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82|回覆: 1

[農家]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2耒耜門詩解5耮,撻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8-25 22:4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2耒耜門詩解5耮,撻
題文詩:
無齒耙;但耙梃間,條木編之,以摩田.
耕者隨耕,看,乾濕何如,但務使田,
平而土潤,與耙頗異,耙有渠疏,之義,
蓋摩之功.齊民要術,曰春耕尋,秋耕,
待白背耮.注云春多,風不及耮,則地虛燥,
秋田塌實,濕速,恐致地硬,又曰耕欲,
廉耮欲再.今名,摩又名蓋.耖後耮之.
凡已耕耙,欲受種地,不可,語有:
耕而不耮,不如作暴,謂仰墢則,田無力也.
詩云
始教耒耜耕後有耙耙與制同比耙功異
平摩期保澤蓋埽非擁篲時哉不可失已有受種地撻打田篲;用科木也,縛如埽篲,復加匾闊,
上以土物,壓之亦要,輕重隨宜,曵以打地.
長三四尺,廣二尺余.古農法雲:耬種既過,
後曵撻使,壠滿土實,苖易生也.齊民要術:
春種欲深,宜曵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
注云春氣,遲,不曵撻則,根虛雖生,
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曵撻遇雨,必致堅垎.
春澤多者,或不,必欲撻者,待白背,
濕撻則令,地堅硬故;又用於,曵打,
極為平實;今人耬種,後唯用,砘車碾之,
然執耬種,腰系,輕撻曵之,使壠土覆,
種稍深也.或耕過田,土性虛浮,亦宜撻之.
詩云
有物同帚篲謂能資種藝負載體加重利乾材乃備
方深覆已寄發生意畎畝間所歷盡實地
【原文】
耮,【郎到切】無齒耙也但耙梃之間用條木編之以摩田也耕者隨耕隨耮,乾濕何如但務使田平而土潤與耙頗異耙有渠之義有蓋摩之功也
齊民要術春耕尋手耮,秋耕待白背耮。注云春多風不及則致地虛燥秋田塌實【直輒切】濕速則恐致地硬又曰:耕欲廉,勞欲再今亦名勞曰摩又名蓋
凡已耕耙欲受種之地不可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謂仰墢則田無力也
詩云始教耒耜耕後有耙耙與制同比耙功異平摩期保澤蓋埽非擁篲時哉不可失已有受種地
【譯文】
是無齒耙,就是在耙的橫槓之間用采韌木條編貫起來,用來摩田的。耕田人要隨耕隨耮;不過也要看土壤乾濕情況而定,總之是務必使田平整而土壤柔潤,眼耙略有不同:耙有疏碎的意義,有蓋摩的功用。
【齊民要術】說:『春耕隨手就耮,秋耕等到土表發白時再耮。』
注說:春李多風,不隨手就耮,使地虛燥,秋田濕實,濕耮恐怕使地堅結。又說:『耕地要細窄,耮地要再遍。』現在也管耮叫摩,又叫蓋。』凡是巳經耕耙準備下種的地,非耮不可。俗話說:『耕而不耮,不如作暴』,是說仰着土垡,地就沒有長苗的力量了。
【注釋】
1,【農桑輯要】:
【齊民要術】:春耕尋手勞郎到反,古曰:『耰』,今曰『勞』。【說文】曰:『耰,摩田器。』今人亦名『勞』曰『摩』。秋耕待白背勞。春既多風,若不尋勞,地必虛燥。秋田塌實,濕勞令地硬。諺曰:『耕而不勞,不如作暴。』蓋言澤難遇,喜天時故也。
譯文:秋天田土塌實,耕後隨即趁濕摩勞,便會使地土結成硬塊
2白背.表面乾燥後呈白色的土壤。
【原文】
 撻打田篲也用科木縛如埽篲復加匾闊上以土物壓之亦要輕重隨宜曵以打地長可三四尺廣可二尺余古農法雲耬種既過後曵此撻使壠滿土實苖易生也
齊民要術凡春種欲深宜曵重撻夏種欲淺直置自生注云春氣冷生遲不曵撻則根虛雖生輒死夏氣熱而生速曵撻遇雨必致堅垎其春澤多者或亦不必欲撻者待白背濕撻則令地堅硬故也又用曵打極為平實今人耬種後唯用砘車碾之然執耬種者腰系輕撻曵之使壠土覆種稍深也或耕過田畝土性虛浮亦宜撻之
詩云有物同帚篲謂能資種藝負載體加重利乾材乃備方深覆已寄發生意畎畝間所歷盡實地【譯文】
    撻是壓土的帚形農具。用樹枝縛成像掃帚形狀,而更加扁闊,上面用土石塊壓着,或輕或重,也要看情況一牽引着壓地。 長,可三四尺,闊可三尺余。古農法說:耬種過後,一拖壓此撻,使播種溝中覆土滿實,苗就容易長出。
【齊民要術】說:『春種要深,該拖重撻;夏種要淺,就擱着任它自然長出。』注說:『春季天氣冷;出苗遲,不拖撻的話根虛浮着;即使出苗也就死去。夏天氣溫高;發苗快,拖撻後遇雨一淋;必然使土壤堅結。春季雨水多時,也許不必拖撻.必須拖撻時,該等到地面白背,因為濕撻會使地堅硬的。』撻又可用於拖壓硒場,壓得很平實。現在人耬種之後,只用砘車碾過。其實執種的人,也該腰問繫着輕撻拖壓。使溝中覆土比較深些。或者耕過田畝,其土壤質性虛浮,也該拖撻壓過。
余李柔 發表於 2025-5-1 00:43 | 顯示全部樓層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耒耜門"耮撻"條考釋

【王禎農書】農器圖譜集卷二"耒耜門"所載"耮"與"撻"二器,實為傳統農耕體系中精耕細作之關鍵器具。今就文本要義作專業考釋如次:

一、形制考辨
耮者,"無齒耙"也。其構造特徵在於"耙梃間條木編之",即以橫向木條編綴於縱梃之間,形成平面摩擦結構。此與有齒之耙形成鮮明對比:耙具"渠疏之義",通過齒隙實現土塊破碎與溝壟開掘;而耮則以其平面結構實現"摩田"之功,此即【齊民要術】所言"春耕尋手勞"之"勞"(古"耮"字)的本義。

二、功能析微
耮之核心功能體現於三:
1. 摩平田面:"務使田平"乃其首要功用,通過拖摩消除耕耙形成的凹凸,為播種創造平整苗床。
2. 調節墒情:"看乾濕何如"強調其調節土壤水分之效,既可通過摩擦促進底層水分上滲,亦能壓實過鬆土層減少蒸發。
3. 碎土保墒:"土潤"之效源於其將表層土塊進一步細化,形成細碎覆蓋層,此即【氾勝之書】"復耮"之法在現代土壤學中的"減少水分蒸發"原理。

三、操作要訣
"隨耕隨耮"四字蘊含精妙農時智慧:
1. 時效性:趁土壤濕度適中時操作,過濕則板結,過干難碎。
2. 協同性:與耕、耙形成"耕-耙-耮"連續作業體系,此即【王禎農書】強調"與耙頗異"而實相成的深層農學邏輯。

四、撻器補義
雖原文未詳述撻器,然考諸農史,撻實為木質鎮壓器具,與耮配合使用:耮主平面摩整,撻重垂直壓實,二者共同達成"田平土潤"之效。此正體現中國傳統農器"專器專用,協作增效"的設計哲學。

結語:
【王禎農書】此條雖簡,卻完整呈現了傳統耕作的系統思維。耮之為器,看似簡單,實凝聚着"辨土性、順天時"的農耕智慧,其"摩田"之功,恰是中華農業文明"精耕細作"傳統的微觀體現。今日研習,猶可為現代生態農業提供有益啟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