门、广武迎织师,使巧手作机,乃【御览】卷八百二十六作「及」)纺以教民织。(【御览】卷二十七、又卷八百二十六)

  昔人有慕让财之名,推田业与弟。俄而贫乏,反以威力就弟强贷。此不当也。(【意林】)

  举弥天之网,以罗海内之士(【文选】卷四十二曹植【与杨德祖书】、卷四十七陆士衡【汉高祖功臣颂】注引崔寔【本论】。「士」字,【文选】注作「雄」)同类翕集而蚁附,计士嚬踧而胁从,党成于下,君孤于上。(【意林】)

  马不素养,难以追远;士不素简,难以趋急。(【意林】)

  叶公之好攘羊,虽可发奸,君子不贵也。(【意林】)

  国不信道,工不信度,亡可待也。(【意林】、【御览】卷四百三)

  无赏罚之君(【北堂书钞】卷一百三十六、【御览】卷七百一十四无「之君」二字),而欲世(「世」下【北堂书钞】、【御览】有「之」)治,犹不畜梳栉(【北堂书钞】、【御览】作「枇」)而求髪(「髪」下,【北堂书钞】、【御览】有「之」)治,不可得也。(【意林】)

  术家曰:冬荣者,春必杀。(【意林】)

  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毎诏书所欲禁絶,虽重恳恻,骂詈极笔,由复废舍,终无悛意。故里语曰:州郡记(【御览】卷十三作「州县符」),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永平中,诏禁吏卒不得系马宫外树,为伤害其枝叶。又诏令:雒阳帻工作帻,皆二尺五寸围。人头各有大小,不可同度。此诏不可从也。(【意林】、【初学记】卷二十四壁部、【御览】卷十三、又卷四百九十六、又卷五百九十三)

  洗濯民心,湔浣浮俗。(【意林】)

  永宁诏曰:锺鸣漏尽,洛阳城中不得有行者。(【文选】卷二十八鲍照【放歌行】注引崔元始【正论】)

  诏书:故事三公辟召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晓法令,足以决疑,能按章覆问;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才任三辅剧县令。(文选卷三十六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注引崔寔【政论】)
【注释】
1储峙诸歭、储跱』,.指储备、积聚的器物。
天子尖尖 發表於 2025-5-28 07:08 | 顯示全部樓層
答《政论》诗解十四札记
崔寔《政论》此章,以战国水利之功,喻治国当重实务。其言魏史起引漳、李冰凿离堆、郑国开渠、赵过教耕,皆以“教民耕犁纺织”为本,深得《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旨。今试析其要义三端:

一、养民以实政为先
“十二分海内”之世,魏、秦、蜀皆以水利兴农。史起灌邺而民歌,李冰通江而益部赖之,此非独工技之巧,实为政者“素简”之效。崔寔承袭《周礼》地官遗意,谓“士不素简,难以趋急”,盖言官吏若不通晓农桑本务,临灾则束手。汉武任赵过为搜粟都尉,推广代田法,亦本此理。班固《汉书·食货志》称“民以畜积为忧”,正与崔寔“教民纺织”相呼应,足见养民乃王政之基。

二、取士以四科为纲
崔氏论“四科取士”,当本东汉光武帝诏举“茂才、孝廉、贤良、直言”四科之制。然其特重“赏罚适宜”,实针砭时弊。桓灵之世,选举浮滥,士人“饰虚誉以干利禄”(《后汉书·崔寔传》语)。故崔寔强调考绩须核名实,如郑国渠“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功在千秋,当赏;若“坐谈仁义而无益于民”者,虽名高亦当罚。此与王符《潜夫论·考绩》所言“群僚举士,必以绩效为先”同契。

三、急务与远谋相济
文中“战国海内十二分”之喻,暗讽东汉末年州郡割据之危。崔寔以史起、李冰为范,谓治国当如治水,既需应急之策(“趋急”),更须长远之谋(“素简”)。其“关中号为陆海”一语,尤见深意:秦修郑国渠而强,汉继其业而富,足证“急在衣食,远在教化”之理。后汉仲长统《昌言》谓“明君为政,必先足民”,正可与此章互参。

结语
崔寔此篇,以水利兴农喻治国,申明“实政养民、名实取士”之要。其文质而义深,既承西汉晁错《论贵粟疏》之遗绪,又启后世务实政风。今读其论,犹见汉儒“以经术润饰吏事”之风骨,诚为政论之圭臬也。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依汉儒经世传统,结合《汉书》《后汉书》及诸子文献,诠释崔寔政论精义。行文力求简奥,以近东汉文风,而避繁琐考据,专阐大义。
新国人 發表於 2025-7-27 0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政论》第十四章阐微:论耕织教化与简士急政之道

崔寔《政论》此章以战国水利工程为引,申明"教民耕犁纺织"乃治国根基。魏国史起引漳溉邺、李冰凿离堆通三江、郑国渠与汉白沟之利,皆证"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经义。管子曰:"仓廪实则知礼节",崔氏承此脉络,强调农政不仅关民生温饱,更是教化之始。其"教民"之说,实本《周礼》"以九职任万民"之制,将耕织纳入王官之学体系,使庶民"力业相称",此乃先王"正德、利用、厚生"三事之具体实践。

至若"士不素简难以趋急"之论,深得《论语》"简在帝心"精义。崔寔指陈:士人若不平日修养简约之德,临事必难担纲济急。此与《礼记·儒行》"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相呼应,揭示汉代取士标准——士子当如孔子所言"居无求安,食无求饱",方能"见危授命"。班固《白虎通》论"士"为"事也,任事之称也",正可与此互证。

其"赏罚适宜"主张,远绍《尚书·皋陶谟》"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之训。崔寔针对汉末"爵禄僭滥"之弊,重申韩非"刑赏不逾时"的法治精神,强调"劝沮之效"须如四时运行般精准。此论与仲长统《昌言》"政不分权,法不二门"的见解桴鼓相应,皆欲矫当时"恩泽封赏出于私门"之失。

"四科取士"之制,显系承袭光武帝"茂才、孝廉、贤良、直言"四科旧章。然崔寔特重"德行"与"政略"并举,暗合董仲舒"必仁且智"的贤才观。其将《论语》"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转化为选举制度,使孔门教学理想落实为铨衡标准,可谓"通经致用"的典型。范晔《后汉书·左雄传》载"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即此制之遗响。

要之,此章融贯儒法,以农政为教化之本,以简士为应急之要,以赏罚为驭下之纲,以四科为取士之径,构成崔寔"综核名实"的治术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汉代制度思想,更在于为后世提供了"王道"与"霸道"辩证统一的施政范式。读此篇当与《盐铁论》《潜夫论》并观,方能见东汉政论之全貌。
狐狸糊涂 發表於 2025-8-24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崔寔《政论》诗解十四:耕织教化与简士急用之道

崔寔《政论》承袭汉儒经世致用之旨,其第十四篇所言“教民耕犁纺织”“士不素简难以趋急”“赏罚适宜”“四科取士”诸端,实为治国安民之要策。今试析其义,以明古人政教之深意。

一、耕织之本:民生为政教之基
文中举战国魏史起引漳水溉邺、秦郑国渠、汉白沟之例,乃至赵过教民代田之法,皆彰“教民耕犁”之重。农耕乃生民之本,纺织乃御寒之需,二者为衣食之源,亦教化之所依。崔寔深谙《管子》“仓廪实而知礼节”之理,主张以实务养民,非空谈道德。此与《周礼·考工记》“饬化八材”之精神一脉相承,盖政教必以经济为基,方能使民“安土重迁”,天下臻于治平。

二、士之素简:储才以应时急
“士不素简,难以趋急”一语,尤见崔寔卓识。“素简”者,平日甄别历练之意;“趋急”者,临事任使应变之能。若士非预养,仓卒求贤,犹渴而凿井,斗而铸兵,必贻误时机。故需仿汉制“四科取士”(即德行、学问、明法、刚毅四科),以常制考绩人才,使贤能者备于朝堂,遇急难则可迅捷任用。此论实承董仲舒“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之旨,亦为后世科举制度之先声。

三、赏罚适宜:纲纪之所系
赏罚为政之大柄,崔寔强调“适宜”,即循名责实、公平允当。赏过则滥,罚苛则怨,皆足以败事。必如《韩非子》所言“赏厚而信,刑重而必”,方能劝善惩恶,肃清吏治。此与前文“耕织”“选士”相呼应:经济养民、贤才治事,皆需以赏罚之法度保障其施行,否则政令空文,教化虚设。

结语
崔寔之论,融汇儒法,兼重民生、人才与法制。其以耕织固本,以素简储才,以赏罚立威,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一有机整体。昔孔子言“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崔寔此篇可谓深得圣贤遗意,而更以具体制度充实之。今日观之,其“预养人才以应时变”之思,尤足为后世鉴戒。
(全文约780字)

以上内容遵循专业国学文风,以经史互证之法解析文本,重点阐释“耕织教化”“士之素简”“赏罚四科”的内在联系,未逾字数之限。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